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地球生命以及地球的各種元素來自於紅巨星

2021-01-13 千千靜聞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由地核、過渡層、外地核、下地幔、上地幔、地殼組成的,這些部分都是有各種各樣的元素構成的。比如地核主要由鐵鎳等元素構成,地幔主要由矽氧硫等元素構成,地殼主要由氧矽鋁等元素構成。還有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生命,也是由碳氫氧氮等元素構成。構成地球和地球生命的各種元素來自於哪裡?

地球上的物質(元素)在永不停息的循環

我們知道水循環,氧氣——二氧化碳循環,但循環的物質不僅僅是這些。構成我們生命的元素以及構成地表物質的元素都是不斷循環的。舉一個例子(可能有點噁心),當你吃一碗麵時,構成澱粉中的碳氫氧氮磷硫等元素在很多年前可能是構成其他東西的一部分。可能有的元素來自於一座高山,一顆大樹,甚至來自於一個恐龍,如果這個恐龍是食草恐龍並且恰巧被一隻霸王龍吃了,那麼這些元素可能經過霸王龍的消化系統和排洩系統回歸大地。

地球上最初的物質和元素來自於哪裡?

地球上的元素不僅僅是在地球上循環,當地球形成之初,這些元素構成了地球。宇宙大爆炸後的一段時間裡,這些元素是並不存在的。我們地球上的所有物質,包括生命中的元素,在久遠的年代至少經歷了一個恆星誕生和死亡的周期,也許更多。

構成地球的物質和元素來自於哪些恆星呢?

蘇黎世理工學院(Ecole polytechnique federale de Zurich)的一個研究團隊進行了相關的研究。

太陽系誕生於大約45億年前,當時宇宙中一片巨大的分子雲崩塌。崩塌的分子雲中心發生了核聚變,原始的太陽在那裡誕生。周圍形成了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圓盤,太陽系中的所有行星都是由原行星盤形成的。

我們的地球也是由這些原行星盤形成的,原行星盤是從恆星死亡後形成的剩餘分子雲中合併而成。在這個吸積盤中存在著行星形成和潛在生命所必需的基本元素。

原行星盤圖解

放射性同位素探尋構成地球物質的來源

測量技術的進步使科學家能夠探測行星形成的物質,並確定其起源。探尋的關鍵在於放射性同位素。

具有相同質子數,不同中子數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為同位素,其原子核中的質子數相同,但中子數不同。例如,碳有不同的同位素,如C13和C14。所有碳同位素都有6個質子,而C13有7個中子,而C14有8個中子。

一顆行星上不同同位素的混合,不僅是碳元素的混合,還有其他元素的混合,就像一個指紋。指紋可以告訴科學家很多關於身體起源的信息。

星塵有非常極端、獨特的指紋,而且由於它在原行星盤中的分布不均勻,每顆行星和每顆小行星在形成時都有自己的指紋。

同位素的比較指出地球上所有物質的形成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死亡的紅巨星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地球和隕石上的這些指紋。兩者之間的比較揭示了地球上一切物質的形成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死亡的紅巨星。

科學家們已經能夠比較地球和隕石之間的這些同位素異常,找出越來越多的元素。通過對鈀同位素的研究,發現它們是很久以前被摧毀的小行星核心的一部分。

其他科學家先前的研究已經檢查了其他元素的同位素比值,比如周期表上鈀的鄰居釕和鉬。

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博士後馬蒂亞斯·艾克(Mattias Ek)在ETH進行博士研究期間進行了同位素測量,他說:「隕石中的鈀異常比預期的要小得多。

在他們的論文中,研究小組提出了一個新的模型來解釋這些結果。他們的模型表明,儘管我們太陽系中的一切都是由星塵產生的,但有一種恆星對地球的貢獻最大:紅巨星,或稱漸近巨枝(AGB)恆星。

