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地行星不斷的被發現,人類卻越來越失望,到底是為了什麼?

2020-12-05 探索科學路

宇宙之大,遼闊無邊,帶給人們無盡的想像,絕大部分人類和科學家都相信絕對有著其他外星生物的存在,我們人類絕對不會是無辜的,而要說到如今最有力的證明就是類地行星的存在了,類地行星顧名思義就是和人類所處的地球環境看起來非常相似的星球,在科學家的設想當中,這些類地行星有著優異的環境,非常地適合人類去移民,另外很可能這些類地行星有著其他生命的存在,不過因為如今科技手段的限制,我們只能通過望遠鏡等手段來遠距離觀察,想要靠近這些太陽系之外的類地行星,需要更加強大探測器才行。

前段時間國外的天文學界又出現了一個令人高興的消息,在地球二十二光年外的地方發現了三顆類地行星,這三顆類地行星和地球非常地相似,離恆星的距離不遠不近,有著大氣層的存在,並且據估計有著比地球還要豐富的水資源,如此優異的環境被很多人認為極有可能存在生命的,然後隨後的調查結果讓很多人非常地失望,科學家表示在詳細的了解了三顆類地行星的環境後,認為存在生命的可能是微乎其微,這一切都源於這三顆類地行星獨特的結構。

這三顆類地行星分別被三顆恆星給包圍著,並且三顆恆星的熱量都能同時的傳遞給每個類地行星,這就意味著每個行星要接受三倍的熱量,這個熱量是生物無法忍受的,這也是科學家為何認為三顆類地行星不可能存在生命的原因,此外恆星都是有著類似於太陽風暴的輻射爆發,三倍的輻射爆發估計就連地球的磁場都沒有用在人類認知的範圍內,輻射對於任何生物都是致命的存在。

這樣的環境下,生物是不可能存在的,地球上的人類也不可能過去移民的,我們無法得知這三顆類地行星為何長的和地球如此像,於是我們只能再去尋找其他的類地行星了,人類總是在不斷的尋找類地行星,於是類地行星不斷的被發現,在找到之後又是不斷的失望,這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都知道只有太陽系之外存在著類地行星,可是人類如今的宇宙科技就連月球旅遊都難如登天,何況是移民呢?或許我們只是在尋找著一個方向把,未來的地球或許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了,地球也需要休息了。

