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和地球誕生在同一星雲下,為什麼地球上大部分是重元素?

2020-12-03 李論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年輕人最強大的因素就是我們無法知道什麼是不可能的。」——亞當·布勞恩

我們知道太陽和地球是誕生在同一塊區域下的,也就是說是由同一片氣體雲塌縮形成的,但是看一看太陽,然後再看一看行星。也許你會認為質量是唯一的區別,但是在細想一下,如果太陽(以及所有的恆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為什麼行星上的物質分布就不一樣呢?也就是說,行星上為什麼都是重元素?

不僅行星上的物質分布不一樣,而且甚至相差甚遠。今天我們就說下巖石行星的元素比例為何和恆星不一樣?

地球上的元素分布情況

當我們環顧周遭,就會發現周圍有各種各樣的元素,在地球上大約有90種左右的元素。氫確實很豐富,但不佔主導地位,尤其是從質量上看,氫的比例很小。我們呼吸的空氣主要是由氮氣和氧氣組成;地球上的海洋質量只有11%的氫(因為每個氧原子的質量是每個氫的16倍);從巖石到泥土再到植物和動物,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固體物質都含有大量的氫,但是在數量上鈉、氧、矽、鋁和許多其他元素遠遠超過了氫的含量。

如果我們深入地球內部,輕元素會更少。當然,我們可以在地下空間中找到更多的氦儲備,但這些氦儲存庫是由數十億年來超重元素的放射性衰變產生的。地球內部也有少量的氫,但越往深處,就會得到越來越重的元素:像鐵、鎳和鈷這樣的金屬,以及超出元素周期表穩定極限的元素。

這是因為隨著我們越往深處走,地球的各個層會變得越來越密集。這不僅僅是由於重力的收縮和壓縮,還有較重的元素會沉到底部。

最後一點非常重要,所以我要再說一遍:當地球非常年輕的時候,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元素,但較重的元素會沉到底部,較輕的元素「浮」在頂部,就像密度較小的液體浮在密度較大的液體上面一樣。

所以當我們看地球時,我們實際上看到的是地球表面優先呈現的最輕的元素;但地球上擁有的大部分是更重的元素。所以說到氫和氦,地球的儲量真的很少。

恆星上的元素比例

現在,我們看一下太陽和恆星。在太陽光譜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各種各樣的吸收線,其代表了地球上所有的元素,還有一些根本不是自然形成的。

但有一件事非常突出:氫和氦的吸收特性非常強。如果我們了解了恆星是如何運作的,以及溫度、電離和元素豐度之間的關係,我們就會發現,太陽是由大約70%的氫、28%的氦和大約1- 2%的「其他」物質組成的。

然而地球是99%以上的「其他物質」組成的!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了理解這個問題,讓我們回到太陽系的誕生之地:恆星形成星雲。星雲是由氣體組成的分子雲,主要是氫氣、大量氦氣和少量其他物質,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開始坍縮。

巖石行星上的輕元素都去哪了?

在形成恆星的最初階段,引力是唯一重要的因素。氣體雲不可避免地塌縮成團塊,這些團塊在某些地方會變得越來越密集,密度過大的氣體則會吸引越來越多的物質。由於引力坍縮相對較快,而且這些氣體雲沒有有效的方式將能量輻射出去,所以坍縮會導致團塊的內部升溫。不久,核心的氫達到了足夠的溫度和密度,於是就開始了核聚變。

這些新生的恆星有很多種不同的顏色、溫度和質量。但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它們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與周圍其他更小的物質「團塊」一起形成。其中那些最大的物質團塊,以及那些最開始在質量上領先的行星,最終會成長為巖石行星、氣體巨星,或者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成長為其他恆星。這就是有些恆星系統中存在雙星,甚至是三星的情況。

與此同時,系統中母恆星釋放出的能量被拋向太陽系中所有與之能發生相互作用的物體。這包括太陽風、離子、電子,當然還有光子。問題是,這些高能粒子會遇到什麼?

