星塵的記憶:恆星演化與元素起源

2021-01-18 天狼觀星者


本文是「天狼觀星者」第73篇原創文章



 我們DNA裡的氮元素,我們牙齒裡的鈣元素,我們血液裡的鐵元素,還有我們吃掉的東西裡的碳元素,都是曾經大爆炸時的萬千星辰散落後組成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星塵。

在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與各種元素打著交道。我們呼吸氧和氮,享受碳水化合物的甘甜,乘坐鋼鐵製成的交通工具,穿戴金銀首飾,使用鈾元素裂變生產的核電,甚至人體本身就是由20餘種元素構成的。元素如同顏料一般,通過各式各樣的化學組合,繪製出五彩繽紛的世界。然而正如顏料需要從工廠裡生產一樣,各種元素也不是天然就存在的。如果把宇宙比作生產元素的「工廠」,那麼恆星就是生產元素的「車間」。在恆星的演化過程中,各種元素逐漸誕生。這些元素隨著塵埃或氣體飄散至星際空間,在億萬年之後,成為構築星系、太陽、地球和我們人類的原料。接下來,我們將追溯星塵的記憶,去探尋各種元素的起源。



從元素周期表說起


元素是宇宙的基石。自然界中居於分子層次以上的物體,從龐大的恆星到渺小的分子,從有生命的動植物到無生命的礦物都是由元素組成的。人類至今已發現了92種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自然元素),並且通過粒子加速器等設備「製造」出了20多種新的元素(人造元素)。各種元素之間的本質區別,在於元素原子核中質子數量的不同:例如原子核中有一個質子的是氫原子,有兩個質子的是氦原子,而有八個質子的是氧原子。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以各類元素的質子數量和化學特性進行排序,總結出了著名的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表中,標記在元素旁邊的數字是元素序號,也是其原子核中質子的數量。迄今為止,元素周期表已容納了118種元素。而隨著未來新的元素不斷被「製造」出來,元素周期表還將繼續擴容。

(元素周期表是所有已發現元素的大合照。其中43號鎝、61號鉕、從95到118號元素是人造元素,其餘92種元素都是自然元素。)

在特定的條件下,某個元素原子核中的質子數量可以發生變化,從而轉化成另一種元素。然而,這個轉化過程並不容易。一個原子核裡的質子和中子,是以強相互作用力互相結合在一起的,其能量稱為「核結合能」,核結合能與質子中子數量之商稱為「平均結合能」。平均結合能越大,意味著這個元素的原子核越穩定,越不容易發生轉化成其他元素。如果把全部元素的平均結合能標記在一張圖上,那麼可以畫出以下的平均結合能曲線。

從低平均結合能的元素轉化到高平均結合能的元素時,核反應過程會損失質量、釋放能量;反之則需要吸收能量。從圖中可以看出,鐵原子核具有最高的平均結合能。這意味著比鐵輕的元素發生核聚變(如氫聚變為氦)、或比鐵重的元素發生核裂變(如鈾裂變為鋇和氪),都能夠釋放能量。反之,如果想要將鐵元素或其他高平均結合能的元素,轉化為更重的低平均結合能元素時(如生成金、銀等重金屬的過程),則需要外界提供能量。

在宇宙這個元素大工廠之中,上述核反應過程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宇宙從一開始最輕的氫、氦元素開始,通過不斷反應產生各種輕元素,並在衝破鐵元素的阻攔後,進一步合成各種重元素,最終構築起元素的高樓大廈。



氫和氦的搖籃:原初核合成


元素的誕生史最早要追溯到宇宙大爆炸時期。理論上,宇宙的初始狀態是一個溫度無限高、體積無限小的奇點。發生大爆炸之後,整個宇宙急劇膨脹、溫度快速下降。在這個充斥著狂暴能量的大熔爐裡,質子和中子等粒子逐漸產生。

