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距離地球只有49光年,地球大小的類地行星,但沒有大氣層!

2020-12-06 博科園
博科園:本文為天文學類

天文學家們尋找到了一顆巖石狀、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以尋找大氣層的跡象,但一無所獲。以前在比我們地球大得多的行星上發現過大氣層,包括一些熱木星和亞海王星,它們主要由冰和氣體構成。但這是科學家第一次能夠確定太陽系外地球大小的類地行星是否有大氣層。這顆被質疑的行星,LHS 3844b,是由美國宇航局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發現的,據測量其體積約為地球的1.3倍。這顆行星圍繞它的恆星運行僅需要11個小時,這使它成為已知速度最快的系外行星之一。

這顆恆星本身是一顆小而冷m -矮星,距離地球只有49光年。在發表在《自然》上的一項研究中,LHS 3844b可能既沒有像金星一樣厚的大氣層,也沒有像地球一樣薄的大氣層。相反,這顆行星可能更像水星——一種起泡的光禿禿巖石行星。如果曾經存在過大氣層,這顆恆星的輻射很可能在行星形成之初就將其摧毀。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和行星科學系博士後Daniel Koll說:我們基本上發現了一顆沒有氣體的熱行星,這是我們第一次對m -矮星周圍行星的大氣層有了詳細了解。

m -矮星是最常見的恆星類型,這使得LHS 3844b成為銀河系中最常見的巖石行星。在這樣一片貧瘠的行星上,有任何一種生命能夠生存嗎?天文學家們表示,這是極不可能的,因為缺乏大氣層會立即把行星表面的任何生物體都烤熟,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類地系外行星也同樣沒有覆蓋。第一作者、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中心的研究員蘿拉·克雷德伯格(Laura Kreidberg)表示: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這顆特殊的行星會適合生命生存。還有的問題是:圍繞較小恆星的這類行星是否有大氣層,技術是評估大氣是否存在的有力方法。

面臨暴露

LHS 3844b是麻省理工學院(mit)開發TESS衛星確認的首批太陽系外行星之一。TESS衛星監控著數千顆距離最近、最亮的恆星,觀察恆星光線的周期性短暫下降,這可能預示著一顆研究團隊將LHS 3844b標記為一個理想的實驗室,因為它的恆星明亮且離太陽系很近,因此科學家們可以用它作為詳細研究這顆行星的依據。由於LHS 3844b非常接近它的恆星,因此非常熱,所以天文學家們推斷它應該釋放足夠的熱量來揭示它是否擁有大氣層的線索。

LHS 3844b是一顆潮汐鎖定的行星,這意味著它有一個永久性白天和黑夜的一面,就像月球總是向地球展示相同的一面一樣。如果有大氣層存在,它會將熱量在整個星球上循環,白天和黑夜所釋放的熱量大致相同。在沒有大氣層的情況下,白天的溫度要比夜晚高得多。當這顆行星繞著恆星運行時,觀察者可以看到那顆行星的不同面。當它從恆星後面出來時,這顆行星的日面就暴露出來了。然後,當它在恆星前面旋轉時,這顆行星會旋轉,以顯示它的黑夜一面,然後再轉回來,在再次穿過恆星後面之前,暴露它的白天一面。

如果能夠測量出這顆行星在軌道上不同表面發出的熱量,就能確定白天和黑夜之間的溫差,並最終確定這顆行星是否有大氣層。為了驗證這個想法,研究小組使用了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這是一種測量紅外輻射或熱量的儀器,他們將望遠鏡對準LHS 3844b,觀察了100個小時,總共捕捉到了大約10條繞地球運行的軌道,測量了這顆行星在每一個軌道上不同表面發出的熱量。對於體積更接近木星的行星,已經做了很多這樣的測量,但這是第一次對M矮星周圍類地行星進行這樣的測量。

在某個地方或許有

從測量中,天文學家計算出白天的溫度是1000開爾文(約727攝氏度),而夜晚的溫度則驟降至0攝氏度。劇烈的溫差表明,這顆行星並沒有像金星那樣厚的大氣層,可以將熱量均勻地分布在整個行星上。研究人員模擬了不同組成稀薄大氣層的各種情況,但發現沒有一種情況產生的熱量分布與觀測結果相符,這表明這顆行星也沒有類似地球的稀薄大氣層。有一種情況是,極薄的大氣層(類似於火星的大氣層)可能產生火星上劇烈的熱差。

然而發現,如此稀薄的大氣層不太可能保持穩定,因為恆星輻射會迅速將行星周圍的任何微量氣體吹走,最終得出結論,LHS 3844b本質上是一塊超熱的裸露巖石行星。但它可能是哪種巖石呢?在最後一步,研究小組試圖通過測量行星表面的反射率來確定組成。不同礦物反射不同程度的光——玄武巖是黑色的凝固熔巖,反射的光很少,而像花崗巖這樣顏色較淺的巖石,含有石英等礦物,反射率較高。為了計算行星的反射率,研究小組測量了恆星亮度與行星的亮度之比。

