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每一位讀者:
有的讀者看了我的文章之後,跟我私信,不明白我的平臺是要說明什麼內容,在此說明一下,讀者對我發布的文章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我在頭條發布的「我的太陽系形成」系列文章,是介紹我經過20多年的努力創建的理論學說「旋轉宇宙模型」,它涵蓋了宇宙學和行星演化學兩個學科。主要闡述宇宙的誕生與發展和行星演化過程理論方面的研究。有的小夥伴可能要問,這麼高深的理論誰能看得懂,宇宙和行星演化是天文學家們研究的課題,我們既是天文愛好者對於這樣的研究課題都感到非常的陌生。其實,沒那麼神秘。天文理論說白了就是我們從大腦中想像中的形成和演化過程,但是,這個想像的過程是要根據宇宙的觀測為依據。知道這個道理,只要你了解宇宙觀測的相關內容,再根據你豐富的想像就可以形成你的理論。這樣說,似乎天文理論很簡單,也不然,你創建的理論要有系統,要跟物理學等等常規學科相聯繫,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宇宙觀測事實,換言之,要與客觀事實相符合,這一點是最主要的。
在我創建的「旋轉宇宙」模型理論中,首先提出了與當代宇宙學理論截然不同的理論觀點,這就是對宇宙觀測事實紅移現象、哈勃關係(哈勃定律)、宇宙背景輻射本質不同的理論解釋,與此同時闡明與三個宇宙觀測事實相符合的「旋轉宇宙」模型理論,這無疑是對當代宇宙學理論顛覆的改變(當代宇宙學理論是宇宙大爆炸模型理論)。在闡述我的理論過程中,考慮到有很多的天文愛好者,還有許多一般讀者,所以,在闡述我的理論的同時,也介紹當代宇宙學理論的現狀,簡單介紹當代理論對宇宙的基本解釋。同時也介紹當代宇宙觀測與我闡述理論的契合。對於行星演化學,也提出了我的理論解釋,自1755年之後誕生的「太陽系演化學」(也稱之為行星演化學)——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以來,產生了很多行星演化學說,但是還沒有一個學說從本質上改變這個學說的基本內容,這是因為,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很好的解釋了行星軌道的「近圓性」、「同向運動性」和「共面性」三個主要特徵。但,我的「旋轉宇宙」學說認為,太陽系的形成是太陽在宇宙穿行的過程中俘獲了太陽系中的所有天體,從本質上改變了星雲說的基本內容(星雲說認為,太陽系中的天體是旋轉的熱氣體凝聚形成的),所以,我的行星演化理論學說它是顛覆性的改變當代理論。改變當代理論不是我們尋求的最終目的,而是更好的解釋當代宇宙觀測產生的新情況新問題,是更好的使我們的天文理論與宇宙觀測相契合,更準確的說,使天文理論更接近事實,而最終揭示宇宙的本質,從而使我們對宇宙認識產生質的升華。當代的天文理論大部分都有大量的計算,通過數學的方法驗證理論的正確性,本「旋轉宇宙」目前沒有這方面的內容,考慮到讀者大部分都是天文愛好者或者普通讀者,對於太專業內容不太了解,所以,我們將計算的內容刪掉,用思辨的形式展示給讀者,還望有關專家、學者、天文學家等關心這一領域的專業人士諒解。另外,在編輯本章內容時,本小編要查閱大量的資料,匯總之後進行編輯,從而用當代宇宙觀測的事實證明本旋轉宇宙理論。這一過程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對本內容感興趣的讀者,您要耐心等待更新內容。
本章重點內容說明
通過對地球捕獲月球的過程,說明太陽系三大特徵的形成,即太陽系行星軌道的近圓性、同向運動性、共面性的形成。然後簡要說明當代行星演化理論的基本內容,從而闡明當代行星演化理論只能解釋太陽系三大特徵之外和類地(類似於地球的行星)和類木行星(類似於木星的行星)的形成之外,對於太陽系中的其他內容沒有任何解釋的現狀。對比旋轉宇宙模型理論不僅能夠解釋太陽系三大特徵,而且,對於太陽系行星的所有特徵可以系統的解釋。同時通過展示當代對地外行星的觀測事實,以及太陽系中小行星和柯伊伯小天體也有衛星的實例,證明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的正確性。
