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中的新生 類太陽恆星普遍可產生鋰元素

2021-01-10 中國科學技術館

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光譜數據及國際GALAH巡天數據首次發現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可以產生鋰元素。相關研究成果7月6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天文》雜誌上。

鋰通常用於現代通信設備和運輸行業,手機、平板電腦、電動汽車等都使用鋰電池供電。此外,鋰元素還被大量應用於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領域。

但是,你是否想過,鋰元素從何而來?

「絕大多數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同一個事件,那就是大約138億年前發生的宇宙大爆炸,也就是宇宙的起源。」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庫馬爾博士說。鋰是目前已知的在宇宙早期大爆炸中最早產生的三種元素之一,另外兩種是氫和氦。可以說,鋰元素是連接宇宙大爆炸、星際物質和恆星的關鍵元素,對鋰元素的研究是宇宙和恆星演化的重要課題。

與其他元素不同,研究人員普遍認為鋰元素將會在恆星中逐漸消失。這是因為鋰可以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250萬度)參與恆星內部的核反應,經過與外部大氣的混合後,最初的鋰就會在恆星生命周期中消失。比如,太陽和地球的組成元素高度相似,且被認為幾乎同時形成,但太陽中的鋰含量卻比地球中的鋰含量低了100倍。

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人們陸續發現,部分類太陽恆星大氣中的鋰含量非常高,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比理論模型預測高出10萬倍。到底什麼原因導致了類太陽恆星中鋰含量異常升高?這個問題在過去40年裡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

藉助GALAH、LAMOST和GAIA巡天數據,研究人員發現了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鋰豐度異常升高的現象極為普遍。

在恆星演化的晚期,其核心不斷積累氦元素,並導致溫度和壓力持續上升,這個巨大的氦核最終被點燃,發生劇烈失控地核燃燒,就像在恆星內部引爆了一顆氦原子彈,在幾分鐘內釋放出相當於整個銀河系的能量。這個現象被研究人員稱為氦閃。

「理論模型預測經歷此階段的恆星鋰含量應該非常低,但實際上,觀測卻發現這些恆星的鋰含量平均高出理論預測值的200多倍,這表明類太陽恆星通過氦閃產生了新的鋰元素。」庫馬爾說,同時,由於氦閃是類太陽恆星演化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過程,因此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會產生鋰元素。

「這項研究首次提出氦閃是導致類太陽恆星鋰豐度異常升高的重要機制,對我們而言,下一步研究的關鍵是了解鋰在氦閃和混合機制之間的核聚變,這裡依然包含著很多未解之謎。」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剛說。

