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光」或妨礙尋找類地行星

2021-01-20 星空天文

其它太陽系中明亮的黃道光(藝術想像圖)


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開足了甚大望遠鏡幹涉儀的馬力,結果在9顆鄰近恆星周圍宜居帶的近旁發現了外星黃道光。這些黃道光是星光在小行星碰撞和彗星蒸發產生的塵埃上反射形成的。行星系統內圈如果存在如此大量的塵埃,就會給未來直接拍攝與地球類似行星的工作帶來麻煩。


這個天文學家小組使用甚大望遠鏡幹涉儀,在近紅外波段上觀測了鄰近92個恆星,並結合早先觀測所獲得的新數據,探測了存在於這些恆星宜居帶附近的熾熱塵埃所產生的外星黃道光。結果在9顆目標恆星周圍發現了由發光的熾熱塵埃顆粒,或反射星光的顆粒造成的明亮外星黃道光。


帕納瑞上空的黃道光。提供:ESO


黃道光在地球的黑暗夜空中也可以見到,它看起來就象一道昏暗瀰漫的白色輝光,通常出現在日落後或黎明前的夜空中。它是由微小粒子反射陽光形成的一種現象,看起來就如同是從太陽附近延伸出來的一般。這種現象不僅僅可以在地球上觀察到,在太陽系的其它地方也可以看到。


在本項新研究中被觀察到的發光是此類現象的一種更為極端的版本。雖然外星黃道光——也就是圍繞著太陽之外其它恆星的黃道光——之前就已經被檢測到過,但還是首次對這種鄰近恆星周圍的現象進行大型而系統的研究。


與早先的觀測相比較,小組並沒有觀測那些最終會形成行星的塵埃,而是那些由大小在數公裡間的小型行星碰撞產生的塵埃——這些天體被稱為「星子(planetesimal)」,它們的大小與太陽系內的小行星和彗星相當。這類塵埃同樣也是太陽系黃道光的源頭。


「假如我們想要研究靠近宜居區類地行星的演化,那我們就需要觀測其它恆星周圍此類區域中的黃道塵埃,」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和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的論文領銜作者Steve Ertel這樣說。「檢測和鑑別這類在其它恆星周圍的塵埃是研究行星系統結構和演化的一種方式。」


檢測耀眼的中央恆星近旁的昏暗塵埃需要高對比度的高解析度觀測。幹涉儀——它能同時將數個不同望遠鏡收集的紅外波段數據精確地合併在一起——是至今為止有能力發現和研究這類天體系統的唯一技術。


通過在精確度和效率方面,把甚大望遠鏡幹涉儀的威力發揮到最大,研究小組能夠獲得比世界上其它可用儀器好上十倍左右的性能。


拉西拉上空的黃道光。提供:ESO


針對每顆恆星,研究小組運用1.8米輔助望遠鏡把光提供給甚大望遠鏡幹涉儀。在有強烈外星黃道光產生的地方,就可以完全解析出這個延伸出來的塵埃盤,並將它們產生的昏暗光暈從恆星耀眼的強光中區分出來。


通過分析那些擁有外星黃道塵埃盤的恆星參數,研究小組發現大多數塵埃所圍繞的是較為年長的恆星。這一結果非常令人吃驚,讓我們對行星系統的現有認識產生了許多疑問。所有星子碰撞導致的塵埃產生過程理應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少,因為星子的數量會隨著它們被撞毀而減少。


這些恆星樣本中還包括了14顆已經被發現擁有系外行星的恆星。這些行星同樣存在於這些行星系統中的塵埃產生黃道光的區域。外星黃道光與行星出現在同一區域會給未來天文學中針對系外行星的研究造成麻煩。


外星黃道塵的發光現象,即便是非常暗淡的,也會給運用直接成像法尋找類地行星增加顯而易見的困難。此次檢測到外星黃道光的一個原因是此處黃道光的亮度比太陽系黃道光高出1000倍。而擁有與太陽系類似級別黃道光的恆星極有可能比此次調查中的多得多。所以,這些觀測還僅僅是對外星黃道光作更為細緻研究的第一步。


「在這個亮度級別上就擁有這樣高的測得率,這就顯示必然有大量的行星系統存在更昏暗的,在我們的調查中無法被檢測到的塵埃,而它們實際上仍比我們太陽系的黃道塵埃要明亮,」來自列日大學的論文協作者Olivier Absil解釋說。「那麼多的行星系統中都存在這樣的塵埃,很自然地會給未來的觀測帶來麻煩,特別是假如我們要給與地球類似的行星直接拍攝照片的話。」