(一)我的月球起源學說,不單單說明月球,而是通過它說明太陽系乃至宇宙的形成,是一個系統的理論學說。它要闡明的是,貫穿行星形成過程中各種特徵的形成機制,比如,行星自轉,公轉、質量、大氣、表面形態、衛星、光環、小行星、柯伊伯天體、太陽系中角動量特殊分布、提丟斯——波得問題、恆星,並且,與宇宙中的各種星系的形成、黑洞、類星體、外行星系形成以及它們的運動特徵的形成機制等,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宇宙就是一個系統的科學,任何一種宇宙現象都不是單獨存在的,有一些現象表現為特殊性,但它必須包含著普遍性之中,也就是與整個宇宙的誕生與發展息息相關。單單就一種宇宙現象做出一種理論的解釋,而不與宇宙形成的大系統相聯繫,不是科學理論,也與哲學理論相悖。以下,我們對各種理論學說,不做非常詳細的內容介紹,也不做任何分析,重點介紹,本旋轉宇宙學說理論的基本內容。
目前,有關月球起源的理論有幾十種之多,有的理論提出,月球是地球分裂出去的物質形成的月球,也就是,由於地球的自轉形成的離心力,把一部分物質甩到了現在月球的軌道上,後來這些物質形成了現在的月球。這種學說被稱「分裂說」。有的理論提出月球是和地球在同一星雲形成的天體,這種假說認為,最早,地球和月球都是在同一熱氣體冷卻之後形成的,當時,地球和月球都處於同一熱氣體星雲中而不停的旋轉,星雲中心形成了地球,旋轉產生的離心力把一部分物質分離的到了月球軌道從而形成月球。這種學說被稱為「同源說」。有的理論提出月球是從遙遠的宇宙空間飛近太陽系的時候被地球引力所俘獲的天體,這種學說被稱為「俘獲說」,它是由前蘇聯科學家提出來的。還有的理論提出月球是外星人操縱著進入了地球軌道的天體。這種學說被稱為「月球宇宙飛船假說」。而最流行的理論是「碰撞學說」,在這種理論中有兩種理論解釋,一種認為,月球是很早以前有一個地球1/10的天體與地球發生了碰撞,把地球撞下一塊後自行離開,撞下的物質形成了月球;另一個理論認為,在幾十億年以前有一個類似於火星大小的天體與地球發生了碰撞,撞下的物質碎片形成了月球。以上的理論非常具有代表性,各種理論的詳細內容我們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總之,各種理論都有自己的理論根據,但每種理論都不能把月球的特徵說的很清楚,把月球的特徵說的很圓滿讓人信服。
月球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漫畫圖」
根據旋轉宇宙模型理論,太陽系的形成是太陽在宇宙穿行過程中俘獲了太陽系的所有天體,最終形成了太陽系,有關太陽系的形成問題我們以後詳細說明。下面,我們通過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闡述地球如何在宇宙中俘獲月球,由此進行理論上的鋪墊,以後再進行太陽系的形成過程以及行星各種特徵的形成機制的闡述。
(1)地——月系形成的,你知道嗎,月球是在宇宙物質長期碰撞下來到地球附近並被地球捕獲的。
在前面的章節裡,我們就旋轉宇宙的大爆炸、旋轉宇宙的基本結構、相關的觀測證據以及通過旋轉宇宙模型理論,解釋的宇宙現象做了詳細的分析,包括「暗物質」問題。在這裡我們就不再詳細介紹以上內容了,希望了解的可以查看我的主頁。
旋轉宇宙發生大爆炸之後,宇宙中充滿了殘餘星系和各種天體,以及冰塊、石塊、冰塊、各種氣體和宇宙塵埃。
我們認為,旋轉宇宙發生大爆炸之後,爆炸產生的劇烈的膨脹力把圍繞它運動的所有天體推向了遙遠的宇宙空間,這些物質中,質量大小相差很大,但是,從大爆炸獲得的推力是相同的,所以,在距離爆炸中心非常遙遠的宇宙空間上,分散著質量比較小的物質天體,較近的宇宙空間上分散著質量較大的天體。我們的銀河系最初核心物質質量就很大,所以吸引了周圍的宇宙物質天體圍繞它進行運動,從而形成了銀河系。在圍繞銀河系核心——銀心公轉的宇宙天體中,在銀河系的邊緣分散著質量比較小的天體物質,越靠近銀河系核心,天體的質量也就越大。在太陽系形成之初,太陽系中的所有天體分布於銀河系的「遠郊區」的位置,太陽系中的所有天體均圍繞著銀河系核心做公轉運動,包括行星和行星的衛星和光環。見下圖。
旋轉宇宙中,太陽系沒有形成時太陽、地球、月球的位置關係