本文來自: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研究揭秘:類太陽恆星氦閃後可普遍產生鋰元素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類太陽恆星中,高含量的鋰元素罕見嗎、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作為目前所知宇宙最早產生的三種元素之一,鋰在天文學研究中長期以來頗受關注。
  • 天文學家研究揭秘:類太陽恆星氦閃後可普遍產生鋰元素
    (研究團隊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孫自法)在類太陽恆星中,高含量的鋰元素罕見嗎、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作為目前所知宇宙最早產生的三種元素之一,鋰在天文學研究中長期以來頗受關注。
  • 科學家發現: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可產生鋰元素
    在類太陽恆星中,高含量的鋰元素罕見嗎?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比如,太陽和地球的組成元素高度相似,且被認為幾乎同時形成,但太陽中的鋰含量卻比地球中的鋰含量低了100倍。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人們陸續發現,部分類太陽恆星(在銀河系中大約佔1/100)大氣中的鋰含量非常高,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比理論模型預測高出10萬倍。到底什麼原因導致了類太陽恆星中鋰含量異常升高?這個問題在過去四十年裡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
  • 類太陽恆星中鋰的秘密:毀滅亦有新生
    來源:新浪科技氦核燃燒示意圖來源:中國國家天文臺  新浪科技訊 7月7日消息:在類太陽恆星中,高含量的鋰元素罕見嗎? 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剛研究員和Kumar博士領導的國際團隊,利用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光譜數據及國際GALAH巡天數據發現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可以產生鋰元素,該發現解開了上述謎題。2020年7月6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天文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鋰通常用於現代通訊設備和運輸行業。
  • 「氦閃」可產生鋰元素
    其實,絕大多數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同一個事件——那就是約138億年前發生的宇宙大爆炸,即宇宙起源。鋰是目前已知在宇宙早期大爆炸中最早產生的3種元素之一,另外兩種是氫和氦。一直以來,鋰元素是連接宇宙大爆炸、星際物質與恆星的關鍵元素。所以,對鋰元素的研究是宇宙與恆星演化的重要課題。
  • 廣泛應用的鋰是從哪裡來的?太陽正在變成一個鋰元素製造廠
    | 圖片來源:SOHO/NASA 最近,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在研究了成千上萬顆類太陽恆星(質量和金屬豐度與太陽相似)之後,意外地發現在這些恆星的生命末期,會產生大量的鋰。而這一結果之所以讓天文學家倍感意外,是因為現有的恆星模型並沒有預測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表明現有的恆星理論中一定缺失了某些重要的物理過程。 鋰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元素,它是138億年前當宇宙大爆炸發生時就產生了的唯一金屬。自那之後,隨著恆星的演化,大量的其他元素開始產生。然而作為從一開始就已存在的金屬,鋰的增長量卻並不顯著。宇宙中只含有為數不多的鋰。
  • 困擾天體物理學60年的問題,鋰元素如何產生?
    可以這麼說,Ⅱ型超新星的爆發基本上已經把元素周期表中的重元素包圓了。剩下的一些缺失的部分或者缺失的比例,我們還可以從中子星的碰撞中找到。重元素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是我們常常卻忽略了一些較輕元素的產生,如鋰、鈹、硼。相信你沒有聽說過,至少很少會看到有文章介紹這三種元素在恆星聚變中是怎樣形成的?
  • 大爆炸產生的鋰去哪了?新研究有望解決「宇宙鋰問題」
    2020年12月17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一項由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領導的研究,研究人員稱其首次在白矮星的大氣中發現了鋰。科學家普遍認為,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產生了3種元素:氫、氦和鋰。但是在類太陽恆星中對鋰的測量,並不符合科學家的預期,這一差異被稱為「宇宙鋰問題」。大爆炸產生的鋰究竟去哪了?
  • 鋰元素豐度最高的恆星被中國科學家發現,那麼這顆恆星有什麼特別
    宇宙中有無數的恆星,想要發現一些特殊性質的恆星,將會一個很困難的事情。因為我們距離恆星的位置十分遙遠,如果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支持,那麼將會是一個幾乎無法實現的事情。中國科學家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已經擁有先進的天文望遠鏡,能夠探知宇宙的秘密。
