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類太陽恆星周圍多行星系統圖像
外媒稱,當地時間周二發表於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的一篇論文說,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圍繞一顆類太陽恆星的多行星系統的圖像。據合眾國際社網站7月22日報導,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拍攝到了這顆名為TYC 8998-760-1的恆星的照片。科學家通過對這顆距地球300光年的類太陽恆星的觀測,發現了兩顆巨型系外行星。
-
雙星伴「日」!多行星類日恆星系統有了「全家福」
科學家首次直接給類日恆星系統拍攝「全家福圖片來源:美國太空網 天文學家首次直接給繞類日恆星旋轉的多行星系統拍攝「全家福」。據美國太空網22日報導,一項新研究稱,位於智利的隸屬於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拍攝了兩顆氣態巨行星繞類日恆星TYC 8998-760-1旋轉的情景,鑑於TYC 8998-760-1是「小鮮肉版」的太陽,因此,最新研究有助科學家管窺太陽系年輕時的情景。
-
雙星伴「日」!多行星類日恆星系統有了「全家福」
科學家首次直接給類日恆星系統拍攝「全家福」。圖片來源:美國太空網天文學家首次直接給繞類日恆星旋轉的多行星系統拍攝「全家福」。據美國太空網22日報導,一項新研究稱,位於智利的隸屬於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拍攝了兩顆氣態巨行星繞類日恆星TYC 8998-760-1旋轉的情景,鑑於TYC 8998-760-1是「小鮮肉版」的太陽,因此,最新研究有助科學家管窺太陽系年輕時的情景。研究人員表示,此前只有兩個多行星系統被直接成像,且這兩顆恆星都不是類日恆星。此外,即便給一顆系外行星直接成像也並非易事。
-
天文學家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
天文學家表示,他們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2008年,天文學家便宣布捕捉到一個類似的背影,當時他們公布了一個單行星和多行星系統的直接圖像。然而,類似系統所繞恆星是巨恆星, 質量遠遠超過大陽。
-
天文學家首次在一顆類日恆星身邊同時拍到兩顆行星
,在一顆類日恆星(左上,經過技術遮擋)身邊同時拍到了兩顆行星。ESO天文學家首次通過直接成像法,在一顆類日恆星身邊同時拍到了兩顆行星。這個行星系統距離我們大約300光年,名為TYC 8998-760-1。它就像是我們太陽系早年的翻版。
-
NASA 重大消息公布:40 光年外恆星周圍發現 7 顆類地行星
北京時間2月23日凌晨2點,美國宇航局在總部召開發布會,宣布在一顆近距離小質量恆星的周圍發現多達7顆大小與地球接近的系外行星,並且這幾顆行星相互之間的距離很近,基本都位於這顆恆星周圍的宜居帶範圍內,因此理論上都有可能存在大氣和海洋,從而讓人對其是否可能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充滿遐想。
-
人類首次發現彗星環繞一顆類太陽恆星運行
目前,一支國際天文學家研究小組首次發現冰晶彗星環繞一顆類似太陽的鄰近恆星運行,通過研究環繞該恆星的殘骸物質,有助於揭曉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研究人員使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天線陣列(ALMA)的觀測數據研究宇宙中最寒冷天體釋放的光線,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採集到環繞HD 181327恆星周圍存在著少量一氧化碳氣體,該氣體數量等級類似於太陽系的彗星。據悉,HD 181327恆星距離地球160光年。
-
300光年外怪異類日恆星吞噬行星:或可了解行星早期進化
這顆死星的怪異之處在於,它有時會吞噬自己的一些行星研究項目負責人、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與天體物理學家雅各布-比恩介紹說,「這並不代表太陽也會隨時『吃掉』我們的地球。但是,這一發現可能給我們帶來許多提示,這種野蠻的歷史可能普遍存在於絕大多數行星系統中,包括我們所處的行星系統。」多年來,比恩研究團隊一直在參與一項搜星計劃,致力於尋找太陽孿生兄弟周圍的行星系統。
-
系外類地行星光譜中首次發現水分子
有史以來第一次,天文學家在系外巖石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水蒸氣。有趣的是,這顆行星位於其恆星所謂的宜居帶中,讓它成為銀河系中最有希望找到地外生命跡象的地方之一。由克卜勒太空天文臺發現的K2-18b行星位於110光年之外。初步掃描表明,這顆系外行星是一顆超級地球,也就是說,它是一顆比地球大的巖石行星,而且具有大氣層。
-
這是我們第一次直接觀察類太陽恆星周圍的多行星系統
,然而只有少數幾顆行星被直接拍攝下來。其餘部分的存在是通過它們如何影響它們的恆星來推斷的。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已經直接發現了一個新的行星系統ーー這是第一次有超過一顆行星圍繞著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成像。
-
一顆類地行星能存在於兩個太陽周圍嗎?