在銀河系形成之後,銀河系被一個巨大的引力所控制,雖然這個吸引銀河系的這個宇宙天體距離銀河系非常的遙遠,但是,由於共振線的作用把它們聯繫在了一起。我們把這個吸引銀河系的天體叫「大吸引體」(根據目前對銀河系的觀測,銀河系也與其他星系組合成星系群和星系團,銀河系最初受到哪個星系的吸引而演化的,還有待於今後進一步的研究)。我們把大吸引體作為坐標系o點,那麼,縱坐標y與銀河系盤的運動方向還有a到b的距離。我們通過大吸引體和銀河系核心質點做一條引力共振線(引力共振線,在上面的文章裡已經介紹過,在此不作贅述),引力共振線就是兩個天體質點的連線,這條線是兩個天體的引力場範圍,當然是非常狹窄的,但是,它卻能夠吸引質量不大的宇宙物質。
銀河系盤與大吸引體的最初位置關係
就在十幾年前我就有這樣的一個想法,認為月球應該是地球引力俘獲的天體,這樣的理論提法被稱為俘獲說,很早就有人提出這樣的理論,也就是前蘇聯科學家提出的俘獲說,這個俘獲說理論很早就被否定了。因為它有三個不可克服的困難,一、如果月球從遙遠的宇宙空間飛入太陽系,注意是太陽系,也就是說,作為太陽系的核心天體——太陽已經存在了。那麼,太陽的引力最大,因為太陽的質量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所以被太陽俘獲為行星的可能最大,而決不能被地球俘獲為衛星。二、如果真的被地球所俘獲,那麼,月球的軌道應該是橢圓形,而不是現在的圓形軌道。三、月球被地球所俘獲正好使月球存在於地球的公轉軌道之中也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我提出的「俘獲學說」必須對以上三個問題作出解釋,不然的話仍是一個行不通的理論。
我的俘獲說理論跟前蘇聯科學家提出的俘獲說理論,有著本質的區別。我的俘獲說理論認為 ,在地球俘獲月球的時候,月球和地球還沒有進入太陽系,它們分別還在宇宙空間圍繞銀河系做公轉運動,因此,地球俘獲月球的時候不會有太陽引力的參與。第二,要解決的是月球進入地球的公轉軌道,如何實現軌道的圓形和月球存在於地球公轉軌道平面內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銀河系盤最初的位置情況和銀河系盤物質分布。
旋轉宇宙模型理論認為,銀河系的最初物質是由石塊、冰塊、宇宙塵埃、彗星、各種氣體和一些在旋轉宇宙大爆炸中產生的殘餘天體組成。(關於這些物質的形成問題已經涉及到宇宙學的範圍,我們在前面的文章裡已經介紹過了,在此不作重複介紹),旋轉宇宙理論中稱這些物質為宇宙物質,並提出這些宇宙物質最初均以逆時針方向,在銀河系盤中圍繞銀河系中心——銀心運動(在本太陽系形成理論——俘獲說中,銀河系暈中也存在著宇宙物質,在這裡我們先不進行討論,以後的文章中繼續介紹)。在太陽系還沒有形成之前,太陽系中的所有天體都分布在銀河系的各個角落,也就是,分布於太陽圍繞銀河系公轉軌道的外側,太陽系中的行星衛星等等天體之間沒有任何的聯繫,當然,地球與月球也沒有任何聯繫。
在宇宙物質的碰撞下,月球來到地球附近並被地球俘獲為衛星。
既然是地球與月球在圍繞銀河系公轉過程中,二者相距很遠,那麼,月球是如何接近地球並被地球俘獲為衛星的呢?要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要首先談,在共振線的作用下,銀河系盤中較小的宇宙天體的運動情況。見上圖。在圖中,質量較小的宇宙物質A,它一面圍繞銀河系做以逆時針方向圍繞銀河系核心的公轉運動,也就是銀河系盤的旋轉方向,一面又受到共振線的引力作用,通過合力分析,這個宇宙物質A,在兩個合力作用下,基本上是沿著共振線的運動,方向基本指向銀河系核心方向。從前面的文章裡已經介紹了共振線的基本特徵,其中之一就是引力是很弱的,這就意味著,共振線對質量較大的天體的引力作用是很微弱的。A物質質量比較小,很容易在共振線的影響下改變運動軌跡,通過合力分析得知,A宇宙物質改變運動軌跡運動方向指向銀心。在去往銀心的過程中,往往跟質量較大的天體發生碰撞。就是像A 這樣的宇宙物質碰撞下,月球逐步在圍繞銀河系核心公轉的過程中,運動軌道逐漸的靠近地球圍繞銀河系核心運動的軌道,這就為最終地球俘獲月球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月球在進入地球引力場的那一刻,月球受到的合力方向正好切入地球的公轉軌道。
