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水的總量會不變,變化的是它的氣態、固態、液態時空分布

2020-12-04 善彩科技達人

水,是人命關天的問題,有必要作一些膚淺了解。

一、地球上的水是從哪裡來的?

兩種說法;

①、娘胎說;地球形成初期,構成地球的物質就含有水,以後由於地球自身運動,它們集中在近地層並浮出球表面。

②、外來說;地球形成後乾枯的,太空中含水的小行星、慧星被地球俘獲帶來了水。也有說是太陽風暴的離子流中的氫核、氧核、與大氣中的電子組合生成氫、氧原子,再化合成水分子,給地球帶來了水。

二、地球有多少水?

約有13.87億立方千米 ,其中淡水 3500萬立方千米。主要以液態存在,其次是以氣態、固態存在。

三、地球上的水是越來越多呢還是越來越少?

答案應該是不變。

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地球是個只進不出的封閉球體。

①、地球只允許太空的隕石、宇宙塵埃等物質進入,沒什麼物質能夠逃出去。

②、理論上,外層大氣會有微量水分子被紫外輻射分解成氫、氧原子,逃逸出地球,但地球損失這點水可忽略不計。還有,人類發射的太空飛行器會逃離地球(留在月球或飛出地球引力圈),同理,可忽略不計。

③、按愛因斯坦質能理論,能量與質量可轉換。地球每天向太空釋放長波輻射散熱,但每天也在接收太陽短波輻射增熱,現增熱>散熱,(地球越來越熱),所以地球也不會損失質量。

既然水不能逃出地球,所以地球上水的總量會不變。變化的是它的氣態、固態、液態時空分布。我們感到水少了,只是可飲用的淡水減少了。

基本上是恆定的,儘管水覆蓋了地球表面的70%,但僅佔地球總質量的0.05%。大多數情況下。植物和動物生物用水只是一種原材料,形成碳水化合物核酸,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但是通過一系列的生化反應,最終還是會被歸還,本身生物圈所用水分佔地球水量比例極小。地球上大部分的水都是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進行的,海洋中的化學反應導致了底部沉積物中一些水被困,這些水最終被火山活動所返回。地球上的元素不能改變,除非發生核反應,這在自然條件下無法發生。

地球上水的來源一般認為主要來自彗星和小行星,而地球失去水主要發生在高層大氣中有少量的水蒸氣受到來自太陽的紫外線的照射。分解成氫和氧。這個輕的氫會漂浮在上升,最後被太陽風吹走。這是一個非常非常緩慢的過程,估計大約每秒損失3公斤左右的氫,但是一直在發生,氧會留在地球上,因為它要重得多。這還要歸功於地球磁場的保護作用,地球磁場能夠使太陽風方向發生改變繞過地球。火星和金星就比較不幸,大約40億年前的火星也有水的,火星內部沒有一個液態鐵核不能形成磁場,很容易受到太陽風的影響,太陽風把所有的氣體和水從火星上吹走了,然後就乾涸了。金星也類似,它的磁場弱得多,也迅速的失去了水。

在2012年時曾經就有科學研究報導顯示,在地球的嬰兒期時,海洋中的一部分水生成甲烷的過程被分解為了氫、氘和氧。氫和氘都是低密度氣體,所以大氣中上升,氫比氘的效率更高,所以這個過程產生的氫氣比氘氣體更多,這個過程緩慢但改變了海洋中這些同位素的比例。通過38億年前形成的蛇紋石的同位素重氫氘和氫比率分析顯示,早期的海洋中含有的重氫氘和氫的比例比現在的海洋要小。這一發現證明,地球上的水比38億年前少了四分之一。但是迄今為止,地球的氣候相對38億年前來講已經是一個穩定的系統

我可以告訴你,有兩種,一種是對地球而言,水既沒有多也沒有少,一種是對人類而言,水越來越少!為什麼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我們都知道質量守恆定律吧,就是物質是不會憑空消失,也是不會憑空產生的,只能由一種物質轉化成另一種物質,所以從這點來解釋,水是不會少的,它可以是水蒸氣,可以是冰,但是水的總量是不會變的!

記得看過一篇有趣的文章,就是說你喝得水,很有可能就是別人尿的尿,然後被太陽蒸發,然後再降雨,降到河中,再經過引導,進入千家萬戶。這是真的,在生活中我們用過的所有水,不管是喝過的,用過的,還是衝馬桶的,它們最後還是會回歸大自然,然後再次的被利用,這是大自然的水循環。所以不管我們怎樣用水,水的總量都是不會變的!

