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7顆行星繞著距離地球大約40光年的一顆紅矮星旋轉,它們的大小都類似於地球。這幅藝術想像畫描繪了在其中一顆行星上空看到的整個行星系統。圖片來源:ESO/N. Bartmann/spaceengine.org
(艾麥樂 編譯)NASA又搞了個大新聞。天文學家發現了7顆行星,繞著離我們不遠的一顆恆星旋轉!
還不只是如此,所有這些行星的個頭都跟地球差不多,其中幾顆到它們的「太陽」距離剛好,可能擁有適宜的表面溫度。
這顆恆星被稱為2MASS J23062928-0502285,這個名字來自於2MASS巡天項目,後面那串數字標明了它在天空中的坐標。不過現在,所有人都稱它為TRAPPIST-1,因為這些行星是用TRAPPIST望遠鏡發現的。TRAPPIST-1是這臺望遠鏡發現的第一顆擁有行星的恆星。
就是這臺口徑只有60cm的TRAPPIST望遠鏡,發現了TRAPPIST-1周圍的行星。這臺望遠鏡的全稱是TRAnsiting Planets and PlanetesImals Small Telescope,即「凌星行星及微行星小望遠鏡」。圖片來源:E. Jehin/ESO
7顆行星中,有3顆行星是在2016年就被宣布發現的。天文學家用來找到它們的方法是凌星法,這是目前最成功的一種搜尋太陽系外行星的方法。理論上很簡單:如果一顆行星繞著一顆恆星旋轉,而我們又剛好處在它公轉軌道的側面,那麼每一次這顆行星運行到那顆恆星和我們之間的時候,它都會遮擋掉一點點星光。如果仔細測量我們看到的這顆恆星的星光,就會發現它變暗了一點。這一現象稱為凌星。
實際上,可就沒這麼容易了!恆星太大,行星太小,所以凌星時行星遮掉的星光最多也只有1%。這意味著,必須要對星光進行非常細緻地測量才行。此外,還有太多的東西可以來冒充行星,比如恆星上的黑子、背景恆星的亮度變化、恆星本身的爆發活動等等。
當行星從恆星前方經過,也就是發生凌星時,它會遮擋一部分星光,使得我們看到的恆星出現亮度下降的現象。正是通過這種現象,天文學家在TRAPPIST-1周圍發現了7顆大小類似於地球的行星。圖片來源:NASA
TRAPPIST-1是一顆個頭很小、溫度較低的恆星——這類恆星被稱為M8型紅矮星。它的質量只有太陽的8%,半徑是太陽的10%(只比木星大了一點點),亮度微弱到只有太陽的1/2000。對於搜尋行星的天文學家來說,這些信息可謂好壞參半。這顆恆星相對黯淡,所以很難測量它星光之中的細微變化。所幸,它離我們不遠,只有不到40光年,所以儘管本身很暗,我們仍然可以把它看個清楚。
而在好的方面,個頭較小意味著同樣大小的行星可以遮擋更多這顆恆星的星光。舉例來說,如果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去凌一顆太陽大小的恆星,只能遮擋掉大約0.1%的星光。然而,同一顆行星去凌只有木星大小的TRAPPIST-1,就能遮擋掉大約1%的星光。這使得凌星時的星光變暗現象更容易檢測出來。
TRAPPIST-1是一顆紅矮星,質量只是太陽的8%,大小為1/10,亮度只有太陽的1/2000。圖片來源:ESO
接下來,事情就變得很有意思了。如果你知道恆星的大小,又測出了凌星時有多少星光被行星遮擋,你就能夠算出那顆行星有多大——因為星光變暗的幅度取決於恆星和行星的相對面積。如果行星半徑是恆星的1/10,它就會遮擋1/100的星光。如果半徑是1/2,則會遮擋1/4的星光。以此類推。
2016年率先發現的那3顆行星,根據凌星時遮擋的星光來判斷,它們的大小與地球類似。不過天文學家發現,它們凌星的時刻一直在發生細微變化,這讓人非常興奮:這意味著,這個行星系統中可能擁有更多行星,後者的引力拉扯著那3顆已知的行星,輕微地改變著它們的軌道周期。
抓住這條線索,天文學家順藤摸瓜,找到了另外4顆行星,一共多達7顆!這些行星按照被發現的先後次序,被命名為TRAPPIST-1b,c,d,e,f,g和h。巧合的是,這剛好也是它們由近及遠到恆星距離的次序。它們的個頭都跟地球相似,有些比地球略小,有些則略大。
藝術家筆下的TRAPPIST-1行星系統。儘管有些行星被描繪得好像地球一樣,但對於這些行星,我們確切知道的只有它們的大小和軌道周期。至於是否有水存在,是否適宜生命,目前我們還一無所知。圖片來源:NASA/R. Hurt/T. Pyle
天文學家還從凌星中得出了更多信息。行星凌星現象持續的時間長短,與它環繞恆星的公轉速度有關,因而也就跟它到恆星的距離有關。(行星離恆星越遠,公轉速度就越慢,凌星持續的時間也就越長。)根據觀測數據,所有7顆行星繞這顆恆星的公轉軌道,都比水星繞太陽的軌道要近得多得多。最內側的那顆行星,1b,軌道周期只有1.5個地球日!也就是說,它每36個小時就繞那顆恆星公轉一圈。就算是最外側的那顆行星,1h,周期也只有14-25天,用不了一個月就能繞恆星轉完一圈。
