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天狼觀星者」第73篇原創文章
「 我們DNA裡的氮元素,我們牙齒裡的鈣元素,我們血液裡的鐵元素,還有我們吃掉的東西裡的碳元素,都是曾經大爆炸時的萬千星辰散落後組成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星塵。」
從元素周期表說起
(元素周期表是所有已發現元素的大合照。其中43號鎝、61號鉕、從95到118號元素是人造元素,其餘92種元素都是自然元素。)
在特定的條件下,某個元素原子核中的質子數量可以發生變化,從而轉化成另一種元素。然而,這個轉化過程並不容易。一個原子核裡的質子和中子,是以強相互作用力互相結合在一起的,其能量稱為「核結合能」,核結合能與質子中子數量之商稱為「平均結合能」。平均結合能越大,意味著這個元素的原子核越穩定,越不容易發生轉化成其他元素。如果把全部元素的平均結合能標記在一張圖上,那麼可以畫出以下的平均結合能曲線。從低平均結合能的元素轉化到高平均結合能的元素時,核反應過程會損失質量、釋放能量;反之則需要吸收能量。從圖中可以看出,鐵原子核具有最高的平均結合能。這意味著比鐵輕的元素發生核聚變(如氫聚變為氦)、或比鐵重的元素發生核裂變(如鈾裂變為鋇和氪),都能夠釋放能量。反之,如果想要將鐵元素或其他高平均結合能的元素,轉化為更重的低平均結合能元素時(如生成金、銀等重金屬的過程),則需要外界提供能量。
在宇宙這個元素大工廠之中,上述核反應過程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宇宙從一開始最輕的氫、氦元素開始,通過不斷反應產生各種輕元素,並在衝破鐵元素的阻攔後,進一步合成各種重元素,最終構築起元素的高樓大廈。
氫和氦的搖籃:原初核合成
元素的誕生史最早要追溯到宇宙大爆炸時期。理論上,宇宙的初始狀態是一個溫度無限高、體積無限小的奇點。發生大爆炸之後,整個宇宙急劇膨脹、溫度快速下降。在這個充斥著狂暴能量的大熔爐裡,質子和中子等粒子逐漸產生。
大爆炸3分鐘之後,宇宙溫度下降到約9×10⁹K(0K=-273.15℃)。在這個溫度下,質子和中子不會因為溫度過高而被分解,但又有足夠高的溫度保持高速運動。此時,被稱為「原初核合成」的過程開始了。元素周期表中排名前兩位的元素——氫和氦,在這個時期誕生。
在原初核合成過程中,高速運動的質子和中子有概率互相碰撞,形成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的結合體,也就是氘(氫-2)原子核。此時的氘核並不穩定,它如果沒有繼續和其他質子、中子結合的話,很快就會分解回到質子和中子。部分氘核將繼續結合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或兩個氚核發生聚變),生成包含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的氦(氦-4)原子核。在氦核裡,中子被強大的核力固定在了原子核中,因此氦核比較穩定,不再容易分解。
大爆炸20分鐘之後,宇宙溫度下降到無法讓質子和中子相結合的程度,原初核合成時期結束了。這個過程的主要產物是氦原子核;而未與中子結合的質子,本身就是氫原子核。在這短短17分鐘內中,誕生了宇宙中幾乎全部的氫和氦。直到現在為止,氫和氦仍佔宇宙原子總量的98%以上。氫和氦是元素大廈的地基,在它們的基礎上,其他元素在不同條件下陸續誕生。
輕元素的樂園:恆星核聚變
在宇宙誕生約5億年後,隨著引力作用的增強,由氫和氦構成的星際物質在宇宙各處聚集成團,無數的星系和天體胚胎在其中孕育。當天體胚胎的溫度升高到4×10⁶K以上時,核反應在其中重新被點燃,光芒衝破星際物質的遮掩照亮宇宙,一顆恆星誕生了。
