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光年內的類地行星

2020-11-06 牧夫天文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周六 · 茶餘星話| 周日 · 視頻天象

翻譯:周唯亮

校對:牧夫天文校對組

編排:陶邦惠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徐⑨坤

原文連結:

https://www.universetoday.com/148667/based-on-kepler-data-theres-a-95-chance-of-an-earth-like-planet-within-20-light-years/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系外行星的研究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科學家們在3188個系統中確認發現了4296個系外行星,此外還有5634個有待確認。因此,科學家們能夠更好地預估潛在的宜居行星的數量。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是很受歡迎的研究目標,這類恆星被稱為G型黃矮星。

最近,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由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領導)將現已退役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和歐洲航天局(ESA)蓋亞天文臺的數據結合在一起,這揭示了我們宇宙中一半的類太陽恆星可能擁有巖石性的、潛在的宜居行星,其中最接近的可能就在我們的不遠處!

一份名為《克卜勒數據顯示,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存在巖石性宜居帶行星》的研究報告近期在網上發表,描述了他們的發現,該論文也將很快發表在《天文期刊》上。這項研究是由NASA的科學家們進行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研究所、天文臺和實驗室的同事們也加入了研究。

克卜勒186f的效果圖,這是一顆最近發現的、可能與地球類似的系外行星,它也許可以孕育生命。

圖片來源:NASA Ames / SETI/ JPL-Caltech / T·Pyle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於2009年開始投入使用,至2018年由於燃料耗盡正式退役,迄今為止大多數系外行星的發現都有它的功勞。根據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行星數量,科學家們現在估計銀河系中的行星可能比恆星還要多(最新估計稱,其中有1000億到4000億顆恆星)。正如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員、該論文的主要作者史蒂夫·布賴森(Steve Bryson)所說: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已經告訴我們,銀河系中有上千億顆行星,但是現在我們進一步知道,這些行星中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巖石狀且宜居的。 儘管這個結果遠非最終數值,而且行星表面上的水只是維持生命的眾多因素之一,但令人激動的是,我們計算出這樣的行星是如此普遍,置信度與精確度都非常高。」

為了計算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可能宜居的類地行星出現的頻率,研究小組著眼於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最終數據集裡那些與我們的太陽年齡(約46億年)相仿、並且溫度最多相差815°C(1500°F)上下的恆星。他們進一步研究了在0.5到1.5個地球半徑之間的行星,這些行星很可能是巖石性的。

由此,研究小組發現,僅銀河系中就可能有多達3億顆可能宜居的行星。此外,他們的結果表明其中4個系外行星可能位於太陽系30光年以內,而距離我們最近的可能只有20光年。總的來說,他們的分析包括範圍廣泛的一系列恆星,每顆恆星都有其自身特有的性質,而這些性質會影響宜居性。

藝術家對不同類型恆星周圍可居住區域的描繪

圖片來源:NASA

這是系外行星和天體生物學研究的典型代表,其中考慮了多個重疊的特徵來確定潛在的宜居性。結合當前望遠鏡的局限性,這項研究的複雜之處在於為什麼這麼難以計算可能存在的宜居行星的數量。

例如,以前對潛在可居住行星的頻率(即發生率)的估算沒有考慮到恆星的亮度與其發出的光的種類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所謂的「黑體輻射」。更加明亮,質量更大的恆星在光譜的藍色、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部分發出輻射,這使它們對宜居行星的安全造成威脅。

低質量,微弱的恆星在光譜的紅色、紅外或微波和無線電波部分發出大部分輻射。同時,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在光譜的黃綠色部分發出大部分輻射。為了在研究中考慮到這種關係,研究小組將來自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行星任務的數據與來自歐洲航天局蓋亞任務的天文數據進行了結合。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航天中心的科學家、該論文的合著者拉維·科帕帕拉普(Ravi Kopparapu)說:

「我們一直都知道,僅根據行星與恆星之間的物理距離(不會太冷或太熱)來定義可居住性,使我們做出了許多假設。蓋亞關於恆星的數據使我們能夠以全新的方式看待這些行星及其恆星。」

藝術家對系外行星系統的描繪:該系統包括一個帶有地表水的行星。

圖片來源:NASA / 戈達德航天中心

在過去的七年中,蓋亞任務一直在研究太陽系以外超過10億個天體的位置、距離和運動,這些天體包括恆星、系外行星、類星體、彗星等。這些數據的加入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根據這些數據,我們可以藉助恆星的輻射通量(單位時間內單位面積上輻射出的總能量)計算出行星接收到的能量。

該研究小組還考慮了系外行星大氣的作用,這影響到需要多少光才能使液態水存在於行星表面。儘管研究團隊仍在研究這種影響的確切性質,但他們對宜居區域的範圍進行了保守和樂觀的估計,發現有50%至75%的類太陽恆星擁有能夠在其表面上存在液體的巖石行星。

隨著更多系外行星的發現,以及我們研究能力的增強,天文學家們能夠進一步縮小尋找可能宜居行星的範圍。這也導致了天體生物學的蓬勃發展,該學科尤其側重於尋找外星生命和太陽系外生命。運氣好的話,我們很快就會找到證據來證明我們在宇宙中並不孤單。