大爆炸3分鐘之後,宇宙溫度下降到約9×10⁹K(0K=-273.15℃)。在這個溫度下,質子和中子不會因為溫度過高而被分解,但又有足夠高的溫度保持高速運動。此時,被稱為「原初核合成」的過程開始了。元素周期表中排名前兩位的元素——氫和氦,在這個時期誕生。

在原初核合成過程中,高速運動的質子和中子有概率互相碰撞,形成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的結合體,也就是氘(氫-2)原子核。此時的氘核並不穩定,它如果沒有繼續和其他質子、中子結合的話,很快就會分解回到質子和中子。部分氘核將繼續結合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或兩個氚核發生聚變),生成包含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的氦(氦-4)原子核。在氦核裡,中子被強大的核力固定在了原子核中,因此氦核比較穩定,不再容易分解。

大爆炸20分鐘之後,宇宙溫度下降到無法讓質子和中子相結合的程度,原初核合成時期結束了。這個過程的主要產物是氦原子核;而未與中子結合的質子,本身就是氫原子核。在這短短17分鐘內中,誕生了宇宙中幾乎全部的氫和氦。直到現在為止,氫和氦仍佔宇宙原子總量的98%以上。氫和氦是元素大廈的地基,在它們的基礎上,其他元素在不同條件下陸續誕生。



輕元素的樂園:恆星核聚變


在宇宙誕生約5億年後,隨著引力作用的增強,由氫和氦構成的星際物質在宇宙各處聚集成團,無數的星系和天體胚胎在其中孕育。當天體胚胎的溫度升高到4×10⁶K以上時,核反應在其中重新被點燃,光芒衝破星際物質的遮掩照亮宇宙,一顆恆星誕生了。

一顆典型的恆星,在其生命的絕大多數時間內,重複著原初核反應的工作:將氫聚變成氦。由於氦的平均結合能高於氫,這個過程會釋放能量。太陽每秒鐘將約6億噸氫轉化為氦,在此過程中散發大量光和熱,為整個太陽系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恆星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輻射壓,與其自身的引力達到相對平衡,讓恆星在長時間內保持穩定燃燒的狀態。

然而,恆星質量就算再大,它的氫元素也不是無限的。隨著氫元素不斷被消耗,氫聚變將逐漸減少直到消失。為了提供足夠的輻射壓來對抗恆星自身引力,必須進一步將氫聚變的產物(氦)作為原料,開啟新一輪的核反應——氦聚變反應(又稱為氦燃燒)。由於氦聚變所需要對抗的原子核間的斥力大於氫聚變,因此氦聚變需要更高的粒子運動速度,也就是更高的環境溫度。為此,恆星將內部溫度提高到10⁸K以上,以開啟氦燃燒。與此同時,恆星的外層物質將向外膨脹,形成一顆紅巨星。不過這個過程對恆星的質量有一定要求:只有質量相當於0.5M⊙(M⊙=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才能點燃氦燃燒;那些更小質量的恆星,在消耗完氫元素後就熄滅了。

氦燃燒的過程就像氦原子核的「疊疊樂」:首先兩個氦核聚變成一個鈹-8原子核。鈹-8核並不穩定,要麼很快分解回兩個氦核,要麼再和一個氦核聚變成碳-12原子核。少量碳核繼續與氦核聚變成氧-16原子核。氦燃燒過程就此結束,主要產物是碳和氧。碳和氧都是構成有機物的核心元素,其中碳元素更是構成有機分子的「骨架」。地球上的每棵樹、每隻動物、每個人都含有碳和氧,它們都來源於早期恆星的氦燃燒過程。

隨著氦元素逐漸耗盡,那些沒有超過4M⊙的中等質量恆星將無法繼續提升內部溫度,其外層物質被吹散,僅留下一顆主要由碳和氧構成的白矮星;而超過4M⊙的恆星將繼續提升核心溫度至6×10⁸K以上,開啟碳燃燒和氧燃燒過程。碳燃燒和氧燃燒會生成鈉、鎂、矽、磷、硫等一系列元素。這些元素廣泛存在於地球的海水和礦石中,也是生命的必需元素。