這些恆星的質量範圍與我們太陽的質量範圍相同,當它們耗盡氫時會膨脹成紅巨星。我們自己的太陽將在大約40或50億年後走向死亡。

作為最終狀態的一部分,這些恆星在所謂的s過程中合成元素。s過程,或稱慢中子俘獲過程,產生了鈀等元素,以及周期表上的鄰近元素釕和鉬。

有趣的是,s過程用鐵核的種子創造了這些元素,而鐵核本身就是在前幾代恆星的超新星中創造出來的。

鈀的揮發性略高於其他元素。因此,在這些恆星周圍凝結成塵埃的物質較少,因此,我們研究的隕石中,來自星塵的鈀也較少。

內太陽系的行星物質來自紅巨星的比例高,外太陽系的行星物質來自超新星的比例高

在地球的組成中,來自紅巨星的物質比在火星,或者像灶神星這樣在太陽系更遠的小行星中的物質要豐富得多,外太陽系區域的行星含有更多來自超新星的物質。

在太陽系中,來自紅巨星的塵埃比來自超新星的塵埃更能抵抗太陽的蒸發或破壞。這就是為什麼地球包含的紅巨星物質比更遠的天體更多,行星形成時,離太陽較近的溫度非常高。

一些塵埃顆粒比其他顆粒更不穩定,包括帶有冰殼的塵埃顆粒。這種類型在靠近太陽的太陽系內部被摧毀。但是來自紅巨星的星塵更穩定,更能抵抗毀滅,所以它更集中在靠近太陽的地方。

