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太陽系其實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所有的行星,矮行星、彗星以及數不清的小行星都是以太陽為中心公轉,給人產生一種假象,地球和其他天體是太陽衍生出來的產物,就是太陽系所有的天體和物質都來源於太陽。並在太陽的作用下產生。其實不然,地球上存在的金子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地球的親生母親另有他人。
如我們所知,太陽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這兩種物質,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太陽的所有活動都是通過這兩種元素核聚變來提供能量的,應該說宇宙間所有的恆星都包含著兩種元素,它們是構成恆星發光發熱的基本原素。太陽在宇宙間的定義是一顆黃矮星,說明的是它正處於一個恆星的壯年階段,按照目前說來,太陽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還有少量的微量元素,但是太陽內部不可能會出現鐵元素,一旦出現了鐵元素,太陽就會變成紅巨星,太陽就等於生了老年斑,要進入晚年期了,太陽就算變成末期階段的黑矮星和中子星,也只能產生鐵元素,不會出現鐵元素以後的元素。那麼問題來了,太陽正處於壯年期,不包含鐵元素,更不要說金,銀了,那地球上不僅存在鐵,還著各種各樣的微量元素,又是怎麼來了?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地球的DNA都和太陽的不一樣,說明地球上的大部分物質並不是來源與太陽。

那麼地球上的鐵以及周期元素表鐵後面的元素又是怎麼來的呢?如前面說述,恆星初期只會包含氫和氦兩種物質,氫元素只有個一個質子,氦元素有2個,在恆星內部的條件下兩種元素不斷聚變,直到氫原子和氦原子反應產生鋰原子。鋰原子在繼續反應變成鈹,一直下去,直到恆星產生鐵元素後不再裂變。但是如果顆恆星出現這種情況就有可能產生金、銀了,那就是超新星爆炸。
除了宇宙大爆炸初期形成的物質以外,更多的可能是來自於超新星爆炸所產生鐵元素以後的物質,像金,銀等稀有的貴重金屬很多就來自於超新星爆炸。如此說來,在太陽系形成之前,太陽系附近應該有恆星發生了超新星爆炸,恆星在超新星爆炸後,灰飛煙滅,同時把超新星爆炸的產物和能力變成,宇宙塵埃,被後來形成的太陽所捕獲,塵埃和固體物質在太陽的引起的作用下,形成了行星,形成了今天的地球,地球上才有了不同於太陽物質,地球的部分元素來源於這顆超新星的爆炸。各種元素的巧妙結合,才有了地球上生態的多樣化,就連人體的鈣鐵鋅硒都是星際物質,人類是星際物質的一部分。
而我們的太陽,它也可能是超新星爆發的後產生的二代恆星。試想一下,在太陽系還未形成,有一顆超新星爆炸了。產生了漫天的宇宙塵埃和星雲,星雲中較輕的物質氫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當初的太陽星核。在幾億年的不斷蠶食周圍的氫元素來擴大自己,才形成了今天的太陽,而當初留下來的較重的物質變成地球以及太陽系的其他天體,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太陽只有氫元素和氦元素,地球上的元素如此豐富多彩。如此說來,其實太陽和地球其實是兄弟關係,而並非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