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類地行星加入「地球兄弟俱樂部」

2020-11-27 騰訊網

儘管系外行星第一獵手已經隱退一年多了,卻為人類留下一座豐富寶藏。克卜勒行星探測器歷時十個年頭收集來的巨量數據,仍在熠熠發光,時不時送給我們驚喜。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大小、溫度都跟我們地球相似的系外行星,就在300光年外。

這顆類地行星被命名為克卜勒-1649c(Kepler-1649c)。Kepler:代表克卜勒行星探測器,1649代表編號為1649的系外恆星,c代表這顆恆星的第二顆行星(第一顆行星以小寫字母b表示)天文學家認為很可能存在著第一顆行星,儘管目前還沒有發現。因為觀測數據顯示,存在著兩顆行星軌道共振現象。

這顆貌似地球的克卜勒-1649c,僅比我們母星地球大一點點,即1.06倍地球體積,受光量大約是地球從太陽獲得的75%。這意味著這顆系外行星的表面溫度可能與地球相似。並且同樣位於該恆星系統的宜居帶內。只要距離適宜,就有可能存在液態水,也意味著有可能支持生命誕生及演化。

但不可忽視的是,克卜勒-1649c圍繞一顆比太陽小得多、溫度也低得多的紅矮星運行。因為紅矮星非常暗,所以宜居帶也非常靠近。這顆行星距離母恆星比地球離太陽近得多,每19.5個地球日繞行母恆星一圈。這意味著很容易受到恆星耀斑的影響,威脅到任何潛在生命。只是目前為止還沒有觀測到耀斑現象。

目前,Kepler-1649c的實際宜居狀況還很難一探究竟。比如天文學家對它的大氣一無所知。我們知道,地球大氣成分、厚度等直接影響地表溫度、液態水是否存在。此外,一般紅矮星都會頻繁釋放出強大的耀斑,特別是在年輕氣盛的時候,所以就算是在宜居帶的行星也可能很快會被剝掉大氣層。

這項研究發表在4月15日《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在線版上。有趣的是,這顆行星差一點就被Pass掉。起初天文學家藉助一款Robovetter智能算法處理巨量的克卜勒數據,可能是人工智慧算法誤判,把這顆行星歸類為非系外行星。好在還有第二道防線,人工分析篩查階段確認了這顆類地行星。

目前,天文學家已將這顆行星列入「地球兄弟俱樂部」,當中有些比較有名的包括:大小跟地球相近的TRAPPIST-1f、Teegarden c。溫度更接近地球的TRAPPIST-1D和TOI 700d。

從1992年發現首顆系外行星以來,截至今年4月2日,天文學家總計發現4241顆系外行星,其中三分之二(2681顆)由克卜勒在2009~2018年發現。天文學家預計,銀河系大約2000億顆恆星中,大約有20-25%恆星系統存在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估計有110億顆適合人類宜居的新地球家園。

隨著系外行星不斷被發現,也激發了人們對尋找外星生命的興趣。期待克卜勒的繼任者第二代系外行星獵手TESS聯手未來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能夠發現更多、更準確的系外行星、類地行星、宜居地球。

