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觀測到一個年輕的恆星系統,發現的類地行星像原始地球?

2020-12-05 痴狂科學

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是目前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光學望遠鏡,近日天文學家公布了一個完整的恆星系統,這顆名為TYC 8998-760-1的恆星距離地球約有300光年,形成時間比較短暫是一個年輕版的太陽系,值得人們關注的是這個恆星系統中有幾顆行星正位於恆星宜居帶上,天文學家通過甚大望遠鏡觀測到了這顆恆星周圍幾個大型行星的影像,對於其中處於宜居帶的行星非常關注。

目前TYC 8998-760-1正處於恆星演化的早期階段,產生的亮度還沒有達到普通恆星的水平,不過在恆星周圍發現了多顆行星,其中在恆星的宜居帶上大約有四顆行星,其中兩顆最明亮的是氣態巨行星,而另兩顆較為暗淡的是巖石行星,其餘幾顆都太靠近恆星而不屬於生命宜居行星,近些年天文觀測已經發現了許多類地行星,但這些類地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還缺少相應的設備,不過理論上都屬於人類能居住的行星。

科學家是根據幾個因素來確定什麼樣的行星適合生命出現:

1、有液態水的環境

以地球上的生命來說,水是一切生命出現的源頭,如果行星上的溫度太高或太低都無法讓水保留液態形式,所以目前科學家確認宜居環境的首要條件就是有液態水,目前TYC 8998-760-1系統中的行星都比較年輕,即便是宜居帶上的類地行星可能更像原始時期的地球。

2、恰到好處的行星系統

目前在TYC 8998-760-1的宜居帶行星並沒有像地球這樣的行星位置,在太陽系中外圍的幾顆氣態行星很好地牽制了對地球有威脅的流浪天體,如果TYC 8998-760-1中的外圍沒有其它氣態巨行星保護的話,宜居帶上的行星會因為遭遇太多隕石撞擊而無法出現生命,這也是科學家為什麼會認為宇宙中智慧生命是非常罕見的原因,

3、大小合適的質量

科學家認為如果行星的質量過大就會出現讓生命難以適應的重力環境,比如環境最像地球的克卜勒-452b行星,雖然克卜勒-452b的大氣和溫度比地球更舒適,但科學家認為這顆行星上如果有智慧生命可能會因為重力環境無法進入到太空,或許有較為先進的智慧文明以星際殖民的形式進入克卜勒-452b,像火星這種小質量行星就缺乏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不能鎖定自身的大氣層而逐漸成為荒漠行星。

4、有多層自我保護能力

對於絕大多數生命來說宇宙中存在太多不友好的因素,恆星的高溫、紫外線以及帶輻射的粒子風,還有來自宇宙中充滿威脅的X射線和流浪天體,如果行星缺少有效的磁場和大氣層保護是很難讓生命繁衍下去的,如果行星質量太小一顆隕石的撞擊就可能讓行星的生態系統毀滅,這也是許多處於宜居帶的行星最難滿足的條件。

近幾年隨著對其它恆星系的了解,發現第二個太陽系只是時間問題,通過觀測TYC 8998-760-1的行星,可以了解恆星系統中的行星是怎麼進行演化的,甚至能看到宜居帶上的類地行星是如何演化出生命的過程,目前只是像早期的原始地球而已。

