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形態是指物質存在的具體形式和狀態。
通常生活中物質的氣態、液態、固態這三種物質形態最為常見。除此之外物質還有其他三種形態。
一、等離子態
等離子態,英文:Plasma,大家常見的霓虹燈,在它點亮以後,燈管裡的氣體就被電離了,成為電子與離子的混合物——等離子體。極光,是我們看見的大自然裡的等離子體。人們把大氣圈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和散逸層,這電離層就是等離子體。電離層能反射短波無線電波,使它能傳播到地球上很遠的地方。由於存在電離出來的自由電子和帶電離子,等離子體具有很高的電導率,與電磁場存在極強的耦合作用。等離子態在宇宙中廣泛存在,常被看作物質的第四態(有人也稱之為「超氣態」) 。
等離子態的原理
物質原子內的電子在脫離原子核的吸引而形成帶負電的自由電子和帶正電的離子共存的狀態,此時,電子和離子帶的電荷相反,但數量相等,這種狀態稱作等離子態。
二、超固態
超固態是指當物質處於在140萬左右大氣壓下,物質的原子就可能被「壓碎」。電子全部被「擠出」原子,形成電子氣體,裸露的原子核緊密地排列,物質密度極大,這就是超固態。一個桌球大小的超固態物質,其質量大於等於1000噸。
2016年1月,英國愛丁堡大學科學家利用鑽石對頂砧製造出某種極端高壓狀態,從而生成「第五狀態氫」,即超固態氫。
超固態如白矮星。超固態是原子與原子核被擠在一起,物質密度比正常物質高上億倍。

三、中子態
假如在超固態物質上再加上巨大的壓力,那麼原來已經擠得緊緊的原子核和電子,就不可能再緊了,這時候原子核只好宣告解散,從裡面放出質子和中子。從原子核裡放出的質子,在極大的壓力下會和電子結合成為中子。這樣一來,物質的構造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原來是原子核和電子,現在卻都變成了中子。
這種形態大部分存於一種叫「中子星」的星體中,它是由質量為太陽質量的1.4到3.2倍的恆星晚年發生收縮而造成的,中子星質量和引力都很大,所以,中子星是小得可憐的、沒有生機的星球。
中子態,比超固態密度還高,當超固態壓力再增加,會將核外電子與核內質子中和生成中子(電子的質量加質子的質量等於中子的質量,電子帶負電質子帶正電結合後不顯電性,成為中子),這樣原來的原子就全變成了中子,中子與中子之間壓在一起,密度比超固態高9.6萬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