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元素豐度最高的恆星被中國科學家發現,那麼這顆恆星有什麼特別

2020-12-05 美女小倩談科學

天文學是最吸引大家的一個學科,以往我們總是習慣於看一些國外的宇宙新發現,因為中國似乎在天文研究領域,沒有太大的優勢。不過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在中國在宇宙科學研究方面,已經逐步的超越國際水平,我國的科學家,對於宇宙發現也越來越多。

宇宙中有無數的恆星,想要發現一些特殊性質的恆星,將會一個很困難的事情。因為我們距離恆星的位置十分遙遠,如果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支持,那麼將會是一個幾乎無法實現的事情。中國科學家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已經擁有先進的天文望遠鏡,能夠探知宇宙的秘密。

最近幾個月我國科學家發現一顆鋰元素含量極高的恆星,這次的發現是天文學上一次罕見的發現,在過去天文學發現中對於鋰元素含量極高的恆星,科學家發現的次數幾乎只有一兩次。所以中國科學家的這次發現,對於天文學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幫助。

這顆鋰元素恆星有很多的特點,首先這顆恆星的鋰元素含量是一般同類型天體的三千倍。這很可能說這顆恆星在宇宙大爆炸之後,扮演者重要的一個絕色。因為在宇宙大爆炸的時候,鋰元素的含量是一個重要的成為,這類鋰元素極高的恆星,研究的意義重大。

同時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這顆恆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一點五倍,同時經過科學家的初步測算,他們發現這顆恆星的鋰元素絕對值達到四點一五,這個數據已經遠遠的超出科學家的預期,更重要的是這顆恆星罕見的程度讓科學家震驚,他們希望能夠進一步的進行研究。

同時科學家確定,鋰元素含量極高的恆星,距離我們太陽系大約有四千五百光年,處於銀河系中心附近的蛇夫座位置,也就是銀河系盤面的北方。從目前科學家研究的情況來看,這顆恆星的半徑是太陽的十五倍以上,初步觀察能夠感覺到這顆恆星具有自身的一些輻射特點。

