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自然,風光明媚,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偶爾會狂風暴雨,偶爾會電閃雷鳴,偶爾會地動山搖,偶爾會巨浪滔天。這就是我們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同活在一個空間,我們應該好好保護,好好珍惜。大自然選擇了我們,我們也選擇了這個自然環境。一切都是最好的選擇。
進化論告訴我們,人類是從海洋裡爬出來的,從海洋生物,經過萬年進化,形成陸地的王者,不過,我們並沒有離開生存的框架空間,只是從一個裝滿水的「瓶子」進入到一個裝滿空氣的「瓶子」。一旦我們離開這個「瓶子」範圍,我們就會死亡。這個瓶子是我們的囚籠嗎?
生存在水裡的魚,可以在水裡暢快遨遊,正所謂如魚得水,只要在適合的空間裡,動物都可以發揮自己的本領,一旦離開了水,就跟「鹹魚」一般。人跟陸地動物也一樣,在自己適合的生存環境,得心應手,生龍活虎,而一旦掉進水裡。有的人不懂水性,會顯得狼狽不堪。
是環境選擇了我們,還是我們選擇了環境?相信進化論的人會認為環境選擇了我們,而另外一些人會認為我們選擇了環境。怎麼理解?環境選擇我們,也就是先有適合生存的環境的存在,誕生出生命。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演變得更適合這個世界。而我們選擇了環境,就是先有造物主製造了生命,然後,再製造一個適合或者有目的的生存環境。
我們的生命環境現在發現的有液態環境的生命,例如魚,有氣態環境生命,例如人,但是有沒有固態環境的生命呢?大家覺得蚯蚓算不算固態環境生命?有點類似,我們來看看判斷特定環境生命的必要因素是什麼,生命只能在自己的環境生存,偶爾離開自己的生存環境,進入其他生存環境時,它可以短期生存。但一旦經過極限時間就會死亡。舉例:人跳進水裡,估計世界極限的人也只能生存一小時以內,因為人在水裡無法呼吸。而埋進固體裡,死得更快。魚離開水面,在陸地上,幾小時以內也會死亡,埋進固體裡,一樣死得更快。蚯蚓就比較複雜,如果在地面,太陽下,一小時足以致命,即使在樹蔭下,幾天內估計也會死亡。而在水裡,也能活上幾天。看來,活在固態環境裡的生命比液態氣態的生命都要強哦!
植物比較接近超級生命,它可以在兩種生態環境中生存。例如,種子發芽,在土地中生存一段時間,然後紮根土地,往上生長,又利用氣態環境,進行光合作用,同時在固態及氣態環境中生存。同理,有些水生植物,也依賴液態跟氣態環境生存。另外一些兩棲動物也屬於超級生物,例如青蛙,蠑螈,等等。可以在液態環境及氣態環境中生存。
那麼,到底這些生存環境是宇宙慢慢演變過來的還是有造物主製造的呢?當初宇宙初開,地球混沌一片,沒有水,沒有氣,甚至可能只是一個火球,也就是固態都不是。難道就是經過億萬年的演變,形成現在的三種生態環境?當然,這是主流的科學觀點。不過,這個觀點又給我們存在很多疑問,例如,水從何來?氣體為何主要是氮氣及氧氣。固態的土地為何不是一塊整體的固體。等等,當然,現在科學都會研究分析,但一直沒有統一的意見。
即使地球演變成三種形態的環境,根據進化論,生物應該不斷進化成適應環境的高等動物,也就是適合在三態生存的超級生物,可以上天下海入地。為什麼人類作為地球的霸主,也只能通過工具才能進入不同生存環境空間呢?為什麼至今找不到適合三態生存的生物呢?三態合一也屬於一個大環境,在這個大環境,為何沒有演化出生物出來?環境演化生物是對的嗎?還是環境及生物都是造物主做出來的?值得科學界進一步討論。
(本文章為雷電風原創,請勿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