https://www.nasa.gov/feature/ames/kepler-occurrence-rate

責任編輯:郭皓存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半個太陽

圖片來源:Rainee Colacurcio

相關焦點

  • 半人馬座「三體」星系內可能存在兩顆類地行星
    美國宇航局哈勃望遠鏡觀測結果顯示,地球僅4.3光年的恆星系統中可能存在兩顆類地行星。
  • NASA宣布又發現一顆類地行星,距離地球「僅」300光年!
    隨著人類觀察宇宙的設備越來越先進,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在宇宙中找到第二顆合適人類居住的星球,在理論上大多數恆星系都存在一個適宜生命的宜居帶,如果科學家在這些恆星的宜居範圍尋找行星,不僅能夠發現適合人類生存的類地行星甚至還能發現地外生命,近幾年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多顆有液態水的宜居星球,只是大多數都在數百萬光年以外的地方
  • 40光年外發現三顆類地行星 或適宜生命存活
    5月2日,一篇發表在《自然》雜誌的論文聲稱,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探測到距離地球40光年外存在著三顆類地行星,這三顆星球位於另一個星系,繞一顆名為TRAPPIST-1的低溫褐矮星(褐矮星是處於最小恆星與最大行星之間大小的天體,類似恆星,但質量不夠大,不足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觀察者網注)環行。科學家認為其中至少有一顆適宜生命存活。
  • 距地球最近類地行星在哪?僅39光年環境像金星
    在距離地球100光年的範圍內,MEarth-South望遠鏡陣列對數千顆紅矮星進行監測,尋找經過恆星前方的行星——經過時會導致恆星的光線輕微變暗。  在GJ1132b之後,距離地球最近的類地巖石行星在大約127光年之外。儘管表面溫度很高,液態水無法存在,但GJ1132b已經比以往發現的其他巖石行星溫度低得多。目前發現的大部分系外行星,其表面溫度往往在1000攝氏度以上。
  • 距地100光年,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類地行星,或為宜居星球
    由此可見,在宇宙中地球這樣的行星根本就不算稀奇,我們沒有找到地外生命,或許真的只是因為我們的科技不夠發達,當然,也有可能我們從一開始探尋的方向就錯了。為何這麼說?多年來天文學家尋找地外生命,往往都是以地球為藍本,我們需要氧氣、水和適宜的溫度,於是就理所當然的認為,在宇宙中其它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或許也與地球一樣,具備同樣的宜居環境。
  • 科學家發現新超級類地行星 距離地球僅11光年
    據外媒報導,德國哥廷根大學的天文學家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 他們在紅矮星Gliese 887附近發現了兩顆「超級地球」(超級類地行星),距離地球僅11光年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了很多巨大的類地行星,他們將之稱作超級類地行星,並推測這些行星擁有與地球相似的板塊構造。而新發現的兩個系外行星分別被命名為Gliese 887b和Gliese 887c。哥廷根大學的天文學家桑德拉·薩弗斯(Sandra Saffers)表示,新發現的行星將會為研究系外生命提供更多幫助。
  • 何為類地行星?
    簡單地說:類地行星(八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遠日行星(天王、海王).)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它們距離太陽近,體積和質量都較小,平均密度較大,表面溫度較高詳細地說:宇宙中是否存在和地球相類似的行星?我們地球是宇宙獨一無二的驕子嗎?
  • 巖石、大氣……兩顆迷人的類地行星,距離地球僅有10.7光年
    6月25日的《科學》雜誌上,刊登了一條讓人興奮不已的消息——天文學家在距我們10.7光年的地方,發現了兩顆類地行星。他們發現,在距離地球不到3.3帕秒(約10.7光年)的宇宙中,有一顆名為GJ887的恆星。這顆恆星是地球上可見的最亮的紅矮星。紅矮星的質量比太陽小一些,溫度也低一些,多數擁有環繞其運行的行星系統。
  • 每五個類太陽恆星,就會有一個類地行星,位於它的宜居帶內
    類地行星真的有這麼多嗎?每五個類太陽恆星,就會有一個位於它的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在宇宙中,地球這樣的行星有多常見呢?這是一個讓天文學家和夢想家們思考了幾十年的問題,不過現在多虧了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助力,他們找到了答案。
  • 又一顆類地行星被發現,與地球極為相似,距離我們100光年
    科學家們先是在太陽系中尋找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儘管類地行星有好幾個,但都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被科學家們所最終剔除了。依照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即使人類穿上了太空衣,在太陽系中的這些類地星球上也是無法生存的。隨後,科學家們將目光跳出太陽系,開始用超級望遠鏡觀測銀河系甚至銀河系以外的太空。探索的結果,不僅叫科學家們吃驚,甚至有些失望。
  • NASA又搞大新聞,40光年外發現7顆類地行星!