目前中國科學家的發現已經在著名的期刊雜誌【自然-天文】上全面發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科學研究人員,將會繼續跟蹤這顆恆星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夠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數據信息。大家可以加美女小倩粉絲,我們一起研究和探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郭守敬望遠鏡發布光譜巡天重大成果 發現宇宙中鋰豐度最高恆星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為首的科研團隊日前發現了一顆奇特天體,它的鋰元素含量約是同類天體的3000倍,這是目前人類已知鋰元素豐度最高的恆星。  依託大科學裝置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我國科學家在銀河系中心附近的蛇夫座距地球約4500光年的位置發現了這顆富鋰巨星。它的質量不足太陽的1.5倍,鋰元素含量卻是太陽的3000倍,將國際上鋰含量觀測極限提高一倍。
  • 科學家拍到恆星「心電圖」,發現富鋰巨星不是紅巨星,顛覆認知
    在2018年,來自中國國家天文臺的科研人員,在銀河系中心的蛇夫座,發現了 一顆奇怪的天體,這顆天體的質量大約為太陽的1.5倍左右,它已經進入到恆星演化的尾聲,目前已經是「巨星」階段。 這顆天體有哪些特殊之處呢?
  • 已知元素是大爆炸或恆星製造,但這三個特殊元素除外
    宇宙中缺失的鋰、鈹、硼當我們深入太空,深入星際氣體雲,深入恆星形成區域、深入恆星表面和超新星殘骸的中心,我們就能了解在宇宙和星系中元素存在的普遍性。我們發現,在地殼上發現的元素並不能很好地反映宇宙中不同元素的真實豐度,但是我們在太陽中發現的元素豐度卻非常接近。
  • 通過監聽「心跳」,便知道恆星的壽命,中國科學家這一招太強了
    在恆星的起源和演化問題上,鋰元素一直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特別是宇宙中那些富鋰巨星,更是成為了科學家們的重點研究對象。在浩瀚又神秘的宇宙中,恆星是最古老,也是最普遍存在的居民之一。現代研究認為,在宇宙誕生早期,宇宙中是什麼都沒有的,一直到第一代恆星的出現,通過燃燒,各種元素和物質才在化學反應中形成。恆星的種類有很多,這讓科學家們在研究恆星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奇怪的發現,富鋰巨星就是其中之一。
  • 科學家發現: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可產生鋰元素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剛研究員和Kumar博士領導的國際團隊,利用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光譜數據及國際GALAH巡天數據發現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可以產生鋰元素,該發現解開了上述謎題。2020年7月6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天文期刊《自然·天文》。鋰通常用於現代通訊設備和運輸行業。手機、平板電腦、電動汽車等都使用鋰電池供電。
  • 天文學家研究揭秘:類太陽恆星氦閃後可普遍產生鋰元素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類太陽恆星中,高含量的鋰元素罕見嗎、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作為目前所知宇宙最早產生的三種元素之一,鋰在天文學研究中長期以來頗受關注。
  • 天文學家研究揭秘:類太陽恆星氦閃後可普遍產生鋰元素
    (研究團隊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孫自法)在類太陽恆星中,高含量的鋰元素罕見嗎、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作為目前所知宇宙最早產生的三種元素之一,鋰在天文學研究中長期以來頗受關注。
  • 類太陽恆星中鋰的秘密:毀滅亦有新生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剛研究員和Kumar博士領導的國際團隊,利用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光譜數據及國際GALAH巡天數據發現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可以產生鋰元素,該發現解開了上述謎題。2020年7月6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天文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鋰通常用於現代通訊設備和運輸行業。
  • 18顆低金屬豐度恆星現身半人馬座
    NASA  銀河系中的矮橢球星系(dSph)是尋找貧金屬恆星的絕佳場所8月22日,一篇發表在物理學家組織網的文章顯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科研人員在人馬座矮星系中發現了18顆金屬豐度極低的恆星,其中有一顆恆星的金屬豐度甚至低於-3.0。  人馬座矮橢球星系是銀河系中最大的矮橢球星系,其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4億倍。此前在人馬座矮橢球星系中只發現了少數貧金屬豐度的恆星,這主要是因為該星系的恆星群中有一個突出的富金屬成分。
  • 18顆低金屬豐度恆星現身半人馬座
