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元素和重元素是如何形成的?從元素起源看我們的來處
答:最輕的元素(氫,氦,氘,鋰)是在大爆炸核合成中產生的。根據大爆炸理論,早期宇宙的溫度非常高,使得聚變反應能夠發生,輕元素得以形成:氫,氘,氦(兩種同位素),鋰和微量的鈹。發生在恆星中的核聚變將氫轉化為所有恆星中的氦。在比太陽質量小的恆星中,這是唯一發生的反應。在比太陽質量大(但小於大約8個太陽的質量)的恆星中,在恆星演化的連續階段發生將氦轉化為碳和氧的進一步反應。
-
你從哪裡來,宇宙重元素
「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矽磷……」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化學「元素周期表」肯定不陌生。然而,宇宙中除了氫和氦之外,其他重元素是如何形成的卻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一些重元素由氫與氦通過恆星內部核聚變反應產生。而恆星爆發成為超新星之後,又形成了另外一些重元素。
-
深度解讀:恆星核聚變到鐵元素就停止了,重元素是如何產生的?
只不過鎳-62最終也會衰變成鐵元素,所以我們會習慣性地認為鐵元素的比結合能最高!這就類似GDP與平均GDP的關係,GDP再大,如果平均GDP很小也沒有多大實際意義!而鐵的比結合能是最高的,所有鐵元素最穩定。為何恆星核聚變到鐵元素就停止了呢?
-
為什麼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是鈾?宇宙中沒有比鈾更重的元素嗎?
事實上自然界中還有兩種比鈾重元素能長期存在分別是93號元素錼和94號元素鈽,但兩者都是微量存在,因此如果有人告訴你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是鈾,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只有鈾才是大量存在的!為什麼最重的元素前面需要加個穩定存在?一般我們在查最重的元素時,前面都會有一個描述用的「穩定存在」,難道元素還能變了不成?
-
困擾天體物理學60年的問題,鋰元素如何產生?
在我們得印象中,宇宙中所有的元素,從最輕到最重,它們的來源問題貌似都已經解決了。可以這麼說,Ⅱ型超新星的爆發基本上已經把元素周期表中的重元素包圓了。剩下的一些缺失的部分或者缺失的比例,我們還可以從中子星的碰撞中找到。重元素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是我們常常卻忽略了一些較輕元素的產生,如鋰、鈹、硼。相信你沒有聽說過,至少很少會看到有文章介紹這三種元素在恆星聚變中是怎樣形成的?
-
為什麼在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是鈾呢?其他行星有沒有比鈾重的元素
鈾是元素周期表92號元素,是自然界中存在最重的天然元素。除了我們在實驗室中創造的那些更重的元素以外,我們還沒有在自然界中發現任何含有93個質子(錼)、94個質子(鈽)或更多質子元素的礦物。下圖是一個自然元素周期表:那麼我們肯定會問:為什麼鈾是地球上最重的元素?原因有兩個:一個很明顯,另一個非常微妙。
-
恆星核聚變到鐵就停止了,比鐵更重的元素是如何形成的?
而元素的形成和宇宙的演化以及恆星的演化等是分不開的,其中在我們已知的宇宙中,氫元素的含量是非常高的,在元素周期表中也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這次我們要來討論一下元素周期表上元素來源,尤其是鐵之後的重元素。 輕元素的產生 這就要從宇宙大爆炸說起,按照現在的主流理論,宇宙誕生於奇點的大爆炸,在宇宙形成的早期,氫元素和氦元素就佔據了99%以上,這是宇宙中最早期也是最基礎的元素,同時還是現在元素周期表最靠前的兩個元素。後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宇宙冷卻,直至第一顆恆星的誕生,並且由於恆星的質量一般都比較大。
-
恆星核聚變產生鐵和更重的元素,太陽系絕大部分的氫從哪裡來?
宇宙中豐度最高的元素就是氫元素,排在氫元素之後的就是氦元素。在太陽系也是如此,如果按照質量計算太陽系的氫含量大約佔了百分之70%,當然了太陽的質量是太陽系質量的99.8%,其他八大行星加上小行星、長周期彗星、柯伊伯帶內的天體、一些天體碎片等只佔了很小的一部分。
-
鐵元素是坍縮恆星中產生的最後一種元素,為什麼?
因為鐵並不是坍縮恆星產生的最後一種元素,而鎳才是。因此在這方面,鎳才是特殊的元素,而不是鐵。在恆星中,熱和壓力迫使像氦和氫這樣的輕元素熔合成較重的元素。隨著恆星年齡的增長,這些元素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等等,直到它們產生鐵和鎳(如果恆星足夠大的話)。當輕元素熔合成更重的元素時,恆星會經歷一系列可預測的聚變反應,這些元素在恆星核心聚集,直到達到足以融合成更重元素的密度,以此類推,直至鐵或恆星質量所能支持的任何輕元素。這是所有這些元素產生的主要方法,也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元素包括氦、氧、氮和碳的原因,這些元素都是恆星聚變的早期副產品。
-
太陽一直依靠什么元素在燃燒,地球上的重元素又是怎麼來的?
