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節介紹的主要內容:
通過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從引力共振線與銀河系盤平面之間的夾角關係,結合引力共振線與行星圍繞銀河系核心運動方向之間的夾角關係,系統介紹了行星自轉軸和自轉周期的形成機制。從行星自轉形成的原因入手,結合行星赤道平面傾角和自轉周期相關數據,再現了行星自轉與自轉速度的形成原因,內容環環相扣相互緊密聯繫,使數據不是強加於內容,而是,從內容中產生出數據,把讀者帶入一幅真實波瀾壯闊的行星演化過程中,令人浮想聯翩感受自然之美。
這幅圖將展示太陽系中行星的所有特徵,這在當代行星演化理論前所未有的。
(1)你知道嗎,每一個行星自轉都是在宇宙物質碰撞情況下形成的。
太陽系八大行星
有關行星的自轉問題,在當代行星演化理論中沒有明確的理論解釋,有一種理論認為,地球的自轉是一個相當於火星的天體與地球發生了碰撞,發生碰撞之後除了瓦解了地球一部分物質形成月球之外,還造成了地球的自轉軸發生了傾斜,也就是,地球赤道平面與其公轉平面(黃道面)成23.45°的夾角。我們且不論這個假說的正確與否,如果按照這個理論的思路,其它行星的自轉軸的傾斜也應該是這樣形成的。那麼,火星的自轉軸傾斜角度25.19°,比地球的傾斜角度還要大,如果是天體撞擊的話,撞擊的地點在什麼地方,何時撞擊的。還有天王星的傾斜角度達到97.92°,也是天體撞擊的嗎?天體撞擊說,解釋行星自轉軸的傾斜,我們認為,是不符合邏輯的。很顯然,天體撞擊形成行星的自轉軸傾斜,不能適用於其他行星。
行星的自轉軸是天體自轉形成的假想軸,行星的自轉軸垂直於行星的赤道平面,要系統的說明行星自轉軸的形成問題,也就是,行星的自轉問題,首先要闡明行星為什麼要自轉,行星自轉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解釋了這個問題,自轉軸的傾斜問題也就解決了。
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其中心思想就是天體碰撞的理論,所以,行星的各種特徵都和天體之間的碰撞有關。行星自轉的形成也和天體之間的碰撞有關,我們這裡談的天體之間的碰撞,是指質量很小的天體碰撞行星,而且,小天體的數量是大量的,長時間的碰撞,是有序碰撞。跟上面所說的某一個天體碰撞地球使地球的自轉發生傾斜是兩個概念。
在上一篇文章中,也就是說明地球俘獲月球這一個章節裡談到,月球是在宇宙物質的碰撞中靠近了地球圍繞銀河系的公轉軌道,從而被地球俘獲為衛星。我們這裡說的宇宙物質,就是指的大量的石塊、冰塊和小天體。旋轉宇宙理論認為,在銀河系形成的初期,銀河系中存在著大量的宇宙物質,這些宇宙物質在圍繞銀河系公轉過程中穿越共振線時(要了解引力共振線的概念,簡稱共振線,請打開我的主頁觀看前面我發表的文章中有詳細的介紹),受共振線的引力影響,運動軌道發生改變,基本沿共振線運動。當行星圍繞銀河系公轉的過程中經歷共振線時,就會受到大量宇宙物質的碰撞,而且,宇宙物質的密度很大,持續的碰撞行星。這就好像我們雨中急速前行時,遭受雨滴的撞擊一樣,大量的雨滴朝一個方向下落,而雨滴往往落到我們身體的前部,我們身體的後面要少很多,這是因為,我們前行時具有一定的速度,我們的身體就很容易與我們身體前面的雨滴相遇。行星在穿越密集的「宇宙物質雨」時,跟我們穿行在雨中是一樣的,行星運動速度的前面往往與宇宙物質相遇。
旋轉宇宙中行星自轉形成示意圖
上圖是一個圍繞銀河系公轉的一顆行星,經過引力共振線時遭遇了大量同一方向的宇宙物質碰撞,並且是來自行星運動方向的一側,也就是圖中,與讀者相對的一側。在大量宇宙物質的碰撞下,行星成為一個劇烈翻騰熾熱巖漿的海洋,在長時間同一方向持續碰撞,並且總是一側條件下,宇宙物質賦予巖漿的巨大動能使巖漿旋轉起來,冷卻之後便形成行星的自轉。從上面的「行星自轉形成示意圖」中我們還了解到,宇宙物質碰撞行星是從行星運動方向的外側,因此,行星的自轉也就形成了逆時針自轉方向了。如果,宇宙物質從行星運動方向的內側與行星發生碰撞,那麼,行星的自轉方向就是順時針方向自轉了。我們認為,宇宙物質往往從行星運動方向的外側與行星發生碰撞,因為,共振線始終是指向大吸引體的。所以,行星的自轉方向一般為逆時針方向自轉。
