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bble的宇宙膨脹理論引發了這麼個問題:宇宙膨脹是否開始於過去的某個特定時間?天文學家得出結論,膨脹確實是在一個特定的瞬間開始的,標誌著我們物質宇宙的開始,他們將其稱為大爆炸。
宇宙從大爆炸到現在直至未來的藝術渲染圖
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所有物質和能量,最初都存在於一個無限小的點內。大爆炸發生在約138億年前。研究人員已經建立了一個爆炸發生後宇宙演化的模型。
在大爆炸後的幾秒鐘內,開始形成最小的原子:氫原子。幾分鐘後,當宇宙的溫度降至10億攝氏度以下,其直徑增長到5000萬公裡以上時,現今存在的大部分氫原子已經形成。在接下來的幾分鐘裡,一些氫原子發生碰撞並進行了核聚變,產生的主要是氫(質量74%)和氦(質量24%)。到宇宙誕生僅20分鐘時,幾乎所有可能出現的新原子核都已經形成。隨著時間的推移,化學鍵將氫原子連接在一起形成H2分子。
當宇宙達到2億歲時,它的大部分H2和He氣體已經聚集成巨大的,緩慢旋轉的星雲。引力可能導致這塊星雲中的氣體向內坍縮,原子和分子靠得更近,變得越來越密集。隨著氣體壓縮到較小的區域,其初始的旋轉運動轉變為繞軸旋轉運動,隨著越來越多的氣體向內運動,旋轉速率增大。一個坍縮的星雲斑塊演化成一個球根狀中心的碟形。天文學家把這樣的圓盤稱為吸積盤,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物質會吸積或附著在圓盤上。
獵戶座星雲
物質落入旋轉的吸積盤
當足夠多的物質附著在吸積盤上時,重力會使中央的氣體球進一步坍縮,變得非常緻密並升溫,直到這個球熱到足以發光——它變成了原恆星。原恆星通過不斷地吸收更多的質量繼續增長,直到其中心部分達到大約1000萬攝氏度的溫度。氫原子加速運動撞擊在一起,引發核聚變將,形成氦核,原恆星被點燃,變成了可怕的核聚變爐——一顆真正的恆星。恆星的形成大約發生在大爆炸之後的8億年爆炸。
恆星是由星雲的坍塌而形成的這一概念現在被稱為星雲理論。
這些第一代恆星中很大一部分質量非常大,有些質量是太陽的100倍甚至更多。大恆星內部的引力會導致更多的壓縮和更高的溫度,發生了更多的聚變,所以氫被聚變消耗得更快。因此,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中型恆星可以存活數十億年,而一顆巨大的恆星可能只能存活數百萬年。
氣體受熱時會膨脹,恆星的核聚變會產生向外的推力或壓力。當核聚變變慢時,恆星內部熱量產生的向外壓力會減小,引力會迅速將恆星的大部分質量向內拉。它會引發巨大的爆炸,將大量的物質噴射向太空。天文學家將這種爆炸的恆星稱為超新星,超新星爆炸散布在年輕的宇宙中。
大爆炸產生了宇宙中存在的所有物質,但並沒有產生今天存在的所有元素。大爆炸核聚變只產生了氫、氦和原子序數少於5的痕量元素,而今天的宇宙包含了92種自然產生的元素。原子序數更大的元素來自哪裡?
換句話說,像碳(原子序數6)、鐵(原子序數26)和鈾(原子序數92)這樣的元素是什麼時候以及如何形成的?在恆星內部,包括鐵在內的元素通過一種稱為恆星核合成的過程形成:較小的核融合在一起形成較大的核。我們可以將恆星視為「元素工廠」。更大的原子(碳穿過鐵)的產生,通常需要恆星生命後期產生的超高溫條件,而從鐵到鈾的最大原子的形成,大多發生在超新星爆炸期間。
有些原子在恆星的生命周期內逃逸,這些原子組成了一股帶電粒子流,這種粒子流被稱為恆星風。我們把來自太陽的氣流稱為太陽風。有些是在恆星死亡時,比如超新星爆炸時,在恆星存在的原子可能會被驅逐或噴射到太空中。
太陽風流入太空的照片
超新星噴發出的氣體雲(蟹狀星雲)
這些原子一旦被噴射到太空中,就會與現有的星雲混合,星雲中含有大爆炸核聚變產生的氫和氦。在這些星雲中,原子結合成各種分子,這些分子又結合在一起,形成無數微小的冰和塵埃。
第二代恆星最終由這些組成更加多樣化的新星雲形成。第二代恆星的存在和消亡為第三代恆星形成的星雲提供了元素,以此類推。由於恆星核合成和超新星核合成,每一代恆星所含重元素的比例都在增加。我們自己的太陽可能是第三代、第四代或第五代恆星。因為我們在地球上找到的元素的混合,包括在我們自己的身體裡,都來自滅絕了的星星的心,我們都是由星塵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