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科技日報》的報導,來自英國的科學家通過多年的研究後發現,在系外行星中,那些大氣中礦塵含量高的類地行星,更具有潛在宜居性,這意味著,日後科學家們在尋找系外宜居行星的過程中,又有了一個新的參考目標。這項研究也發表在英國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什麼是礦塵?
簡單來說,就是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微粒。以地球上標準看,一般顆粒的直徑小於75μm的,都屬於礦塵的範疇。雖然從人類健康和大氣汙染的角度來看,礦塵中的生產性粉塵是人類健康的天敵,不過從地球的角度來看,大氣中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礦塵的存在,地球的溫度才會更好地保持。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一顆行星的大氣層中有礦塵的存在,如果這顆行星再處於宜居帶之中,這意味著這顆行星上的溫度極有可能是非常宜居的,甚至如果檢測到礦塵的成分屬於生產性粉塵,上面也可能會有生命存在。
為何說礦塵決定行星的氣候環境?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科學家們便在宇宙中去尋找可能與地球類似的宜居行星,同時,也以地球作為參考藍本,如果一顆系外行星和恆星之間的距離適中,同時它也是一顆類地行星,那麼,它就成為了科學家們的重點觀測對象。
在過去的20餘年時間裡,科學家們一共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其中不乏潛在宜居的星球,不過,在經過進一步的探測之後,科學家卻發現幾乎沒有行星擁有和地球一樣的自然環境,雖然處於宜居帶之中,不過它們卻都更像是金星或火星,表面都很難有液態水的存在。因此,科學家們才會認為,礦塵或許是構建行星氣候系統的主要誘因。
這是因為以地球作為參考的話,即使是地球上沒有生命,礦塵也是無處不在的,土壤、巖石等風化後也都會形成礦塵,此外,火山爆發的火山灰等等,也都屬於礦塵。人類生產活動產生的礦產,實際上只是一小部分,因此,如果想要找到一顆潛在的宜居行星,或許應該首先去尋找這顆行星大氣中是否存在礦塵。
礦塵也遮擋住科學家們觀測的「雙眼」
在模擬實驗中,科學家們發現,如果一顆星球上存在礦塵,那麼這顆星球上生物活動的標誌性產物:水蒸氣、氧氣等等,也都會被礦塵所遮擋,這意味著,此前在未確認礦塵或是判定行星宜居情況的證據之前,科學家們或許因為礦塵的存在,將一些原本宜居的行星給誤判成為不適合的星球了。
同時,科學家們也表示,如今模擬實驗的結果也表明,即使是一些行星因為距離的關係被潮汐鎖定,礦塵的存在也會調節這顆星球上的氣候環境,讓這顆星球變成一顆宜居行星,這也代表日後一些不在恆星宜居帶之中的行星,也會為人類帶來無限的可能。
多年來,人類為了尋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同伴」,尋找到一顆適合移民的宜居行星,可謂是百般周折,不斷地調整思路,這次礦塵的出現或許會帶來新的轉機,讓人類可以早日在宇宙中發現「第二個地球」,並與期待中的地外生命相遇。
參考消息
《科技日報》6月9日文章《英科學家首次發現大氣礦塵可提高類地行星宜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