超新星爆炸產生的塵埃也容易蒸發得更快,因為它的體積較小。所以在太陽系內部和地球上就少了。

相關焦點

  • 為何太陽與地球的化學構成相似,它會對地球生命帶來哪些影響?
    作者:石蘭(抄襲必究)對於生活地球上的生命而言,太陽是再熟悉不過的存在,它不僅是地球的主要光源,更為生命的演化提供了重要能量。隨著宇宙探索的進一步深入,我們對太陽有了更客觀準確的理解,或許你有所不知,太陽和地球這兩顆看上去完全不同的天體,竟然擁有高度相似的化學構成元素。
  • 人類的身體是由星塵組成的,那星辰來自哪裡呢?紅巨星嗎?
    通過大量對比揭示了死亡的紅色巨星對地球和地球上一切物質的形成,比如灶神星。這些隕石是來自灶神星的,但在地球上被發現,實際上灶神星是許多隕石的母體,我們看到的很多隕石來自灶神星的部分碎片。除此之外,科學家們已經能夠比較地球和隕石之間的這些同位素異常,找出越來越多的元素。
  • 恆星的起源與演化:從中可知構成地球和人體的各種元素從何而來。
    所有恆星都會變成紅巨星,但不同質量的恆星在紅巨星階段的演化過程與最終結局卻有所不同。四丶恆星的結局質量較小的恆星變成紅巨星後不久難以維持它的巨大的外殼,會變得不穩定起來。氦燃料全部燒完之後,剩下的由碳和氧組成的核心又會產生收縮 ,但因其總質量不夠,溫度達不到產生碳氧核反應的程度,只能停留在圍繞碳、氧核心,維持雙殼層氫、氦燃燒的階段。
  • 宇宙中的「紅巨星」是什麼?太陽會變成紅巨星吞噬地球嗎?
    紅巨星為什麼這麼紅一顆"紅巨星"的質量通常相當於0.8~40顆太陽,但是它的體積往往是太陽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這是由於恆星在發展成「紅巨星」時,外部的大氣膨脹到了很稀薄的程度。"紅巨星"看上去紅彤彤的,這是因為它外表面的溫度比太陽表面的溫度略低,大約是2000~4500攝氏度。
  • 地球上有94種元素,憑什麼構成生命的基礎是碳元素?
    其中沒有重元素),地球上其他生命形式也基本由這些元素構成,然而在宇宙的其它地方,會不會有遠超過我們想像的生命形式呢?碳基是基礎的生命形式現在人類發現的元素有118種,其中有94種存在於地球上,但是生命的形式卻都是
  • 當太陽最終變成紅巨星時,地球會被太陽吞噬?
    我們可以問一些關於宇宙的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會讓我們超越人類的極限,而且會超越地球上的生命。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會變熱,核聚變的速度會加快,最終輸出的能量會達到地球海洋沸騰的程度。再過10億或20億年,這可能會使地球上的生命完全湮滅。圖註:該插圖是對HD 189733 b的描述,一個被它的母星吞噬的行星。
  • 當太陽變成紅巨星時,地球會經歷什麼?地球面對的不僅僅是被烤焦
    這裡面有地球和另外的七顆大行星,有冥王星在內的眾多矮星,有月球在內的幾百顆衛星還有不計其數的小行星以及彗星等等。它們共同組成了以太陽為中心的太陽系大家庭。當太陽變得衰老開始走向死亡後,地球的未來也會變得飄忽不定。經常看天文知識的朋友就會知道,太陽會在大約50億~60億年後耗盡內部的氫元素,體積開始膨脹。它會變成一顆體積龐大的紅巨星。那時候太陽的表面將會延伸到現在的地球軌道附近。可憐的水星和金星就會被太陽吞噬掉。地球的命運不好說。
  • 太陽變成紅巨星會吞沒地球?宇宙中的這一幕,或是答案
    我們之所以能夠感受到來自太陽的光芒、溫暖,是因為太陽主要以氫、氦為主。而這些氫元素時時刻刻都在進行核聚變反應,所以就會釋放大量的能量。雖然太陽極其龐大,氫元素寒冷也是非常多,但是由於核聚變反應的持續,這些元素早晚會消耗完畢。
  • 太陽變成紅巨星後,太陽系中哪顆星適合人類生存?
    恆星釋放的能量來自於內部的核反應,核反應進行到一定程度後恆星就會進入生命的末期。太陽是人類賴以生存需要的恆星,大約再過50億年,太陽就會進入紅巨星階段,那時太陽會膨脹到現在地球的軌道附近。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地球可能就會被太陽吞噬掉。
  • 什麼是宇宙當中的「紅巨星」?紅巨星又是如何產生的?
    什麼是宇宙當中的「紅巨星」?紅巨星又是如何產生的?所謂紅巨星,顧名思義,也就是外表為紅色(發出紅色光芒),體積十分巨大的恆星。紅巨星是恆星的生命末期,演化成為的一種體積龐大,質量較小的發光巨星。紅巨星的質量通常在0.3~8個太陽左右,但是由於外部的大氣膨脹稀薄,紅巨星的體積常常是太陽的幾十倍上百倍。紅巨星表面的溫度約為5000K(K為開氏溫度,約為4700攝氏度)或者更低。當恆星將內核中的氫燃料消耗殆盡時,熱核反應不再繼續發生,那麼恆星的內核就會因為引力的原因開始向內部收縮,燃燒就會轉移到外部的氫氣層。
  • 構成所有生物分子的關鍵元素,生命的主要磷基分子到底來自哪裡?
    地球上第一批生物是如何摻入關鍵磷元素的?這一直是研究人員的困境,但現在,夏威夷大學Mānoa物理化學家認為,流星訪客可能是關鍵環節。磷是構成所有生物體的分子關鍵元素,並幫助形成DNA分子骨架、細胞膜(磷脂),甚至骨骼和牙齒。然而,地球上的大多數磷都被束縛在一種不容易釋放或接近的狀態中,現代生物已經進化到能夠從水中提取有限的磷。
  • 紅巨星年齡消失之謎
