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古人文獻中對月球的記錄!
月球,天體名稱,人類肉眼所見稱為月亮,中國古時又稱太陰、玄兔、嬋娟、玉盤,是地球的衛星,並且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衛星。月球直徑大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大約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其表面布滿了由小天體撞擊形成的撞擊坑。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38.44萬千米,大約是地球直徑的30倍。
請記住這些有關月球描述的數據,因為在接下來的文章中,你會感到不可思議!
瑤族,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我國華南地區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是我國最長壽的民族之一,傳說瑤族為盤瓠和帝嚳之女三公主的後裔 。那麼這個神奇的民族與月球有什麼關係呢?這得從他們一個古老的記載說起!
「在遠古的時候,天空中,人們白天只能看到太陽,夜晚只能看到星星,那時候天空中是沒有月亮的,那時候的夜晚是漆黑如墨的,每當太陽落下,令人恐懼的黑暗就會籠罩大地,每到那個時候,非夜間生物就會躲進自己的巢穴,但是,突然有一天晚上,天空中突然出現了一個發著熱,發著光,形狀不規則,形似大山的一個物體,在那時人們的眼中,這個物體不圓不方,卻令人感覺到灼熱。」
這則記載雖然很神奇,在我們現在看來這有點像是那時的人們杜撰出來的,因為我們知道,月球它是個球體,而在這則描述中,他的形狀是不規則的,就算在科技不發達的以前,人們看到月亮也會說他像個潔白的圓盤懸掛於天空。但是受過教育的我們是知道,一個物體距離太近是無法觀測到它的全貌的,而在這則描述中有一個很奇特的點,那就是感到灼熱,什麼情況下會讓我們感到熱,那就是距離太近了,就像我們烤火,距離越近也就越熱。並且我們現在還知道月球表面是有很多環形山的,既然是山,那肯定是不規則的,在近距離的觀測山的情況下,山在我們的視覺中是個什麼樣子就不用多說了。通過古今描述對比,考慮到距離,那麼,這則記載裡說的物體很有可能就是月亮,也就是月球!
另外,大家也得知道一件事,通過現在技術每年的不斷測量、研究發現,由於地球的反作用力,使月球緩慢地距離地球越來越遠,每一年遠離地球大約3.8釐米。(假設,月球的遠離速度從古至今是固定的,那麼我們可以計算出月球大概的出現時間是:每年遠離的距離通過換算是0.00004千米,取地月平均距離363300千米,那麼可以得到363300/0.00004=9,082,500,000年,通過計算,我的假設不成立!從我錯誤的計算結果中得出,我的計算太不嚴謹了,從這則記載中,月球剛來距離地球是有一定距離,並且我們還要考慮到離心力與速度等其他變量,是我太不嚴謹了,大家就權當我鬧了一個笑話,畢竟我這也算完美的演示了一個錯誤!告誡大家,考慮問題要全面,不能太理想化!)
《楚辭·天問》:月球是空心的
《楚辭·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王逸 註:「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 洪興祖 補註:「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神仙》:「顧兔才滿,庭英紛而就落。」 唐 李白 《上雲樂》詩:「陽烏未出谷,顧兔半藏身。」 王琦 註:「顧兔,月中兔也。」
通過古人的記載和注釋,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應該是表達月亮陰晴圓缺的形體變化,以及說月亮為何在其體內養了一隻兔子,顧菟:古代中國神話傳說月中陰精積成兔形。由此可見,在《楚辭·天問》之前,就有記載過月球是空心的。而在近代,月球是空心的也是科學家在17世紀後對月球進行了大量的實驗才得出的結論(月震實驗),有一點我們要知道,古代人們可沒有我們現代這麼發達的科技,他們是怎麼知道月球是空心的,但就根據這一點,我們古人對月球的研究要比歐美等其他國家早上很多年,可見古人的智慧是真的不可小覷!
