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表示,他們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2008年,天文學家便宣布捕捉到一個類似的背影,當時他們公布了一個單行星和多行星系統的直接圖像。然而,類似系統所繞恆星是巨恆星, 質量遠遠超過大陽。
此次有關這顆最近被確認的天體的照片由夏威夷昴星望遠鏡於5月和8月拍攝,當時一個新的行星搜尋設備正在接受早期測試。研究小組成員、普林斯頓大學的麥可·麥克艾爾瓦恩表示,這顆類行星天體被稱為「GJ758B」,所繞母星質量和溫度與我們的太陽相當,與地球之間的距離為300萬億英裡(約合489萬億公裡),大約相當於50光年。
科學家尚無法確認這顆天體到底是一顆較大行星還是一顆褐矮星。褐矮星是宇宙中的不稱職成員,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據他們估計,這顆天體的質量是木星的10~40倍。質量超過13顆木星的天體通常被視為褐矮星,低於這一質量便無法發生核反應。
麥克艾爾瓦思表示,不管是哪一種情況,能夠獲取這顆天體的圖像都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他在接受太空網 採訪時說:「褐矮星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現象非常罕見。能夠發現一顆溫度如此低、質量如此小的天體繞附近一顆恆星運行並構成與我們的太陽系類似的系統令人非常興奮。」
這顆類行星天體當前與所繞恆星之間的距離至少是地日距離的29倍,或者說相當於太陽與海王星之間的距離。麥克艾爾瓦恩說,類似這樣的大體積類行星天體在這一地區繞恆星運行這一事實,無疑向有關行星如何形成的傳統觀點發出了挑戰。天文學家一直認為,絕大多數大體積行星要麼距離所繞恆星更近、要麼更遠,但不會在類似GJ758B當前所在區域這樣的地方出現。
華盛頓特區卡內基科學研究所天文學家艾倫鮑說:「一個質量非常小的天體繞一顆類日恆星運行這一發現再次提醒我們,我們對繞附近恆星運行的氣態巨行星和褐矮星仍知之甚少。類似這樣的觀測將促使理論家開動腦筋,弄清楚迄今為止尚未被發現的天體如何形成和進化。」鮑斯並沒有參與此項研究。
安裝在昴星望遠鏡上的行星搜尋設備被稱為「自適應光學高對比日冕成像儀」(簡稱 HICIAO),是新一代專門用於探測繞一顆明亮恆星運行的暗天體的設備之一,它們採用遮蔽恆星強烈光線這種搜尋方式。科學家表示望遠鏡獲取的圖片也揭示了另一個繞類日恆星運行的天體,他們將其稱之為「GJ758C」。為了確認GJ758C到底是在恆星附近活動還是只是一種表象,天文學家仍需要進行更多觀測。
研究小組成員包括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夏威夷大學、多倫多大學、德國海德堡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以及日本東京國家天文臺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