可以看到花崗巖樣的表面被研究數據排除在外,而像熔巖場、月球母馬或水星表面這樣的深色物質則與觀察一致。儘管該小組得出結論,LHS 3844b上不存在任何大氣層,因此也不存在生命,但圍繞冷m矮星運行的類似類地系外行星可能不存在這種情況。研究人員希望將此技術應用到其他巖石系外行星上,包括那些離恆星更遠、更有可能保留大氣層的行星。大氣層有助於保護生命,使其免受紫外線輻射,一些類地系外行星可以有大氣層,也許在那裡的某個地方,會有一個合適的溫度,能夠保持液態水。

博科園|研究/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參考期刊《自然》DOI: 10.1038/s41586-019-1497-4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NASA宣布又發現一顆類地行星,距離地球「僅」300光年!
    隨著人類觀察宇宙的設備越來越先進,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在宇宙中找到第二顆合適人類居住的星球,在理論上大多數恆星系都存在一個適宜生命的宜居帶,如果科學家在這些恆星的宜居範圍尋找行星,不僅能夠發現適合人類生存的類地行星甚至還能發現地外生命,近幾年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多顆有液態水的宜居星球,只是大多數都在數百萬光年以外的地方
  • 又一顆類地行星被發現,與地球極為相似,距離我們100光年
    如今,人類的足跡幾乎遍布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人類盡其所能的利用地球上的有限資源,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蹟來供人類科研、發展和消遣娛樂。然而,畢竟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地球上的環境也在遭受不斷的破壞,如果真有那麼一天,地球的環境被破壞的體無完膚,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人類又將何去何從呢?基於多種原因,人類開始衝出大氣層放眼宇宙,探索地球的起源,宇宙的奧秘和外星球生命的存在。
  • 科學家發現新超級類地行星 距離地球僅11光年
    據外媒報導,德國哥廷根大學的天文學家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 他們在紅矮星Gliese 887附近發現了兩顆「超級地球」(超級類地行星),距離地球僅11光年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了很多巨大的類地行星,他們將之稱作超級類地行星,並推測這些行星擁有與地球相似的板塊構造。而新發現的兩個系外行星分別被命名為Gliese 887b和Gliese 887c。哥廷根大學的天文學家桑德拉·薩弗斯(Sandra Saffers)表示,新發現的行星將會為研究系外生命提供更多幫助。
  • 最接近地球的類地行星被發現,相似指數達0.83,距地球1400光年
    ,太陽系中只有火星存在個別和地球相類似的條件,距離太陽不遠不近,環境也不是很惡劣,但是火星上沒有氧氣,只能進行科考式的移民,不適合進行大規模移民,因此火星又被淘汰了,在太陽系內找不到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人類只能把目標光投到遙遠的系外空間去。
  • 巖石、大氣……兩顆迷人的類地行星,距離地球僅有10.7光年
    6月25日的《科學》雜誌上,刊登了一條讓人興奮不已的消息——天文學家在距我們10.7光年的地方,發現了兩顆類地行星。他們發現,在距離地球不到3.3帕秒(約10.7光年)的宇宙中,有一顆名為GJ887的恆星。這顆恆星是地球上可見的最亮的紅矮星。紅矮星的質量比太陽小一些,溫度也低一些,多數擁有環繞其運行的行星系統。
  • 系外類地行星大氣中首次發現水汽 距離地球大約110光年
    研究人員首次在一顆太陽系外類地行星大氣中發現水汽,且這顆星球的溫度可能符合生命存在所需條件。英國期刊《自然·天文學》11日登載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一個研究小組的報告,揭示這一「激動人心」的發現。這顆行星代號K2-18b,屬於獅子座,距離地球大約110光年。它圍繞一顆紅矮星運轉,表面由巖石構成,體積和質量分別是地球的2倍和8倍。這類質量超過地球的類地行星獲稱「超級地球」。研究小組分析「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所獲光譜數據,發現它的大氣中有水汽,含量可能在0.1%至50%之間。
  • 科學家發現一顆新類地行星,距地球約53光年,可能有厚厚大氣層
    人類走出地球開始踏上探索宇宙之旅後,尋找系外類地行星成為了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想要尋找系外類地行星,那自然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天文望遠鏡,在人類的飛船速度還沒有實現質的飛躍之前,人類尋找探索系外行星只能依靠天文望遠鏡。
  • 更神似的類地行星!發現一「恆星-行星」系統與「太陽-地球」如雙胞胎
    當我們提到類地行星時,它們實際上有多像地球?由於多數類地行星的母恆星屬於紅矮星,與太陽相差甚遠,整個系統實際上無法和太陽系比擬。不過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新的系外行星,不只大小跟地球差不多,連母恆星溫度、大小也都跟太陽非常接近,仿佛第二個繞著太陽轉的地球。
  • 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104光年的恆星周圍發現三顆地球大小的行星
    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104光年的恆星周圍發現三顆地球大小的行星 來源:騰訊科技 • 2019-05-17 11:13:09
