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水的來源

2020-09-05 地球歷史溯源者

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控制著整個生物圈的性質和演化。如果沒有水,地球的許多動力學過程(如板塊運動、火山噴發等)也許都不能發生。

不僅地球表面存在大量液態水,地球的深部也有以其他含H相形式(如OH、NH4+等)存在的「水」(地球科學界之所以將各種含H相都泛稱為「水」,是由於H一旦活動,在條件合適的時候,就易於和地球上廣泛存在的O結合成H2O)。

深部地球(下地殼、上地幔、過渡帶、下地幔)的主要構成相雖然都是理想化學式中不含H的「名義上無水礦物」,如橄欖石、輝石、石榴石及它們的高壓變體,但是無論是天然樣品的分析還是高溫高壓實驗的觀測,都已經表明這些礦物含有主要以OH缺陷形式存在的結構水。

實驗甚至表明,氫元素在地核中也可以以鐵的氫化物(FeHx形式穩定存在。雖然我們目前對於深部地球中水的含量的估計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是其存在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

問題是:地球上的水是什麼時間,從什麼地方來的?是地球形成時本就具有的,還是後期演化過程中由地外添加的?如果是多來源的,各個來源佔有多大比例?

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不僅制約著人類對於地球形成演化過程的認知,對明確地球上生命系統的形成與演化也起著重要的限制作用。

不同的地外源區的氫有不同的同位素組成(D/H值),所以氫同位素組成是判斷地球上水來源的重要依據。太陽系在45億年前從原始太陽星雲中形成,地球主體部分也是由原始太陽星雲的塵埃、星子碰撞聚合而成。

地球上的水是否是在地球形成初期就已經存在於地球上,然後通過一系列物理化學過程演化成現今地球不同層圈中水的存在形式、分布和同位素組成?也就是說,地球自形成後既沒有H的逸失,也沒有地外來源H的加入。

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現今整體地球的D/H值應該與初始的原始太陽星雲一致(太陽發生核聚變,D/H值發生變化,而地球等行星均不發生)。整體地球的平均D/H值估計為149x10-6,平均大洋的D/H值為155x10-6(圖1)。而不同模型估算出的原始太陽星雲的初始D/H值為(20~80)x10-6(圖1),與當前地球D/H值相差甚遠。所以簡單地認為地球上的水與地球形成於相同階段並保持封閉系統演化是不合理的,那麼還有哪些地外物質可能成為地球上水的來源呢?

實際上,地球形成後並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與外太空不斷地進行物質交換。因此,進入地球的彗星、隕石、星際塵埃(IDP)都是地球上水的潛在來源。

1985年Kerridge指出彗星的平均D/H值為(310±40)x10-6(圖1),彗星與原始太陽星雲的混合可以解釋當今地球上D/H值的異常。Jessberger等和Bockelee-Morvan等分別在1988年和1998年指出,碳質球粒隕石含水量可以高達10°%,其平均D/H值處於130x10-6〜180x10-6(圖1),這與地球的D/H值處在相同範圍內,因此很自然地被解釋為地球上水的可能來源。

可是上述解釋都遇到這樣的困難:由彗星來源水與地球本身水混合,並且符合現在地球上的D/H值,需要彗星來源的水達到現有地球水含量的50%,而目前估計的地球上彗星來源的水含量最高值也不超過10%;如果隕石為地球上水的主要來源,對比全球水含量(約3.3%),則會得到隕石佔地球總質量近33°%的不合理結果。

顯然,無論是單一成因論(即地球上的水與地球形成於相同階段並保持封閉系統演化),還是多成因論(即地球上的水包含了地外來源的水的加人),在地球上水來源的解釋上都無法協調目前全部的數據。

目前在地球上水來源的探索上遇到的困難,一方面是由於現有數據與模型的不協調,如多種同位素體系之間的不匹配,各種模型中選擇參數的不確定,化學模型與物理模型的不吻合;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我們的觀測手段還不能全面地示蹤外太空更多潛在的水源;再者,我們對太空中礦物相的變化及其同位素分餾機制也還沒有準確的認識。