在碳和氧元素也耗盡後,沒有超過9M⊙的大質量恆星將留下白矮星,或在爆發成超新星後化為灰燼;而超過9M⊙的超大質量恆星將升溫至2×10⁹K以上,進一步開啟矽燃燒過程。這個過程也是氦原子核的「疊疊樂」:從矽核開始,依次與氦核進行反應,生成硫、氬、鈣、鈦、鉻、鐵等元素。此時的超大質量恆星已膨脹成一顆紅超巨星,從外層到核心的溫度逐漸升高,在不同的溫度層分別進行著氫燃燒、氦燃燒、碳燃燒、氧燃燒和矽燃燒過程,仿佛一顆巨型洋蔥。

由於鐵原子核具有最大的平均結合能,無法進一步通過核聚變來產生新元素、釋放能量。在矽燃燒結束後,恆星再也找不到核聚變的原料了,這意味著它們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這些恆星將很快爆發成超新星,並將大量核反應產物拋射到太空中,隨後坍縮成中子星或黑洞。



更多的輕元素:光裂變反應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在恆星氦燃燒和矽燃燒過程中,都是通過原有元素結合氦核來生成新的元素的。由於氦核有兩個質子,這必然導致兩個新元素的質子數相差2,夾在兩者中間的那個元素被「跳過」了。例如,矽燃燒過程生成了16號元素硫和18號元素氬,而沒有生成17號元素氯。

那麼這些被「跳過」的元素是怎樣誕生的呢?一種叫做「光裂變反應」的過程,是產生它們的重要途徑。

顧名思義,光裂變反應也是一種核裂變過程。它是由部分輕元素,在光子的作用下,通過核裂變,生成元素序號更小的輕元素的過程。由於光裂變反應生成元素的平均結合能比原料元素低,因此該過程需要吸收能量。光子的作用就是提供這個反應所需的能量。

一種典型的光裂變反應是5號元素硼的生成過程。硼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元素,作為輕元素,雖然它的元素序數比氦大,但它的平均結合能卻反常地比氦要低。因此氦燃燒過程無法直接生成硼。硼的一種典型的產生過程是,由碳-12原子核通過光裂變反應,生成硼-11原子核和氫核。

同理,一些輕元素也是由光裂變反應得到的。例如鋁元素和氯元素:

恆星核聚變過程和光裂變反應過程,合成了從2號元素氦開始、到26號元素鐵為止的多種輕元素。含有這些元素的氣體或塵埃,隨著恆星的死亡飄散到太空之中,成為孕育天體、產生生命的基礎原料。



超越鐵元素:超新星核合成


我們已經知道,鐵原子核具有最大的平均結合能。這意味著從鐵聚合成更重的元素的過程,必須在吸收能量的情況下才能進行。那麼哪裡可以找到足夠的能量呢?我們將目光投向那些即將死亡的恆星。

超大質量恆星的生命末期,在矽燃燒的作用下,恆星生成最後的核聚變產物——鐵元素,並在恆星的中心形成巨大的鐵核。隨著恆星核聚變反應難以為繼,輻射壓力再也無法對抗其自身的巨大引力。恆星的外層物質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以高達數萬km/s的速度猛烈地撞向中心的鐵核。這個撞擊過程將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恆星因此爆發成超新星。恆星外層物質超高速撞向鐵核,就好比在粒子加速器中,用原子核轟擊鐵元素靶。在此過程中,巨大的動能提供核合成所需的能量,從而生成一系列比鐵更重的元素,如銅、砷、溴、氪等。

而與此同時,中心的鐵核會在超高溫度(4×10⁹K以上)環境下發生光裂變反應,向外放射大量中子。這些中子與向內坍縮的外層物質互相衝擊後,部分中子被外層物質的原子核俘獲。這些被俘獲的中子很快衰變為質子和電子,從而增加了原子核的質子數量,諸如銀、碲、氙等元素將在此過程中誕生。