    來源:科技日報NASA銀河系中的矮橢球星系(dSph)是尋找貧金屬恆星的絕佳場所,對這些天體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提高對早期銀河系環境的理解。8月22日,一篇發表在物理學家組織網的文章顯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科研人員在人馬座矮星系中發現了18顆金屬豐度極低的恆星,其中有一顆恆星的金屬豐度甚至低於-3.0。 人馬座矮橢球星系是銀河系中最大的矮橢球星系,其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4億倍。
  • 11顆貧金屬星現身半人馬座 它們暗藏恆星「輩分」的秘密
    15800光年外,神秘的半人馬座歐米伽球狀星團中,有這樣一群孤獨的天體:它們身處該星團中心,與其他星球遙遙相望;它們平淡無奇,從運動學特性上與其他星球差別不大……近日,arXiv網站發表了一項最新觀測結果:天文學家發現,在半人馬座歐米伽球狀星團中,有11顆恆星的金屬豐度非常之低。
  • 困擾天體物理學60年的問題,鋰元素如何產生?
    恆星聚變的中間過程很少會經歷鋰、鈹、硼這三種元素,就算是它們被有幸生成,也會因為高溫立刻被電離成為氫、氦和中子,也很難保存在恆星中。簡單點說,恆星聚變不能產生這三種元素。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三種元素不能在恆星中產生,但在宇宙中確實存在,那它們是怎麼來的呢?
  • 宇宙中氧元素豐度為何排第三位?
    眾所周知,大爆炸「big bang」炸出了氫、氦和極少的鋰。38萬年後,宇宙中開始發出縷縷星光,在這之後,製造更高級元素的工廠是恆星!宇宙大爆炸只「轟」出了氫氦鋰三種元素,最早的碳氮氧從哪裡來的?這不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啊,這是根本沒有雞蛋也能生出小雞的問題啊!這問題科學家們早就想到了,就在1938年稍晚點,貝特和克裡奇菲爾德就發現了另一條核反應路徑:質子-質子鏈(p-p鏈)。
  • 恆星考古:從第一代恆星中重現宇宙奇蹟
    那時還沒有大型星系,除了微量的鋰之外沒有比氦更重的元素。而幾百萬年後,當它們以劇烈的超新星爆發結束生命時,釋放出了更重的元素,輔助下一代恆星的形成。這些重元素,如碳、鈣和鐵,被天文學家統稱為金屬。金屬有助於坍縮的氫氦氣體雲輻射熱量,從而使得產生質量較小、壽命較長的恆星成為可能。恆星被天文學家以金屬元素含量多少分成三個星族,其中金屬含量最高的是星族I。
  • 天文學家又發現一顆富鋰的造父變星,整個銀河系只發現了5顆!
    天文學家最新發現了一顆新的富鋰銀河系造父變星,這顆恆星是通過高解析度光譜觀測確定。這個新發現的天體被命名為V363Cas,是我們銀河系中已知的第五顆富鋰經典造父變星,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造父變星發出黃色的光,屬於黃巨星分支,其亮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是恆星有規律脈動的結果。
  • 恆星聚變到鐵就超新星爆炸了,那麼比鐵重的元素是怎麼誕生的?
    區別元素的標準是什麼?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這是各位都很熟悉的元素周期表,順序則是從1開始依次加大,最終到自然界序號最高的92號鈾元素!那麼區隔元素類別的標準是什麼?宇宙誕生時產生的元素宇宙中所有物質都來自與大爆炸,這從宇宙的膨脹與微波背景輻射以及原初元素的豐度可以推測出在宇宙的早期發生了一次物質的誕生過程,我們從元素的階段開始:從大爆炸產生到10^-6S時夸克和膠子已經低於相變溫度下誕生,隨之它們結合形成了質子和中子!
  • 毀滅中的新生 類太陽恆星普遍可產生鋰元素
    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光譜數據及國際GALAH巡天數據首次發現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可以產生鋰元素。相關研究成果7月6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天文》雜誌上。
  • 廣泛應用的鋰是從哪裡來的?太陽正在變成一個鋰元素製造廠
    | 圖片來源:SOHO/NASA 最近,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在研究了成千上萬顆類太陽恆星(質量和金屬豐度與太陽相似)之後,意外地發現在這些恆星的生命末期,會產生大量的鋰。而這一結果之所以讓天文學家倍感意外,是因為現有的恆星模型並沒有預測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表明現有的恆星理論中一定缺失了某些重要的物理過程。 鋰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元素,它是138億年前當宇宙大爆炸發生時就產生了的唯一金屬。自那之後,隨著恆星的演化,大量的其他元素開始產生。然而作為從一開始就已存在的金屬,鋰的增長量卻並不顯著。宇宙中只含有為數不多的鋰。
  • 「氦閃」可產生鋰元素
    此外,鋰元素還被大量應用於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領域。但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鋰元素從何而來。其實,絕大多數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同一個事件——那就是約138億年前發生的宇宙大爆炸,即宇宙起源。鋰是目前已知在宇宙早期大爆炸中最早產生的3種元素之一,另外兩種是氫和氦。一直以來,鋰元素是連接宇宙大爆炸、星際物質與恆星的關鍵元素。
  • 深度學習方法估計LAMOST中分辨光譜的恆星參數和元素豐度
    (有效溫度和表面重力)和13種化學元素豐度。                                                  恆星基本參數和化學元素豐度是恆星光譜包含的重要信息,是研究銀河系化學演化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