因此,為了解決地球上水的來源這個難題,勢必需要更完整而準確的地球形成模型,這是對地球最初始的物質組成的重要制約,也是限定地球上水的來源與演化的關鍵。與此同時,需要獲得更多更可靠的觀測數據,增加對地外水源的探測,收集全面多樣和數量豐富的源區物質,利用更加準確的手段進行元素和同位素的分析。

我們相信,隨著理論模型的逐漸完善和觀測手段的不斷進步,這一難題將會取得新的突破,並對人類認知地球和生命的演化產生深遠影響。

(此文為轉載,僅為信息傳播用途)

相關焦點

  • 隕石中出乎意料的豐沛氫含量披露地球上水的來源
    隕石中出乎意料的豐沛氫含量披露地球上水的來源(Credit: © dell / stock.adobe.com)(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EurekAlert!:一項新的研究顯示,被推測缺乏水的隕石物質(因為它形成於太陽系內部的乾燥帶)似乎含有足夠的氫,後者給地球輸送的水量至少是其海水量的3倍。雖然有關頑火輝石球粒隕石(EC)流星因含有足夠的氫而能為生長中的原地球提供水的想法已被提出,但由於很難測量ECs中的氫濃度,因此嚴格測試這種情況的困難阻礙了有關的工作,而這項研究排除了這一障礙。根據太陽系的形成模型,地球應該是乾燥的。
  • 「琺瑯質軟石」隕石可能是地球上水豐富的原因
    「琺瑯質軟石」隕石可能是地球上水豐富的原因(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一種名為「琺瑯質軟石」的隕石可能是地球上水豐富的原因。這種隕石的同位素組成與陸地巖石相似,可能代表了形成地球的物質。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外來客中含有足夠的氫氣,至少向地球輸送了今天海洋中發現的水的質量的三倍。Enstatite Chondrites是由形成太陽系的星雲產生的小行星殘骸。這種巖石非常罕見,在當今地球上收藏的已知隕石中只佔2%。這些巖石與地球上常見的巖石有著相似的氧、鈦和鈣同位素。
  • 《科學》新研究揭示地球上水的來源
    設為星標 周一至周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化學· 地球形成之初就擁有產生水的基礎
  • 我關於今天地球上水來歷的設想
    《植物》是生命進化到生物的第一個階段,生命最先進化出單細胞植物,在植物統治地球一兩百萬年甚至一兩千萬年後才出現了捕食單細胞體。  早期地球環境,大氣層中只含有少量的自然生成氧。而充斥著大量的對與現在生物來說的有害氣體!其中也有少量的氫,這些氫和氧在經歷雷電或者風暴的時候,會相互產生化學反應,形成水分子,水分子又匯集成了水。這樣周而復始地球上的水就越來越多。
  • 新發現有助於解釋地球上水和石油起源
    星際間的分子雲水是生命之源,地球表面71%的面積被水覆蓋。水讓我們的地球與眾不同,在宇宙中很難再也找到一個跟地球差不多的地方,然而,地球上的水從哪兒來,卻始終是未解之謎。藍色星球關於水的來源,有兩個主要說法:自源說和外源說。自源說認為地球的水與生俱來。地球形成的時候,能夠形成水的物質就已經存在了。
  • 新發現有助於解釋地球上水和石油的起源
    水讓我們的地球與眾不同,在宇宙中很難再也找到一個跟地球差不多的地方,然而,地球上的水從哪兒來,卻始終是未解之謎。藍色星球關於水的來源),也就是火星與木星間的小行星帶,而地球顯然是在雪線以內的。但是外源說無法解釋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如此多的水被運輸到地球,那麼理應有大量隕石被運送到其他固體行星上。一些同位素的分析表明,彗星冰對地球海洋的貢獻小於1%。綜合各種信息,科學家一般認為,組成現有的地表水以自源水為主要的來源。近日,關於地球上水的起源問題又有新發現。
  • 地球上水的總量會不變,變化的是它的氣態、固態、液態時空分布
