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類地行星的知識

2020-08-10 閒蕭

類地行星是以矽酸鹽石作為主要成分的行星。它們跟類木行星有很大的分別,因為那些氣體行星主要是由氫、氦和水等組成,而不一定有固體的表面。類地行星的結構大致相同:一個主要是鐵的金屬中心,外層則被矽酸鹽地幔所包圍。它們的表面一般都有峽谷、隕石坑、山和火山。

2015年1月6日,美國天文學家發表聲明稱,理論上講,確定了3至4顆和地球大小几乎相同,並且處於"適居帶"(Goldilocks Zone)的行星,這也就意味著上面有可能有液態水存在。2017年6月19日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布,更新219顆候選系外行星,其中包括10個行星接近地球的大小,並且在他們恆星的可宜居軌道運行。

根據NASA系外行星檔案公開提供的數據,所有的系外行星有4043個,其中克卜勒發現的確認行星為2345個。克卜勒探測到的近地球大小的宜居帶候選行星大約有50個,其中30多個已被證實。K2發現的確認行星有389個。

類地行星的構造都很相似:中央是一個以鐵為主,且大部分為金屬的核心,圍繞在周圍的是以矽酸鹽為主的地殼。月球的構造也相似,但核心缺乏鐵質。類地行星有峽谷、撞擊坑、山脈和火山。類地行星的大氣層都是再生大氣層,有別於類木行星直接來自於太陽星雲的原生大氣層。

類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類地行星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它們距離太陽近,體積和質量都較小,平均密度較大,表面溫度較高,大小與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巖石構成的。類地行星或視其巖石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矽化合物為主,另一類以碳化物為主,像是含碳球粒隕石的小行星。這兩類分別稱為矽酸鹽行星和碳行星(或"鑽石星"),

地球所在的太陽系有四顆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和一顆類地矮行星,穀神星。而像冥王星雖然有像類地行星的固體表面,但是以冰為主要的成分(參考冰矮星)。當太陽系形成時,應該還有很多這樣的天體(微行星),但是她們可能都合併或毀滅在太陽星雲形成四顆氣體巨星的過程中。類地行星中,水圈。

太陽系外發現的外太陽系行星幾乎都是氣體巨星,原因很簡單,因為氣體巨星較大而容易觀測到或推斷其存在。但是,還是有一定數量的系外行星被懷疑或確認是類地行星。

偵測到第一顆外太陽系的類地行星。有三顆環繞著脈衝星PSR B1257+12的行星,質量分別是地球的0.02、4.3和3.9倍。這是個意外的發現:她們的凌中斷了脈衝星的電波輻射。

當飛馬座51b,第一顆被發現環繞著熔合星的系外行星,被發現時,許多天文學家都假設它是一顆碩大類地行星,因為如果是巨大的氣體行星,不可能在如此的距離上緊挨著恆星(0.052AU)。然而,隨後一顆相似的系外行星(HD 209458 b)直徑被測量出來,由他凌的現象顯示這些行星的確是氣體巨星。