現在來回答第二問,地球上的重元素又是怎麼來的呢?當然不是太陽生出來的。所有的恆星系統都是由宇宙塵埃,也就是星雲聚集而成,我們太陽系當然也不例外。星雲有宇宙大爆炸後早期生成的「處女星雲」和「再生星雲」之分。「處女星雲」很純淨,幾乎就是兩種元素組成,即氫和氦。其中氫佔了約90%(體積),氦佔據了10%左右,還有極微量的鋰。
-
宇宙中最重的元素會是多少號元素?元素周期表有盡頭嗎?
宇宙中最重的元素會是多少號元素呢?在原子核的內部一直存在著兩種力的較量,一方是質子與質子之間的電磁力,由於質子都帶正電荷,因此這種力表現為斥力,而另一方是強相互作用力,它負責將原子核內的核子(質子和中子)緊緊地捆在一起。
-
科學家發現自然界最重元素 原子量超過292
超重元素Unbibium原子量超過292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比先前任何元素都要重的超重元素自然存在於地球巖石中嗎?一支物理學家小組表示他們已經在自然礦物精製的溶液中發現了少量特別重的原子。但其他科學家表示懷疑。 目前所知在自然界存在的最重元素是鈾,但只包含92個質子。在實驗室裡,物理學家設法製造了原子序數為118的人造原子,但它們全都高度不穩定。而今,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科學家安諾·馬裡諾夫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分析釷(原子序數為90)的純溶液,首次觀察到自然條件下存在的超重元素。
-
科學家首次在中子星碰撞中發現重元素,這是一個重大的好消息
通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發生之後,最先形成的是氫元素,它也是元素周期表排名第一的元素,也是宇宙中數量最多的元素。除了氫元素之外,早期宇宙還同時形成了另外兩種輕元素,它們是氦和鋰,這三種元素是宇宙最早期形成的。後來的那些元素基本都是在這三個元素的基礎之上演化形成的。那麼具體是如何進行演化的呢?
-
科學家發現自然界最重元素 原子量超過292(圖)
超重元素Unbibium原子量超過292 【搜狐科學消息】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比先前任何元素都要重的超重元素自然存在於地球巖石中嗎?一支物理學家小組表示他們已經在自然礦物精製的溶液中發現了少量特別重的原子。但其他科學家表示懷疑。
-
太陽和地球誕生在同一星雲下,為什麼地球上大部分是重元素?
也許你會認為質量是唯一的區別,但是在細想一下,如果太陽(以及所有的恆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為什麼行星上的物質分布就不一樣呢?也就是說,行星上為什麼都是重元素?不僅行星上的物質分布不一樣,而且甚至相差甚遠。今天我們就說下巖石行星的元素比例為何和恆星不一樣?
-
科學星期五︱盧昌海:有超高比例重元素卻「皮薄餡厚」的水星
當我們越出行星本身的範圍,用更廣的視角來看,一個行星最簡單、但也算得上最重要的物理性質乃是質量。說它「重要」,是因為行星對外顯示的力量主要是引力,而質量是引力的源泉。 密度這麼大的一個直接推論就是水星上含有超高比例的重元素,尤其是鐵或鐵的化合物——因為鐵是太陽系中最常見、數量最多的重元素。在重力影響下,經過幾十億年的漫長時光,水星上的重元素大都沉入內部,構成了一個富含重元素的核心。從水星的密度可以推知,它的這一核心約佔總質量的75-80%左右,遠高於地核佔地球總質量的32.5%的比例。
-
鐵元素為什麼無法繼續聚變?那麼比鐵重的元素又是怎麼來的?
膨脹的宇宙在遙遠的過去體積更小、物質更加稠密、溫度更高,這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論模型來源的基礎。現在氫元素有了,那么元素周期表中其他比氫和氦重的元素是怎麼來的?恆星:宇宙重元素的加工廠 中性原子誕生以後,宇宙充滿了以氫為主要成分的氣體雲,這些物質的分布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均勻的,而且在大小尺度上都存在及其微小的密度波動,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這些物質密度為微小不均勻就為更大的物質團塊的誕生提供了基礎。
-
元素周期表的來源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科技代替生活,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元素周期表的來源。元素周期表現如今,世界各地的學生都會背元素周期表,它被許多人視為化學領域最偉大的發現。幾年後,門捷利夫回到了聖彼得堡,並很快對科研產生了興趣。他研究了液體的毛細作用,即液體在細管中會自己爬升。他還對光譜學作出了貢獻,並在1861年以此為主題寫了自己的第一本書。1863年,他因自己的研究工作獲得了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化學專業的教席。他正是在這裡開始思索化學元素,以及如何根據它們的性質進行排列。
-
包括你戴的金戒指,宇宙80%的重元素來源終於有定論了!
你無名指上的金戒指,不僅僅是讚美的方式,圭爾夫大學物理學家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大部分重元素都是由一種幾乎被忽視的恆星爆炸噴發出來——即超新星爆炸,這種爆炸發生在遠離地球的時空中,這一發現可能會推翻我們對黃金和鉑金等地球重元素來源的理解。物理學教授丹尼爾·西格爾說:宇宙中大約80%的重元素可能是在恆星坍縮中形成。
-
包括你戴的金戒指,宇宙80%的重元素來源終於有定論了?
你無名指上的金戒指,不僅僅是讚美的方式,圭爾夫大學物理學家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大部分重元素都是由一種幾乎被忽視的恆星爆炸噴發出來——即超新星爆炸,這種爆炸發生在遠離地球的時空中,這一發現可能會推翻我們對黃金和鉑金等地球重元素來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