一顆典型的恆星,在其生命的絕大多數時間內,重複著原初核反應的工作:將氫聚變成氦。由於氦的平均結合能高於氫,這個過程會釋放能量。太陽每秒鐘將約6億噸氫轉化為氦,在此過程中散發大量光和熱,為整個太陽系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恆星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輻射壓,與其自身的引力達到相對平衡,讓恆星在長時間內保持穩定燃燒的狀態。
然而,恆星質量就算再大,它的氫元素也不是無限的。隨著氫元素不斷被消耗,氫聚變將逐漸減少直到消失。為了提供足夠的輻射壓來對抗恆星自身引力,必須進一步將氫聚變的產物(氦)作為原料,開啟新一輪的核反應——氦聚變反應(又稱為氦燃燒)。由於氦聚變所需要對抗的原子核間的斥力大於氫聚變,因此氦聚變需要更高的粒子運動速度,也就是更高的環境溫度。為此,恆星將內部溫度提高到10⁸K以上,以開啟氦燃燒。與此同時,恆星的外層物質將向外膨脹,形成一顆紅巨星。不過這個過程對恆星的質量有一定要求:只有質量相當於0.5M⊙(M⊙=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才能點燃氦燃燒;那些更小質量的恆星,在消耗完氫元素後就熄滅了。
氦燃燒的過程就像氦原子核的「疊疊樂」:首先兩個氦核聚變成一個鈹-8原子核。鈹-8核並不穩定,要麼很快分解回兩個氦核,要麼再和一個氦核聚變成碳-12原子核。少量碳核繼續與氦核聚變成氧-16原子核。氦燃燒過程就此結束,主要產物是碳和氧。碳和氧都是構成有機物的核心元素,其中碳元素更是構成有機分子的「骨架」。地球上的每棵樹、每隻動物、每個人都含有碳和氧,它們都來源於早期恆星的氦燃燒過程。
隨著氦元素逐漸耗盡,那些沒有超過4M⊙的中等質量恆星將無法繼續提升內部溫度,其外層物質被吹散,僅留下一顆主要由碳和氧構成的白矮星;而超過4M⊙的恆星將繼續提升核心溫度至6×10⁸K以上,開啟碳燃燒和氧燃燒過程。碳燃燒和氧燃燒會生成鈉、鎂、矽、磷、硫等一系列元素。這些元素廣泛存在於地球的海水和礦石中,也是生命的必需元素。
在碳和氧元素也耗盡後,沒有超過9M⊙的大質量恆星將留下白矮星,或在爆發成超新星後化為灰燼;而超過9M⊙的超大質量恆星將升溫至2×10⁹K以上,進一步開啟矽燃燒過程。這個過程也是氦原子核的「疊疊樂」:從矽核開始,依次與氦核進行反應,生成硫、氬、鈣、鈦、鉻、鐵等元素。此時的超大質量恆星已膨脹成一顆紅超巨星,從外層到核心的溫度逐漸升高,在不同的溫度層分別進行著氫燃燒、氦燃燒、碳燃燒、氧燃燒和矽燃燒過程,仿佛一顆巨型洋蔥。
由於鐵原子核具有最大的平均結合能,無法進一步通過核聚變來產生新元素、釋放能量。在矽燃燒結束後,恆星再也找不到核聚變的原料了,這意味著它們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這些恆星將很快爆發成超新星,並將大量核反應產物拋射到太空中,隨後坍縮成中子星或黑洞。
更多的輕元素:光裂變反應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在恆星氦燃燒和矽燃燒過程中,都是通過原有元素結合氦核來生成新的元素的。由於氦核有兩個質子,這必然導致兩個新元素的質子數相差2,夾在兩者中間的那個元素被「跳過」了。例如,矽燃燒過程生成了16號元素硫和18號元素氬,而沒有生成17號元素氯。
那麼這些被「跳過」的元素是怎樣誕生的呢?一種叫做「光裂變反應」的過程,是產生它們的重要途徑。
顧名思義,光裂變反應也是一種核裂變過程。它是由部分輕元素,在光子的作用下,通過核裂變,生成元素序號更小的輕元素的過程。由於光裂變反應生成元素的平均結合能比原料元素低,因此該過程需要吸收能量。光子的作用就是提供這個反應所需的能量。
一種典型的光裂變反應是5號元素硼的生成過程。硼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元素,作為輕元素,雖然它的元素序數比氦大,但它的平均結合能卻反常地比氦要低。因此氦燃燒過程無法直接生成硼。硼的一種典型的產生過程是,由碳-12原子核通過光裂變反應,生成硼-11原子核和氫核。
