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科學家們以新研究得出結論,地球這種尺寸的行星可以在整個宇宙範圍內尋找得到,而不用像此前理論所固守的,認為只能在金屬含量豐沛的恆星周圍發現。
中國科技網6月27日報導 據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公開的一篇論文稱,科學家們以新研究得出結論,地球這種尺寸的行星可以在整個宇宙範圍內尋找得到,而不用像此前理論所固守的,認為只能在金屬含量豐沛的恆星周圍發現。新結論引發了討論,人們猜測是否正是理論的誤區,使得總是又熱又大的類木行星被找到,而不是一顆真正小而溫度適宜的類地行星。
天文學所描述的「金屬量」,含義與人們一般認知的不同,它是指恆星之內除了氫、氦元素之外的其他化學元素所佔的比例。因為宇宙中氫和氦的組成量佔壓倒性「勝利」,其他更重的元素在此地都被稱之為金屬,那麼所謂的「富金屬」,很可能是指該星球的碳化合物含量很多,而不是真的有很多地球上的金屬元素。
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拉爾斯·班海夫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地基望遠鏡觀測了152顆恆星及它們「麾下」226顆潛在行星的光譜,隨後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進行甄別,以確定恆星的組成成分。最終他們發現,幾百顆較小的系外行星所圍繞的恆星,其金屬豐度不一而足。那些金屬含量低到只相當於太陽金屬量四分之一的恆星,卻「掌握」著一至四枚尺寸類似地球的行星。
儘管判斷為類地行星還要考量其他因素,但首要的是它們的大小和地球差不多。而目前的新發現被認為是人類搜尋類地行星中的一個好消息。「它們成為普遍分布的了。」班海夫指出。現在,類地行星可能會出現的星系中,並不需要一個像太陽般「特定模樣」的「母親」——它們的主恆星完全可以是顆低金屬恆星。
耶魯大學長期進行行星狩獵工作的德布拉·菲舍爾表示,這一結果應在預期內。恆星的低金屬含量能使行星的增長速度放緩,更有利於行星長成「體積小、多巖石」的樣子。而像以前那樣將恆星金屬豐度和類地行星的出現掛鈎在一起,只會是「氣態巨行星(即類木行星)的好事,巖石行星(即類地行星)的壞事」。
美國天文學會第220次會議上討論了這一研究。而《科學》雜誌在線版認為其也導致一個推論:擴大範圍去看,如果那些較小行星中的確有和人類近似的物種存在,那它們出現的歷史可能要早於我們非常多時間,因其生活的星球可能會在地球形成的數十億年之前就誕生出來。這宇宙漫長的過去就不知有多少文明興起又已然衰落了。
本文來源:網易探索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