但是,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天文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十幾個已確認的「環繞型行星」實例,即圍繞著雙星系統運行的行星。 (請注意:某些已知的行星圍繞著一顆擁有遙遠伴星的恆星來運行,這種情況與本次討論的問題大不相同,不能混為一談。) 一個特別有趣的例子是克卜勒1647b行星,它圍繞著兩顆大致像太陽的恆星旋轉。
-
氣態巨行星「內心」首次發現 有望揭示類木行星形成演化之謎
英國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最近發現了一顆新型天體,正在與一顆遙遠的恆星「共舞」。該天體可能是一顆氣態巨行星的內核,讓他們得以首次管窺此類行星的「內心」,從而揭示其形成演化之謎。據英國《獨立報》網站2日報導,此項研究第一作者、華威大學的大衛·阿姆斯特朗及其同事藉助一個電腦程式,收集並分析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探衛星」(TESS,又名「苔絲」)提供的數據,根據其中與裸露行星內核有關的數據發現了一些候選天體。
-
首次拍攝到類太陽恆星周圍的多平面系統
這兩顆新拍攝的行星體積巨大,是木星的14倍和6倍。有史以來,天文學家第一次直接拍攝到圍繞一顆類太陽恆星運行的多顆行星。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拍攝到了兩顆圍繞著TYC 8998-760-1旋轉的巨型行星,這是一顆非常年輕的類似太陽的行星,距離地球約300光年。
-
首次!在一個有趣的「三體」系統中,科學家發現了第一顆類地行星
自從1992年發現太陽系以外的第一顆行星以來,系外行星領域一直在蓬勃發展,其中有很多有趣的發現。從圍繞中子星運行的鑽石行星到圍繞處女座恆星運行的巨大粉色行星,世界各地的望遠鏡都在競相尋找最新的(雙子星寶石一般的星球),特別感興趣的是類地行星。
-
天文學家發現兩個恆星系統,包括三顆類地行星,兩顆超級地球
奧維耶多大學的天文學家通過分析美國宇航局(NASA)克卜勒衛星的K2任務收集到的數據,發現了這些遙遠的系外行星。這些行星並不是由天文望遠鏡直接觀測到的,而是通過分析恆星的光譜發現的。當行星定期從恆星前方經過時,就會造成恆星的亮度發生輕微變化,這就是凌日現象,由此可以推斷出這些行星的存在。
-
天文學家觀測到一個年輕的恆星系統,發現的類地行星像原始地球?
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是目前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光學望遠鏡,近日天文學家公布了一個完整的恆星系統,這顆名為TYC 8998-760-1的恆星距離地球約有300光年,形成時間比較短暫是一個年輕版的太陽系,值得人們關注的是這個恆星系統中有幾顆行星正位於恆星宜居帶上,天文學家通過甚大望遠鏡觀測到了這顆恆星周圍幾個大型行星的影像
-
「黃道光」或妨礙尋找類地行星
這些黃道光是星光在小行星碰撞和彗星蒸發產生的塵埃上反射形成的。行星系統內圈如果存在如此大量的塵埃,就會給未來直接拍攝與地球類似行星的工作帶來麻煩。這個天文學家小組使用甚大望遠鏡幹涉儀,在近紅外波段上觀測了鄰近92個恆星,並結合早先觀測所獲得的新數據,探測了存在於這些恆星宜居帶附近的熾熱塵埃所產生的外星黃道光。
-
何為類地行星?
簡單地說:類地行星(八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遠日行星(天王、海王).)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它們距離太陽近,體積和質量都較小,平均密度較大,表面溫度較高天文單位).這個行星的軌道周期為1.94天.其軌道大小只有太陽系水星軌道的十分之一.這顆新發現的行星所在的星系名為Gliese 876.它圍繞一顆名Gliese 876的恆星運行.
-
和學生們聊聊NASA最新發現的7顆類地行星吧
這是人類首次發現如此多的類地行星在一個恆星周圍繞轉,甚至比圍繞太陽轉動的類地行星還要多(太陽系中只有4個巖質的類地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自從人類在90年代初探測到第一個地外行星以來,截至2017年2月15日,天文學家們已經在2687顆恆星周圍發現了5000多顆地外行星。
-
氣態巨行星「內心」首次發現 有望揭示類木行星形成演化之謎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英國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最近發現了一顆新型天體,正在與一顆遙遠的恆星「共舞」。該天體可能是一顆氣態巨行星的內核,讓他們得以首次管窺此類行星的「內心」,從而揭示其形成演化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