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系外行星第一獵手已經隱退一年多了,卻為人類留下一座豐富寶藏。克卜勒行星探測器歷時十個年頭收集來的巨量數據,仍在熠熠發光,時不時送給我們驚喜。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大小、溫度都跟我們地球相似的系外行星,就在300光年外。
這顆類地行星被命名為克卜勒-1649c(Kepler-1649c)。Kepler:代表克卜勒行星探測器,1649代表編號為1649的系外恆星,c代表這顆恆星的第二顆行星(第一顆行星以小寫字母b表示)天文學家認為很可能存在著第一顆行星,儘管目前還沒有發現。因為觀測數據顯示,存在著兩顆行星軌道共振現象。
這顆貌似地球的克卜勒-1649c,僅比我們母星地球大一點點,即1.06倍地球體積,受光量大約是地球從太陽獲得的75%。這意味著這顆系外行星的表面溫度可能與地球相似。並且同樣位於該恆星系統的宜居帶內。只要距離適宜,就有可能存在液態水,也意味著有可能支持生命誕生及演化。
但不可忽視的是,克卜勒-1649c圍繞一顆比太陽小得多、溫度也低得多的紅矮星運行。因為紅矮星非常暗,所以宜居帶也非常靠近。這顆行星距離母恆星比地球離太陽近得多,每19.5個地球日繞行母恆星一圈。這意味著很容易受到恆星耀斑的影響,威脅到任何潛在生命。只是目前為止還沒有觀測到耀斑現象。
目前,Kepler-1649c的實際宜居狀況還很難一探究竟。比如天文學家對它的大氣一無所知。我們知道,地球大氣成分、厚度等直接影響地表溫度、液態水是否存在。此外,一般紅矮星都會頻繁釋放出強大的耀斑,特別是在年輕氣盛的時候,所以就算是在宜居帶的行星也可能很快會被剝掉大氣層。
這項研究發表在4月15日《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在線版上。有趣的是,這顆行星差一點就被Pass掉。起初天文學家藉助一款Robovetter智能算法處理巨量的克卜勒數據,可能是人工智慧算法誤判,把這顆行星歸類為非系外行星。好在還有第二道防線,人工分析篩查階段確認了這顆類地行星。
目前,天文學家已將這顆行星列入「地球兄弟俱樂部」,當中有些比較有名的包括:大小跟地球相近的TRAPPIST-1f、Teegarden c。溫度更接近地球的TRAPPIST-1D和TOI 700d。
從1992年發現首顆系外行星以來,截至今年4月2日,天文學家總計發現4241顆系外行星,其中三分之二(2681顆)由克卜勒在2009~2018年發現。天文學家預計,銀河系大約2000億顆恆星中,大約有20-25%恆星系統存在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估計有110億顆適合人類宜居的新地球家園。
隨著系外行星不斷被發現,也激發了人們對尋找外星生命的興趣。期待克卜勒的繼任者第二代系外行星獵手TESS聯手未來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能夠發現更多、更準確的系外行星、類地行星、宜居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