相關焦點

  • NASA剛剛公布10顆很像地球的類地行星
    其中10顆類地行星處在宜居帶上,這其中又有7顆很像地球。比如被認為最接近的克卜勒452b,最近半年來轟動一時的TRAPPIST-1。▲藝術家依據天文學家數據,描繪的克卜勒452b類地行星的可能外觀,這是一個處於宜居帶上的、最接近地球的外星世界。
  • 更神似的類地行星!發現一「恆星-行星」系統與「太陽-地球」如雙胞胎
    當我們提到類地行星時,它們實際上有多像地球?由於多數類地行星的母恆星屬於紅矮星,與太陽相差甚遠,整個系統實際上無法和太陽系比擬。不過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新的系外行星,不只大小跟地球差不多,連母恆星溫度、大小也都跟太陽非常接近,仿佛第二個繞著太陽轉的地球。
  • 關於類地行星的知識
    類地行星是以矽酸鹽石作為主要成分的行星。它們跟類木行星有很大的分別,因為那些氣體行星主要是由氫、氦和水等組成,而不一定有固體的表面。類地行星的結構大致相同:一個主要是鐵的金屬中心,外層則被矽酸鹽地幔所包圍。
  • 天文學家觀測到一個年輕的恆星系統,發現的類地行星像原始地球?
    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是目前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光學望遠鏡,近日天文學家公布了一個完整的恆星系統,這顆名為TYC 8998-760-1的恆星距離地球約有300光年,形成時間比較短暫是一個年輕版的太陽系,值得人們關注的是這個恆星系統中有幾顆行星正位於恆星宜居帶上,天文學家通過甚大望遠鏡觀測到了這顆恆星周圍幾個大型行星的影像
  • 何為類地行星?
    簡單地說:類地行星(八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遠日行星(天王、海王).)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它們距離太陽近,體積和質量都較小,平均密度較大,表面溫度較高詳細地說:宇宙中是否存在和地球相類似的行星?我們地球是宇宙獨一無二的驕子嗎?
  • 「胖五」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待命,我國即將加入「火星探索俱樂部」
    我國即將加入「火星探索俱樂部」地球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如果從體積、質量和運行狀態等角度來看,地球和其他七顆行星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和水星、金星和火星這幾顆「類地行星」的相似度就更高了。不過,由於這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的距離遠近不同,距離太陽由近及遠,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由於地球距離太陽的位置適中,所以在八大行星中目前已知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這就是地球有別於其他其他行星以及人類已知的其他天體之間最大的區別,地球所在的這個軌道位置我們就稱為「宜居帶」。
  • 浩瀚的宇宙當中存在著許多與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嗎?
    為什麼我們要尋找類地行星為什麼人類這麼努力的想要探索宇宙,難道只是為人類尋找一個能夠事宜居住的類地行星?我們的地球已經存在了45億年之久,地球上面的資源差不多過個一兩百年就消耗殆盡。而且地球還會越來越老,所以我們必須要在地球自我毀滅之前找到與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我們人類若是想要發展的長長久久,也就必須要找到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類地行星。
  • 類地行星探尋方法錯誤,「新地球」路在何方?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與舊的尋找類地行星方法相反,我們以前認為的某些不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可能也適合人類生活。新的研究找到了我們尋找「新地球」的新方法。「科學家解釋說:「以前我們尋找類型行星的方法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讓我們錯誤的估計了某些行星的情況而誤以為那就是適宜人類生存的新地球,其實,它們不是。而那些我們認為不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其中的有些實際上是宜居的行星。」以前的模型只是對大氣條件進行垂直模擬,模擬的是一個維度的條件。
  • 20光年內的類地行星
    因此,科學家們能夠更好地預估潛在的宜居行星的數量。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是很受歡迎的研究目標,這類恆星被稱為G型黃矮星。最近,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由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領導)將現已退役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和歐洲航天局(ESA)蓋亞天文臺的數據結合在一起,這揭示了我們宇宙中一半的類太陽恆星可能擁有巖石性的、潛在的宜居行星,其中最接近的可能就在我們的不遠處!