超大質量恆星化為超新星後,其光輝將照亮整個星系,長達幾個月之久。其核心被巨大的引力壓縮成一顆中子星或黑洞。而在超新星核合成過程中誕生的元素,也會飄散到星際空間之中,成為形成新天體的原料。現在,這些元素廣泛地存在於地球的各種礦物中。



最後的重元素:中子星併合


科學家曾認為,超新星爆發能夠生成鐵之後的所有重元素。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越來越傾向認為,即使劇烈如超新星爆發這樣的過程,也無法提供生成部分重元素所需的超高能量。

2017年10月,全球各大天文臺聯合宣布了一項劃時代的發現:人類首次成功探測到兩顆中子星併合發出的引力波。同時還證實,利用中子星併合所產生的能量,足以將重元素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合成諸如金、氡、鈾這樣原子量更大的重元素。黃金作為人類千百年以來使用的硬通貨,竟然誕生自遙遠神秘的中子星,想來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目前已發現的元素序數最大的自然元素——94號元素鈽,也很有可能是在中子星併合過程中誕生的。而元素序數超過95號的超重元素(如鉲、鐨等)也有可能在此過程中產生,不過這些元素會很快衰變成其他比較穩定的元素,因此科學家暫時沒有在自然界中發現這些超重元素。

中子星併合可能是宇宙合成元素所能利用的最高能量源。雖然理論上來說,黑洞併合可以產生的能量更高,但黑洞併合後生成的物質會被悉數吸入黑洞之中,無法成為構築新天體的物質來源。



We are One, We are Universe.


我們從氫和氦開始,到鈽結束,一步步探索了元素的主要誕生過程。各種元素通過複雜的化學組合結合在一起,構成如今宇宙的模樣。

人類也是宇宙演化的產物。組成我們身體的每種元素,都源於上百億年前的早期宇宙演化過程。如果追根溯源,我們左手和右手上的氧原子、頭骨和脛骨裡的鈣原子、流淌在主動脈和毛細血管血液中的鐵原子,都分別從不同的恆星中誕生。

人類與宇宙的聯繫比想像中更加緊密。毫不誇張地說,在每個小小的人類個體之中,都匯集了宇宙中千千萬萬顆恆星的核反應產物。我們每個人都是星塵,而宇宙的歷史,就書寫在我們的身體之中。