(2)你知道嗎,行星自轉軸的傾斜是在不同宇宙環境下形成的。
旋轉宇宙中,行星自轉軸隨共振線的變化而變化
在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中,行星的自轉是由於宇宙物質的碰撞形成的,所以,宇宙物質與行星運動方向之間碰撞的角度變化,直接影響著行星自轉軸的傾斜,而宇宙物質與行星運動方向之間的夾角,跟共振線與銀河系盤平面之間的夾角有關。在旋轉宇宙模型理論中,太陽在圍繞銀河系核心公轉宇宙穿行過程中,依次捕獲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我們根據這八大行星的傾角數據,將太陽捕獲八大行星的位置標註在「大吸引體與銀河系最初的位置」圖中,就可以了解到八大行星的傾角變化的由來。
在「太陽系行星自轉軸形成圖」中,圖中所標註的行星位置就是太陽在圍繞銀河系核心公轉的過程中,捕獲行星的位置。在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中,宇宙物質是沿著共振線運動的,共振線所指的方向就是宇宙物質與行星碰撞方向,是宇宙物質對行星的碰撞產生了行星的自轉,所以,共振線存在於行星的赤道平面內,通過行星的球體核心並垂直於共振線,就是行星的自轉軸方向。從圖中我們了解到,行星的自轉軸傾斜是由於太陽在不同位置捕獲的原因造成的。圖中所標註的數據跟圖中行星自轉軸的傾斜角度有些誤差,我們只是通過這幅示意圖展示行星自轉的形成過程,也就是通過這幅示意圖展示行星自轉的形成機制,在這個機制下我們就能夠了解到每一顆行星自轉形成的根本原因。從而說明,每一顆行星自轉的形成,不是某一次偶然事件造成的,它與銀河系早期處於不同的宇宙環境中有關,與銀河系和其他星系之間的聯繫有關,一句話,行星的自轉與我們的整個宇宙有關,絕不是偶然發生。
在圖中了解每一顆行星自轉的形成過程中,要注意的是,太陽系的恆定面,也就是黃道面始終我們假想為與銀河系的銀盤平面相重合,與我們讀者所看的紙面相垂直,即,無論是太陽捕獲水星的位置還是銀河系進入大吸引體的公轉軌道之後,情況均是如此。圖中所展示的每一個行星自轉軸的傾斜,就是相對於在太陽系中與恆定面之間的傾斜。需要指出的是,在類地天體中,碰撞夾角基本上代表著,行星運動方向與宇宙物質運動方向之間的夾角,也同時代表著宇宙物質與銀河系盤平面之間的夾角。所以,隨著銀河系盤由水星位置到火星位置,碰撞夾角是逐步變大的。從「太陽系行星自轉軸形成圖」中我們看到,水星所在共振線幾乎和銀河系盤的運動方向相一致,所以,水星的自轉軸基本上與它的公轉平面相垂直,數據顯示,水星的赤道面傾角為0.1°,相當於它的自轉軸與它的公轉平面相垂直。在「太陽系自轉軸形成圖」中,金星的位置,從共振線上看,金星的自轉軸要比水星傾斜一些。金星屬於逆向自轉的星球,也就是順時針自轉,因此,它的赤道傾角達到177.33°,但它的自轉軸相對於它的赤道面,比水星只是稍稍有些傾斜。在「太陽系自轉軸形成圖」中,地球位置所在共振線相對於銀河系盤平面比金星還要傾斜,所以,地球的赤道平面傾斜角度為23.45°。火星所在位置,其共振線相對於銀河系盤平面比地球還要傾斜,所以,火星赤道平面傾角為24.623°。但是,到了銀河系盤進入大吸引體公轉軌道之後,這一情況被改變。進入大吸引體的環繞軌道之後,宇宙物質的運動方向與銀河系盤平面的夾角,是隨著銀河系盤在軌道中的運動而不斷改變,但是,宇宙物質的運動方向與行星在銀河系盤中的運動方向之間的夾角,基本上維持在90°夾角左右。這兩者一定要搞清楚。在木星位置,共振線與銀河系盤平面之間的夾角比較小,所以,這個行星的自轉軸不算太傾斜。數據顯示,木星赤道傾斜角度為3.08°。到了土星位置,共振線與銀河系盤之間的夾角比木星大,所以,土星赤道傾斜角度比較大,數據是26.73°。到了天王星的位置,共振線幾乎是沿著坐標系的y軸方向,也就是共振線與銀河系盤平面之間的角度變大,根據天王星赤道平面傾角數據,共振線與銀河系盤之間的夾角應該在60度°左右,等於共振線橫穿銀河系盤平面,所以,天王星的赤道面傾斜達到最大。數據顯示,97.92°。在太陽系中其自轉軸幾乎和恆定面相平行,天王星就像車輪一樣在軌道上滾動。
