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地行星是以矽酸鹽石作為主要成分的行星。它們跟類木行星有很大的分別,因為那些氣體行星主要是由氫、氦和水等組成,而不一定有固體的表面。類地行星的結構大致相同:一個主要是鐵的金屬中心,外層則被矽酸鹽地幔所包圍。它們的表面一般都有峽谷、隕石坑、山和火山。
2015年1月6日,美國天文學家發表聲明稱,理論上講,確定了3至4顆和地球大小几乎相同,並且處於"適居帶"(Goldilocks Zone)的行星,這也就意味著上面有可能有液態水存在。2017年6月19日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布,更新219顆候選系外行星,其中包括10個行星接近地球的大小,並且在他們恆星的可宜居軌道運行。
根據NASA系外行星檔案公開提供的數據,所有的系外行星有4043個,其中克卜勒發現的確認行星為2345個。克卜勒探測到的近地球大小的宜居帶候選行星大約有50個,其中30多個已被證實。K2發現的確認行星有389個。
類地行星的構造都很相似:中央是一個以鐵為主,且大部分為金屬的核心,圍繞在周圍的是以矽酸鹽為主的地殼。月球的構造也相似,但核心缺乏鐵質。類地行星有峽谷、撞擊坑、山脈和火山。類地行星的大氣層都是再生大氣層,有別於類木行星直接來自於太陽星雲的原生大氣層。
類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類地行星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它們距離太陽近,體積和質量都較小,平均密度較大,表面溫度較高,大小與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巖石構成的。類地行星或視其巖石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矽化合物為主,另一類以碳化物為主,像是含碳球粒隕石的小行星。這兩類分別稱為矽酸鹽行星和碳行星(或"鑽石星"),
地球所在的太陽系有四顆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和一顆類地矮行星,穀神星。而像冥王星雖然有像類地行星的固體表面,但是以冰為主要的成分(參考冰矮星)。當太陽系形成時,應該還有很多這樣的天體(微行星),但是她們可能都合併或毀滅在太陽星雲形成四顆氣體巨星的過程中。類地行星中,水圈。
太陽系外發現的外太陽系行星幾乎都是氣體巨星,原因很簡單,因為氣體巨星較大而容易觀測到或推斷其存在。但是,還是有一定數量的系外行星被懷疑或確認是類地行星。
偵測到第一顆外太陽系的類地行星。有三顆環繞著脈衝星PSR B1257+12的行星,質量分別是地球的0.02、4.3和3.9倍。這是個意外的發現:她們的凌中斷了脈衝星的電波輻射。
當飛馬座51b,第一顆被發現環繞著熔合星的系外行星,被發現時,許多天文學家都假設它是一顆碩大類地行星,因為如果是巨大的氣體行星,不可能在如此的距離上緊挨著恆星(0.052AU)。然而,隨後一顆相似的系外行星(HD 209458 b)直徑被測量出來,由他凌的現象顯示這些行星的確是氣體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