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這裡將帶給您一個全新的視角看世界!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現兩個恆星系統,包括三顆類地行星,兩顆超級地球
    ,其中一個包含三個與地球大小相似的巖質行星,另一個則包含了兩個超級地球。奧維耶多大學的天文學家通過分析美國宇航局(NASA)克卜勒衛星的K2任務收集到的數據,發現了這些遙遠的系外行星。這些行星並不是由天文望遠鏡直接觀測到的,而是通過分析恆星的光譜發現的。當行星定期從恆星前方經過時,就會造成恆星的亮度發生輕微變化,這就是凌日現象,由此可以推斷出這些行星的存在。
  • 天文學家首次在一顆類日恆星身邊同時拍到兩顆行星
    ,在一顆類日恆星(左上,經過技術遮擋)身邊同時拍到了兩顆行星。ESO天文學家首次通過直接成像法,在一顆類日恆星身邊同時拍到了兩顆行星。這個行星系統距離我們大約300光年,名為TYC 8998-760-1。它就像是我們太陽系早年的翻版。
  • 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類太陽恆星周圍多行星系統圖像
    外媒稱,當地時間周二發表於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的一篇論文說,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圍繞一顆類太陽恆星的多行星系統的圖像。據合眾國際社網站7月22日報導,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拍攝到了這顆名為TYC 8998-760-1的恆星的照片。科學家通過對這顆距地球300光年的類太陽恆星的觀測,發現了兩顆巨型系外行星。
  • 天文學家發現恆星和行星與太陽和地球驚人地相似
    天文學家在重新檢查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存檔數據後發現一顆可能適合居住的系外行星及其恆星,它與地球和我們的太陽比任何已知的行星對都更相似。目前,這顆候選行星被稱為KOI-456.04。如果其他望遠鏡證實了它的存在,這顆系外行星將加入到我們太陽系外一個約4000顆已知行星的行列。一開始,人們叫它克卜勒160,而且發現有兩顆行星環繞它,但是新的研究表明,還有另外兩個。
  • 發育階段的行星首次被科學家觀測到!
    HD 135344B被一個多臂原始行星盤所包圍。這個原始行星盤中央存在巨大空隙——像一條黑色的鴻溝,其伸展的長度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25倍——並擁有兩條巨大的旋轉臂。在解釋最外面的環在行星形成過程中如何被剪斷時,研究人員解釋稱:「該原始行星盤除了可能被一顆巨大的行星截斷之外……多個低質量的行星同樣也可能將其截斷。」第二顆恆星HD 97048在距離地球500光年的蝘蜓星座(Chamaeleontis)中被發現,具有多個類似的同心環,使得具有這些常規對稱環的年輕恆星系統比以前所認為的更常見。
  • 更神似的類地行星!發現一「恆星-行星」系統與「太陽-地球」如雙胞胎
    當我們提到類地行星時,它們實際上有多像地球?由於多數類地行星的母恆星屬於紅矮星,與太陽相差甚遠,整個系統實際上無法和太陽系比擬。不過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新的系外行星,不只大小跟地球差不多,連母恆星溫度、大小也都跟太陽非常接近,仿佛第二個繞著太陽轉的地球。
  • 又一個類地行星加入「地球兄弟俱樂部」
    Kepler:代表克卜勒行星探測器,1649代表編號為1649的系外恆星,c代表這顆恆星的第二顆行星(第一顆行星以小寫字母b表示)天文學家認為很可能存在著第一顆行星,儘管目前還沒有發現。因為觀測數據顯示,存在著兩顆行星軌道共振現象。
  • 歐洲天文臺拍到類太陽系恆星+多行星系統的第一張圖像
    歐洲南部天文臺的超大望遠鏡(ESO的VLT)拍攝了有史以來第一張像太陽一樣年輕的恆星並伴有兩顆巨大系外行星的圖像。具有多個系外行星的系統的圖像極為罕見,並且直到現在,天文學家從未直接觀察到超過一個行星繞著類似於太陽的恆星運行的行星。
  • 系外新發現!一顆繞雙恆星系統運行的奇異行星
    這一發現對複雜的多恆星系統中的行星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採用了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觀測到19個雙星原行星盤,它們各自圍繞有較長周期軌道;又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觀測到了12個系外行星的雙星盤,它們的形成周期不到40天。
