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26號元素鐵,可能是宇宙最後一種元素?
宇宙中幾乎都是氫和氦,它們最初來自於138億年前的原初核合成過程。在宇宙從大爆炸中創生幾分鐘後,強核力讓質子和中子形成,並將它們束縛在一起,大量合成出了氫和氦。但由於空間快速膨脹,宇宙迅速變冷,更重的元素沒有條件合成出來。大約1億年後,由氫和氦組成的氣體雲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縮成恆星。
-
為什麼鐵元素會殺死恆星?
氫核聚變是所有恆星的第一階段,我們的太陽目前正處於這樣的階段。當恆星核心中的氫元素耗盡之後,積累在核心的氦元素會通過3氦過程,互相碰撞形成碳元素。接下來,碳又會與氦結合成氧,氧還會進一步與氦結合成氖。對於宇宙中的大部分恆星,也包括太陽在內,核聚變只會進行到這一程度,之後將會膨脹為紅巨星,最終核心坍縮為緻密的白矮星。
-
深度解讀:恆星核聚變到鐵元素就停止了,重元素是如何產生的?
只不過鎳-62最終也會衰變成鐵元素,所以我們會習慣性地認為鐵元素的比結合能最高!這就類似GDP與平均GDP的關係,GDP再大,如果平均GDP很小也沒有多大實際意義!而鐵的比結合能是最高的,所有鐵元素最穩定。為何恆星核聚變到鐵元素就停止了呢?
-
為什麼恆星聚變不能產生原子量比鐵更大的元素?
構成我們自身以及地球的大部分元素是這不足2%的少數部分。宇宙起源於大爆炸,在大爆炸的前3分鐘,構成現在物質元素的基本粒子,如夸克、電子等大量聚合,就像水蒸氣遇冷凝聚成水滴一樣。夸克凝聚成原子核中的中子和質子,質子和中子再冷卻凝聚成氦原子核,從而形成了目前佔可見宇宙絕大部分的物質——氫和氦。而其他重元素是在天體形成過程中由核反應生成的。
-
元素怎麼核聚變的,為什麼最終元素是鐵,恆星真會變成大鐵球嗎?
足夠質量的恆星是產生各種元素的關鍵質量足夠意味著引力坍縮能提供的高壓高溫環境足夠,因為氕這種元素只有一個質子,無中子調和的情況下,兩個質子要克服庫侖力靠在一起太難了,好在量子力學發現了量子隧穿效應(喬治·伽莫夫在1928年推導出了伽莫夫因子,給出了兩個原子核足夠接近時的強作用力可以克服庫倫障壁的量子力學公式
-
為什麼第26號鐵元素會引爆恆星?地球上那麼多鐵會很危險嗎?
但這種對人類至關重要的鐵元素卻是恆星最毒的毒藥,因為恆星中一旦演化的鐵元素,等待它的只能在超新星爆發中終結一生!為什麼恆星發展到鐵就會死?恆星能保持大致球體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引力坍縮致靜力平衡,另一種是恆星內部產生的輻射壓,所以恆星的呈現在宇宙中形態,就是一個高溫的等離子球體,它會因為自轉而略扁,但密度並不會比水高很多,比如太陽的平均密度只有水的1.4倍!
-
核聚變能夠產生鐵元素,為什麼恆星最終結局卻不是變成鐵球?
引言:上個世紀的核物理學家通過長期的研究和實驗發現核聚變反應是一種產生多於核裂變反應五倍的產能方式,因為它伴隨著基礎元素不斷擴張。核聚變最初從氫元素開始,逐漸向越來越重的方向演化,最終能產生鐵元素。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恆星沒有變成鐵球呢?
-
鐵元素為什麼無法繼續聚變?那麼比鐵重的元素又是怎麼來的?
產生了我們在標準模型中已知和未知的所有基本粒子。上圖就是太陽聚變重元素的過程,但最後也只能將元素聚變為碳、氮、氧,並發生循環,最後太陽會在行星狀星雲中死亡,在其核心會留下以碳為主的白矮星。 但是在質量更大的恆星中,會將元素一路聚變到鐵,上圖展示了更大質量的恆星各種元素聚變發生位置,那麼恆星最後的聚變為何會在
-
為什麼第26號元素會引爆恆星?
在元素周期表中,第26號元素鐵在一些恆星的演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種元素能夠成為恆星的終結者。每當這種元素在恆星內部出現時,就會宣告著恆星走向毀滅。那麼,鐵元素究竟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鐵元素可以毀滅恆星呢?在地球上,通過自然界中的元素衰變以及人工合成元素可以得到元素。
-
為什麼有人說核聚變到產生鐵元素時就停止了?
我們從元素周期表中也能看出,原子核比氫原子核和氦原子核大的元素原子核多了去了,現在的元素周期表都已經可以排到110多位,而且還沒有達到盡頭。也就是說,宇宙誕生之後,在宇宙中形成了許多大的原子核,鐵元素原子核算是其中的一員,但並不是最大的原子核。因此,核聚變到產生鐵元素就停止是不合理的。如果是這樣,那元素周期表到達鐵元素就應該停下來。那核聚變到底是到哪會停下來呢?