    一、地球上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兩種說法;①、娘胎說;地球形成初期,構成地球的物質就含有水,以後由於地球自身運動,它們集中在近地層並浮出球表面。②、外來說;地球形成後乾枯的,太空中含水的小行星、慧星被地球俘獲帶來了水。也有說是太陽風暴的離子流中的氫核、氧核、與大氣中的電子組合生成氫、氧原子,再化合成水分子,給地球帶來了水。二、地球有多少水?約有13.87億立方千米 ,其中淡水 3500萬立方千米。
  • 如何給太陽能熱水器上水 太陽能熱水器上水方法【步驟詳解】
    但人們平時要適當的給太陽能熱水器水箱加水,才可以或得熱水使用,那麼怎麼給太陽能熱水器上水 呢,不妨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一、太陽能熱水器上水時間 太陽能熱水器的上水時間,時段為日出前或日落後兩小時上水。
  • 地球上水的年齡或超46億歲太陽
    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天文系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存在地球、隕石、月球表面的水,可能比大約46億歲的太陽系還「老」。這意味著現存於太陽系中的水,有部分來自於太陽系形成前的星際介質。該研究發表在9月25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參與研究的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生克裡夫斯表示:「太陽系誕生初期的環境條件,並不適合水分子的合成。
  • 太陽能熱水器上水原理是什麼 太陽能熱水器不上水原因
    在最近的幾年時間內 太陽能熱水器 也在技術上不斷革新,並且,對於產品的環保節能也在及時的應用當中,可是儘管如此,當我們的居民朋友們在遭遇到了熱水器不上水的時候,就應該要了解這種故障發生的原因。通常太陽能熱水器安裝在樓頂,用兩根水管接到用戶家中,用來流熱水,並且上水時兼作上水管,另一根 作排氣用,在水加滿後會從這兒溢出,當要上水時,用戶手動打開上水閥,因為自來水的壓力大,水就開始向上流,一旦水將水箱注滿,便從排氣管 B 流出.當用戶看到溢水後就將閥門關閉,便完成了上水工作。
  • 海洋佔據地球上水資源的97%,海洋生物超210萬種,但人類只了解5%
    而地球上的海洋佔了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的水深達到3795米。整個海洋中的水的體積有13.5億立方千米,是地球上水資源的97%。這麼龐大的海洋,我們人類對它的研究自然也是不少的。但是即使研究了這麼久,還是有些地方是以我們人類現在的技術無法企及的。就比如說海底,所以有很多的科學家表示,我們的人類連海底5%還沒有探究到。那麼海洋對我們的地球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呢?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地球水候選來源:被稱為頑輝球隕石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地球水候選來源:被稱為頑輝球隕石地球上水的來源根據測算,地球表面的71%的面積是被水覆蓋,水的總量約為13.6億立方公裡,其中97.3%存在於海洋.那麼地球上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呢? 地球和其他行星從太陽星雲中匯聚在一起,該區域被認為離年輕的太陽太近,水無法凝結。取而代之的是,水會凝結在木星附近的年輕太陽系的輻射之外。如果真是這樣,在太陽系的早期,將水輸送到地球需要繞行路線。
  • 地球上水很多嗎?和這座「太陽系水庫」比起來,簡直小巫見大巫
    地球上水很多嗎?和這座「太陽系水庫」比起來,簡直小巫見大巫我們腳下的星球雖然叫做地球,但是卻有71%的表面都是海洋,只有29%的陸地,而且從太空中遠遠望去,也是一顆藍色的星球——因此便讓許多的人產生了這樣的錯覺,認為地球是一顆富含水資源的星球。但是實際上,地球上的水資源確實少得可憐,在太陽系中都排不上名次。