    至少7顆行星繞著距離地球大約40光年的一顆紅矮星旋轉,它們的大小都類似於地球。這幅藝術想像畫描繪了在其中一顆行星上空看到的整個行星系統。圖片來源:ESO/N.圖片來源:NASATRAPPIST-1是一顆個頭很小、溫度較低的恆星——這類恆星被稱為M8型紅矮星。它的質量只有太陽的8%,半徑是太陽的10%(只比木星大了一點點),亮度微弱到只有太陽的1/2000。對於搜尋行星的天文學家來說,這些信息可謂好壞參半。這顆恆星相對黯淡,所以很難測量它星光之中的細微變化。所幸,它離我們不遠,只有不到40光年,所以儘管本身很暗,我們仍然可以把它看個清楚。
  • 最接近地球的類地行星被發現,相似指數達0.83,距地球1400光年
    太陽系八大行星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幾十年來人類一直在搜尋類地行星,希望能夠找到一顆與地球差不多的地外行星,從而實施人類宏偉的星際移民計劃,但是想找到一顆這麼合適的星球哪有那麼容易,有些星球與地球大小合適,可是環境慘不忍睹;有些行星可能存在氧氣、液態水和大氣層,可是又比地球大很多,強大的引力根本不適合生命居住;儘管困難重重
  • 又一顆類地行星被發現!這次宜居可能性更大,距地僅100光年
    在2018年以前科學家們主要是利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對太陽系外的行星進行觀察和研究,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想要在太陽系外尋找一顆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因為從眾多探測情況來看太陽系內目前並不存在這樣的星球。就在前幾天,美國宇航局對外宣布TESS在系外發現了一個較為特殊的恆星系統,其中有一顆行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科學家為這個恆星系統命名為「TOI 700」,根據觀測數據顯示它距離太陽系大約有100光年,而那顆引起科學家濃厚興趣的行星被命名為「TOI 700D」,它會是人類在太陽系外的第一個星際移民基地的選擇嗎?
  • 又一個類地行星加入「地球兄弟俱樂部」
    克卜勒行星探測器歷時十個年頭收集來的巨量數據,仍在熠熠發光,時不時送給我們驚喜。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大小、溫度都跟我們地球相似的系外行星,就在300光年外。 這顆類地行星被命名為克卜勒-1649c(Kepler-1649c)。
  • 宇宙中有多少類地行星?你都了解嗎
    目前,我們試圖把人類帶入星際及更遠的地方,並且,我們一直在尋找可以居住的類地行星。但這引出了一個問題,到底有多少可以居住的類地行星呢?K2-18b行星是一顆正在崛起的行星,是一個人類有一天可能生存的地方。
  • 歐洲學者發現三顆類地行星距地球22光年—新聞—科學網
    溫度適宜或存液態水 這顆代號為「格利澤667C」的恆星位於距地球22光年以外的天蠍座。2012年,一些觀測人員已經發現了Gliese 667C這顆紅矮星,並且判定有一顆行星處於這顆紅矮星的宜居帶內。進一步分析後發現,「格利澤667C」恆星擁有至少6顆行星,這些行星均被認定為「超級地球」,即環境與地球相似、質量通常為地球2倍至10倍的行星。讓研究人員興奮的是,這6顆行星中有3顆位於該恆星系統的「宜居地帶」內。一般而言,每顆擁有行星的恆星都有一片宜居區域,處於這一地帶的行星由於與恆星距離適中,表面溫度不高不低,可能存在液態水,從而為生命繁衍提供了必要條件。
  • 73光年外,發現3顆類地行星,很遺憾,可能都不適宜我們居住
    隨著我們在這方面的不斷努力,取得了越來越多的成果,也不斷傳來發現地外行星的消息。根據2019年7月30日的一項科學報告,天文學家們在73光年外發現了一個恆星系統,這個恆星系統中有三個類地行星。據了解,這顆恆星被命名為TOI-270,三個類地行星分別為TOI-270b(巖石行星),TOI-270c和TOI-270d。
  • 系外類地行星大氣中首次發現水汽 距離地球大約110光年
    研究人員首次在一顆太陽系外類地行星大氣中發現水汽,且這顆星球的溫度可能符合生命存在所需條件。英國期刊《自然·天文學》11日登載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一個研究小組的報告,揭示這一「激動人心」的發現。這顆行星代號K2-18b,屬於獅子座,距離地球大約110光年。它圍繞一顆紅矮星運轉,表面由巖石構成,體積和質量分別是地球的2倍和8倍。這類質量超過地球的類地行星獲稱「超級地球」。研究小組分析「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所獲光譜數據,發現它的大氣中有水汽,含量可能在0.1%至50%之間。
  • 美天文學家發現最類地行星
    【環球網綜合報導】數十年來,天文學家孜孜不倦地尋找類地行星,近日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據澳大利亞《時代報》4月18日報導,近日美國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了類地行星Kepler-186f,其類地程度是目前發現的類地行星中最高的。
  • NASA:39光年外7顆類地行星繞同一恆星運轉3顆或有生命
    天文學家發現,距離地球只有39光年的宇宙中,有7顆類地行星圍繞著一顆叫做Trappist-1的矮星運轉, 所有這7顆行星表面上都可能有維繫生命所必需的水的存在。其中3顆行星條件尤其適宜,科學家稱上面可能已經有生命在演化。這些行星上可能有巖石類物質,大小與地球類似,其中六顆行星的表面溫度在0到100攝氏度之間。這為生物的生長提供了必要的大氣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