TRAPPIST-1周圍7顆行星的軌道,與太陽系裡木星的4顆伽利略衛星以及內太陽系行星軌道的對比。所有7顆行星繞這顆恆星的公轉軌道,都比水星繞太陽的軌道要近得多得多。圖片來源:ESO/O. Furtak
看到這裡,你大概會認為,這些行星該被烤焦了。不過別忘了,TRAPPIST-1是一顆小恆星,表面溫度只有2300℃。儘管那些行星扎堆圍聚在它身邊,但正因為這顆恆星「陽光」微弱,那些行星接受到的熱量實際上還不錯。這些行星表面上的實際溫度,目前還不可能得知,但使用計算機模型,再對這些行星的成分、大小、大氣等數據加以猜測,我們能夠估算它們的表面溫度。不同的模型會得出不同的結果,但至少其中3顆行星似乎處在到恆星合適的距離上,表面溫度或許可以讓水以液態形式存在。
7顆行星中至少有3顆,位於這顆恆星的宜居帶內,表面溫度或許有可能適宜液態水存在。圖片來源:NASA/R. Hurt/T. Pyle
說到這裡,我必須要非常謹慎才行:這些行星的質量,我們只是估算的,並不直接測量出來的。這些行星彼此之間通過引力相互拉扯,因此每顆行星凌星的確切時刻都在發生變化。它們的質量就是根據這些變化推測出來的。所以,我們並不是非常確切地知道它們的真實質量,更不清楚它們是否擁有大氣,到底由什麼物質構成。我們確切了解的,只有它們的大小和軌道周期。其他所有信息,都是據此推測出來的。
TRAPPIST-1周圍7顆行星的大小,與太陽系裡木星的4顆伽利略衛星以及內太陽系行星大小的對比。儘管這顆恆星比木星大不了多少,但它的7顆行星都跟地球大小相似。圖片來源:ESO/O. Furtak
所以,如果在媒體上看到報導,說我們發現了類似地球的行星,你就要小心了。我們實際上並不確定,這些行星中有哪一顆溫度與地球相似,甚至不知道那裡有沒有空氣存在。對於它們能在多大程度上適宜生命生存,我們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TRAPPIST-1的7顆行星與太陽系裡的4顆類地行星,圖中數字標明了這些行星的軌道周期、到恆星的距離、行星半徑及行星質量。圖片來源:NASA
儘管跟外星生命沒什麼關係,但這一發現仍然令人興奮!這個行星系統離我們只有40光年,這本身就是一個大新聞。這意味著,藉助口徑更大、威力也更大的望遠鏡,後續觀測能夠揭示更多的信息。舉例來說,預計明年發射升空的韋布空間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將有能力觀測這個系統中的單顆行星,判斷它們是否擁有大氣,甚至檢測大氣中的特定化學成分,比如臭氧。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能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以臭氧為例,它能證明這顆行星的大氣中存在氧氣。
現在說這些還為時過早。不過,倒也沒有必要對此感到失望。反過來想想,這已經足夠令人驚嘆了。在我小的時候,我們只知道太陽系裡的九大行星。(現在則是8顆行星,也可以說是近百顆,看你怎麼算了。)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才找到第一顆繞著其他恆星旋轉的行星,又過了幾年,第一顆繞著類似太陽的恆星旋轉的行星才被發現。而現在,得益於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已經找到了好幾千顆太陽系外行星。
已經被發現的這些行星,足以得出現代科學史上最驚人的結論之一:銀河系裡行星的數量要比恆星更多!不是每顆恆星都擁有一顆行星,而是許多恆星都擁有多顆行星,比如我們的太陽,比如TRAPPIST-1,因此銀河系本身或許就擁有成千上萬億顆行星。
成千上萬億!
這其中又有多少會像我們這顆蔚藍色的地球一樣?我們已經找到了少數可能符合這一標準的行星,而我們的搜尋工作其實才剛剛開始。我們的技術越來越先進,方法也越來越純熟,幾乎每一天,我們都在發現更多的行星。
TRAPPIST-1隻是這場行星搜尋中一個令人驚嘆的裡程碑。它告訴我們,所有類型的恆星都可以擁有行星系統,還可能擁有多顆類似地球的行星。別忘了,這顆恆星就在我們附近,而且是銀河系裡最常見的一類恆星。對這類恆星進行更多搜尋,我們就可能找到更多這樣的行星系統。
天空中遍布著行星。NASA的這個大新聞,就是我們充滿好奇,抬頭仰望,提出問題,然後儘自己的努力去回答那些問題的時候,我們作出的發現。
得到的回報是,我們可以理解這個宇宙,讓我們的奇蹟被宇宙放大。(編輯:St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