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光年外怪異類日恆星吞噬行星:或可了解行星早期進化

2020-11-24 cnBeta

北京時間12月23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家近日發現了一個奇怪的行星系統,該系統中的主恆星與我們的太陽極為相似,大概位於300光年之外。這顆死星的怪異之處在於,它有時會吞噬自己的一些行星。研究人員認為,從這顆死星身上或許可以了解行星系統早期進化的過程。天文學家們的發現成果發表於《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之上。

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家近日發現了一個奇怪的行星系統,該系統中的主恆星與我們的太陽極為相似,大概位於300光年之外。這顆死星的怪異之處在於,它有時會吞噬自己的一些行星

研究項目負責人、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與天體物理學家雅各布-比恩介紹說,「這並不代表太陽也會隨時『吃掉』我們的地球。但是,這一發現可能給我們帶來許多提示,這種野蠻的歷史可能普遍存在於絕大多數行星系統中,包括我們所處的行星系統。」

多年來,比恩研究團隊一直在參與一項搜星計劃,致力於尋找太陽孿生兄弟周圍的行星系統。比恩研究團隊所發現的這顆死星名為「HIP68468」,位於300光年之外。「HIP68468」與太陽極為相似,可以稱之為太陽的孿生兄弟之一。研究團隊成員梅甘-比代爾表示,他們計劃研究更多此類恆星,看這種奇怪的現象是否是所有行星形成過程中的普遍現象。

美國耶魯大學天文學家戴布拉-費舍爾介紹說,計算機模擬顯示,從現在起到數十億年之後,行星之間不斷積聚的萬有引力將最終導致水星跌入太陽的內部。戴布拉-費舍爾未參與比恩團隊的研究項目。「『HIP68468』的奇怪行為是一種死後發生的事件,即類似於我們太陽的其它恆星死亡後發生的一個過程。」

比恩研究團隊包括來自各大洲的科學家,他們利用智利的拉西亞天文臺3.5米天文望遠鏡於2015年首次發現了這顆死星。近期的一些發現還有待證實,其中包括兩顆可能的行星:一顆超級海王星和一顆超級地球。它們的軌道與其主恆星驚人地接近,其中一顆質量大約是海王星的1.5倍,與其主恆星的距離大概是金星與太陽的距離。「HIP68468」周圍的那顆超級地球重約地球的3倍,它的軌道也非常接近主恆星,環繞主恆星一周只需三天左右。

比代爾介紹說,「這兩顆行星最初形成的位置極有可能並不是現有的位置。」相反,它們有可能在這個行星系統內從內到外來回遷徙過。其它還有一些行星可能已從這個系統中彈出或被主恆星吞噬。「HIP68468」的組成特點均表明存在這種吞噬自已行星的歷史。「HIP68468」中鋰的含量要比一顆大約60億歲的行星可能的含鋰量要高出4倍多。此外,「HIP68468」中還存在大量耐熱金屬元素殘餘,而這些元素通常普遍存在於巖質行星上。在「HIP68468」和太陽之類的恆星熾熱的內核,經過數億年的燃燒,鋰已基本消耗掉了,而在行星上由於內核溫度並沒有高到摧毀這種元素,因此還存在鋰元素。因此,當一顆恆星吞噬一顆行星時,行星上的鋰就有可能存儲於恆星的大氣外層。總共算來,死星「HIP68468」大氣層中的鋰和被吞噬巖質行星的元素總量相當於地球質量的6倍。

費舍爾表示,「我們很難理解一顆特殊恆星的歷史。但是如果我們幸運地發現其化學組成,這些化學組成元素可能來自於被吞噬的行星。回到『HIP68468』上來,一顆甚至更多行星的化學殘餘仍然殘存於這顆死星的大氣中。打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一隻貓坐在一個鳥窩旁邊,而貓的嘴邊還粘有幾根黃色的羽毛,就會很自然地認為這隻貓剛剛吃掉了一隻鳥。」

比恩研究團隊計劃監測其它60多顆類日恆星,從而尋找更多的系外行星。(彬彬)

