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命關天的問題,有必要作一些膚淺了解。
一、地球上的水是從哪裡來的?
兩種說法;
①、娘胎說;地球形成初期,構成地球的物質就含有水,以後由於地球自身運動,它們集中在近地層並浮出球表面。
②、外來說;地球形成後乾枯的,太空中含水的小行星、慧星被地球俘獲帶來了水。也有說是太陽風暴的離子流中的氫核、氧核、與大氣中的電子組合生成氫、氧原子,再化合成水分子,給地球帶來了水。
二、地球有多少水?
約有13.87億立方千米 ,其中淡水 3500萬立方千米。主要以液態存在,其次是以氣態、固態存在。
三、地球上的水是越來越多呢還是越來越少?
答案應該是不變。
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地球是個只進不出的封閉球體。
①、地球只允許太空的隕石、宇宙塵埃等物質進入,沒什麼物質能夠逃出去。
②、理論上,外層大氣會有微量水分子被紫外輻射分解成氫、氧原子,逃逸出地球,但地球損失這點水可忽略不計。還有,人類發射的太空飛行器會逃離地球(留在月球或飛出地球引力圈),同理,可忽略不計。
③、按愛因斯坦質能理論,能量與質量可轉換。地球每天向太空釋放長波輻射散熱,但每天也在接收太陽短波輻射增熱,現增熱>散熱,(地球越來越熱),所以地球也不會損失質量。
既然水不能逃出地球,所以地球上水的總量會不變。變化的是它的氣態、固態、液態時空分布。我們感到水少了,只是可飲用的淡水減少了。
基本上是恆定的,儘管水覆蓋了地球表面的70%,但僅佔地球總質量的0.05%。大多數情況下。植物和動物生物用水只是一種原材料,形成碳水化合物核酸,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但是通過一系列的生化反應,最終還是會被歸還,本身生物圈所用水分佔地球水量比例極小。地球上大部分的水都是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進行的,海洋中的化學反應導致了底部沉積物中一些水被困,這些水最終被火山活動所返回。地球上的元素不能改變,除非發生核反應,這在自然條件下無法發生。
地球上水的來源一般認為主要來自彗星和小行星,而地球失去水主要發生在高層大氣中有少量的水蒸氣受到來自太陽的紫外線的照射。分解成氫和氧。這個輕的氫會漂浮在上升,最後被太陽風吹走。這是一個非常非常緩慢的過程,估計大約每秒損失3公斤左右的氫,但是一直在發生,氧會留在地球上,因為它要重得多。這還要歸功於地球磁場的保護作用,地球磁場能夠使太陽風方向發生改變繞過地球。火星和金星就比較不幸,大約40億年前的火星也有水的,火星內部沒有一個液態鐵核不能形成磁場,很容易受到太陽風的影響,太陽風把所有的氣體和水從火星上吹走了,然後就乾涸了。金星也類似,它的磁場弱得多,也迅速的失去了水。
在2012年時曾經就有科學研究報導顯示,在地球的嬰兒期時,海洋中的一部分水生成甲烷的過程被分解為了氫、氘和氧。氫和氘都是低密度氣體,所以大氣中上升,氫比氘的效率更高,所以這個過程產生的氫氣比氘氣體更多,這個過程緩慢但改變了海洋中這些同位素的比例。通過38億年前形成的蛇紋石的同位素重氫氘和氫比率分析顯示,早期的海洋中含有的重氫氘和氫的比例比現在的海洋要小。這一發現證明,地球上的水比38億年前少了四分之一。但是迄今為止,地球的氣候相對38億年前來講已經是一個穩定的系統
我可以告訴你,有兩種,一種是對地球而言,水既沒有多也沒有少,一種是對人類而言,水越來越少!為什麼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我們都知道質量守恆定律吧,就是物質是不會憑空消失,也是不會憑空產生的,只能由一種物質轉化成另一種物質,所以從這點來解釋,水是不會少的,它可以是水蒸氣,可以是冰,但是水的總量是不會變的!
記得看過一篇有趣的文章,就是說你喝得水,很有可能就是別人尿的尿,然後被太陽蒸發,然後再降雨,降到河中,再經過引導,進入千家萬戶。這是真的,在生活中我們用過的所有水,不管是喝過的,用過的,還是衝馬桶的,它們最後還是會回歸大自然,然後再次的被利用,這是大自然的水循環。所以不管我們怎樣用水,水的總量都是不會變的!
為什麼我還給出了一個越來越少的答案呢?因為這確確實實是我們人類遇到的問題,經常會看到好多節約用水的宣傳語,也經常會看到某某地方因為乾旱,導致農作物乾死等等什麼的。雖然地球上的水沒有變少,但是能飲用的水少了,大部分河流的目的地就是海洋,海水是不能飲用的。人類能引用的水只有很少很少。
所以節約用水,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