我們知道,月球的直徑為3476千米,地球直徑為6378千米,相當於地球直徑的3/11,對於地球而言,俘獲這樣大的月球似乎比較困難。我們了解到,月球的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 ,也就是說,月球進入地球 公轉軌道後,比這個速度既不能大也不能小,速度過大月球脫離地球的引力束縛而成為宇宙天體,小於這個速度會與地球發生碰撞。這樣非常苛刻的條件只能在人為的幹預下完成,在自然的條件下是如何實現的呢。這個自然奇蹟在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中真的實現了。上面我們已經談過,銀河系盤中只有質量小的天體物質才能被共振線的引力場所吸引,這就是說,與月球碰撞的宇宙物質都是質量小的天體,我們認為,月球之所以能夠在圍繞銀心的公轉過程中接近地球(見上圖,「地球俘獲月球示意圖」),就是在宇宙物質的碰撞下實現的,而碰撞月球的宇宙物質質量小,所以,造成月球在接近地球時是非常緩慢的,每次接近地球,都是很小的距離,估計可能只有一米以下的距離範圍內,月球有較大的質量,因此,月球就有了較大的動量,所以,質量不大的宇宙物質對其碰撞改變其運動軌跡是很困難的。當月球進入地球引力場的那一刻,月球與地球它們之間的相對速度很小,因為它們處於同向運動之中,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月球進入近圓形軌道的關鍵,這使得月球在接近地球繞地球公轉軌道時有非常準確的速度。月球所受到的合力正好使月球切入地球的公轉軌道。就是上圖所標註的合力分析中AC方向。
月球與地球在太陽系中的公轉關係
旋轉宇宙理論認為,太陽系中的所有天體在沒有進入太陽系之前,就已經存在於太陽圍繞銀河系的公轉平面內,也就是太陽系形成之後的黃道面內(也稱正常軌道平面),當然也包括月球和地球,月球處於地球公轉平面內也就不足為奇了。當太陽將地球捕獲為行星時,自然其公轉軌道存在於黃道面內。太陽在捕獲太陽系所有天體時,均和地球捕獲月球一樣。由於太陽系內的所有天體在沒有被太陽捕獲之前,都存在於太陽圍繞銀河系公轉軌道平面的外側,與太陽保持著同樣的運動方向,所以,當太陽捕獲太陽系內的天體之後,所有的天體運動方向均是逆時針方向圍繞太陽運動。以上,我們通過地球捕獲月球的過程,回答了太陽系中的三大特徵,即,太陽系行星運動的「共面性」,行星運動的「同向運動性」和行星軌道的「近圓性」。這裡有一個問題值得討論一下,銀河系中目前所了解的恆星數量大約為2億顆,銀河系形成之初,很多天體還沒有形成恆星和行星等天體,銀河系最初的物質數量要比現在大得多,為什麼太陽只捕獲了黃道面內的天體(太陽圍繞銀河系的公轉平面內的天體),按照旋轉宇宙模型理論,不僅有黃道面內的天體走近太陽,還有很多存在於太陽圍繞銀河系公轉平面之外的天體,也完全有可能走近太陽,被太陽的引力所捕獲,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沒有發生一例呢?下面,我們就分析這個問題。
(二)根據旋轉宇宙模型理論,太陽系中的所有天體是太陽圍繞銀河系公轉過程中捕獲的,為什麼只捕獲黃道面內的天體,黃道面之外為什麼沒有行星圍繞太陽運動。
行星圍繞太陽的運動分析圖
上圖中,太陽從a位置捕獲行星,行星切入環繞太陽運動公轉軌道,這時候,行星的運動方向與太陽的引力方向大體一致,同時,兩者的相對速度很小,這為行星進入軌道後,軌道成近圓性做了前期的鋪墊。所以,當行星進入太陽環繞軌道之後,行星的軌道呈現為近圓性。行星軌道的近圓性是俘獲說中最難逾越的障礙。行星運動到b位置時,行星的運動方向與太陽的引力方向相反,太陽的引力使行星的運動減速,當行星運動到c點時,行星的運動速度降到最低,這時候,是行星距離太陽最近點,通常稱為近日點,但,通過近日點之後,行星的運動方向又一次與太陽的引力方向一致,行星再一次加速運動,然後,到e點時,行星再一次減速,直到a點再一次加速,如此反覆。行星通過加速、減速、再加速、再減速這樣一個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太陽始終位於行星的公轉平面內,才有這一非常穩定過程,而行星如果沒有存在於太陽的公轉平面內,情況就非常複雜了。
假如有一行星在A點切入太陽系,然而,這一點的存在只是瞬間存在,因為,太陽在圍繞銀河系核心高速運動中。