相關焦點

  • 又一顆類地行星被發現,與地球極為相似,距離我們100光年
    然而,畢竟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地球上的環境也在遭受不斷的破壞,如果真有那麼一天,地球的環境被破壞的體無完膚,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人類又將何去何從呢?基於多種原因,人類開始衝出大氣層放眼宇宙,探索地球的起源,宇宙的奧秘和外星球生命的存在。在遙遠的未來,如果真有那麼一天,人類不得不離開地球,我們可以搬到哪呢?
  • 【熱點】7顆類地行星被發現,可能會有新的生命!
    新華社發   NASA與比利時天文學家領導的團隊一起宣布這個發現。這個距離地球39光年的「迷你太陽系」中,有7個地質和大小都類似地球的行星,圍繞紅矮星「Trappist-1」公轉,是天文學家首次發現有著這麼多個類地行星的行星系。
  • 一生發現2600個類地行星
    作者:文/石蘭在科學中,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算是非常的多,而一波接一波的太空探測器也在不斷的往宇宙之中發射,為人類提供美好的「空景」。但是在它關機前拍下的最後一張照片才宣布出來,這張照片同樣是給我們提供了「最美」的太空景象,NASA給予這張照片命名為了 「Last Light」,是參照2009年克卜勒的第一張被稱為「First Light」的照片,所以算是相互呼應吧。
  • 宇宙中存在眾多的「類地行星」,外星生命存在的機率有多大?
    他們上面會有和人類一樣的智慧生物嗎?宇宙中存在眾多的「類地行星」,外星生命存在的機率有多大?但是這個事情目前還是無法確定的,因為這些和地球非常類似的星球離地球都是非常的遙遠的,我們只有通過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來觀測,但是這顆星球上具體什麼情況我們是觀測不到的,以人類現在的科技水平來說,想要觀測這些地球的表面環境是根本無法做到的。可能大家要問了,到底在宇宙中和地球非常相似的行星到底有多少呢?
  • NASA又發現10顆類地行星!下一步會是什麼?
    ,包括10「類地」行星,他們大小與地球姐姐,位於各自恆星的「宜居帶」內,表面可能存在生命必需的液態水。這些行星目前還只是「候選」行星,天文學家還將進一步確定他們的發現。 「這10顆類地行星中,KOI-7711行星最引人注目,因為其大小和軌道最接近地球,但目前我們對這顆星星了解還太少。
  • 73光年外,發現3顆類地行星,很遺憾,可能都不適宜我們居住
    隨著我們在這方面的不斷努力,取得了越來越多的成果,也不斷傳來發現地外行星的消息。根據2019年7月30日的一項科學報告,天文學家們在73光年外發現了一個恆星系統,這個恆星系統中有三個類地行星。據了解,這顆恆星被命名為TOI-270,三個類地行星分別為TOI-270b(巖石行星),TOI-270c和TOI-270d。
  • 大發現:最可能適合人類生存的類地行星
    1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本周二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會議上,來自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的天文學家們公布了其最新的一項發現成果——迄今為止,太陽系外最可能適宜人類生存的兩顆類地行星
  • NASA又搞大新聞,40光年外發現7顆類地行星!
    不過天文學家發現,它們凌星的時刻一直在發生細微變化,這讓人非常興奮:這意味著,這個行星系統中可能擁有更多行星,後者的引力拉扯著那3顆已知的行星,輕微地改變著它們的軌道周期。抓住這條線索,天文學家順藤摸瓜,找到了另外4顆行星,一共多達7顆!這些行星按照被發現的先後次序,被命名為TRAPPIST-1b,c,d,e,f,g和h。巧合的是,這剛好也是它們由近及遠到恆星距離的次序。
  • NASA宣布又發現一顆類地行星,距離地球「僅」300光年!
    隨著人類觀察宇宙的設備越來越先進,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在宇宙中找到第二顆合適人類居住的星球,在理論上大多數恆星系都存在一個適宜生命的宜居帶,如果科學家在這些恆星的宜居範圍尋找行星,不僅能夠發現適合人類生存的類地行星甚至還能發現地外生命,近幾年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多顆有液態水的宜居星球,只是大多數都在數百萬光年以外的地方
  • 又一顆類地行星被發現!這次宜居可能性更大,距地僅100光年
    在2018年以前科學家們主要是利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對太陽系外的行星進行觀察和研究,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想要在太陽系外尋找一顆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因為從眾多探測情況來看太陽系內目前並不存在這樣的星球。於是在克卜勒望遠鏡的幫助下,天文學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發現了系外超過3000顆的恆星,同時還發現了這些恆星系中的行星數量也超過了4000顆。當然這只是浩瀚宇宙中的冰山一角,那麼其中會有人類的希望存在嗎?2018年是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正是退役的一年,它由於耗盡了燃料而不得不提前退役。
  • 我國科學家發現短周期類地行星形成機制
    新華社南京2月24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24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中科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研究員領銜的科研團組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了太陽系外短周期類地行星的形成機制和軌道特徵。這一研究,對了解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短周期類地行星是一類距離恆星很近、質量與地球相當的系外行星。
  • 浩瀚的宇宙當中存在著許多與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嗎?
    人類若是想完全了解宇宙需要世世代代科學家們的辛苦奮鬥和努力,這樣一個科學研究甚至是沒有截止期限的。我們目前雖然在不斷探索宇宙,使用天文望遠鏡和發射火箭觀測宇宙,這也只不過了解宇宙的九牛一毛,鳳毛麟角。在宇宙中還有許許多多的未解之謎等待著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的艱難險阻等待著我們去解決,還有許許多多的疑惑等待我們去發現。
  • 人類探索宇宙是為了尋找地外生物?科學家的解釋讓人失望
    那麼人類探索宇宙究竟是出於什麼動機呢?是單純出於對宇宙天文的好奇?還是出於對科學探索的那份執著?是去尋找外星人?還是出於對科學社會發展的需要?我想人類探索宇宙的動機是多方面的。但是科學家對這一解析讓人失望:人類探索宇宙根本不是為了找他們。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看完你就知道了。
  • 美天文學家發現最類地行星
    【環球網綜合報導】數十年來,天文學家孜孜不倦地尋找類地行星,近日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據澳大利亞《時代報》4月18日報導,近日美國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了類地行星Kepler-186f,其類地程度是目前發現的類地行星中最高的。
  • 科學家發現新類地行星,有水有大氣,可能有生命存在
    科技文明的快速發展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高,但同時也加快了地球資源的消耗,更嚴重的是環境的不斷破壞。相信朋友們都能感受到環境破壞帶來的各種自然災害,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水見了,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藍色的天空很少見到了,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南北極冰雪的不斷融化,海平面的不斷上升,颱風越來越頻繁,可見說近年來自然災害正是呈現上升趨勢,這都是人類對環境破壞的結果。
  • 新發現,銀河系類地行星達100億顆,篩選可宜居星球,它將顯神威
    特別是航天技術的出現,我們走向了太空中,讓我們認識到,我們人類真的可以離開地球,未來我們是否能夠到達外星球上呢?在這個宇宙中,星球的數量、類型非常多。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我們是不可能成功登陸,我們也不想登陸。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氣體行星,我們也沒法登陸的,我們能夠登陸的星球,一般都是像地球這樣的類地行星。那麼,在宇宙中,類地行星的數量多嗎?
  • 科學家發現新類地行星,距地球201光年,有液態水,可能存在生命
    大量工業廢氣的排放,讓地球的環境越來越差,溫室效應也越來越厲害,全球氣溫不斷升高,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影響讓地球正在走向深淵。全球氣溫變化不斷升高也讓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相信這個大家都深有體會,地震次數多了,颱風次數多了,沙塵暴天氣多了。
  • 或許可以成為人類生存之地的9個類地行星
    在茫茫宇宙當中,似乎就僅有地球存在生命體,讓人感覺地球和人類太過於孤獨了。你有沒有想過,人類是否可以在外星上生存呢?或許你已經得知到目前為止已發現88億顆地球大小的行星。事實上,我們銀河系中的30多個行星很可能是適合人類居住的。 科學團隊一直在努力尋找可居住的行星。 我們不知道這些行星中是否有任何行星具有外星生命,但科學家們對此的研究一直都沒停止。
  • 其他的類地行星上如果可以誕生像人類的文明,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在沒有確認發現外星人之前,人們的想像力有很大的翱翔空間,而引人入勝的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便應運而生。然而,宇宙中到底有沒有外星人?這是一個嚴肅而又需深入探究的科學問題,首先要找到外星地球。那麼,克卜勒-186f稱得上是一顆「外星地球」嗎?這可是一個挺複雜的問題,我們也許先得從行星的一些基本屬性談起。
  • 到底有沒有地外生命?科學家發現僅銀河系中的類地行星就有60億顆
    只可以判斷較近距離上的星球是否類地行星,也就是巖質行星,因為行星中主要包括兩類,就是內地行星和氣態行星,氣態行星是像木星土星那樣的,沒有巖質表面的星球,依照地球上的生命形成標準,這樣的星球顯然是不適合生命存在的,因此科學家們在尋找地外生命的時候對類地行星更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