相關焦點

  • 恆星的起源與演化:從中可知構成地球和人體的各種元素從何而來。
    類似地,天文學家能夠辯認出正在誕生的恆星、處於中年的恆星和垂死的恆星。那麼,天文學家是如何知道一顆恆星正處於它一生的那個時期的呢?這個答案來自用物理定律詳述恆星一生的理論。這個「恆星起源與演化」理論是20世紀自然科學的偉大成就之一。一、恆星的誕生恆星是從瀰漫在整個宇宙中的稀薄氣體中誕生的。這種氣體主要是由氫原子所組成,此外還含有少量的氦。
  • 人類的身體是由星塵組成的,那星辰來自哪裡呢?紅巨星嗎?
    恆星和物質也是如此,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所有物質,甚至我們自己的身體,至少經歷了一個恆星誕生和死亡的周期,甚至也許更多,有時候真的細思極恐。但是幸運的是我們的記憶和意識是全新的,我們擁有支配它們的權利。人就是這樣一種奇妙的存在,我們知道我們的身體是來自宇宙不同的星辰原子構成,但是科學家又提出了一個更難的問題:這些星辰是哪來的,它們是來自紅巨星嗎?
  • 萬物的起源就是這麼簡單:我們是星塵,也是大爆炸的灰燼!
    我們是星塵,也是宇宙大爆炸的灰燼!萬物的起源就是這麼簡單!自2017年LIGO引力波天文臺探測到兩顆中子星相撞時產生的引力波以來,便在宇宙和整個天文界引發了電磁和時空漣漪。然而,要填滿元素周期表的其餘部分,需要比太陽大得多的恆星。一顆質量大約是太陽8倍的恆星,其中心有一個燃燒著難以想像的高溫核熔爐。當恆星核心耗盡了氫的供應後,就能「爬上」元素的列表,燃燒氦、碳、氖、氧和矽,直到僅僅幾百萬年後,恆星的中心變成了鐵,使恆星「膨脹」起來的聚變輻射最終耗盡。
  • 破獲宇宙起源與演化「大案」
    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其鋰元素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備受天文學界關注、事關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大案」,又將帶來哪些最新認識?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中方專家,請他們講述這一宇宙「大案」破獲背後的故事。
  • 《恆星中的元素合成》的論文成了化學元素的宇宙起源的奠基性研究
    隨著人們對元素的宇宙起源的認識,一張多彩的元素周期表逐步完善。但近期的一項新研究似乎有意改寫這份結果。在一項發表於《天體物理學期刊》的研究對宇宙演化模型提出了新挑戰。新研究還生成了一張看起來不一樣的「新版本」元素周期表,更詳細展示了從碳到鈾等自然形成的元素的恆星起源。
  • 我們是星塵,也是大爆炸的灰塵
    這一非凡事件雖備受期待,但還從未以這種方式出現過,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有關恆星死亡的新數據——它還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人類本身和組成人類的原子從何而來的理解。你可能聽說過「我們是星塵」的觀點,這沒錯,但並不是完全正確。本質上,恆星是一臺鍊金機器。
  • 南極洲隕石中有神秘星塵,新星爆炸和太陽系起源有何關聯?
    在南極洲的隕石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小塊隱藏的星塵,它的形成時間可能比太陽系更久遠:在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形成之前,發生了一次古老的恆星爆炸事件,而它則被彈射到了我們的天體附近。同時,研究人員還表示這樣古老的物質只有1/25000英寸,它的形狀和「羊角麵包的形狀」類似,它的發現可以告訴我們關於太陽系起源的一兩件事。顯微鏡下的它是什麼樣子為了研究星塵,科學家們使用了各種類型的顯微鏡,發現它其實是由矽酸鹽(一種矽和氧組成的鹽)和石墨(一種碳)組合而成。
  • 《我來自星塵》樂評|純音樂,請欣賞
    宇宙誕生之後,恆星不斷燃燒、爆炸,才生成宇宙星塵中的重元素,這些星塵經億萬年匯聚、演化,
  • 不知是什麼版本的恆星演化&元素合成
    小於該質量的早期恆星由引力收縮產生的能量不足以引起氫的核聚變,因此成為不會「燃燒」的恆星,既與行星有著明顯的區別,又不像我們通常印象中的恆星,這種星體被稱為褐矮星。褐矮星既然不發生核反應,也就不會改變什么元素。
  • 我們身體裡的每一種物質都來自遙遠的星塵
    我們身體裡的每一種物質、每一個原子,比如肌肉裡的碳、骨骼中鈣、血液裡的鐵、DNA中的磷......都來自於星塵,正如一首加拿大民謠《伍德斯託克》(Woodstock)中所唱的一句歌詞,「我們是星塵——10億歲的碳...」天文學家認為,宇宙大爆炸之初是「一碗基本粒子的濃湯」。幾十萬年後它們結合成簡單的氫原子和氦原子。
  • 星塵的我們(2)
    星雲第二次的聚匯大質量恆星就像元素熔爐,它製造了眾多元素,還天女散花般的把它們拋灑出去,不過,宇宙既起波瀾,便再無平靜,被拋灑的物質終究還是有聚集的一天,這便有了第二代恆星。我們的太陽系我們的太陽系就是這樣一個二代或三代恆星系,道理很簡單,看到我們的元素周期表了嗎,上面每一種元素都不是憑空產生的,沒有之前的大熔爐,大爆發,就不會有今天如此豐富多彩的世界。所以說,我們從星塵中走來的,我們是星塵的子民。