    但伴隨而來的卻是一個悖論的誕生:儘管它們是由非常古老的恆星物質構成的,但它們的巨大質量卻清楚地表明它們的年齡很小。這幾顆紅巨星的年齡之謎究竟是怎麼來的?最近,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丹麥奧爾胡斯大學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通過調查恆星從核心到表面的碳、氮和氧豐度,似乎解開了這一悖論。在主序星(如太陽)的生命末期,恆星會變成紅巨星。
  • 構成生命的手性分子被隕石帶到早期地球上?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體生物學類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生命的構成元素可能是宇宙起源,然後搭上隕石來到早期地球。科學家們繼續研究生命的組成部分來自哪裡,以及它們在整個宇宙中有多普遍。對於我們所識別的每一個構成元素,從碳和磷到蛋白質和核酸,我們還必須問,它是什麼時候到達這裡的?如何到這裡,從哪裡到這裡?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分子科學學院的Sandra Pizzarello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行星科學系的Christopher Yarnes研究了Murchison隕石的提取物。在銀河系中心附近的恆星形成區域人馬座B2中發現了環氧丙烷。圖片:B.
  • 哪些元素組成了地球
    地球內部組成的成分 人們在對地球成分的探索中,最容易了解的地球部分是露出地表的上地殼,我們可以借對上地殼成分的了解,來進一步分析組成各種巖石和礦物的元素。揭示上地殼的平均成分一般有以下兩種辦法:一是大規模地測量各種巖石的化學成分,二是測量地殼中的細粒沉積巖。那麼,如何對整個地球的成分進行全面而精確的測量呢?
  • 當太陽變成紅巨星時,地球還能倖存嗎?
    圖解: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的生命周期,從它在上圖左側誕生到幾十億年後進化為右側的紅巨星。在這種條件下,我們所知的生命將無法在地表任何地方生存,地球將完全轉變成另一個炎熱乾燥的世界,就像現在的金星一樣。紅巨星階段:在54億年後,太陽將進入其演化中被稱為紅巨星的階段。一旦星核中的氫全部耗盡,堆積在核中的惰性氦灰開始變得不穩定,並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坍縮。
  • 為什麼說地球上生命的種子很有可能來自於外星?
    通過學習這些樣本,可能可以找到關於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是否來自於外星的一些信息,那為啥我們會覺得地球上的生命是來自於外星的呢?因為元素要構成生命必須要有碳、氧、氮、硫、磷這樣的元素,然而宇宙大爆炸之後,氫元素是最多的氫元素,你把它放在一塊兒,他們是不會自發形成重一些的元素的。重元素基本上是通過核聚變的產生,然而地球那麼小,沒有足夠強的引力產生核聚變。因此這些生命的必要元素在地球上基本上是不太可能自發的生成的,核聚變的必須要能量密度非常的高,就算太陽這樣的恆星,基本到氦元素就要氦閃了,再往下就需要更巨大的天體才行。
  • 太陽最終會變成紅巨星吞噬行星,地球與人類的命運會如何?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太陽最終會變成紅巨星吞噬行星,地球與人類的命運會如何?眾所周知,太陽系當中的八大行星,而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就是其中之一。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太陽作為一顆恆星,不斷的為其他的天體提供著光跟熱,也正因為太陽,我們地球上的生命才得以誕生,以及繁衍。而太陽系當中能夠有如此穩定的系統,各個天體之間有自己的軌道,也是多虧了太陽。
  • 以後太陽膨脹成紅巨星,地球怎麼辦?人類能活下來嗎?
    天空中就有一顆現實參考的恆星,這是歐洲南方天文臺利用VLTI光學幹涉方式取得的一顆類日恆星的紅巨星圖像!它是位於天鵝座的π1 Gruis!下圖是它的紅外波段成像!假如按π1 Gruis的質量與紅巨星直徑比例,那麼太陽未來的紅巨星規模大約能達到太陽直徑的233倍!即半徑達到1.62億千米,大約超出地球公轉軌道約1000萬千米!當然您認為地球會被太陽吞沒?其實完全不會,要不然咱就不用討論後續的話題了!因為太陽直徑膨脹,密度降低,因此地球將會遷移到更遠的軌道,但地球死罪可免,活罪難逃!
  • 地球上的生命有可能來自外太空嗎?科學家在外太空發現證據
    在地球剛剛形成的時候,是沒有生命的,地球上的生命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1953年,美國科學家米勒利用甲烷、氨、氫氣、水蒸氣這些氣體的混合氣來模擬地球的原始大氣,並進行放電實驗來模擬雷電,結果幾種氣體的混合之下生成了新的物質——胺基酸等含氮小分子,胺基酸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物質,通過該實驗表明了生命的基本物質是可以通過地球自身的化學反應生成的。
  • 當地球被紅巨星太陽「吃掉」時,會瞬間融化嗎?
    在54億年後,太陽將進入所謂的紅巨星演化階段。一旦堆芯中的氫耗盡,堆在那裡的惰性氦灰變得不穩定並在自身重量下崩塌,劇烈的溫度這將導致地核變熱,密度變大,導致太陽體積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