來源:歐洲南方天文臺

翻譯:老孫

相關焦點

  • 夜幕降臨後,來欣賞一下黃道光吧
    因為這樣的特性,黃道光會類似於地平線以上的城市或鄉鎮的光線。美國北部或加拿大的天文愛好者們有時會若有所思地說他們從未觀測過黃道光。另一方面,相機有時只能捕捉到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模糊物體。然而我們也已經有那些來自北緯地區的人看到目睹黃道光的觀測報告。
  • 黃道光:如何在夜空中發現罕見的天際輝光
    如今我們知道,雖然它的確是反射的太陽光,但它不是從我們的大氣層中反射出,而是從不均勻分布的行星間物質中反射出來的;這些不均勻分布的行星間物質很可能是太陽系形成是遺留下的殘骸。2012年,攝影師傑夫·伯克斯(Jeff Berkes)於佛羅裡達群島上空拍攝的黃道光和兩顆象限儀座流星的照片。閱讀全文。
  • 銀河系中類地行星有萬億顆,美發射衛星尋找,宜居星球或將被發現
    類似地球一樣的星球,天文學上被稱為類地行星。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水星、金星和火星以及地球都被叫做類地行星,這類行星跟類木行星相比有較大的分別,類木行星都是氣態行星,沒有固態的表面,類地行星卻都是有固態表面的。
  • 何為類地行星?
    簡單地說:類地行星(八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遠日行星(天王、海王).)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它們距離太陽近,體積和質量都較小,平均密度較大,表面溫度較高詳細地說:宇宙中是否存在和地球相類似的行星?我們地球是宇宙獨一無二的驕子嗎?
  • 黃道光是如何形成的? 黃道光你了解多少?
    黃道光是如何形成的? 黃道光你了解多少?時間:2016-11-30 08:52   來源:新華網科普頻道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黃道光是如何形成的? 黃道光你了解多少? 在夜深人靜時,一個人注視蒼穹,有時候會發現天邊有黃色的光芒,很多人疑問這是什麼?
  • 科學網—《天體物理學雜誌》:計算機模擬技術再現黃道光之初
    《天體物理學雜誌》:計算機模擬技術再現黃道光之初 位於地球上低緯度和中緯度地帶的人們可看到,春季太陽西沉,黃昏過後之時,西方地平線有著微末的三角形光錐;而秋季太陽東升,晨曦未現之時,東方自地平線向上伸展出些許「火舌」。這就是黃道光,一般在西方地平線出沒的,會趁夜色籠罩前自行消逝;於東方地平線現身的,隨著天色吐白而隱匿於晨曦。
  • 宇宙中到底有多少個「地球」,科學家尋找類地行星的方向錯了嗎?
    地球,全宇宙也只有一個,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可能有很多「類地行星」,通常我們叫適宜生命生存的「類地行星」為「第二顆地球」!從目前科學家們的發現來看,在已經尋找到的上千顆行星中,沒有任何一顆堪稱第二顆地球,即使在某些方面與地球有些類似,但不會像地球那樣如此適合生命生存!在我們的太陽系,金星和火星都是類地行星,但我們知道無論是金星還是火星都不適合生命生存,因為生命的誕生和繁衍需要非常苛刻的條件!
  • Ross 128B:一顆系外類地行星,一個尋找外星人的好地方
    ▼天文學家最近新發現一顆系外類地行星,編號為Ross 128B,距離我們只有11光年遠,並且圍繞其恆星軌道運動,這顆行星可能像地球一樣具有巖石和幾乎相同的溫度
  • 「類地行星」或在宇宙中普遍存在
    據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公開的一篇論文稱,科學家們以新研究得出結論,地球這種尺寸的行星可以在整個宇宙範圍內尋找得到,而不用像此前理論所固守的,認為只能在金屬含量豐沛的恆星周圍發現。
  • 《自然》:「類地行星」或在宇宙中普遍存在
    核心提示:科學家們以新研究得出結論,地球這種尺寸的行星可以在整個宇宙範圍內尋找得到
  • 20光年內的類地行星
    因此,科學家們能夠更好地預估潛在的宜居行星的數量。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是很受歡迎的研究目標,這類恆星被稱為G型黃矮星。最近,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由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領導)將現已退役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和歐洲航天局(ESA)蓋亞天文臺的數據結合在一起,這揭示了我們宇宙中一半的類太陽恆星可能擁有巖石性的、潛在的宜居行星,其中最接近的可能就在我們的不遠處!