對於這些能量遇到的每一顆行星或小行星,它們都在撞向行星最外層、最輕的元素,因為這些元素「漂浮」在最重的元素之上,而最重的元素大多都向中心下沉。想一下如果你跑過去用盡全力踢一個足球會發生什麼,而如果你用盡全力踢一個保齡球會發生什麼?不用考慮腳是否受得了,想想球!足球將會得到一個非常快的速度,飛得又快又遠,而保齡球幾乎是原地不動。

為什麼?因為當我們給不同質量的物體相同的能量時,較輕的物體會獲得更快的速度。

氣體的逃逸取決於行星的質量和溫度,以及氣體的質量。圖中「在」行星上方的每一種元素都會逃逸,這就是為什麼沒有一個巖石世界有氫/氦大氣,但所有四顆氣態巨行星都有這兩種輕元素。

在幾乎所有的星球上,太陽風足以將幾乎所有的氫和氦驅逐到星際空間中!恆星釋放出的能量足以給這些輕原子足夠的速度,使它們達到行星逃逸速度,並不再受行星的引力束縛。

只有氣體巨行星(大約是地球質量的兩倍或更多)才有足夠的引力來維繫氫/氦的大氣層。因此星球越龐大,它能捕獲的氫/氦就越「厚」!因此我們認為這些氣態巨行星應該有一個密度大、充滿重元素的固態內核,但只有在穿過以氫為主的大氣層後才會發現它。

總結:

因此行星都是由相同的物質產生的,如果沒有恆星發出的輻射,每一顆行星都會被氫和氦佔據,就像我們的太陽和其他恆星一樣。但是一顆行星非常接近一個能量源意味著每一個元素都會受到恆星風的剝離,就我們所知的所有巖石行星而言,這個能量足以讓巖石行星上幾乎所有的游離氫和氦消失。

只有當行星積累了足夠的質量,並且/或者離母星足夠遠的時候,才能在面對輻射能量時抓住所有元素中最輕的元素。質量越大,抓得越緊!但行星的質量有一個太陽質量8%的極限,一旦達到這個極限,就會開始把氫聚變成氦,變成了一顆恆星!