相關焦點

  • 400多光年外恆星「NO Lup」發現行星系統進化獨特階段
    400多光年外恆星「NO Lup」發現行星系統進化獨特階段(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研究人員通過對400多光年外的一個恆星系統進行成像,發現了行星系統進化的一個獨特階段此次發現的是快速流動的一氧化碳氣體從一顆年輕的低質量恆星中流出。研究人員認為,研究行星系統演化的獨特階段,可以深入了解太陽系是如何演化的。這一發現還表明,太陽系的發展可能比以前認為的要複雜。目前,還不清楚氣體是如何以如此高的速度噴射出來的。
  • 地球30光年外有奇異行星 300攝氏度下水呈固態
    地球30光年外有奇異行星 300攝氏度下水呈固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8日 02:27 來源:新聞晨報   表面溫度高達300攝氏度水卻呈固態此發現會進一步推動類地行星觀測和研究
  • 類日恆星周圍首次發現類行星
    包括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等在內的科研團隊近日發表公報聲稱,他們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照片。      2008年,天文學家曾經拍攝到一個類似的天體模式,當時他們公布了一個單行星和多行星系統的直接圖像,不過該系統所繞恆星是巨恆星,質量遠遠超過太陽。而此次天文學家藉助美國夏威夷的8米口徑「昴宿星團」天文望遠鏡,首次拍攝到在太陽系外類日恆星GJ 758附近,有一顆圍繞該恆星運行的天體。
  • 天文學家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
    天文學家表示,他們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2008年,天文學家便宣布捕捉到一個類似的背影,當時他們公布了一個單行星和多行星系統的直接圖像。然而,類似系統所繞恆星是巨恆星, 質量遠遠超過大陽。
  • NASA宣布又發現一顆類地行星,距離地球「僅」300光年!
    隨著人類觀察宇宙的設備越來越先進,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在宇宙中找到第二顆合適人類居住的星球,在理論上大多數恆星系都存在一個適宜生命的宜居帶,如果科學家在這些恆星的宜居範圍尋找行星,不僅能夠發現適合人類生存的類地行星甚至還能發現地外生命,近幾年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多顆有液態水的宜居星球,只是大多數都在數百萬光年以外的地方
  • 300光年外,一顆「奇怪」行星顛覆了科學家太多的認知!
    宇宙的浩瀚超出了人類的想像,儘管近年來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使得人類在天文領域取得了不少成就,了解了更多的宇宙知識,但是,這些加起來可能還不足宇宙秘密的萬分之一。這不,一顆離地球300光年的「奇怪行星」就顛覆了科學界太多的認知。
  • 73光年外,發現3顆類地行星,很遺憾,可能都不適宜我們居住
    雖然如此,我們並沒有放棄,哪怕遙遠的宇宙深空中存在一顆疑似宜居星球,我們也會對它進行了解,確認是否就是我們要找的目標,為以後星際旅行、星際移民做準備。隨著我們在這方面的不斷努力,取得了越來越多的成果,也不斷傳來發現地外行星的消息。根據2019年7月30日的一項科學報告,天文學家們在73光年外發現了一個恆星系統,這個恆星系統中有三個類地行星。
  • 300光年外發現迷你太陽系!1700萬歲就擁有兩顆行星,未來可期
    TYC 8998-760-1恆星只有1700萬歲就擁有兩顆行星,在某些方面與太陽系年輕的時候非常相似。顆行星距離TYC 8998-760-1恆星的軌道半徑達到了160 AU和320 AU的距離,比木星和土星的軌道都遠得多。
  • 這是我們第一次直接觀察類太陽恆星周圍的多行星系統
    ,然而只有少數幾顆行星被直接拍攝下來。其餘部分的存在是通過它們如何影響它們的恆星來推斷的。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已經直接發現了一個新的行星系統ーー這是第一次有超過一顆行星圍繞著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成像。
  • NASA:39光年外7顆類地行星繞同一恆星運轉3顆或有生命
    美國宇航局(NASA)22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系外行星探索的重大發現。天文學家發現,距離地球只有39光年的宇宙中,有7顆類地行星圍繞著一顆叫做Trappist-1的矮星運轉, 所有這7顆行星表面上都可能有維繫生命所必需的水的存在。
  • 科學家發現3800光年外的「三體世界」,行星正在被恆星折騰
    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已經服役十多年,KOI-5是很早就發現的三恆星系統,位於天鵝座方位,距離地球3800光年,在NASA的第二次行星搜尋任務中,科學家發現恆星KOI-5A存在一顆行星,並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
