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發現太陽系外類地行星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太陽系外類地行星

  《每日郵報》4月18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日前宣布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與地球差不多大的行星,其表面溫度適合水以液態形式存在,這為生命體在太陽系外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天文學家已經通過高度複雜的技術證實太陽系以外存在近1000顆行星,不過其中大部分都是像木星一樣的氣態巨行星,大氣層可能有毒性,周圍的環境不是太熱就是太冷,不適合液態水和生命體存在。

  這顆被稱為Kepler-186f的星球,經過科學家測算,證實其符合巖石行星的描述。該星球圍繞著紅矮星Kepler 186運轉,其半徑估計是地球半徑的1.1倍,星球上擁有良好的大氣環境,處在適合液態水存在的「宜居帶」,那一區域對生命體來說不太熱也不太冷,很接近地球的環境。(圖片來源:谷歌圖片)

相關焦點

  • NASA又發現10顆類地行星!下一步會是什麼?
    >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19日宣布了太陽系外219顆新發現的候選行星,包括10「類地」行星,他們大小與地球姐姐,位於各自恆星的「宜居帶」內,表面可能存在生命必需的液態水。這些行星目前還只是「候選」行星,天文學家還將進一步確定他們的發現。 「這10顆類地行星中,KOI-7711行星最引人注目,因為其大小和軌道最接近地球,但目前我們對這顆星星了解還太少。
  • NASA又搞大新聞,40光年外發現7顆類地行星!
    理論上很簡單:如果一顆行星繞著一顆恆星旋轉,而我們又剛好處在它公轉軌道的側面,那麼每一次這顆行星運行到那顆恆星和我們之間的時候,它都會遮擋掉一點點星光。如果仔細測量我們看到的這顆恆星的星光,就會發現它變暗了一點。這一現象稱為凌星。實際上,可就沒這麼容易了!恆星太大,行星太小,所以凌星時行星遮掉的星光最多也只有1%。這意味著,必須要對星光進行非常細緻地測量才行。
  • 太陽系外發現首顆密度接近地球的行星
    2009年9月18日,天文學家最終獲得了確鑿證據,他們成功測得太陽系外的一顆行星的質量,發現其密度和地球接近。這是科學家證實的第一顆同地球密度接近的類地行星。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薩拉-西格爾說:「這是一個我們很長時間夢寐以求的日子。」
  • 20光年內的類地行星
    因此,科學家們能夠更好地預估潛在的宜居行星的數量。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是很受歡迎的研究目標,這類恆星被稱為G型黃矮星。為了計算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可能宜居的類地行星出現的頻率,研究小組著眼於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最終數據集裡那些與我們的太陽年齡(約46億年)相仿、並且溫度最多相差815°C(1500°F)上下的恆星。他們進一步研究了在0.5到1.5個地球半徑之間的行星,這些行星很可能是巖石性的。
  • 太陽系外發現兩顆與地球大小近似的行星
    美國航天局12月20日公布的名為「克卜勒-20e」(左一)和「克卜勒-20f」(右一)的兩顆行星與地球(右二)和金星比較的假想圖。新華社發 據《自然》雜誌網站12月20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首次發現了兩顆與地球大小近似的行星,這也是迄今為止在太陽系外發現的最小類地行星。
  • NASA又發現10顆類地行星,壞消息!我們對它們還知之甚少
    NASA在一份聲明中說,新發現讓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太陽系外候選行星達到4034顆,其中2335顆已被確認為真正的行星。在這些行星中,49顆被認為是類似地球大小的宜居帶候選行星,其中30多顆已獲得確認。
  • 系外行星新發現!NASA宣布再發現10個類地行星(圖)
    系外行星新發現!NASA宣布再發現10個類地行星(圖) 原標題:   中新網6月20日電 據外媒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19日宣布,再發現219顆疑似系外行星(exoplanet),其中包括10個處於它們行星系內宜居帶的類地行星,這些行星的條件容許液態水存在於行星表面,可能孕育生命,這是尋找可居住星球的一個關鍵特徵
  • 系外類地行星光譜中首次發現水分子
    有史以來第一次,天文學家在系外巖石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水蒸氣。有趣的是,這顆行星位於其恆星所謂的宜居帶中,讓它成為銀河系中最有希望找到地外生命跡象的地方之一。由克卜勒太空天文臺發現的K2-18b行星位於110光年之外。初步掃描表明,這顆系外行星是一顆超級地球,也就是說,它是一顆比地球大的巖石行星,而且具有大氣層。
  • 天文學家新發現:木星可能曾把一顆行星驅逐出了太陽系
    三支獨立的研究團隊都得出結論說,巨行星先形成並且遷移過了很長的距離,而木星則從內太陽系一路向外,從小行星帶以內清除了大量的物質。天王星和海王星可能交換了位置,而木星和土星則受最外面行星的引力作用,最終向外移動。這個尼斯模型(以法國的尼斯城命名)一直是太陽系形成過程的最佳模型——直到不到一個月之前。
  • NASA宣布發現7顆類地行星 3個或有生命存在
    【環球網綜合報導 記者 趙衍龍】美國航天局22日宣布,40光年外發現酷似太陽系的行星系。據美國航天局消息,荷蘭牽頭的科研團隊宣布發現類地行星,至少三顆行星的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七顆地球大小的行星圍繞距離地球40光年的恆星運行。香港東網2月23日報導稱,在距離地球僅40光年的水瓶座之中,發現一個行星系中竟有7個類似地球的行星,其中3個更可能有生命存在,成為迄今在太陽系之外,科學家最有可能找到生命的地方。