  • 澳大利亞隕石中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物質:來自70億年前的星塵
    最近對隕石的新分析發現了70億年前形成的星塵,是目前地球上發現的最古老的物質。據了解,太陽系已有46億年的歷史,這意味著這種星塵早在太陽系還未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氣體、塵埃和熱量以正確的方式結合在一起時,就會誕生星星。它們可以生存數百萬甚至數十億年,然後消亡並將其主要成分排入太空。反過來,這又有助於新星的誕生,創造了一個太空串級鏈。
  • 地球上的磷元素來自於其他恆星?磷元素的起源問題有了新解釋
    地球上的磷元素可能來自銀河系中的某些恆星。除了氫和大部分的氦,宇宙中的所有化學元素都是在恆星內部生成的。碳、氮、氧、硫和磷元素是地球生命的化學基礎。其中磷元素倍受關注,因為它既是DNA和RNA的組成元素,也是細胞內能量交換和細胞膜發育的必要元素。
  • 我們不只是由肌肉和組織組成的,我們是由星塵組成的
    看總的看來,人類與恆星的關係更大,約97%的元素相同。2016年9月2日,天文學家喬納森·伯德博士以「你去過哪裡?導遊將帶領你尋找自己在宇宙歷史中的位置」組織了一次講座。討論了證明我們是由恆星組成的科學結果,正如我們所想的那樣。這些數十億年前形成的恆星實際上也構成了人體的基本組成元素——碳、氫、氮、氧、磷和硫(CHNOPS)。
  • 一張不一樣的元素周期表
    因此可以說,我們都是星塵。——卡爾·薩根2016年的時候,有四個新元素獲得了元素周期表的永久席位。它們分別是原子序數為113號的「Nihonium」、115號「Moscovium」、117號「Tennesine」和118號「Oganesson」。下面這張元素周期表就是我們所熟悉的:△ 最新版本的元素周期表,包括了四個最新的元素。
  • 揭開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神秘面紗:破獲宇宙起源與演化「大案」
    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其鋰元素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備受天文學界關注、事關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大案」,又將帶來哪些最新認識?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中方專家,請他們講述這一宇宙「大案」破獲背後的故事。  「新興」元素  說到鋰元素,現代人並不陌生,無論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還是無人機、電動汽車,都在使用鋰電池供電。
  • 我們身體中的碳氧氮鈣……來自星塵?
    事實上,不只太陽,我們在夜空中看到的所有恆星,都有各自的生命周期。這似乎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實,但我們還需要記住的是,如果沒有一代又一代恆星的毀滅和誕生,就不可能有人類的存在。這是因為流淌在我們血液中的鐵、骨頭中的鈣、肺中的氧……都來自於星塵。
  • 最新發現:手機鋰電池、銀河系和太陽系的鋰元素,來自新星爆炸!
    鑑於鋰對耐熱玻璃和陶瓷、鋰電池和鋰離子電池以及其它化學品等常見用途的重要性;很有必要這種元素來自哪裡。研究小組繼續確定,這些經典新星中的一小部分將演化,直到它們爆炸為Ia型超新星。這些正在爆炸的恆星變得比星系還亮,可以在宇宙中很遠的地方被發現。因此,它們被用來研究宇宙的演化,並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被用來發現暗能量。
  • 一、從大爆炸到地球的形成-1(我們都是星塵)
    研究人員已經建立了一個爆炸發生後宇宙演化的模型。在大爆炸後的幾秒鐘內,開始形成最小的原子:氫原子。幾分鐘後,當宇宙的溫度降至10億攝氏度以下,其直徑增長到5000萬公裡以上時,現今存在的大部分氫原子已經形成。在接下來的幾分鐘裡,一些氫原子發生碰撞並進行了核聚變,產生的主要是氫(質量74%)和氦(質量24%)。到宇宙誕生僅20分鐘時,幾乎所有可能出現的新原子核都已經形成。
  • 毀滅中的新生 類太陽恆星普遍可產生鋰元素
    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光譜數據及國際GALAH巡天數據首次發現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可以產生鋰元素。相關研究成果7月6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天文》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