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身體是由星塵組成的,那星辰來自哪裡呢?紅巨星嗎?

2020-12-05 遨遊世界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眾所周知,人類的身體是由無數個微小的原子甚至更小的物質構成,其實這些物質來源於宇宙星辰。因此人死後,這些東西不會憑空消失,它們依然存在,只是分散開來繼續存在。實際上,你可能不知道,你身上的很多原子有可能是來自不同構造的物體原子結合而成,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它們很古老。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個說法,當你喝一杯水時,其實這些水可能已經通過了其他人的消化道,比如成吉思汗、比如6000萬年前的恐龍,甚至是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物體。恆星和物質也是如此,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所有物質,甚至我們自己的身體,至少經歷了一個恆星誕生和死亡的周期,甚至也許更多,有時候真的細思極恐。但是幸運的是我們的記憶和意識是全新的,我們擁有支配它們的權利。人就是這樣一種奇妙的存在,我們知道我們的身體是來自宇宙不同的星辰原子構成,但是科學家又提出了一個更難的問題:這些星辰是哪來的,它們是來自紅巨星嗎?

早期的太陽系

說到紅巨星,就不得不提到我們的太陽,紅巨星是太陽的結局之一,但是對我們來說為時尚早。相比來說,科學家更好奇的是太陽系的過去,事實上我們太陽系的故事始於大約45億年前,當時一個分子雲崩塌。在那片坍塌的雲層中心,太陽在一次核聚變中誕生,因此大多坍縮的質量集中在中心,其餘部分形成了一個原行星盤,繼而形成了行星、衛星、隕星和其他小型的太陽系天體系統。而這也是最廣為接受的星雲假說理論,自1950年代太空時代降臨,以及1990年代太陽系外行星的發現,此模型在解釋新發現的過程中受到挑戰又被進一步完善化。

再回到行星盤,存在這些物質的圓盤中是圍繞著某些其他恆星形成的塵埃顆粒。據蘇黎世理工學院地球化學和巖石學研究所教授瑪麗亞·舍恩貝爾表示,這些特殊的顆粒在整個圓盤中分布並不均勻,隨著太陽系行星的逐漸形成,每一顆行星都含有自己的氣體和塵埃的混合物,以及那些特殊的顆粒。

同位素

這就是原行星盤,行星從恆星形成的剩餘分子雲中合併而成,在這個吸積盤中存在著行星形成和潛在生命所必需的基本元素。而近代測量的技術可以使科學家探測到行星形成的物質,並確定其起源。通過研究表明,一切的起源和同位素有關,一個原子可以有很多同位素,區別是其原子核中的質子數相同,但中子數不同。

例如,碳有不同的同位素,如C13和C14,所有碳同位素都有6個質子,而C13有7個中子,而C14有8個中子;請的同位素氕、氘和氚,它們原子核中都有1個質子,但是它們的原子核中卻分別有0個中子、1個中子及2個中子,所以它們互為同位素。

而一顆行星上擁有不同同位素的混合信息,除了碳元素的混合,還有其他元素的混合,而這些信息可以告訴科學家很多關於行星起源的信息,科學家稱它們為行星的「指紋」。而星塵恰恰有非常極端、獨特的指紋,再加上由於它在原行星盤中的分布不均勻,每顆行星和每顆小行星在形成時都有自己的指紋。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地球和隕石上的這些指紋。通過大量對比揭示了死亡的紅色巨星對地球和地球上一切物質的形成,比如灶神星。

這些隕石是來自灶神星的,但在地球上被發現,實際上灶神星是許多隕石的母體,我們看到的很多隕石來自灶神星的部分碎片。除此之外,科學家們已經能夠比較地球和隕石之間的這些同位素異常,找出越來越多的元素。舍恩布切勒和一項新研究背後的其他科學家一直在研究隕石,它們是很久以前被摧毀的小行星核心的一部分,近日鈀元素是他們的研究重點。其他科學家在先前的研究中已經檢查了其他元素的同位素比值,比如周期表上鈀的鄰居釕和鉬。這些先前的研究結果可以幫助科學家預測當他們尋找鈀同位素時會發現什麼其他的同位素,結果令人異常驚訝。