  • 科學家發現π行星 大小與我們的地球相仿距離我們大約185光年
    科學家發現π行星 大小與我們的地球相仿距離我們大約185光年時間:2020-10-12 14:2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學家發現行星 大小與我們的地球相仿距離我們大約185光年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新媒體專電 外媒稱,有些時候,宇宙似乎是有意使一些事情變得如此有趣
  • 天文學家發現了距離地球25,000光年的類似地球的行星
    超級「地球」整個銀河系中可能散布著許多類似地球的行星,但它們並非那麼容易找到。迄今為止,在發現並確認的4,000多顆系外行星中,只有大約三分之一是巖石行星-而且大多數都在地球幾千光年以內。因此,宣布新的系外巖石行星總是令人興奮的。它屬於系外巖石行星的更小子集,它們與恆星的距離像地球一樣。距離我們大約24,722.65光年-這可能使其成為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遙遠的銀河系系外行星。
  • 在附近恆星的宜居帶上發現了地球大小的行星
    與太陽相比,他是個既渺小又黯淡的恆星,是太陽40%的大小,大約僅有太陽1/50的亮度,位於劍魚星座裡距地球100光年的位置,在我們南半球可以觀測到。相對而言,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地球4.2光年。要了解這些距離,如果你搭乘最快的宇宙飛船(帕克太陽探測器)抵達比鄰星需要將近2萬年的時間。
  • 又一個類地行星加入「地球兄弟俱樂部」
    克卜勒行星探測器歷時十個年頭收集來的巨量數據,仍在熠熠發光,時不時送給我們驚喜。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大小、溫度都跟我們地球相似的系外行星,就在300光年外。Kepler:代表克卜勒行星探測器,1649代表編號為1649的系外恆星,c代表這顆恆星的第二顆行星(第一顆行星以小寫字母b表示)天文學家認為很可能存在著第一顆行星,儘管目前還沒有發現。因為觀測數據顯示,存在著兩顆行星軌道共振現象。
  • 距地球最近類地行星在哪?僅39光年環境像金星
    天文學家利用MEarth-South望遠鏡陣列獲得這一發現。在距離地球100光年的範圍內,MEarth-South望遠鏡陣列對數千顆紅矮星進行監測,尋找經過恆星前方的行星——經過時會導致恆星的光線輕微變暗。
  • 天文學家發現兩個恆星系統,包括三顆類地行星,兩顆超級地球
    ,其中一個包含三個與地球大小相似的巖質行星,另一個則包含了兩個超級地球。一旦發現了行星系統,位於地面的加那利大型望遠鏡(GTC)就會跟蹤調查它們的基本特徵。太陽系外的行星分析顯示,在第一個恆星系統中,三顆類地行星擁有與地球相當的尺寸,它們圍繞著一顆名為K2-239的紅矮星運動
  • 40光年外發現三顆類地行星 或適宜生命存活
    5月2日,一篇發表在《自然》雜誌的論文聲稱,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探測到距離地球40光年外存在著三顆類地行星,這三顆星球位於另一個星系,繞一顆名為TRAPPIST-1的低溫褐矮星(褐矮星是處於最小恆星與最大行星之間大小的天體,類似恆星,但質量不夠大,不足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觀察者網注)環行。科學家認為其中至少有一顆適宜生命存活。
  • 科學家發現新類地行星,距地球201光年,有液態水,可能存在生命
    因此,火星不是人類理想的移民行星,只是為了以防萬一做得一個暫時的備案,人類真正需要的是天然的新地球,不需要改造就可以直接居住的行星,而這樣的類地行星只有在太陽系外尋找。為了尋找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科學家發射了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它的任務就是搜尋銀河系的類地行星,然後再尋找出和地球相似度非常高的新地球。
  • 地球有了兄弟?NASA發現首個可能宜居的類地行星,距地球100光年
    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1月7日在美國天文學年會上宣布發現了一顆與地球大小類似的行星。它處在我們所熟知的宜居帶中。這個距離範圍意味著在其地面上,可能有液態水的存在。此次發現是由NASA的運輸系外行星調查衛星(TESS)所發現,之後,科學家又使用NASA的Spitzer太空望遠鏡確認了這個名為TOI 700 d的行星,並且對行星的潛在環境進行了模擬,以進一步確認它的環境。TOI 700 d是迄今為止,在恆星的宜居帶中發現的僅有少數幾個地球大小的行星之一。
  • NASA重大發現:七顆類地球行星可能存在生命
    美國宇航局NASA北京時間2月23日凌晨2點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一項重大發現。在距離地球40光年距離的一顆小恆星周圍有七顆類似地球的行星圍繞。這是人類史上首次真正有機會研究太陽系以外的生命跡象。「當人類看到活的外星人,會不會太激動了?」
  • 距地100光年,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類地行星,或為宜居星球
    有天文學家推測,大約是地球上沙子數量的100倍。我們都知道,沙子是多到數不清的,試問大家如果去海邊,或者在平時看到了沙子堆,根本就不會想要去數沙子有多少顆,因為這顯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由此可見,在宇宙中地球這樣的行星根本就不算稀奇,我們沒有找到地外生命,或許真的只是因為我們的科技不夠發達,當然,也有可能我們從一開始探尋的方向就錯了。為何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