這就是為什麼地球和太陽的元素組成如此不同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太陽一直依靠什么元素在燃燒,地球上的重元素又是怎麼來的?
    本文基於回答網友一個這樣的問題:太陽目前氫核聚變是氦碳氧穩定燃燒地球上的鐵鎳重元素哪裡來的?可以說,這是一個毫無邏輯亂七八糟的問題,但既然邀請回答,就從中挑出幾個稍顯合理的問題說明一下。太陽核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氫核聚變,但並非是「氦碳氧穩定燃燒」。太陽中心有1500萬℃高溫,僅憑這點溫度要維持穩定的氫核聚變是不可能的。
  • 地球上那麼多元素都是哪來的?地球誕生以前就有?還真是這樣
    其實我們要說的是,首先誕生的是元素,然後才有地球。有沒有毀了你的三觀?而且更關鍵的是不管有沒有誕生地球,這些元素都將會存在!看起來這猶如砌磚一樣簡單的過程,對於人類來說難如登天,但這也不是所有恆星都具備,比如太陽就只能到達碳元素和氧元素級別,而7-10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則可以演化到鐵元素,我們從元素的比結合能知道,鐵之前的元素聚變是可以釋放能量的,但從鐵元素之後的聚變,還需要吸收能量,因此在恆星正常燃燒的階段內是不可能產生了。
  • 地球上金元素珍貴!掌握這項技術,稀有元素或將「白菜價」
    元素周期表上的每一種元素都有自己獨特的性質,有自己的一套用途和應用,這都要歸功於其原子核中的質子數,以及周圍的電子與其他原子和分子結合在一起的各種方式。但是,地球的化學元素,不管是從地域上、還是其豐度上分布非常不均勻。有些元素比其他元素要豐富得多,也更容易獲取,而有些元素雖然用途不那麼廣泛,但卻十分稀有,開採難度也大。
  • 太陽一直照在我們的地球上!沒有太陽,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會消失
    太陽一直照在我們的地球上。沒有太陽,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會消失。所以,很多人認為,還是有必要說,必須先有太陽,否則,我們怎麼生活?但是古生物學家告訴我們,地球上的第一個活細胞是大約36億年前產生的。然而,地球已經存在了45億年,還有9億年的時間。
  • 地球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元素?
    #了不起的天文航天#宇宙大爆炸關於地球的元素是咋來的,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地球上元素的含量:我們會發現,地球有很多原子序數很高的元素,主要的是氧和矽。那這能說明什麼呢?我們可以來舉一些例子,太陽主要氫,大概佔到了70%左右,其餘的是氦,只有1%是其他元素。而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也是和太陽類似的情況。實際上,太陽和木星這樣的才是宇宙的常態,地球反倒是比較特殊的。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要從宇宙大爆炸說起,按照現在的主流理論,宇宙誕生於奇點的大爆炸,奇點溫度是無限高的,大爆炸之後,空間開始膨脹,溫度逐漸下降。
  • 地球也可能是太陽捕獲的行星,為什麼說它一定在太陽系誕生?
    關於地球誕生最流行的說法就是十八世紀中葉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星雲說,他們認為太陽系就誕生於一片星雲,儘管康德和拉普拉斯都堅信這個理論,而且在科學界也普遍接受了這一理論,但在早期並沒有太多的觀測證據支持。
  • 地球和太陽的組成成分相差無幾?那為什麼兩者相差這麼多?
    那為什麼兩者相差這麼多?來源:NASA / SDO我們的太陽是沒有生命的,它是一個熾熱的氣體球,由太陽中心的核反應提供能量,而與此同時,地球是一個多巖石、多巖層的星球,被水覆蓋,並且生機盎然。但是,這兩個天體的元素組成卻驚人地相似。一項新的分析顯示,太陽和地球上的元素幾乎是一樣的,但地球上揮發性更強的元素比太陽上的要少(這些元素會在高溫下蒸發)。
  • 宇宙中還有地球上不存在的元素嗎?大爆炸後為什麼最多的元素是氫
    從理論上講,任何元素都具有一定的特徵,遵循一定的形成規律,因此宇宙中的元素也存在於地球上。宇宙中一定有我們沒有發現的元素,但可能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多,而且大多數元素肯定是極不穩定的。我們的地球通常是宇宙中一個非常普通的角落。我們的環境和宇宙的大部分地方沒有什麼不同。
  • 宇宙中還有地球上不存在的元素嗎?大爆炸後為什麼最多的元素是氫
    創造新元素的過程也發生在宇宙中,通常發生在年輕的恆星上。然而,到目前為止,宇宙中還沒有發現與地球不同的元素。從理論上講,任何元素都具有一定的特徵,遵循一定的形成規律,因此宇宙中的元素也存在於地球上。