  • 距太陽系最近恆星系統內發現一顆類地行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4日電 (記者張夢然)本周英國《自然》雜誌在封面位置刊登了一項天文學重要發現,一顆小型巖石行星繞比鄰星運行,而比鄰星正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新發現的行星被命名為比鄰星b(Proxima b),質量約為地球的1.3倍,其表面溫度理論上允許液態水存在。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距太陽系僅4光年多一點,因此也是人類研究最深入的低質量恆星之一。
  • 天文學家發現最小的一顆「流氓」行星OGLE-2016-BLG-1928 似乎是系外類地行星
    天文學家發現最小的一顆「流氓」行星OGLE-2016-BLG-1928 似乎是系外類地行星(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New Atlas報導,雖然我們發現的幾乎每顆行星都圍繞著某顆恆星運行
  • 天文學家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
    天文學家表示,他們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2008年,天文學家便宣布捕捉到一個類似的背影,當時他們公布了一個單行星和多行星系統的直接圖像。然而,類似系統所繞恆星是巨恆星, 質量遠遠超過大陽。
  • 2018年人類將首次觀測到類地行星的大氣成分
    凌星法便是運用行星經過恆星前對恆星瞬間的遮擋,形成恆星光度的變化來證明恆星是否存在行星。在凌星法沒有實現人類以為像地球這麼小的行星是不存在,因為人類觀測到地外行星最小的也跟木星差不多大,而木星是地球大小的將近一千倍左右。
  • 科學家發現首個年輕的三恆星系統,其中有一顆行星正在形成
    科學家認為在宇宙中由單一恆星構成的恆星系統是很普遍的,近些年隨著觀測設備的進步,又發現在銀河系中同樣存在大量的雙恆星系統,通過模擬運行發現由兩顆恆星相互環繞的系統是比較平衡的,但如果出現三顆恆星就會導致運行混亂,這意味著劉慈欣在《三體》小說中描述的三體星系一直沒有發現過,近日科學家宣布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陣列發現了首個
  • 系外類地行星光譜中首次發現水分子
    有史以來第一次,天文學家在系外巖石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水蒸氣。有趣的是,這顆行星位於其恆星所謂的宜居帶中,讓它成為銀河系中最有希望找到地外生命跡象的地方之一。由克卜勒太空天文臺發現的K2-18b行星位於110光年之外。初步掃描表明,這顆系外行星是一顆超級地球,也就是說,它是一顆比地球大的巖石行星,而且具有大氣層。
  • 年輕恆星周圍運行的類地行星,即便在宜居地帶,也難以像地球一樣
    關於地外生命的尋找,一直是科學家所不斷努力的方向,科學家希望能夠找到除了地球之外,其他星球上存在的生命體,這樣對於研究宇宙太空有著很大的幫助。可以說如果能夠找到其他星球上有生命體,這就說明在宇宙之中我們地球並不是孤單的。預想著其他星球也會像地球一樣特別的繁榮昌盛,可是非常遺憾的是,到現在為止卻並沒有在任何的發現。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由於這些e-TNOs不尋常的集群軌道,人們引入了第九行星的概念,並認為是這顆尚未被發現的行星引力導致了e-TNOs的異常運動。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擁有「九號行星」的系統,該發現為這一假說注入了新的活力。
  • 何為類地行星?
    這是非常深刻的問題.迄今為止沒有人給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天文學家已經在銀河系發現若干和地球相似的表面由巖石構成的行星.它們的質量遠遠超過地球,也缺乏圍繞旋轉的類似太陽的星球,而是圍繞已經死亡的星體旋轉.現在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有了裡程碑式進展.科學家在太陽系外部發現了一個和地球非常相似的行星.其行星編號為155,是太陽系外最小的行星.其半徑是地球的2倍,質量是地球的7.5倍.距恆星300萬千米(0.021
  • 美天文學家發現最類地行星
    【環球網綜合報導】數十年來,天文學家孜孜不倦地尋找類地行星,近日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據澳大利亞《時代報》4月18日報導,近日美國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了類地行星Kepler-186f,其類地程度是目前發現的類地行星中最高的。
  • 距地球最近類地行星在哪?僅39光年環境像金星
    天文學家利用MEarth-South望遠鏡陣列獲得這一發現。在距離地球100光年的範圍內,MEarth-South望遠鏡陣列對數千顆紅矮星進行監測,尋找經過恆星前方的行星——經過時會導致恆星的光線輕微變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