我們假設一行星在上圖的A點切入太陽公轉軌道,但由於太陽在圍繞銀河系核心高速運動過程中,我們的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以240公裡/秒的速度旋轉。在太陽這樣高速運動下,A點的行星與太陽相對速度過大,所以這個切入點瞬間就消失了,從A點運動的行星切入太陽的公轉軌道不存在任何的機會。與存在於太陽圍繞銀河系公轉平面的天體相比,差距非常大,存在於太陽公轉平面的天體有很長一段為切入點,行星在切入太陽公轉軌道時,有很長一段是同向運動,也就是,行星和太陽之間的相對速度很小,這是行星軌道具有近圓性的關鍵。見上面的圖「地球俘獲月球示意圖」。所以,與太陽系的黃道面有一定角度的行星進入太陽系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認為,當一個天體的運動方向與太陽圍繞銀河系核心公轉方向大體一致,只存在很小的夾角的時候,那麼,這個天體是可以進入到太陽系的,比如,太陽系中的冥王星就是這樣的天體,還有小行星有些天體的公轉軌道與黃道面存在著很大的夾角,也是這樣的天體。我們知道,在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中,存在著共振線(有關共振線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介紹過,有興趣的可以打開我的主頁了解一下,相當於暗物質)對天體運動的影響,所以,銀河系形成之初,有一些質量較小的物質會通過其他某兩個天體之間的共振線影響,在銀河系中亂竄,有可能與太陽圍繞銀河系公轉的方向正好相反,迎面進入到太陽的引力場範圍,我們認為,這樣的天體進入太陽公轉軌道的可能性也是不存在的,無論是這個小天體是否存在於太陽的黃道面,都不能成為太陽系的環繞天體,這是因為,如果是兩個天體相對運動,那麼相對速度非常的大,太陽的引力場不可能將一個運動極快的天體捕獲。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太陽系的扁平狀是客觀天條件造成的。
(三)旋轉宇宙模型理論顛覆改變當代行星演化理論,並且,旋轉宇宙模型理論能夠系統的說明太陽系中行星的所有特徵,和眾多系外(太陽系之外)行星特徵。
在前面的文章裡,我們對太陽系起源學說進行了介紹,比如康德——拉普拉斯星雲假說,此星雲假說誕生於1755年之後,人們根據這個學說進行研究發現,很難解釋太陽系角動量特殊分布問題,於是又在星雲假說基礎上產生了很多學說,歸納起來兩種,一個是災變說和俘獲說,但是都不盡如人意。進入20世紀中葉,由美國、蘇聯、英國、德國、日本和我國天文學家提出了新的太陽系星雲假說。
新的太陽系星雲假說可以分為兩大類,星子—行星吸積方式和盤不穩定性—氣體巨行星方式。在星子——行星核吸積(簡稱星子吸積)方式中,原行星盤的凝聚(固態)物質先形成大量較小的「星子」,再由星子聚集形成行星核,隨著行星核的增長,其引力場增強,可以吸積周圍的原行星盤氣體。當行星核的質量足夠大時,就更快更多的吸積氣體,向行星核坍縮而形成巨行星。但形成於原行星盤內區的行星核比較小且增長慢,隨著盤中氣體的耗散而僅形成類地行星。
原行星盤引力不穩定性——氣體巨行星(簡稱盤不穩定性)方式中,對於有足夠質量的原行星盤,容易發生較大尺度的引力不穩定性,盤瓦解為很大氣體團,在盤中氣體耗散之前,各團就很快自吸引收縮為大的氣體原行星,進而演化為巨行星。但形成原行星盤內區的原行星較小,且因離恆星近而原行星的氣體容易逃逸,留下凝聚物而形成為類地行星。
按盤不穩定性方式形成的巨行星,應當含有原行星盤——太陽的元素豐度比率(重元素少),而這跟木星和土星等的外部有豐富重元素的實際不符。因此,在研究太陽系的行星形成中,廣泛採用星子吸積方式的模型。
無論哪類行星形成方式,建立具體的行星形成模型都取決於諸如原行星盤的質量和狀況(成分、密度、和溫度分布,它們又跟主恆星的質量和輻射等性質有關)等條件。2007年,Matsuo等研究了跟「金屬度」有關兩類方式行星形成模型的氣體巨行星形成條件。他們把理論推算結果跟已經發現的各光譜型恆星的161顆行星進行比較,結果表明,90/%的行星符合吸積模型,10/%的行星不在星子吸積模型可以解釋的 區域內,而用盤不穩定性模型解釋。他們導出行星核吸積模型的巨行星形成概率與金屬度的關係,且很符合觀測結果。因此,得出的結論是:大多數已經發現的行星應當星子吸積方式形成,而其餘的由盤不穩定性方式形成。