為什麼我還給出了一個越來越少的答案呢?因為這確確實實是我們人類遇到的問題,經常會看到好多節約用水的宣傳語,也經常會看到某某地方因為乾旱,導致農作物乾死等等什麼的。雖然地球上的水沒有變少,但是能飲用的水少了,大部分河流的目的地就是海洋,海水是不能飲用的。人類能引用的水只有很少很少。

所以節約用水,人人有責!

相關焦點

  • (水的氣態、液態和固態同時存在)
    在這幅圖中,水同時保持著三種狀態:氣態、液態和固態。       這在熱力學上,被稱作三相點,也就是在一個固定的溫度和壓力的點上,物質可以同時保持三種狀態:氣態、液態和固態。著這個點上水的三種狀態保持平衡。
  • 雲是氣態、液態、固態的嗎?
    雲是氣態、液態、固態的嗎?(《大氣科學名詞》第三版)因此,雲是液態、固態的,不是氣態的。(《大氣科學名詞》第三版)絕熱模式下,空氣團與外界無熱量交換,空氣團溫度的變化是由空氣團膨脹或壓縮造成的。拓展連結:□降水的成因分類如何?□雲是如何分類的?
  • 世間物質分三態:固態、液態和氣態,火屬於什麼態?
    初中課本就講過,這個世界的常見物質分為三種狀態,分別是固態、液態和氣態。但我們一直所稱的世界也不過是地球之內,在這一前提下,我們肉眼可見的事物大多數也確實是固液氣三態。不過有些事物的邊界也不太好界定,比如火,火又是什麼態呢?
  • 世界水日,你知道地球上共有多少水嗎?
    地球上的總水量有13.86億立方千米,這些水以液態、固態和氣態三種形式存在於地球表面、地下以及大氣中。地球上的水絕大多數存在於海洋裡,海水佔地球全部水量的96.5%。地球上主要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此外還有很多內海、邊緣海、海灣和海峽。
  • 水一定是固態液態和氣態嗎?在馬裡亞納海溝深處的水是另一種形態
    引言:在我們的認知中,水的形態有三種,分別是固態、液態和氣態。水之所以能夠在這三種形態中自由變化,是因為環境中的溫度、氣壓等因素在發揮作用。除此之外科學家還在世界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發現了水的第四種形態,它就是超臨界形態。
  • 太陽到底是固態、液態還是氣態?科學家:它的形態讓人出乎意料
    地球上大多數生物之所以能夠存活下去,與太陽是密不可分的。太陽除了能夠散發著光和熱之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它也是氧氣的根本來源。既然太陽這麼重要,自然而然就有不少人對太陽的物質形態產生疑問,那麼太陽到底是固態、液態還是氣態?科學家表示:它的形態讓人出乎意料。
  • 屬於固態、液態,還是氣態?為什麼?
    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是由原子或者分子構成的,分子或者原子之間的間距決定了物質的狀態,也就是說,物質的微觀特性決定了它的宏觀特性。固態:構成物質的分子與分子之間的距離很小,分子與分子之間的作用力就很大,這個物質就表現為既有固定的形狀又有固定的體積,也就是固態。
  • 太陽屬固態、液態還是氣態?都不是,是另一種形態
    我們普遍了解的物質形態有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但在宇宙範圍內,物質的狀態並不局限於這三種,其實還有其它形態。我們最為熟悉的太陽,就是一個十分獨特的存在。太陽有著極高的溫度,能夠融化地球上所有的物質。不少人問太陽到底是固體、液體還是氣體,其實都不是,太陽屬於另一種形態--等離子態,這是不同於固、液、氣三態的物質的第四種形態。
  • 固態液態和氣態,這是物質常見的三種形態,木頭可以變成液態嗎?
    液態、氣態、等離子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費米子凝聚態。相對而言,在物質的六種形態之中,固態、液態和氣態是較為常見的,大多數的物質都具有這三種不同的形態,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之下,三種形態是可以進行相互轉化的。 日常生活中最好的例子莫過於水了,因為水的三種形態都是極為常見的,將會放置在冰箱的冷凍室裡,它會凝聚變為固態,而處於零攝氏度以上的常溫環境中,水又會變為它最常見的形態,液態。
  • 除了氣態液態和固態,物體還有哪些狀態
    氣態、液態和固態,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三態,那麼物體除了這三態還有哪些狀態呢?然而若是氣態的原子處於幾千攝氏度以上的的高溫中,其身上的電子就會開始脫落,溫度越高脫落的原子越多,此時的氣體中滿是帶負電的自由電子和市區電子的原子轉變成的離子,這種現象叫氣體的電離化,電離化的氣體就是等離子態。除了高溫以外,用強大的紫外線、X射線和丙種射線來照射氣體,也可以使氣體轉變成等離子態。
  • 水除了固態、液態、氣態,其實還有一種形態