海王星 木星非常接近x軸,海王星比木星要遠一些接近坐標系x軸,誰 更接近x軸,它的赤道面傾斜度就越小。所以,海王星的赤道面要比木星傾斜,數據顯示,海王星的赤道面傾斜角度為28.80°。
共振線與銀河系盤平面夾角變化示意圖
(3)行星的自轉是宇宙物質賦予的,自然,行星的自轉周期也和宇宙物質有關。也和太陽捕獲行星的位置直接相關,也就是宇宙物質與行星運動方向之間的碰撞夾角有關。太陽在不同位置捕獲的行星,行星的自轉周期也就不同,當然,也和碰撞行星的宇宙物質多少有直接的關係。
在太陽系中,行星的自轉周期各不相同,類地天體自轉的比較慢,而類木天體則自轉的比較快,這是什麼原因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影響天體自轉的因素,見 「天體自轉周期、公轉速度形成說明圖」,我們還是應用物理學中的平行四邊形法則進行分析。前面我們應用此法則對地球俘獲月球進行了分析,在對行星的自轉周期和公轉速度我們還是應用這個法則進行分析和研究。
從天體的自轉形成中我們了解到,是宇宙物質對天體的碰撞才使天體形成了天體的自轉,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影響天體自轉周期的呢?換句話說,是什麼原因影響到行星自轉快慢的呢?我們認為有兩個條件:一個條件是與天體碰撞的宇宙物質的多少,另一個條件是共振線與天體運動方向角度的大小。這兩個條件中主要是共振線與天體運動方向之間的角度。下面我們分別進行分析。
在宇宙物質碰撞下,行星自轉周期和圍繞太陽公轉速度的形成示意圖
在「天體自轉周期、公轉速度形成說明圖」中,當天體受宇宙物質B碰撞時,被碰撞行星受到兩個力的作用,一個是行星自身離心力的作用,也就是圍繞銀河系核心運動的自身動量,另一個是來自宇宙物質對行星碰撞的作用力,我們在被碰撞行星的運動方向上取一點D,在宇宙物質的碰撞方向上取一點G,被碰撞天體的質點為O,我們分別通過G和D,做平行於OG和OD的平行線,兩平行線相交F點,得到平行四邊形OGFD,這個平行四邊形就是物理學中合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通過它我們研究當行星受到宇宙物質碰撞後,行星形成的特徵。對角線OF則就是被碰撞天體受到碰撞後的合力方向。在「行星自轉周期、公轉速度形成說明圖」中,對角線OF的長短與碰撞夾角β角的大小有關。當β角較小時,對角線OF就很長,當β角較大時則OF變短。我們認為,宇宙物質賦予天體的撞擊能量有兩方面的轉化,一部分轉化為使天體表面巖漿圍繞天體核心的旋轉運動,即自轉;而另一部分能量則轉化為使天體加速在軌道中的運動。OF越長,說明宇宙物質與天體碰撞之後的合力是加速天體運動,因為,OF越長,則OF越接近OD,也就是天體的運動方向,從而加快天體的運動速度。而當OF較短時,則說明宇宙物質賦予天體的能量大部分轉化為使天體表面巖漿加速運動,也就是加速了天體的自轉運動,天體的自轉周期變快(以上是根據物理學中「能量的轉化與守恆定律」)。也就是說,天體的β角越大,天體的自轉速度越快;天體的β角越小,天體在軌道中的運動速度越快,進入太陽系後的公轉速度就越快。天體自轉周期的快慢還與碰撞天體的宇宙物質的多少有關,當有大量的宇宙物質與天體發生碰撞時,天體的自轉就會加快,而一個天體的β角較大時如果沒有較多的宇宙物質與之碰撞,那麼它的自轉周期也不會很快。我們在「太陽系八大行星碰撞夾角形成示意圖」中標出了太陽系中八大行星β角的最終形成位置,同時也是銀河系盤在運動過程中太陽俘獲八大行星的位置。
