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元素周期表中,第26號元素鐵在一些恆星的演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種元素能夠成為恆星的終結者。每當這種元素在恆星內部出現時,就會宣告著恆星走向毀滅。
那麼,鐵元素究竟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鐵元素可以毀滅恆星呢?
在地球上,通過自然界中的元素衰變以及人工合成元素可以得到元素。不過,這並非元素的最初來源。宇宙一開始只有氫元素和氦元素,它們都是在早期宇宙中合成出來的。但早期宇宙的條件只夠合成出氫和氦,其他元素都來不及合成。直到恆星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恆星聚集了彌散在太空中的氫和氦氣雲,它們的核心區域擁有極高的溫度和壓力,氫原子核在這種極端環境中可以突破電磁力的排斥作用,互相碰撞,發生核聚變反應,結果會合成出氦原子核。氫核聚變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主要出現在中低質量恆星中的質子-質子鏈反應,還有一種是主要出現在大質量恆星中的碳氮氧循環。
不過,氦原子核不會馬上進行核聚變反應,因為氫的核聚變反應所需能量更低,所以氫核聚變優先進行。直至恆星核心區域中的氫都轉變為氦,接下來才會進行氦核聚變。氦核聚變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氦核作用,還有一種是3氦過程。
隨著核聚變反應的進行,恆星的核心中會堆積越來越重的元素。不過,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反應並不能合成出所有的元素,因為一旦鐵元素被大量合成出來,核聚變反應將會結束,恆星會發生爆炸。
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通過強大的核力結合在一起,原子核的結合能會隨著核子數的增加而升高。但結合能不能反映原子核的穩定性,真正能表徵原子核有多穩定的參數是結合能與核子數的比值,也就是平均結合能。平均結合能越高,原子核越穩定,所以越不容易發生核聚變反應。
氫的平均結合能最低,所以它最容易發生核聚變反應,而且產生能量的效率也更高。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平均結合能逐漸增加(鋰是個例外),直到鐵元素達到最高值,核聚變反應變得越來越困難。
比鐵更小的原子發生核聚變反應都會釋放出能量,而鐵的核聚變反應整體上會消耗能量,因為產生的能量還沒有消耗的多。一旦開始鐵的核聚變反應,恆星就會失去平衡。
因為恆星的引力會不斷擠壓自身,這需要內部的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輻射壓來對抗。鐵的核聚變反應導致輻射壓不夠,恆星就會發生強烈的引力坍縮,從而發生超新星爆發。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質量大於太陽8倍以上的恆星才能合成出鐵元素。而像太陽這樣的中低質量恆星,最多只能進行到碳核聚變為止。如果給太陽扔塊鐵,也不會讓太陽爆炸,因為太陽根本沒有能力啟動鐵核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