  • 和學生們聊聊NASA最新發現的7顆類地行星吧
    這是人類首次發現如此多的類地行星在一個恆星周圍繞轉,甚至比圍繞太陽轉動的類地行星還要多(太陽系中只有4個巖質的類地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自從人類在90年代初探測到第一個地外行星以來,截至2017年2月15日,天文學家們已經在2687顆恆星周圍發現了5000多顆地外行星。
  • 地球有了兄弟?NASA發現首個可能宜居的類地行星,距地球100光年
    此次發現是由NASA的運輸系外行星調查衛星(TESS)所發現,之後,科學家又使用NASA的Spitzer太空望遠鏡確認了這個名為TOI 700 d的行星,並且對行星的潛在環境進行了模擬,以進一步確認它的環境。TOI 700 d是迄今為止,在恆星的宜居帶中發現的僅有少數幾個地球大小的行星之一。
  • 發現距離地球只有49光年,地球大小的類地行星,但沒有大氣層!
    以前在比我們地球大得多的行星上發現過大氣層,包括一些熱木星和亞海王星,它們主要由冰和氣體構成。但這是科學家第一次能夠確定太陽系外地球大小的類地行星是否有大氣層。這顆被質疑的行星,LHS 3844b,是由美國宇航局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發現的,據測量其體積約為地球的1.3倍。這顆行星圍繞它的恆星運行僅需要11個小時,這使它成為已知速度最快的系外行星之一。
  • NASA宣布又發現一顆類地行星,距離地球「僅」300光年!
    隨著人類觀察宇宙的設備越來越先進,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在宇宙中找到第二顆合適人類居住的星球,在理論上大多數恆星系都存在一個適宜生命的宜居帶,如果科學家在這些恆星的宜居範圍尋找行星,不僅能夠發現適合人類生存的類地行星甚至還能發現地外生命,近幾年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多顆有液態水的宜居星球,只是大多數都在數百萬光年以外的地方
  • 又一顆類地行星被發現,與地球極為相似,距離我們100光年
    如今,人類的足跡幾乎遍布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人類盡其所能的利用地球上的有限資源,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蹟來供人類科研、發展和消遣娛樂。然而,畢竟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地球上的環境也在遭受不斷的破壞,如果真有那麼一天,地球的環境被破壞的體無完膚,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人類又將何去何從呢?基於多種原因,人類開始衝出大氣層放眼宇宙,探索地球的起源,宇宙的奧秘和外星球生命的存在。
  • 「類地行星」或在宇宙中普遍存在
    據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公開的一篇論文稱,科學家們以新研究得出結論,地球這種尺寸的行星可以在整個宇宙範圍內尋找得到,而不用像此前理論所固守的,認為只能在金屬含量豐沛的恆星周圍發現。
  • 每五個類太陽恆星,就會有一個類地行星,位於它的宜居帶內
    類地行星真的有這麼多嗎?每五個類太陽恆星,就會有一個位於它的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在宇宙中,地球這樣的行星有多常見呢?這是一個讓天文學家和夢想家們思考了幾十年的問題,不過現在多虧了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助力,他們找到了答案。
  • 或許可以成為人類生存之地的9個類地行星
    今天,傑瑞就將為你介紹,或許可以成為人類生存之地的9個類地行星。這顆行星對於系外行星的研究人員來說是一個激動人心的發現,因為它的大小接近地球,而且它的軌道也在其恆星的可居住區域。這顆行星的大小是地球的1.6倍,大約每122天繞其母星紅矮星運行一周。它實際上是太陽系中兩顆可能適合居住的行星之一。同樣存在的,但離恆星更遠的是克卜勒62f,大約是地球的1.4倍。
  • 「黃道光」或妨礙尋找類地行星
    其它太陽系中明亮的黃道光(藝術想像圖)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開足了甚大望遠鏡幹涉儀的馬力,結果在9顆鄰近恆星周圍宜居帶的近旁發現了外星黃道光。雖然外星黃道光——也就是圍繞著太陽之外其它恆星的黃道光——之前就已經被檢測到過,但還是首次對這種鄰近恆星周圍的現象進行大型而系統的研究。與早先的觀測相比較,小組並沒有觀測那些最終會形成行星的塵埃,而是那些由大小在數公裡間的小型行星碰撞產生的塵埃——這些天體被稱為「星子(planetesimal)」,它們的大小與太陽系內的小行星和彗星相當。
  • 地球並非獨一無二?研究顯示:宇宙中類地行星很常見
    參考消息網10月22日報導美媒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類地行星在宇宙中可能很常見。由天體物理學家和地球化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提出了新的證據,證明地球並非獨一無二。這項研究發表在10月18日的一期《科學》周刊上。
  • 《自然》:「類地行星」或在宇宙中普遍存在
    新結論引發了討論,人們猜測是否正是理論的誤區,使得總是又熱又大的類木行星被找到,而不是一顆真正小而溫度適宜的類地行星。天文學所描述的「金屬量」,含義與人們一般認知的不同,它是指恆星之內除了氫、氦元素之外的其他化學元素所佔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