相關焦點

  • 何為類地行星?
    簡單地說:類地行星(八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遠日行星(天王、海王).)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它們距離太陽近,體積和質量都較小,平均密度較大,表面溫度較高詳細地說:宇宙中是否存在和地球相類似的行星?我們地球是宇宙獨一無二的驕子嗎?
  • 20光年內的類地行星
    因此,科學家們能夠更好地預估潛在的宜居行星的數量。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是很受歡迎的研究目標,這類恆星被稱為G型黃矮星。最近,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由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領導)將現已退役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和歐洲航天局(ESA)蓋亞天文臺的數據結合在一起,這揭示了我們宇宙中一半的類太陽恆星可能擁有巖石性的、潛在的宜居行星,其中最接近的可能就在我們的不遠處!
  • 關於類木行星
    類木行星為類似木星的氣體行星,體積較其他巖質的行星來的大,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以及海王星等四個行星。然而,天王星和海王星有許多地方和木星與土星不同,有時只指木星和土星這種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稱為類木行星,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其主要由氫、氦、冰、甲烷、氨等構成,石質和鐵質只佔極小的比例,它們的質量和半徑均遠大於地球,但密度卻較低。
  • 「類地行星」或在宇宙中普遍存在
    據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公開的一篇論文稱,科學家們以新研究得出結論,地球這種尺寸的行星可以在整個宇宙範圍內尋找得到,而不用像此前理論所固守的,認為只能在金屬含量豐沛的恆星周圍發現。
  • 天文學家估計:銀河系中存在60億顆類地行星
    銀河系中存在60億顆類地行星?如果這是真的,這將大大超出我們的認知。但是這個數字,並不是我們看起來那麼簡單。銀河系擁有超過4000億顆恆星,即使存在60億顆類地行星,他們也將廣泛分布在銀河系的各個角落,彼此相距甚遠。
  • 「黃道光」或妨礙尋找類地行星
    ,結果在9顆鄰近恆星周圍宜居帶的近旁發現了外星黃道光。雖然外星黃道光——也就是圍繞著太陽之外其它恆星的黃道光——之前就已經被檢測到過,但還是首次對這種鄰近恆星周圍的現象進行大型而系統的研究。與早先的觀測相比較,小組並沒有觀測那些最終會形成行星的塵埃,而是那些由大小在數公裡間的小型行星碰撞產生的塵埃——這些天體被稱為「星子(planetesimal)」,它們的大小與太陽系內的小行星和彗星相當。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科技知識:太陽系八大行星之類地行星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科技知識:太陽系八大行星之類地行星 2020-09-02 14:47:56| 中公事業單位考試題庫 2020山東省各地市事業單位招聘公告職位表陸續發布,為了幫助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
  • 科技知識:太陽系八大行星之類地行星
    太陽是整個太陽系的中心,圍繞著太陽運轉的有八大行星,而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主要是以矽酸鹽石作為主要成分的行星,被稱之為類地行星。類地行星的結構大致相同:一個主要是鐵的金屬中心,外層則被矽酸鹽地幔所包圍。它們的表面一般都有峽谷、隕石坑、山和火山。今天我們主要來學習一下這四顆類地行星。
  • 關於行星的知識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一般來說行星必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相對於月球)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學院一組太空科學研究隊發現了已知最熱的行星(攝氏2040度)。
  • 《自然》:「類地行星」或在宇宙中普遍存在
    新結論引發了討論,人們猜測是否正是理論的誤區,使得總是又熱又大的類木行星被找到,而不是一顆真正小而溫度適宜的類地行星。天文學所描述的「金屬量」,含義與人們一般認知的不同,它是指恆星之內除了氫、氦元素之外的其他化學元素所佔的比例。
  • 大氣礦塵可提高類地行星宜居性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6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9日發表的一項天文學研究,大氣礦塵對類地行星的宜居性產生重大影響——會提高系外行星的潛在宜居性。這項發現意味著未來對系外行星解讀結果將有所改變,當研究類地系外行星時,必須要考慮礦塵的潛在影響。 所謂「宜居帶」,指的是恆星周圍存在一個表面可能有液態水的類地行星的區域,因此它是搜索地外生命的重點目標。而位於「宜居帶」的行星也意味著是適宜人類生存的行星,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尋找到這樣的星球。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類地行星的誕生
    上一篇文章我們把太陽系的凝聚理論大概的講了一遍,但細節之處並沒有仔細介紹,為此這篇文章將介紹一下八大行星的形成,也就是之前提到的星子,是如何形成並累積成行星的過程。所謂「星子」,就是指在原始太陽星雲收縮過程中,由星際塵埃吸積附近的物質而逐漸形成直徑在數公裡乃至上百公裡的小天體,然而這個吸積過程並不是那麼隨意的,畢竟這些星子是日後形成原行星的原材料
  • 又一個類地行星加入「地球兄弟俱樂部」
    這顆類地行星被命名為克卜勒-1649c(Kepler-1649c)。Kepler:代表克卜勒行星探測器,1649代表編號為1649的系外恆星,c代表這顆恆星的第二顆行星(第一顆行星以小寫字母b表示)天文學家認為很可能存在著第一顆行星,儘管目前還沒有發現。因為觀測數據顯示,存在著兩顆行星軌道共振現象。
  • 科學家證實 類地行星在宇宙中廣泛存在
    新結論引發了討論,人們猜測是否正是理論的誤區,使得總是又熱又大的類木行星被找到,而不是一顆真正小而溫度適宜的類地行星。    天文學所描述的「金屬量」,含義與人們一般認知的不同,它是指恆星之內除了氫、氦元素之外的其他化學元素所佔的比例。
  • 美天文學家發現最類地行星
    【環球網綜合報導】數十年來,天文學家孜孜不倦地尋找類地行星,近日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據澳大利亞《時代報》4月18日報導,近日美國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了類地行星Kepler-186f,其類地程度是目前發現的類地行星中最高的。
  • 在宇宙中類地行星的數量是驚人的-這是個數學問題
    回答:他們不知道,並且我從來沒有聽過一個關於這個問題十分明確的說法。其中7.6%是像太陽那樣的G類恆星。我們從未到任何一顆恆星上去觀測過它們是否有像我們一樣的太陽系。但是我們一直在用克卜勒望遠鏡研究天鵝座的一小部分天空。雖然我們不能用克卜勒看到距恆星很遙遠的行星,但是在行星從恆星前面經過時,我們能夠觀察到由此引起的光線亮度變化。根據這一分析,我們得知現在幾乎所有的G恆星都至少有一顆行星。
  • 一顆類地行星能存在於兩個太陽周圍嗎?
    這個話題首次出現於Quora網站——一個獲取知識、共享知識的網站,讓人們能夠向他人學習並更好地了解世界。 永旺(Aeon)的圖書作者和科學編輯科裡·鮑威爾(Corey Powell)在Quora網站上回答: 如果兩個太陽圍繞彼此旋轉會發生什麼?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僅僅是一個理論上的問題。
  • NASA發現太陽系外類地行星
    原標題:太陽系外類地行星   《每日郵報》4月18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日前宣布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與地球差不多大的行星,其表面溫度適合水以液態形式存在,這為生命體在太陽系外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 NASA發現7個類地行星!其實手機也可以觀測宇宙
    美國宇航局(NASA)於美國東部時間2月22日下午1:00(北京時間23日凌晨2:00)舉行發布會,宣布發現了包含7個類地行星的行星系統,這是由Spitzer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首次發現的。這個行星系統中的7個星球可能都有液態水,其中3個具有液態水的可能性最高,也許適合人類居住!這毫無疑問是激動人心的消息,也激發了很多朋友對宇宙的嚮往。我們不是天文工作者,見到的也不夠多,怎麼辦?
  • 我國科學家發現短周期類地行星形成機制
    新華社南京2月24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24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中科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研究員領銜的科研團組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了太陽系外短周期類地行星的形成機制和軌道特徵。這一研究,對了解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短周期類地行星是一類距離恆星很近、質量與地球相當的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