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北京6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9日發表的一項天文學研究,大氣礦塵對類地行星的宜居性產生重大影響——會提高系外行星的潛在宜居性。這項發現意味著未來對系外行星解讀結果將有所改變,當研究類地系外行星時,必須要考慮礦塵的潛在影響。
所謂「宜居帶」,指的是恆星周圍存在一個表面可能有液態水的類地行星的區域,因此它是搜索地外生命的重點目標。而位於「宜居帶」的行星也意味著是適宜人類生存的行星,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尋找到這樣的星球。
在過去20年裡,已有數以千計的系外行星被發現,它們通常距離自己的恆星太遠或太近,導致溫度不是太熱就是太冷;少數位於「宜居帶」的行星,又很難擁有液態水以及像地球一樣的自然環境。
現在科學家們認為,一顆星球的宜居性也取決於該行星大氣的組成。而礦塵——行星表面的碳—矽酸鹽物質很可能影響氣候系統,但是在此之前,在構建系外行星的氣候模型時一直被忽略了。
鑑於此,英國氣象局科學家伊安·波特爾及其同事通過模擬方式,首次揭示了大氣礦塵如何對類地系外行星的宜居性產生重大影響。他們發現在潮汐鎖定的行星上(始終以同一面朝向恆星),礦塵會使行星的陽面降溫,使陰面升溫,從而擴大了這類行星的宜居帶範圍。他們認為礦塵可以減緩宜居帶內緣行星的水流失,也可以溫暖宜居帶外緣的行星。
通過模擬系外行星的透射光譜,研究團隊還發現,礦塵會模糊關鍵生物標誌物(如水蒸氣和氧氣)的存在,這說明,未來在解讀有關係外行星宜居性的觀測結果時,必須將這一點考慮在內。而只有人們對系外行星大氣的物理、化學和動力學性質有了進一步認識,才能真正了解系外行星的氣候環境和系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總編輯圈點
人類為了在茫茫宇宙中尋找同類,真是操碎了心。畢竟,像地球這樣的行星,簡直是宇宙的奇蹟。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一顆有生命的行星,它距離恆星的位置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它最好要有大氣和水,要有穩定安全的環境,讓生命有足夠時間演化。現在科學家又發現,以前建模時漏掉了一個重要考慮因素——行星的礦塵。礦塵可以幫助一顆行星「逆天改命」,讓乾燥的沒那麼乾燥,讓寒冷的沒那麼寒冷。人類詳盡考量各種因素,期待早日與浩渺宇宙中的其他生命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