  • 300光年外怪異類日恆星吞噬行星:或可了解行星早期進化
    這顆死星的怪異之處在於,它有時會吞噬自己的一些行星研究項目負責人、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與天體物理學家雅各布-比恩介紹說,「這並不代表太陽也會隨時『吃掉』我們的地球。但是,這一發現可能給我們帶來許多提示,這種野蠻的歷史可能普遍存在於絕大多數行星系統中,包括我們所處的行星系統。」多年來,比恩研究團隊一直在參與一項搜星計劃,致力於尋找太陽孿生兄弟周圍的行星系統。
  • 為什麼第26號元素會引爆恆星?
    在元素周期表中,第26號元素鐵在一些恆星的演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種元素能夠成為恆星的終結者。每當這種元素在恆星內部出現時,就會宣告著恆星走向毀滅。那麼,鐵元素究竟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鐵元素可以毀滅恆星呢?在地球上,通過自然界中的元素衰變以及人工合成元素可以得到元素。
  • 已知元素是大爆炸或恆星製造,但這三個特殊元素除外
    宇宙中缺失的鋰、鈹、硼當我們深入太空,深入星際氣體雲,深入恆星形成區域、深入恆星表面和超新星殘骸的中心,我們就能了解在宇宙和星系中元素存在的普遍性。我們發現,在地殼上發現的元素並不能很好地反映宇宙中不同元素的真實豐度,但是我們在太陽中發現的元素豐度卻非常接近。
  • 為了回答宇宙學鋰問題:科學家測量了白矮星系裡的鋰元素
    儘管鋰在地球上有許多用途,既能製造電池,又能調節神經中樞、穩定情緒,但科學家對「大爆炸」後鋰元素豐度的理論預言和實際不符,這種差異被稱為「宇宙學鋰問題」。UNC、蒙特婁大學和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發現可為鋰元素的測量提供了新手段。
  • 科學家揭示鋰的生命秘密
    礦業網7月12日刊發露茲·列歐濤德Valentina Ruiz Leotaud的報導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未來太陽可能會產生鋰。研究人員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在恆星演化的後期,像太陽這樣的恆星膨脹成紅色巨星或發光的巨星後,在其生命的演化過程中會產生鋰。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太陽本身也會產生鋰。
  • 核聚變能夠產生鐵元素,為什麼恆星最終結局卻不是變成鐵球?
    引言:上個世紀的核物理學家通過長期的研究和實驗發現核聚變反應是一種產生多於核裂變反應五倍的產能方式,因為它伴隨著基礎元素不斷擴張。核聚變最初從氫元素開始,逐漸向越來越重的方向演化,最終能產生鐵元素。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恆星沒有變成鐵球呢?
  • 鐵元素是坍縮恆星中產生的最後一種元素,為什麼?
    因為鐵並不是坍縮恆星產生的最後一種元素,而鎳才是。因此在這方面,鎳才是特殊的元素,而不是鐵。隨著恆星年齡的增長,這些元素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等等,直到它們產生鐵和鎳(如果恆星足夠大的話)。當輕元素熔合成更重的元素時,恆星會經歷一系列可預測的聚變反應,這些元素在恆星核心聚集,直到達到足以融合成更重元素的密度,以此類推,直至鐵或恆星質量所能支持的任何輕元素。這是所有這些元素產生的主要方法,也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元素包括氦、氧、氮和碳的原因,這些元素都是恆星聚變的早期副產品。
  • 恆星史詩般的生命中,製造出了所有常見的的元素
    只有在太陽這類恆星上元素才會重新組裝,這是宇宙唯一一個,不僅夠熱而且密度夠大的地方,能讓原子融合起來,即便在那種地方,也只有一小部分,能達到所需的極高的溫度,太陽表面有6000但在內核深處,在某些可以達到15000000度的地方,太陽以高速率將氫融合成氦,每秒鐘能燒掉六億噸氫,這樣能釋放出大量的熱量和光芒,讓我們星球的生機盎然。正是這種將一種元素,轉化成另一種的過程,讓我們得以生存。太陽用盡其全部能量,只是將氫簡單的元素,轉化成氦第二簡單的元素,但還有90多種元素,存在於宇宙之中。
  • 恆星都是「元素製造機」,為啥造不了氫元素?元素材料太難造
    恆星是宇宙中的「元素製造機」,元素周期表上絕大多數的元素都是由恆星製造的,但是氫元素除外。但恆星形成之後,就開始通過核聚變製造氫以外的其他元素了,先是將氫元素聚變成氦元素,然後再聚變成鋰、鈹、硼、碳、氮、氧等元素,恆星質量越小,所能聚變達到的元素層數量就少,質量越大所能就變成的元素數量就多。
  • 宇宙大爆炸生成的鋰元素現在何處?白矮星成解謎關鍵
    那次爆炸產生了三種元素:氫、氦和鋰。其中,鋰元素無疑是最神秘的。在地球上,鋰元素被廣泛用於為電子設備提供能量以及研製穩定情緒的藥物,但是科學家們一直沒弄清宇宙大爆炸時生成的鋰後來去向了何方,因為類太陽恆星中鋰元素的測量值從未與科學家的預測結果相吻合。
  • 葉永烜:類太陽恆星可產生超強耀斑,或影響周邊行星宜居性
    報告指出,藉助克卜勒望遠鏡的觀測,已發現的類太陽恆星可能產生超強耀斑,這種耀斑比人類有史以來發現的太陽耀斑強度都要大得多,這種惡劣的「太空天氣」會影響周邊行星的宜居性。報告中指出,太陽的活動是存在周期性的,這類耀斑活動通常會隨著黑子出現而產生,並且其強度與黑子的大小明顯相關,「類似於『卡靈頓事件』那樣的太陽風暴大約每100年發生一次」,葉永烜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