根據上面我們分析的行星的自轉周期跟碰撞行星的夾角和碰撞行星宇宙物質的多少有關,兩項原則,我們就可以初步得出,每一個行星自轉周期形成的原因。
從「太陽系八大行星的碰撞夾角形成示意圖」中我們了解到,銀河系處於水星位置時,碰撞夾角是最小的位置,一直到火星的位置,碰撞夾角是逐漸加大的,這就是說,從水星到火星自轉速度是逐漸加快的。但從宇宙物質與它們碰撞的數量看,又各有差別了。下面我們逐一分析。首先是水星,水星的位置是銀河系盤距離大吸引體最遠的位置,這就是說,在這個位置上,共振線的引力是最弱的地方,共振線的引力影響只能吸引到質量比較小的天體改變軌道,這些質量小的宇宙物質與水星碰撞。綜合水星的碰撞夾角非常小和只要質量較小的宇宙物質與水星碰撞,所以,水星的自轉周期是較慢的。數據顯示,水星的自轉周期為58.646天,這個數據是用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測定的。正好為水星公轉周期的2/3。金星是太陽捕獲的第二顆天體,與水星相比,金星所在的位置,銀河系盤距離大吸引體比較接近,在這個位置上,共振線的引力比水星位置要強一些,碰撞夾角也比水星大一些,綜合分析,金星的自轉周期要比水星快。數據顯示,金星的自轉周期為243.018天,這個數據是天文學家用射電望遠鏡測得的。
金星自轉周期的形成 金星是太陽系中自轉周期最慢的天體,而且,它的自轉方向與其他7大行星自轉方向相反,是順時針自轉,也就是,與它的公轉方向相反。本「旋轉宇宙模型」認為,這是金星在進入太陽系公轉軌道之前,發生了重大變故,其原因可能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一個較大的天體從金星圍繞銀河系公轉軌道的內側撞擊了金星,導致金星逆向自轉。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存在的,這是因為,金星位置共振線的引力還是較小,因此,較大的宇宙物質與金星碰撞的概率很小。另一種可能是,金星在宇宙穿行的過程中,受到其他天體的引力作用,使金星圍繞銀河系核心運動的軌道有所改變,導致宇宙物質與金星碰撞發生在金星運動方向的內測,導致金星逆向自轉。應該指出的是,金星早期的自轉是順向的,後來發生逆轉,這個逆轉的過程才是金星自轉非常緩慢的主要原因。
地球自轉周期的形成地球 是太陽在宇宙中捕獲的第三個天體。在「太陽系八大行星碰撞夾角的形成示意圖」中我們看到,地球所在的位置,與金星相比,銀河系盤距離大吸引體又近一步,所以,其所在的共振線的引力比金星位置要大,這就意味著,與金星相比要有更多的宇宙物質與地球發生碰撞,並且,地球位置的碰撞夾角也比金星大,所以,地球的自轉周期要比金星快。地球人都知道,我們的一天是24小時,但準確的說是,0.9973日。
火星自轉周期的形成火星 是太陽在宇宙中捕獲的第四顆行星。在「太陽系八大行星碰撞夾角的形成示意圖」中我們看到,火星的碰撞夾角比地球還要大些,另外,火星的位置是銀河系盤比地球位置更接近大吸引體,但是,火星位置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銀河系盤要從火星的位置「變軌」,直接奔向大吸引體環繞軌道,火星正處於銀河系盤變軌的節點上。銀河系這一變軌過程,給火星的自轉周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銀河系盤變軌之後,我們在「太陽系八大行星碰撞夾角的形成示意圖」中看到,銀河系盤的運動方向幾乎和共振線的方向相一致了,這意味著,銀河系盤中較小的宇宙物質的受共振線的影響,只能加速宇宙物質圍繞銀河系核心的公轉速度,很少與較大質量的行星發生碰撞,也就是,大量的宇宙物質運動方向不是指向銀河系核心了。所以,我們認為,火星演化的早期,由於其碰撞夾角較大,使火星自轉周期逐漸加快,但是,後來由於銀河系盤產生了變軌,相當於銀河系盤與共振線之間的夾角變小,造成與火星碰撞的宇宙物質減少。綜合以上的分析,火星雖然有較大的碰撞夾角,但是,由於碰撞它的宇宙物質較比地球少,所以,火星比地球的自轉周期要慢,或者與地球自轉周期相當。數據顯示,火星的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23秒。與地球的自轉周期非常接近。