    我們一直認為,水是以固態(冰)、液態(水)和氣態(水蒸氣)三種狀態存在於地球上的,並且不能導電。液態(水)但是,根據美國聖地亞國家實驗室物理學家的最新研究顯示,在滿足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後,將可能得到超離子狀態的水
  • 物質的形態,只存在液態、固態和氣態嗎?其實還有一種人造狀態
    或許你已經發現,隨意向一個人提問,物質有哪幾種表現形態,人們可能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固態、液態和氣體,畢竟現今的物質形態常見的只有氣態、液態和固態,對這三態來說人們尤為熟悉,所謂固態是指具有固定形狀的物質,例如石頭木頭等,從這一點來看,液體和氣體都不具備這一特徵,人類想要改變固體的形狀,就必須對它施力,比如擠壓或拉長,都能改變固體的體積,通常來說這一變化不會多麼顯著
  • 物質的形態,只存在液態、固態和氣態嗎?其實還有一種人造狀態
    或許你已經發現,隨意向一個人提問,物質有哪幾種表現形態,人們可能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固態、液態和氣體,畢竟現今的物質形態常見的只有氣態、液態和固態,對這三態來說人們尤為熟悉,所謂固態是指具有固定形狀的物質,例如石頭木頭等,從這一點來看,液體和氣體都不具備這一特徵,人類想要改變固體的形狀,就必須對它施力,比如擠壓或拉長,都能改變固體的體積
  • 物質除了「氣態、液態、固態」還有其他形態嗎?
    通常生活中物質的氣態、液態、固態這三種物質形態最為常見。除此之外物質還有其他三種形態。一、等離子態等離子態,英文:Plasma,大家常見的霓虹燈,在它點亮以後,燈管裡的氣體就被電離了,成為電子與離子的混合物——等離子體。
  • 氣態,固態,液態,愛情的「三種」狀態
    那你就要懂得愛情的三種狀態:即氣態,固態,液態。愛情氣態是一種浪漫一曲鳳求凰,一段浪漫佳人緣。古人浪漫的愛情故事很多,「文君夜奔」的故事,今天聽了也很浪漫。司馬相如才高八鬥,儀表堂堂,善詩詞,懂歌賦,在景帝時任武騎常侍,因不得志,稱病在家。
  • 原來太陽系最大的氣態行星「木星」,也會像地球大氣一樣產生閃電
    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及遠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是巖石組成的固態行星,或者稱為「類地行星」,另外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氣體組成的氣態行星,或者稱為「類木行星」。
  • 原來太陽系最大的氣態行星「木星」,也會像地球大氣一樣產生閃電
    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及遠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是巖石組成的固態行星,或者稱為「類地行星」,另外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氣體組成的氣態行星,或者稱為「類木行星」。科學家研究表明實際上太陽系八大行星,每一顆都有固態巖石和氣態氣體共同組成。
  • 生態環境像個囚籠,液態固態氣態環境,有適合三態的超級生物嗎?
    我們的生命環境現在發現的有液態環境的生命,例如魚,有氣態環境生命,例如人,但是有沒有固態環境的生命呢?大家覺得蚯蚓算不算固態環境生命?有點類似,我們來看看判斷特定環境生命的必要因素是什麼,生命只能在自己的環境生存,偶爾離開自己的生存環境,進入其他生存環境時,它可以短期生存。但一旦經過極限時間就會死亡。舉例:人跳進水裡,估計世界極限的人也只能生存一小時以內,因為人在水裡無法呼吸。
  • 物質除了固態液態和氣態,還有其他的嗎?太陽是哪一種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最多的物質的狀態有三種,分別是固態、液態和氣態,這三種物質佔據了地表的大部分。星球其實也分為許多種狀態,我們的地球就是一個巖質行星,可以被看成是固態,氣態行星就是木星這樣的行星,但是木星並非真正的氣態星球,它是一個混合星球,佔據絕大部分的是液態金屬氫,也可以說是個液態星球,那太陽是什麼狀態呢?太陽一直被形容成一個大火球,但是這個說法只是因為它和火焰一樣散發而對溫度使人感到溫暖甚至熱,那火焰是什麼狀態?太陽真的是個火球嗎?
  • 物質有3種形態:固態液態氣態,那麼光又屬於哪一種?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原子大致可以歸類為三種形態,分別是固態、液態以及氣態,而水作為地球上含量最為豐富的化合物之一,它所表現出來的形態轉化也是最為常見的。當水是液態的時候,它是可以流動的,而當水變成固態之後,它的體積會膨脹,而水變成氣態之後,它就變成了水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