  • 地球上的水年齡比太陽還大?真相原來是這樣的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表明,地球上以及太陽系其他地方的許多水很可能早於太陽的誕生。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表明,水通常被納入整個銀河系以及更遠範圍的新形成的行星中。它的海洋不僅在地球表面晃蕩,而且在木星的月亮歐羅巴和土星衛星 土衛二的冰殼之下 。在月球,彗星,火星兩極甚至在距太陽最近的水星上的陰影坑中發現了水冰。Ilse Cleeves和她的同事們想知道所有這些水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如此重要?
  • 地球的壽命:地球的實際年齡其實和太陽差不多
    地球的壽命:地球的實際年齡其實和太陽差不多時間:2016-12-21 12:10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地球的壽命:地球的實際年齡其實和太陽差不多 大約在50億年前,銀河系裡瀰漫著大量的星雲物質,它們因自身的引力作用而收縮,在收縮過程中產生的旋渦,使星雲破裂成許多碎片。
  • 從地球誕生到現在已經有幾十億年,為什麼地球上的水還沒用完?
    水是生命之源,我們不難發現所有文明古國都是在河流附近開始的,所以水是不可缺少的資源,地球花了漫長的時間才進化出各種資源,從而誕生多樣的生物,最後才形成了人類。我們通常會說「女人是水做的」,這其實也正是說明了我們身體大部分都是由水構成的,如此可見,水是多麼的重要。從地球誕生到現在已經有幾十億年,為什麼地球上的水還沒用完?
  • 數十億年前太陽和地球是如何出現的:超新星的爆炸和行星的誕生
    隨著它們的硬化,它們成為了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如鐵、矽、鎂、鋁和氧。在新生恆星極其引力的作用下,這些元素在數億年的時間裡結合在一起。先是出現在不起眼的塊狀物中,然後出現在巖石和巨大的塊狀物中。最後變成巨大的物體,事實上,這就是原始的行星。小行星繞著新生的恆星旋轉,並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群體。
  • 太陽是怎麼誕生的?為什麼可以燃燒幾十億年,它的燃料又是什麼?
    毫無疑問,太陽是太陽系中質量最高的天體,如果把整個太陽系內的所有天體質量加在一起,甚至包括小行星和宇宙塵埃,太陽佔據總質量的99.86%,從這個角度來看,太陽系中除了太陽之外的天體都是「陪襯」。那麼太陽是怎麼誕生的?它為什麼可以持續燃燒幾十億年,太陽的燃料又是什麼呢?
  • 地球上的「金子」暴露了地球的DNA,揭幕了地球的真正來源!
    我們的太陽系其實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所有的行星,矮行星、彗星以及數不清的小行星都是以太陽為中心公轉,給人產生一種假象,地球和其他天體是太陽衍生出來的產物,就是太陽系所有的天體和物質都來源於太陽。並在太陽的作用下產生。
  •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過程,誕生之初!
    地球並不是憑空而來,萬物的形成總需要一個過程,地球也不例外。下面就跟奎哥一起來看看地球的形成與演化過程吧。在宇宙之中,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布滿了氣體和塵埃的混合物,這些不發光的星際塵雲, 就是形成恆星的基本材料.
  • 月球的形成時間和地質構成,為什麼關係到地球誕生和人類未來?
    可能不是所有人都理解,為什麼世界上所有具備宇宙探索實力的國家,都不會錯過月球這個看似我們最熟悉的星球。這還得從地月系統說起,由於同步旋轉的關係,月球總用自己的同一面面向地球上的我們,但隨著探月技術的進步,我們對月球的背面也有了基本認識,但這些遠遠還不足夠。因為,月球的誕生時間和完整地質圖,其實可以揭示我們地球的過去,也會對人類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 地球誕生時是個火球,那水怎麼來的?為何又會下數百萬年的雨?
    地球和整個太陽系誕生在大約46億年前,在此之前宇宙已經經歷了將近90億年的演化,並且在太陽系誕生的「位置」至少還存活過一顆大質量恆星。這顆恆星可以說是整個太陽系的「爸爸」,正是它的死亡將一生中所創造的重元素拋灑到宇宙中,並且擾動了周圍的星際介質,使得氣體雲開始在引力的作用下開始坍縮。
  • 地球上有94種元素,憑什麼構成生命的基礎是碳元素?
    ),地球上其他生命形式也基本由這些元素構成,然而在宇宙的其它地方,會不會有遠超過我們想像的生命形式呢?從這點上來說,整個宇宙的元素都是確定的,相同元素的物理特性也並沒有什麼不同,所有的元素都是在大爆炸那一刻誕生的,而構成生命的每一個原子也都曾是宇宙的塵埃。
  • 地球處於太陽的宜居帶並且誕生了生命,有著太多的巧合
    它的直徑是地球的11倍,體積是地球的1320倍,能裝下1000多個地球,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是10000天,如果在木星居住,10000天才滿一歲,但它自轉非常快,為10個小時,也就是說木星的一天只有10小時,而由於木星的自轉軸和公轉軸近似平行,所以它沒有四季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