同理,一些輕元素也是由光裂變反應得到的。例如鋁元素和氯元素:
恆星核聚變過程和光裂變反應過程,合成了從2號元素氦開始、到26號元素鐵為止的多種輕元素。含有這些元素的氣體或塵埃,隨著恆星的死亡飄散到太空之中,成為孕育天體、產生生命的基礎原料。
超越鐵元素:超新星核合成
我們已經知道,鐵原子核具有最大的平均結合能。這意味著從鐵聚合成更重的元素的過程,必須在吸收能量的情況下才能進行。那麼哪裡可以找到足夠的能量呢?我們將目光投向那些即將死亡的恆星。
超大質量恆星的生命末期,在矽燃燒的作用下,恆星生成最後的核聚變產物——鐵元素,並在恆星的中心形成巨大的鐵核。隨著恆星核聚變反應難以為繼,輻射壓力再也無法對抗其自身的巨大引力。恆星的外層物質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以高達數萬km/s的速度猛烈地撞向中心的鐵核。這個撞擊過程將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恆星因此爆發成超新星。恆星外層物質超高速撞向鐵核,就好比在粒子加速器中,用原子核轟擊鐵元素靶。在此過程中,巨大的動能提供核合成所需的能量,從而生成一系列比鐵更重的元素,如銅、砷、溴、氪等。
而與此同時,中心的鐵核會在超高溫度(4×10⁹K以上)環境下發生光裂變反應,向外放射大量中子。這些中子與向內坍縮的外層物質互相衝擊後,部分中子被外層物質的原子核俘獲。這些被俘獲的中子很快衰變為質子和電子,從而增加了原子核的質子數量,諸如銀、碲、氙等元素將在此過程中誕生。
超大質量恆星化為超新星後,其光輝將照亮整個星系,長達幾個月之久。其核心被巨大的引力壓縮成一顆中子星或黑洞。而在超新星核合成過程中誕生的元素,也會飄散到星際空間之中,成為形成新天體的原料。現在,這些元素廣泛地存在於地球的各種礦物中。
最後的重元素:中子星併合
科學家曾認為,超新星爆發能夠生成鐵之後的所有重元素。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越來越傾向認為,即使劇烈如超新星爆發這樣的過程,也無法提供生成部分重元素所需的超高能量。
2017年10月,全球各大天文臺聯合宣布了一項劃時代的發現:人類首次成功探測到兩顆中子星併合發出的引力波。同時還證實,利用中子星併合所產生的能量,足以將重元素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合成諸如金、氡、鈾這樣原子量更大的重元素。黃金作為人類千百年以來使用的硬通貨,竟然誕生自遙遠神秘的中子星,想來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目前已發現的元素序數最大的自然元素——94號元素鈽,也很有可能是在中子星併合過程中誕生的。而元素序數超過95號的超重元素(如鉲、鐨等)也有可能在此過程中產生,不過這些元素會很快衰變成其他比較穩定的元素,因此科學家暫時沒有在自然界中發現這些超重元素。
中子星併合可能是宇宙合成元素所能利用的最高能量源。雖然理論上來說,黑洞併合可以產生的能量更高,但黑洞併合後生成的物質會被悉數吸入黑洞之中,無法成為構築新天體的物質來源。
We are One, We are Universe.
我們從氫和氦開始,到鈽結束,一步步探索了元素的主要誕生過程。各種元素通過複雜的化學組合結合在一起,構成如今宇宙的模樣。
人類也是宇宙演化的產物。組成我們身體的每種元素,都源於上百億年前的早期宇宙演化過程。如果追根溯源,我們左手和右手上的氧原子、頭骨和脛骨裡的鈣原子、流淌在主動脈和毛細血管血液中的鐵原子,都分別從不同的恆星中誕生。
人類與宇宙的聯繫比想像中更加緊密。毫不誇張地說,在每個小小的人類個體之中,都匯集了宇宙中千千萬萬顆恆星的核反應產物。我們每個人都是星塵,而宇宙的歷史,就書寫在我們的身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