  • NASA克卜勒計劃在太陽系外發現「超級地球」
    中國網6月5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6月3日報導,被稱之為「哥斯拉星球」的是一顆在太陽系外發現的體積17倍於地球的巖石行星。這顆「超級地球」的發現震驚了哈佛-史密森學會的天文學家,因為它違反了目前的行星形成理論。截止到目前人們認為:一顆體積如此龐大的行星在形成過程中只能靠捕獲相當數量的氫氣才能形成像木星一樣的氣體球。
  • 40光年外發現三顆類地行星 或適宜生命存活
    5月2日,一篇發表在《自然》雜誌的論文聲稱,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探測到距離地球40光年外存在著三顆類地行星,這三顆星球位於另一個星系,繞一顆名為TRAPPIST-1的低溫褐矮星(褐矮星是處於最小恆星與最大行星之間大小的天體,類似恆星,但質量不夠大,不足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觀察者網注)環行。科學家認為其中至少有一顆適宜生命存活。
  • 系外類地行星大氣中首次發現水汽 距離地球大約110光年
    研究人員首次在一顆太陽系外類地行星大氣中發現水汽,且這顆星球的溫度可能符合生命存在所需條件。英國期刊《自然·天文學》11日登載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一個研究小組的報告,揭示這一「激動人心」的發現。這顆行星代號K2-18b,屬於獅子座,距離地球大約110光年。它圍繞一顆紅矮星運轉,表面由巖石構成,體積和質量分別是地球的2倍和8倍。這類質量超過地球的類地行星獲稱「超級地球」。研究小組分析「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所獲光譜數據,發現它的大氣中有水汽,含量可能在0.1%至50%之間。
  • 何為類地行星?
    簡單地說:類地行星(八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遠日行星(天王、海王).)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它們距離太陽近,體積和質量都較小,平均密度較大,表面溫度較高這是非常深刻的問題.迄今為止沒有人給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天文學家已經在銀河系發現若干和地球相似的表面由巖石構成的行星.它們的質量遠遠超過地球,也缺乏圍繞旋轉的類似太陽的星球,而是圍繞已經死亡的星體旋轉.現在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有了裡程碑式進展.科學家在太陽系外部發現了一個和地球非常相似的行星.其行星編號為155,是太陽系外最小的行星.其半徑是地球的2倍,質量是地球的7.5倍.距恆星300萬千米(0.021
  •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記者今天從北京大學了解到,北大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胡永雲研究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證明了海洋熱量的輸送能有效改變圍繞「紅矮星」運行的宜居行星的氣候環境和宜居性,並能極大改變太陽系外行星適宜生命存在的空間模態。
  • 和學生們聊聊NASA最新發現的7顆類地行星吧
    這是人類首次發現如此多的類地行星在一個恆星周圍繞轉,甚至比圍繞太陽轉動的類地行星還要多(太陽系中只有4個巖質的類地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自從人類在90年代初探測到第一個地外行星以來,截至2017年2月15日,天文學家們已經在2687顆恆星周圍發現了5000多顆地外行星。
  • 美天文學家發現最類地行星
    【環球網綜合報導】數十年來,天文學家孜孜不倦地尋找類地行星,近日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據澳大利亞《時代報》4月18日報導,近日美國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了類地行星Kepler-186f,其類地程度是目前發現的類地行星中最高的。
  • NASA發現「新太陽系」!7大類地行星 3個有水宜居住
    NASA視頻:  這個發現刷新了太陽系外圍繞一顆恆星可居住區域行星數量的記錄「對『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的回答是一個重要的科學優先事項,在可居住區首次發現這麼多行星是實現這一目標路道路上非凡的一步。」  該行星系統距離地球約40光年(235萬億英裡)的水瓶座。由於位於我們的太陽系之外,這些行星被科學地稱作地外行星。
  • 關於類地行星的知識
    類地行星或視其巖石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矽化合物為主,另一類以碳化物為主,像是含碳球粒隕石的小行星。這兩類分別稱為矽酸鹽行星和碳行星(或"鑽石星"),地球所在的太陽系有四顆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和一顆類地矮行星,穀神星。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類地行星的誕生
    上一篇文章我們把太陽系的凝聚理論大概的講了一遍,但細節之處並沒有仔細介紹,為此這篇文章將介紹一下八大行星的形成,也就是之前提到的星子,是如何形成並累積成行星的過程。所謂「星子」,就是指在原始太陽星雲收縮過程中,由星際塵埃吸積附近的物質而逐漸形成直徑在數公裡乃至上百公裡的小天體,然而這個吸積過程並不是那麼隨意的,畢竟這些星子是日後形成原行星的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