-
為什麼第26號鐵元素會引爆超新星?地球上那麼多鐵會不會很危險?
但這種對人類至關重要的鐵元素卻是恆星最毒的毒藥,因為恆星中一旦演化的鐵元素,等待它的只能在超新星爆發中終結一生! 恆星能保持大致球體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引力坍縮致靜力平衡,另一種是恆星內部產生的輻射壓,所以恆星的呈現在宇宙中形態,就是一個高溫的等離子球體,它會因為自轉而略扁,但密度並不會比水高很多,比如太陽的平均密度只有水的1.4倍!
-
為什麼鐵元素會引發超新星爆發?地球上那麼多鐵會很危險嗎?
當進行到鐵元素之後,由於鐵的比結合能在所有元素中是最高的,要觸發其核聚變反應,其輸入的能量要比輸出的能量還要高,因此恆星到達這一步之後,其內核就不能再產生更高的溫度,也就標誌著大質量恆星邁入了晚年的行列。
-
我們都是恆星的兒子,宇宙的加工廠:鐵元素並不是終結
我們能看到的一切宏觀物質,都是不同元素以不同排列組合方式的匯集。對地球上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碳基生命而言,其能量來源都是恆星。而構造碳基生命的元素,也都是經過了恆星億萬年的鍛造而產生的。化學元素有哪些?從我們朗朗上口的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矽磷,硫氯氬鉀鈣,這些基本元素的構成基礎都是質子,中子和電子。
-
為什麼鐵元素會引起超新星爆發?地球上那麼多鐵會不會很危險?
在大質量恆星演化到生命的末期,當低原子序數的元素燃燒完時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發。那麼地球上有那麼多的鐵,地球會不會很危險?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地球上的鐵是不會引起超新星爆發的,至於為什麼?我們得先從恆星演化說起。
-
恆星核聚變到鐵元素就停止了,那鐵之後的重元素是如何形成的?
從氫元素一直到鐵元素,實際上都是從恆星的核聚變反應中來的,那麼問題來了,比鐵元素原子序數更大的元素是咋來的呢?恆星:元素煉丹爐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還是要從「恆星如何製造元素」入手。恆星被認為是宇宙的頂塔,宇宙中的光主要是由恆星發出來的。恆星會發光的原因是恆星的內核會發生核聚變反應,而恆星聚變反應的同時就是在製造原子序數更大的元素,那具體是咋回事呢?恆星的個頭實際上都非常大,質量也很大,就拿太陽系的情況來說,太陽就佔據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是地球質量的33萬倍。地球等類地行星在太陽系中都很渺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存在。
-
超新星爆發不僅是恆星演化和拋灑元素的過程它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
1957年,「B²FH」這4位物理學家發表了一篇劃時代的論文,論文主要講述的是在恆星內部各種元素是怎麼產生的,所以霍伊爾的本意是想用恆星內部的的核合成來否定大爆炸理論,但恰恰是相反的,研究的結果並沒有否定大爆炸理論,反而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一個更加堅實的物理基礎,「B²FH」這篇文章所表達的實際上是對大爆炸理論的一種補充。
-
恆星核聚變產生鐵和更重的元素,太陽系絕大部分的氫從哪裡來?
宇宙中豐度最高的元素就是氫元素,排在氫元素之後的就是氦元素。在太陽系也是如此,如果按照質量計算太陽系的氫含量大約佔了百分之70%,當然了太陽的質量是太陽系質量的99.8%,其他八大行星加上小行星、長周期彗星、柯伊伯帶內的天體、一些天體碎片等只佔了很小的一部分。
-
為什麼在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是鈾呢?其他行星有沒有比鈾重的元素
鈾是元素周期表92號元素,是自然界中存在最重的天然元素。除了我們在實驗室中創造的那些更重的元素以外,我們還沒有在自然界中發現任何含有93個質子(錼)、94個質子(鈽)或更多質子元素的礦物。下圖是一個自然元素周期表:那麼我們肯定會問:為什麼鈾是地球上最重的元素?原因有兩個:一個很明顯,另一個非常微妙。
-
重元素如何產生?坍陷吸積盤或是最重元素的主要來源!
哥倫比亞大學三位研究人員提出,坍陷吸積盤可能是最重元素的主要來源。Daniel Siegel, Jennifer Barnes和Brian Metzger於2019年5月8日他們發表在《自然》上的論文中描述了他們對中子星坍縮成黑洞時形成的吸積盤研究,以及他們的發現。太空科學家認為最輕的元素氦、氫和鋰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產生的,還認為鐵等較重的元素是在恆星的中心形成。
-
每個人都由恆星物質組成,恆星如何造出各種元素?
氦閃過後,太陽便會進入到紅巨星階段,而其內部的聚變過程則會進一步推進,碳、氮等元素都會逐步在這一過程中生成,不同質量的恆星能夠將聚變推進的程度是不同的,而所有恆星聚變的極限都只能到達鐵元素,而太陽由於質量太小還到不了這裡。通常認為只有質量達到太陽質量的8倍以上的恆星才能夠將聚變推進到鐵元素這一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