  • 地球這麼豐富的水資源是如何產生的?會用完嗎?來源令人意想不到
    自人類的航空技術起源和發展開始,人們始終把探尋宇宙中與地球類似的星球其他星球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但人們漸漸發現許多與地球高度相似的星球都有一個相同的問題,那就是缺乏人類生存所需的液態水。眾所周知,水是佔據地球表面最多的物質,超過70%的面積被水所覆蓋,教科書中稱地球「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更有學者把地球稱為「水球」。巨量的水資源也是我們與火星、金星等相比,孕育生命的優勢所在。但是這不禁引發了人們的思考,地球上大量的水是怎麼產生的?
  • 地球上的氧氣從哪裡來?光合作用或許不是主要來源
    我們知道,地球在一開始是沒有植物的,所以地球上最早的氧氣肯定不是來源於植物的光合作用。但是地球上最早的氧氣來源,在科學界還有爭論。地球上的氧氣最早或許來源於太空。在46億年前,地球在太陽系的中形成。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在太空中的小行星攜帶著大量的水,這些攜帶有水的小行星落到了逐漸穩定下來的地球,在太陽和宇宙的輻射之下,形成了氫氣和氧氣,這是時候地球稀薄的大氣中就有了少量的氧氣。不過隨著地球上水逐漸變多,形成了原始的海洋,出現了最早的厭氧菌,隨後生命在不斷出現,最早的微生物藍藻開始了地球上第一次的光合作用。從那以後,地球的氧氣就逐漸變多了起來。
  • 離心泵抽不上水的原因及解決辦法
    離心泵抽不上水,離心泵抽不上水的原因,離心泵抽不上水的解決辦法一、離心泵產品概述離心泵的種類有很多常用的離心泵產品有:單級離心泵、多級離心泵、雙吸離心泵,這三類產品中就只有單級離心泵有一定自吸能力單級離心泵抽不上水的原因還有可能自吸高度超出了離心泵的有效自吸高度、常規的單級離心泵自吸高度均在3米以內、超出了該高度就應該改選自吸離心泵或者帶真空輔助的高吸程自吸泵。使用中的單級離心泵抽不上水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泵腔、葉輪、底閥、管道等地方遭遇了雜物堵塞所致。
  • 清水離心泵抽不上水的原因
    單級離心泵抽不上水的緣由還有可能自吸高度超出了離心泵的有效自吸高度、常規的單級離心泵自吸高度均在3米以內、超出了該高度就應該改組自吸離心泵或者帶真空輔助的高吸程自吸泵。運用中的單級離心泵抽不上水的緣由也有可能是泵腔、葉輪、底閥、管道等中央遭遇了雜物梗塞所致。
  • 如何使用自動上水機燒水
    對於貌似高大上的自動上水機,我們也不用太過擔心不會用,今天讓我來教教大家正確的使用方法,讓我們健康快樂的喝水吧。首先,我們需要有這麼一個自動上水機,其實它的原理並不難,然後找到其中的開關。找到開關之後,要注意的是,有些自動上水機的操作是雙擊
  • 太陽能熱水器不上水主要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很多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的用戶會發現某一天太陽能熱水器突然就不上水了,然後打電話上網查資料,這些做法都非常正確,畢竟太陽能熱水器作為一款家電產品,出現故障是很常見的事。一般來水太陽能熱水器不上水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上海百業太陽能熱水器冷水水壓小
  • 自動上水電熱水壺顯示E1故障代碼
    一臺微電腦自動上水電熱水壺,加電後顯示E1 ,不上水,不加熱,各功能按鍵完全失效。原理:這類電熱水壺由底座和壺體兩部分組成。控制電路安裝在底座中,加熱管及限溫,超溫保護電路在壺體底部,兩部分電路通過數量不等的連接觸點進行連接,通過壺體的插入和拔出來控制電路的通電和斷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