  • 9月醉美天象來了,銀河帶、黃道光、大金星
    銀河帶、黃道光、大金星、大三角……沒有最美只有更美!先來看看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製作的精彩預告片——9月星空,最值得星空派舉頭期待的,無疑就是銀河!凡是行星衝日,都是最佳觀測時刻。海王星衝日(Neptune offers),當然也是地球人最容易觀測這個藍色星球的時候。不過,必須使用專業望遠鏡才行。
  • 類地行星探尋方法錯誤,「新地球」路在何方?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與舊的尋找類地行星方法相反,我們以前認為的某些不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可能也適合人類生活。新的研究找到了我們尋找「新地球」的新方法。美國航空航天局空間研究所和地球科學東京(日本)技術研究所在今年10月17日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聯合發表的論文提到:「藉助更加真實的大氣條件模擬模型,我們發現了一個快速尋找戲外宜居星球的新方法。它可以指導我們快速確定值得進一步調查的候選星球。
  • 美天文學家發現最類地行星
    【環球網綜合報導】數十年來,天文學家孜孜不倦地尋找類地行星,近日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據澳大利亞《時代報》4月18日報導,近日美國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了類地行星Kepler-186f,其類地程度是目前發現的類地行星中最高的。
  • 關於類地行星的知識
    類地行星是以矽酸鹽石作為主要成分的行星。它們跟類木行星有很大的分別,因為那些氣體行星主要是由氫、氦和水等組成,而不一定有固體的表面。類地行星的結構大致相同:一個主要是鐵的金屬中心,外層則被矽酸鹽地幔所包圍。
  • 大氣礦塵可提高類地行星宜居性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6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9日發表的一項天文學研究,大氣礦塵對類地行星的宜居性產生重大影響——會提高系外行星的潛在宜居性。這項發現意味著未來對系外行星解讀結果將有所改變,當研究類地系外行星時,必須要考慮礦塵的潛在影響。 所謂「宜居帶」,指的是恆星周圍存在一個表面可能有液態水的類地行星的區域,因此它是搜索地外生命的重點目標。而位於「宜居帶」的行星也意味著是適宜人類生存的行星,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尋找到這樣的星球。
  • 傍晚出現第二次日落,黃道光的景象你見過嗎?
    所謂的金字塔光的正式名字是黃道光,每年的2月中下旬到3月的中下旬會出現在日落後的天空,或者在九月下旬出現在東方的天空上,但是由於觀察的條件十分嚴格,再加上黃道光很黯淡,因此在沒有汙染的地方才有機會看到這種景象。
  • 類地行星不斷的被發現,人類卻越來越失望,到底是為了什麼?
    宇宙之大,遼闊無邊,帶給人們無盡的想像,絕大部分人類和科學家都相信絕對有著其他外星生物的存在,我們人類絕對不會是無辜的,而要說到如今最有力的證明就是類地行星的存在了,類地行星顧名思義就是和人類所處的地球環境看起來非常相似的星球,在科學家的設想當中,這些類地行星有著優異的環境,非常地適合人類去移民
  • 浩瀚的宇宙當中存在著許多與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嗎?
    為什麼我們要尋找類地行星為什麼人類這麼努力的想要探索宇宙,難道只是為人類尋找一個能夠事宜居住的類地行星?我們的地球已經存在了45億年之久,地球上面的資源差不多過個一兩百年就消耗殆盡。而且地球還會越來越老,所以我們必須要在地球自我毀滅之前找到與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我們人類若是想要發展的長長久久,也就必須要找到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類地行星。
  • 又一個類地行星加入「地球兄弟俱樂部」
    這顆類地行星被命名為克卜勒-1649c(Kepler-1649c)。Kepler:代表克卜勒行星探測器,1649代表編號為1649的系外恆星,c代表這顆恆星的第二顆行星(第一顆行星以小寫字母b表示)天文學家認為很可能存在著第一顆行星,儘管目前還沒有發現。因為觀測數據顯示,存在著兩顆行星軌道共振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