以上就是當前行星演化理論的現狀,當代理論要考慮的因素很多,要考慮行星盤的成分、密度、溫度分布以及主恆星的輻射性質等等,而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對於行星的形成非常簡單,天體之間的碰撞就會產生恆星、行星等天體,質量達到巨行星的就是巨行星,質量達到恆星的就是恆星。把理論反推就是,有新恆星或者行星產生的地方就有天體之間的碰撞,有天體碰撞的地方就會有大量氣體產生,而產生的氣體中以二氧化硫、氮氣、氧氣等一般氣體較多,氫氣較少。而且有大量的宇宙塵埃。本旋轉宇宙解釋行星形成簡單而又粗暴,也未必不是真理。當前的行星形成模型理論,研究到了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的形成問題,但,太陽系中還有許多細節問題,現代行星理論並沒有涉及,並不是當代行星形成模型理論不想涉及,而是無法涉及。而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涉及到行星系形成的方方面面,這無疑是當代行星形成模型理論望塵莫及的。從本章節開始,我們 將逐步對太陽系中諸多細節,應用本行星系形成理論進行細緻的介紹和解釋。不僅如此,我們還對銀河系的形成,特別是銀河系旋臂的形成與演化,應用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也進行說明,當然,也包括銀河系中的細節問題的討論。旋轉宇宙模型理論,不是涉及一個行星系的形成,而是整個宇宙中所有星系的形成,它是一個體系,相互聯繫,不是各自為「政」,包括行星的每一個細節特徵,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與當代天體形成理論的最大區別在於,當代行星形成理論對於行星的細節問題沒有任何回答,有些只解釋具體一個行星的細節。而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對太陽系中所有的行星的細節問題全面系統的解答,同時,也關注太陽系中整體特徵的形成問題,比如,角動量特殊分布,比如,提丟斯——波得問題。在說明行星自轉形成時,不是單獨說一個行星自轉的形成,而是首先把行星自轉的形成機制說明白,通過這個機制說明每一個行星自轉的形成,又如,行星的公轉,不是說明一個行星公轉的形成,而是把行星公轉的形成機制說明白,然後闡明每一個行星公轉的由來。再如,行星的光環,不是說明某一個行星光環的形成,而是闡明行星光環的形成機制,然後,再說明每一個行星在這個機制下光環的形成,或者闡明類地行星為什麼沒有光環,並且與小行星和火星衛星緊密聯繫起來。再有,行星的質量,不是單獨說明某一個行星質量的形成問題,而是,首先闡明行星質量形成的機制,然後,在說明每一個行星在這個機制下質量形成的原因。等等,像行星的大氣問題、行星的表面狀態問題、行星的衛星問題都是首先說明它們的形成機制,然後,在具體說明每一個行星在這個機制下形成的原因。有興趣的小夥伴,你可以持續關注我,我將不定期的發布相關文章,每發布一篇文章都與上一篇文章有著緊密聯繫,所以,希望小夥伴們,感興趣不要只看一篇文章,那樣有些問題你是搞不明白的。由於每一篇文章的發布我需要查閱很多資料,然後進行細緻的匯總編輯,這樣就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更新,在這方面希望小夥伴們還要理解,耐心的等待。所用資料儘可能的緊跟時代的發展,以最近的新發現、新理論為主要抓手,儘量展示當代天文觀測天文理論的最新動態,並與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進行比較。
(四)系外行星系的探測對當代行星演化理論形成重大挑戰,而與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符合的非常好。
特別是脈衝星發現圍繞的行星,眾多巨型氣態行星近距離圍繞恆星旋轉和它們橢圓軌道的發現。特別是KELT_9b行星的發現,徹底顛覆了我們對宇宙的認知。