這是鈀(原子#46)及其鄰居鉬和釕。

布里斯托大學的博士後馬蒂亞斯·艾克在ETH進行博士研究期間進行了同位素測量,他說:「隕石中的鈀異常比預期的要小得多。」他們的模型進一步表明,雖然我們太陽系中的一切都是由星塵產生的,但有一種恆星對地球作出的貢獻最大:紅巨星。這些恆星的質量範圍與我們太陽的質量範圍相同,當它們耗盡氫時會膨脹成紅巨星,而我們自己的太陽將在大約在50億年後成為紅巨星。

「S」過程

而關鍵就在於恆星演化成紅巨星的過程中會合成元素,科學家稱之為「S」過程。紅巨星作為恆星演化最終狀態的一部分,這些恆星在所謂的s過程中合成元素。s過程也稱慢中子俘獲過程,會產生鈀等元素,以及周期表上的鄰近元素釕和鉬。有趣的是,s過程用鐵核的種子創造了這些元素,而鐵核本身就是在前幾代恆星的超新星中創造出來的。而鈀的揮發性略高於其他元素。因此,在這些恆星周圍凝結成塵埃的物質較少,因此,我們研究的隕石中,來自星塵的鈀元素也較少。

大部分物質來自紅巨星?

在地球的組成物質中,來自紅巨星的物質比在火星,或者像灶神星這樣在太陽系更遠的小行星中的物質要豐富得多。而地球的外部區域含有更多來自超新星的物質,這是否意味著地球上的大多數物質來自紅巨星?

科學家表示,其實是對的。因為在我們年輕的太陽系中,來自紅巨星的塵埃比來自超新星的塵埃更能抵抗太陽的輻射。這就是為什麼地球包含的紅巨星物質比其他的天體更多。

我們知道行星形成時,如果離太陽較近,則溫度會非常高,兒一些塵埃顆粒比其他顆粒更不穩定,包括帶有冰殼的塵埃顆粒。這種類型的天體在靠近太陽時就會被摧毀,但是來自紅巨星的星塵更穩定,更能抵抗高溫,所以它更集中在靠近太陽的地方,而超新星爆炸產生的塵埃蒸發得更快,因為它的體積較小,所以在太陽系內部和地球上就少了。這就能夠解釋為什麼地球上紅巨星的星塵含量比太陽系其他天體的星塵含量要高的原因。