  • 天文學家首次在一顆類日恆星身邊同時拍到兩顆行星
    天文學家首次通過直接成像法,在一顆類日恆星ESO天文學家首次通過直接成像法,在一顆類日恆星身邊同時拍到了兩顆行星。這個行星系統距離我們大約300光年,名為TYC 8998-760-1。它就像是我們太陽系早年的翻版。
  • 黑洞吞噬恆星「吐出」行星質量大小氣體團塊穿行星系間
    當一個黑洞吞噬一顆恆星,它會同時將一團行星質量大小的氣體物質「嘔吐」出來,這些氣體團會在星系內部穿行。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偶爾這些氣體團也會運動到距離地球僅有數百光年的範圍內。根據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CfA)發布的一份公報,幾乎每個星系的核心位置都隱藏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這其中也包括我們所在的銀河系。這種超大質量黑洞產生的強大引力場能夠撕碎臨近的恆星,並在吞噬的過程中產生行星大小氣體團塊。
  • 570光年外!科學家親眼見證了恆星系統的死亡
    近日,距離地球570光年的地方,天文學家親眼見證了一個恆星系統的死亡!據消息稱,距地球約570光年的一顆白矮星----WD1145+017,它的質量約為0.6太陽質量,溫度約為15900開爾文。但是五年前,一個天文學家小組寫了一篇關於白矮星的論文,表明這裡發生了一些不尋常的事情。
  • 行星和恆星有無進化的空間,二者之間還存在一種「失敗的恆星」
    我們從小學習的天體物理學知識匯總,恆星是會發光發熱的天體,而行星則是繞著恆星做著圓周運動的天體,二者可謂有著本質的區別,按照理論來看,二者形成的原因也毫不相同,就以類似的太陽和地球相比,太陽是因為內部發生核聚變,使得恆星發光發熱,他在早期應該是一團氫元素的星雲,逐漸的探坍縮演變成為恆星
  • NASA 重大消息公布:40 光年外恆星周圍發現 7 顆類地行星
    北京時間2月23日凌晨2點,美國宇航局在總部召開發布會,宣布在一顆近距離小質量恆星的周圍發現多達7顆大小與地球接近的系外行星,並且這幾顆行星相互之間的距離很近,基本都位於這顆恆星周圍的宜居帶範圍內,因此理論上都有可能存在大氣和海洋,從而讓人對其是否可能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充滿遐想。
  • 20光年內的類地行星
    因此,科學家們能夠更好地預估潛在的宜居行星的數量。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是很受歡迎的研究目標,這類恆星被稱為G型黃矮星。由此,研究小組發現,僅銀河系中就可能有多達3億顆可能宜居的行星。此外,他們的結果表明其中4個系外行星可能位於太陽系30光年以內,而距離我們最近的可能只有20光年。總的來說,他們的分析包括範圍廣泛的一系列恆星,每顆恆星都有其自身特有的性質,而這些性質會影響宜居性。
  • 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類太陽恆星周圍多行星系統圖像
    外媒稱,當地時間周二發表於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的一篇論文說,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圍繞一顆類太陽恆星的多行星系統的圖像。據合眾國際社網站7月22日報導,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拍攝到了這顆名為TYC 8998-760-1的恆星的照片。科學家通過對這顆距地球300光年的類太陽恆星的觀測,發現了兩顆巨型系外行星。
  • 40光年外發現三顆類地行星 或適宜生命存活
    5月2日,一篇發表在《自然》雜誌的論文聲稱,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探測到距離地球40光年外存在著三顆類地行星,這三顆星球位於另一個星系,繞一顆名為TRAPPIST-1的低溫褐矮星(褐矮星是處於最小恆星與最大行星之間大小的天體,類似恆星,但質量不夠大,不足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觀察者網注)環行。科學家認為其中至少有一顆適宜生命存活。
  • 科學家在太空望遠鏡數據中發現又一顆系外類地行星
    據外媒報導,現在地球上的生命可能已經相當怪異,但這並不能阻止科學家們通過篩查NASA的數據來找出在宇宙中跟地球相似的行星。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可能已經退役,但它收集的大量數據卻不斷給出存在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的可能性,這些星球可能能夠成為外星生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