根據現代行星演化理論,太陽系是由「原行星盤」氣體星雲凝聚形成的,根據這一理論,我們的太陽 系已經形成46億年之久,太陽系早期形成過程早已蕩然無存,為了探究行星演化的整體過程,證明當代行星演化理論的正確性,探索地外文明為目的的外行星系,即,外行星探測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就出現了一些觀測成果。但是,受到觀測精度的限制,只能提供有意義的線索,或者說找到了一批太陽系外可能存在行星的相關證據。最早一例是蛇夫座的大自行恆星巴納德星。1963年,美國天文學家範德坎普(VaneKamp)宣布發現了巴德納星擁有兩顆行星B1和B2。質量分別為0.7和0.5木星質量,公轉周期為12年和26年,軌道半徑為2.7和3.8天文單位。但,這一發現沒有被以後的觀測證實。1995年,天文學家應用新型階梯光柵提高視向速度的觀測精度,通過這種方法得到了更加可靠的觀測結果。第一例可靠的結果是1995年11月,邁耶和誇洛茲在《自然》雜誌發表文章,宣布發現了飛馬座51星有一顆相當於木星質量一半的行星,公轉 周期4.23天,軌道半徑780萬千米,只有水星軌道半徑的1/8。它的主序恆星質量為太陽的1.06倍。按照當代行星演化理論,恆星在超爆塌縮形成脈衝星之後,圍繞這顆殘餘天體旋轉的行星將受到殃及,應該是沒有行星旋轉的。但是令人驚奇的是,脈衝星PSR1257+12(室女座),有四顆行星圍繞它旋轉,軌道半徑為0.19、0.36、0.47和2.7天文單位,質量分別為0.025、4.3、3.0和0.0004倍地球質量。另外,還發現脈衝星PSR B1257+12—A、PSR B1257+12—B、PSR B1257+12—C,這三個脈衝星距離我們1630光年,分別有一顆行星圍繞其旋轉,公轉周期分別是25.26、66.54、98.21日,偏心率分別是0.0、0.019和0.026,還有脈衝星PSR1829-10,有一顆行星環繞,為地球質量的10倍,軌道長半徑為0.7,距離我們30000光年。
在距離我們670光年,天鵝座方位有一個被稱為發現一奇異星球——KELT_9b,這個星球是2016年科學家用千度極小望遠鏡(KELT)發現,2019年科學家用更加先進的Tess望遠鏡進行詳細觀測時,其表面溫度達到4000度,僅太陽表面溫度略低一點。KELT_9b是一個氣態巨行星,它的大小是木星的1.8倍,質量是木星的2.9倍,公轉周期為36個小時,這些數據說明,它距離恆星的距離非常的近,它接收恆星的能量是地球接收太陽能量的4萬多倍,更為奇特的是,這個KELT_9b的行星公轉軌道非常的特別,不在恆星的赤道面上,這顆行星的公轉軌道平面與恆星的赤道面成垂直狀態。這類行星被稱為熱類木星行星。在2019年7月到9月這段時間裡,美國NASA發射的苔絲望遠鏡對KELT_9b進行了27次凌日觀測,觀測的結果發表在《天文學期刊》上。這一行星的發現,完全顛覆了我們對宇宙的認知,顛覆了當代行星演化理論,僅憑著我們對太陽系的規律看待宇宙,是井底觀天了。
太陽系外行星的探測方法
目前已經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很多,但有一部分還需要進一步確認。估計至少10%的類太陽恆星有行星,現在,可以從已經取得的大量資料來初步總結和歸納它們的某些比較普遍的規律。在已經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中,有一些行星的質量達到木星質量的幾倍到十幾倍,卻距離恆星非常近,最早宣布發現的太陽型恆星51Peg有一顆跟木星質量相當的行星環繞,其軌道長半徑僅為0.052天文單位(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天文單位)。另外,在已經發現的行星中,有很多是在扁長的軌道上圍繞恆星運行(太陽系的行星軌道都是近圓形軌道),這跟太陽系的情況形成很大的差異,也跟當代行星形成模型理論之間形成很大的差距。也令科學家們感到非常的不解,太陽系行星的軌道都是近圓性的,為什麼這些行星跟太陽系行星有如此大的差別?它們又是如何演化的?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些差別呢?但是,這些跟我們正在研究的「旋轉宇宙模型理論」中說的,太陽系是太陽俘獲了太陽系中的所有行星這一理念符合的很好。有關地外行星的探測有很多,在這裡我們就不一 一介紹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這方面的資料看一看。
