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元素的質量佔我們可見宇宙總質量的約73%,其次是氦元素,佔25%,其他元素總共也不超過2%。構成我們自身以及地球的大部分元素是這不足2%的少數部分。宇宙起源於大爆炸,在大爆炸的前3分鐘,構成現在物質元素的基本粒子,如夸克、電子等大量聚合,就像水蒸氣遇冷凝聚成水滴一樣。夸克凝聚成原子核中的中子和質子,質子和中子再冷卻凝聚成氦原子核,從而形成了目前佔可見宇宙絕大部分的物質——氫和氦。而其他重元素是在天體形成過程中由核反應生成的。
發生由輕元素合成重元素的核反應需要高密度的物質和能量聚集,這個過程的實現需要氫元素和氦元素相互吸引。這是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當氫元素和氦元素聚集到一定程度後,就形成了恆星的雛形。這些早期恆星內部物質密度高、能量密度大,滿足發生核反應的條件,從而形成了更重的元素。
這種形成新元素的核反應既需要能量,也會釋放出能量,釋放出的能量補償了核聚變消耗的能量,使反應可以持續進行。當元素越來越重,聚變釋放的能量越來越少,逐漸和其消耗的能量相等,核反應因不能得到足夠多的能量而最終停止。釋放能量和消耗能量基本相等的反應就是生成鐵元素的核反應。這就是恆星聚變不能產生原子量比鐵更大的元素的原因。
當恆星內部產生更重元素的核聚變終止,核反應釋放出的抵消引力作用的力就消失了,恆星內部開始坍塌。當達到足夠小的程度,恆星就會拋射出其大部分物質,即各種各樣的元素(從氫到鐵),這個過程就是超新星爆發。這個演化過程會有兩個不同的結果:形成一個中子星,或者坍縮成連光都無法逃逸的黑洞。
超新星爆發能夠提供足夠多的能量,使形成比鐵更重的元素的核聚變得以進行,這個過程就產生了目前在自然界觀測到的原子量小於等於9 2(鈾元素)的所有重元素。宇宙間更重的元素是由超新星爆發生成的,我們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由恆星演化過程中及超新星爆發後產生的灰燼建構起來的。個人的生命與宇宙、恆星的演化關係之密切值得我們深思玩味。
這是廣告:本文選自《飛碟探索》2014年第8期,本期雜誌正在淘寶【文華來風】書店預售,6.5元包掛號,您可同時購買其他雜誌,一起包郵。
點「閱讀原文」可以看見購買連結,如果打不開,那是被微信屏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