《金史·天文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太宗天會十一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頃之復故。」
其意是說:金太宗天會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公曆6月)乙丑日(15日)這一天,月亮在觀測中,突然偏離原先的軌道(月球的公轉是自西向東),忽然像漂移的一般,向南運動,但這種現象沒維持一會,就又恢復了。
這裡我要說明,《金史·天文志》是由當時的天文官專門進行撰寫的,也就是官方書寫,從權威性上,比野史等其他的寫作可信度要高,要知道當時是封建體制,不嚴謹記載是會被治罪的。
通過這條記載,我們知道月球在以前是偏離過軌道的,可月球要真的是一顆衛星,那上面描述的情況就根本不可能發生,了解天體運動的都會都知道,像月球這樣的衛星在沒有外力的影響下是根本不可能毫無預兆改變軌道的,除非月球當時受到了猛烈的撞擊才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但要使運行中的衛星發生偏移,這種撞擊力度可想而知,也就是說這種撞擊是可觀測的,但《金史·天文志》並未有此記載,那就說明,當時月球是沒有被撞擊的。
《金史·天文志》中記載的月球是如何發生偏移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看看現在的人造衛星,然後再去解釋月球為什麼會毫無預兆的發生偏移就會合理的很多,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測,不具備科學性。
《酉陽雜俎》是唐朝一本記載異人異事的奇書,該本是根據書中人物經歷改編而成,在這本書中,就有這樣一段記錄:大和中,鄭仁本表弟,不記姓名,常與一王秀才遊嵩山,捫蘿越澗,境極幽後,遂迷歸路。將暮,不知所之。徙倚間,忽覺叢中鼾睡聲,披榛窺之,見一人布衣,甚潔白,枕一幞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徑,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舉首略視,不應,復寢。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顧曰:「來此。」二人因就之,且問其所自。其人笑(一曰言)曰:「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月勢如丸,其影,日爍其凸處也。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予即一數。」因開幞,有斤鑿數事,玉屑飯兩裹,授與二人曰:「分食此。雖不足長生,可一生無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徑:「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見。
對文言文有了解的讀者應該看懂了講的是什麼,我再簡單說一下:就是有AB兩人去嵩山遊玩,結果因為玩的太嗨,一不小心迷路了,在不知所措中天也漸漸黑了,就在這時,聽見有人打呼嚕,於是看見了一位身著白衣的人在睡覺,其中A見了,就趕忙上去問路,結果這白衣人看了一眼,沒有回覆,於是A又問了幾遍,這人看A一直在問,就將他們叫到了身邊,AB到了這人旁邊後便開始問這問那,但這白衣人卻笑笑給AB科普一下月球的知識:說月亮是由七種寶物組成的,月亮就像個丸子,是球狀的,你們看到的月亮是由太陽照射的一面,並且照射的一面是凹凸不平的。然後又說,月亮上住著八萬兩千人,而他就是其中之一,並且還打開了他的包裹,給他們看了工具,然後又給了他們兩份玉屑飯,並說,你們兩個分開吃了,雖然吃了這個不能讓你們長生不老,但可以讓你們這一生不受疾病迫害,然後指了一條路說:按這條路走下去你們就可以出去了,說完就忽然不見了。
這個故事背景是在唐代,我們知道,唐代可沒有天文望月鏡,也沒有火箭,但故事中提到對月球的描述確是非常準確的,因為就根據近代對月球的科學研究,基本上分析得出月球是由七種物質組成,這與故事中的七種寶物吻合,然後月球像個丸子,丸子是什麼樣的,我們都知道,是個球狀,並且也說了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月球會發光是因為太陽的照射等(古人普遍認為月亮是自己發光的),看看這些描述,這不正與我們現在的研究結果完全吻合嗎!這裡面還提到了,月球上住著八萬兩千人,雖然沒說他們是住在月球背面還是月球內部,但根據文中分析,白衣人與我們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他也需要呼吸氧氣,我們都知道,月球處於太空,表面幾乎是沒有氧氣的,就依照這一點,白衣人在哪裡住著呼之欲出!
我是奇東趣語,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