(五)眾多外行星發現以及太陽系小行星衛星的發現,重創當代行星演化理論。
通過上面的資料我們得出結論:眾多系外的行星系中的類木(類似於木星的天體)並不是距離恆星比較遠的位置,而是幾乎相當於太陽系中水星軌道,或者比水星的軌道還要近的多。這是當代行星演化理論很難適應。因為,當代行星演化理論是以太陽系的現狀而形成的理論,是根據太陽系的特徵而建立的理論,對於系外行星特徵嚴重存在著「水土不服」。另外,發現脈衝星中也有行星圍繞其旋轉,也是當代行星演化理論產生重大衝擊。在太陽系中,小行星中也有衛星,比如,大力神 小行星就有衛星相伴,大力神小行星直徑為243千米,其衛星為45.6千米。又如,(171)Ophelia小行星直徑80千米,它有一顆27千米的小衛星相伴,它們之間相距100千米。1993年8月,伽利略飛船在飛往木星的途中發現(245)艾達(Ida)及其衛星Dactyl,艾達小行星大小56×15千米,形狀如同一個山芋,其衛星為近似三軸體1.6千米×1.4千米×1.2千米,它們之間相距100千米。2005年8月11日,馬齊斯(F.Marchis)等公布了首次發現一顆小行星帶有兩顆衛星。它就是1866年發現的主帶小行星(87)西爾維亞,2001年發現它的第一顆衛星2005年5月發現它第二顆小行星,這兩顆小行星分別命名為羅繆勒斯(Romulus)和拉穆斯(Ramus)。(87)西爾維亞小行星長380千米,平均直徑280千米。衛星拉穆斯約7千米。兩顆小行星軌道為近圓形,並且位於西爾維亞小行星的赤道面上。
美籍荷蘭天文學家柯伊伯(G.P.Kuiper)在50年前提出一個見解,認為,在冥王星軌道兩側,寬約30億公裡的環形區域裡,有10億至100億顆以冰為主要成分的小天體圍繞太陽公轉。到了1992年,柯伊伯的見解得到了證實,這一年發現了第一顆天體,到2005年已發現867顆 ,現在我們稱這一區域的天體為柯伊伯帶天體。在柯伊伯天體中,已經發現有的柯伊伯小天體有自己的衛星,這裡就包括冥王星。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1978年6月22日克裡斯蒂(JW.Christy)發現第一顆冥王星衛星,稱為冥衛一,這顆衛星圍繞冥王星公轉軌道與冥王星赤道面幾乎重合,並且與冥王星的自轉保持同步,這是一顆天然的同步衛星。在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中,行星俘獲衛星時,衛星和行星是處於同向運動中,因此,它們之間的相對速度非常小,所以,冥衛一在這種情況下完全可以達到同步速度,成為冥王星的同步衛星。除了冥衛一之外,還發現冥衛二和冥衛三。2005年9月10日,布朗小組用夏威夷Keek天文臺「自適應光學系統」拍攝鬩神星時,發現它有一顆衛星相伴,估計這顆衛星比鬩神星小50倍,其大小為250千米。
目前,關於小行星的形成問題有三種解釋。大體上有三類看法:行星爆炸說、由彗星形成說、半成品說。我們在這裡不對這三種說法的詳細內容進行介紹了,太陽系演化學說已經過去幾百年的歷史了,現在我們應該進行總結一下。自1755年,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誕生以來,太陽系中的細節問題,不是應用「星雲說」基礎學說進行理論上的解釋,而是另闢蹊徑,再創造一種或者多種理論進行解釋,這一點充分說明,星雲說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作為太陽系演化的整體學說,不能回答太陽系中的細節問題,我們認為,這不是一個系統的理論學說,應該根據宇宙觀測的實際情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不光是小行星問題,月球的起源問題,角動量特殊分布問題,提丟斯——波得問題,行星的自轉問題等等,都有很多學說,而每一種學說,從根本上脫離了星雲學說的基本內容。我們 認為,太陽系行星演化理論已經到了必須從本質上改變的地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