相關焦點

  • 構成地球生命以及地球的各種元素來自於紅巨星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由地核、過渡層、外地核、下地幔、上地幔、地殼組成的,這些部分都是有各種各樣的元素構成的。比如地核主要由鐵鎳等元素構成,地幔主要由矽氧硫等元素構成,地殼主要由氧矽鋁等元素構成。還有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生命,也是由碳氫氧氮等元素構成。構成地球和地球生命的各種元素來自於哪裡?
  • 科學家證實:組成地球的一些物質,是來自紅巨星爆炸的星塵!
    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證實:組成地球的一些物質是來自紅巨星的星塵,還解釋了為什麼地球比離太陽更遠的小行星或火星含有更多的這種星塵。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地球化學和巖石學研究所教授、NCCR行星成員Maria Schönbächler解釋道:大約45億年前,一個星際分子雲坍塌了,在它的中心,形成了太陽;圍繞著它,出現了一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原行星盤,地球和其他行星就是從這個圓盤中形成。
  • 我們不只是由肌肉和組織組成的,我們是由星塵組成的
    不過我驚訝的了解到人類,是由星塵組成的。早在20世紀20年代,人們就認為恆星的組成與地球相似。看總的看來,人類與恆星的關係更大,約97%的元素相同。2016年9月2日,天文學家喬納森·伯德博士以「你去過哪裡?導遊將帶領你尋找自己在宇宙歷史中的位置」組織了一次講座。討論了證明我們是由恆星組成的科學結果,正如我們所想的那樣。這些數十億年前形成的恆星實際上也構成了人體的基本組成元素——碳、氫、氮、氧、磷和硫(CHNOPS)。
  • 我們身體上的每一種物質都來自於星塵,且科學已證實
    我們的整個生命都是由星塵組成的! 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夢想就是想成為機器人。我記不起原因,但我記得我不喜歡我的皮膚,因為它過於柔軟。另一方面,我認為科幻小說很吸引我,我覺得我適合做一個機器人。隨著我長大,我的幻想破滅了。我認識到人類是由星塵組成的,我很驚訝。
  • 我們身體裡的每一種物質都來自遙遠的星塵
    我們身體裡的每一種物質、每一個原子,比如肌肉裡的碳、骨骼中鈣、血液裡的鐵、DNA中的磷......都來自於星塵,正如一首加拿大民謠《伍德斯託克》(Woodstock)中所唱的一句歌詞,「我們是星塵——10億歲的碳...」天文學家認為,宇宙大爆炸之初是「一碗基本粒子的濃湯」。幾十萬年後它們結合成簡單的氫原子和氦原子。
  • 以後太陽膨脹成紅巨星,地球怎麼辦?人類能活下來嗎?
    天空中就有一顆現實參考的恆星,這是歐洲南方天文臺利用VLTI光學幹涉方式取得的一顆類日恆星的紅巨星圖像!它是位於天鵝座的π1 Gruis!下圖是它的紅外波段成像!假如按π1 Gruis的質量與紅巨星直徑比例,那麼太陽未來的紅巨星規模大約能達到太陽直徑的233倍!即半徑達到1.62億千米,大約超出地球公轉軌道約1000萬千米!當然您認為地球會被太陽吞沒?其實完全不會,要不然咱就不用討論後續的話題了!因為太陽直徑膨脹,密度降低,因此地球將會遷移到更遠的軌道,但地球死罪可免,活罪難逃!
  • 我們是星塵,也是大爆炸的灰塵
    這一非凡事件雖備受期待,但還從未以這種方式出現過,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有關恆星死亡的新數據——它還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人類本身和組成人類的原子從何而來的理解。你可能聽說過「我們是星塵」的觀點,這沒錯,但並不是完全正確。本質上,恆星是一臺鍊金機器。
  • 星塵的我們(2)
    我們的太陽系我們的太陽系就是這樣一個二代或三代恆星系,道理很簡單,看到我們的元素周期表了嗎,上面每一種元素都不是憑空產生的,沒有之前的大熔爐,大爆發,就不會有今天如此豐富多彩的世界。所以說,我們從星塵中走來的,我們是星塵的子民。
  • 太陽變成紅巨星時,人類有什麼方法生存下來?