木星自轉周期的形成 木星是太陽在圍繞銀河系核心公轉過程中俘獲的太陽系第五大行星。在「太陽系八大行星碰撞夾角的形成示意圖」中我們看到,木星所處的位置是銀河系盤已經進入到圍繞大吸引體的公轉軌道,因為,當初銀河系盤距離大吸引體非常遙遠,於是,銀河系盤在接近大吸引體時有一個加速運動過程,這就使得銀河系盤進入大吸引體公轉軌道之後,軌道成大橢圓軌道。銀河系盤的大橢圓軌道使銀河系盤就有了最近點和最遠點。木星的位置是銀河系盤進入大吸引體軌道之後,第一次與大吸引體最接近的時候,因為是銀河系盤第一次最接近大吸引體,這時候共振線的引力最強,再加上銀河系盤是第一次接近大吸引體,銀河系盤中還有很多的宇宙物質沒有與行星發生碰撞,於是,在這個位置上有大量的宇宙物質與木星發生碰撞,這就意味著木星的自轉周期要比較快。從碰撞角度上分析,在「太陽系八大行星碰撞夾角的形成示意圖」中我們看到,木星在銀河系盤中圍繞銀河系核心公轉過程中,與共振線之間,也就是宇宙物質之間的碰撞夾角大約為90°,如果我們做木星平行四邊形合力分析的話,我們會發現,四邊形的形狀是正四邊形,合力方向是最短的。這就意味著,大量的宇宙物質賦予木星的撞擊能量,無一例外的是加速木星的自轉。綜合以上宇宙物質數量和木星碰撞夾角的分析,我們認為,木星的自轉周期非常快。數據顯示,木星的自轉周期是太陽系中最快的,達到9小時50分30秒(赤道地區)。木星上的兩天多,才相當於地球上的一天。由於木星的高速自轉,使得木星形狀很扁。
土星自轉周期的形成 土星是太陽圍繞銀河系公轉過程中捕獲的第六大行星。上面我們論述了木星自轉非常快的原因,一個是大量的宇宙物質與木星碰撞和碰撞夾角達到90°。在「太陽系八大行星碰撞夾角的形成示意圖」中我們看到,從碰撞夾角方面看,土星也同樣的達到90°,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這裡說的碰撞夾角是 土星運動方向與宇宙物質運動方向之間,如果,我們從宇宙物質與銀河系盤平面之間的夾角看,土星位置並不是90°。從所處位置看,土星與木星相比,銀河系盤距離大吸引體比較遠。綜合以上分析,土星所在位置,雖然也與木星存在著幾乎相同的碰撞夾角,但由於在這個位置上,碰撞土星的宇宙物質與木星相比要少,所以,我們可以判斷,土星的自轉速度要比木星慢。數據顯示,土星的自轉周期為10小時14分(赤道地區),在緯度60°地區為10小時40分。比木星略慢。
天王星自轉周期的形成 天王星是太陽在宇宙中捕獲的第七大行星。從「旋轉宇宙共振線與銀河系盤平面之間的夾角變化示意圖」中,共振線的方向是幾乎從銀河系盤平面的底部沿坐標系y軸穿入,在這個位置上,天王星的運動方向與宇宙物質運動方向也是保持在90°左右,但是,與天王星碰撞的宇宙物質比土星要少,這是因為,宇宙物質往往來自銀河系盤中,而天王星所在位置共振線是從銀河系盤之外穿入,銀河系盤之外的宇宙物質較少,所以,天王星得不到大量宇宙物質的碰撞,自然,它的自轉周期要比土星慢。數據顯示,天王星的自轉周期為17小時24分。
海王星自轉周期的形成 海王星是太陽在宇宙中捕獲的第八大行星。從「旋轉宇宙共振線與銀河系盤平面之間的夾角變化示意圖」中,海王星所在位置,共振線與銀河系盤平面之間的夾角較小,另外,這個位置也是銀河系盤距離大吸引體比較近的位置,這意味著,銀河系盤中的將有大量的宇宙物質與海王星發生碰撞。從海王星的運動方向和共振線之間的夾角來看,也是接近90°。綜合分析,大量的宇宙物質與海王星碰撞在加之碰撞夾角也很大,所以,它的自轉周期要比天王星快。數據顯示,海王星的自轉周期為16小時11分。
共振線與銀河系盤平面夾角變化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