    因此人類必須考慮另一個方式!既然推不走地球,那麼人類只能在地球上或者其他力所能及的方式考慮解決方法!一、太陽的紅巨星會膨脹到哪裡?天空中就有一顆現實參考的恆星,這是歐洲南方天文臺利用VLTI光學幹涉方式取得的一顆類日恆星的紅巨星圖像!
  • 《我來自星塵》樂評|純音樂,請欣賞
    宇宙誕生之後,恆星不斷燃燒、爆炸,才生成宇宙星塵中的重元素,這些星塵經億萬年匯聚、演化,
  • 我們身體中的碳氧氮鈣……來自星塵?
    有一天,我們的太陽真的會像《流浪地球》中所描述的那樣,走向死亡嗎?答案是肯定的,只不過那將發生在非常遙遠的幾十億年後。這似乎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實,但我們還需要記住的是,如果沒有一代又一代恆星的毀滅和誕生,就不可能有人類的存在。這是因為流淌在我們血液中的鐵、骨頭中的鈣、肺中的氧……都來自於星塵。
  • 星塵的記憶:恆星演化與元素起源
    這些元素隨著塵埃或氣體飄散至星際空間,在億萬年之後,成為構築星系、太陽、地球和我們人類的原料。接下來,我們將追溯星塵的記憶,去探尋各種元素的起源。從元素周期表說起元素是宇宙的基石。自然界中居於分子層次以上的物體,從龐大的恆星到渺小的分子,從有生命的動植物到無生命的礦物都是由元素組成的。
  • 紅巨星,太陽的宿命!
    紅巨星是巨星的一種,是恆星演化末期的一種垂死狀態。
  • 太陽變成紅巨星的時候人類將何去何從?
    實際上,很多人都會堅信,不說50億年後了,就算只是一萬年之後,有可能地球上早就已經沒有人類了,因此,我們過早的去憂慮50億年後的事情,這倒還不如先憂慮自己的文明什麼時候會滅呢? 據了解,太陽在變成紅巨星的時候,它的半徑會變成現在太陽半徑的233倍,也即是它的半徑會達到1.62億千米。
  • 太陽變成紅巨星後,太陽系內的星球會被不斷吞噬,人類該如何是好
    文/行走天涯 太陽變成紅巨星後,太陽系內的星球會被不斷吞噬,人類該如何是好 太陽是一顆恆星,雖然無時無刻不都在發生著核聚變反應,給地球上的生命萬物帶來了光和熱,是賦予了地球生命意義的恆星,但往往能夠帶給地球最大傷害的很可能也會是太陽
  • 紅巨星年齡消失之謎
    但伴隨而來的卻是一個悖論的誕生:儘管它們是由非常古老的恆星物質構成的,但它們的巨大質量卻清楚地表明它們的年齡很小。這幾顆紅巨星的年齡之謎究竟是怎麼來的?最近,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丹麥奧爾胡斯大學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通過調查恆星從核心到表面的碳、氮和氧豐度,似乎解開了這一悖論。在主序星(如太陽)的生命末期,恆星會變成紅巨星。
  • 太陽變成紅巨星後,太陽系中哪顆星適合人類生存?
    恆星釋放的能量來自於內部的核反應,核反應進行到一定程度後恆星就會進入生命的末期。太陽是人類賴以生存需要的恆星,大約再過50億年,太陽就會進入紅巨星階段,那時太陽會膨脹到現在地球的軌道附近。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地球可能就會被太陽吞噬掉。
  • 當太陽變成紅巨星時,地球會經歷什麼?地球面對的不僅僅是被烤焦
    它們共同組成了以太陽為中心的太陽系大家庭。它會變成一顆體積龐大的紅巨星。那時候太陽的表面將會延伸到現在的地球軌道附近。可憐的水星和金星就會被太陽吞噬掉。地球的命運不好說。科學家認為,那時候的地球可能會因為太陽質量的減小而軌道向外移動,從而擺脫被太陽吞噬掉的厄運。但是,太陽不會就此放過地球的。
  • 原神無主的星辰功能介紹 無主的星辰有什麼用
    原神無主的星辰有什麼用呢?很多小夥伴在抽卡的時候會獲得這個材料,但是不知道有什麼用途,小編這裡就給大家帶來有關原神無主的星辰有什麼用的介紹,幫助大家了解。 原神無主的星辰有什麼用 玩家在遊戲中通過任務或者抽卡獲得的【無主的星辰】可以在遊戲商城中兌換各種高階物品。
  • 一場漫遊銀河系的婚禮,致敬壯麗的宇宙星辰
    ——42先生 一場由科幻電影而開始的愛情故事,註定邂逅來自宇宙的壯麗浪漫, 42是《銀河系漫遊指南》中, 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終極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