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矮星如何從食雙星獲取關鍵信息,其周圍是否存在可居住行星?

2020-12-05 悟空科學

作者:石蘭(抄襲必究)

在天文術語中,紅矮星也被稱作M矮星,組成了我們銀河系中最大的恆星群,大約可以佔到恆星總量的四分之三左右。壽命最長、且相對渺小的它們,總是隱藏在黑暗的陰影中,這些微小的光點讓科學家們很難了解它們的內部信息,尤其是當距離也特別遙遠的時候。到目前為止,不管是直接觀察,還是理論模型,我們都難以就它們的大小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還需進一步藉助雙星系統的觀察來了解它們的內部。這樣看似常見恆星卻仍然充滿了神秘感,我們應該如何來理解紅矮星的大小?年輕的紅矮星往往會伴隨著劇烈的氣體爆發現象,它們又會對周圍剛剛起步的行星帶來哪些影響?

食雙星如何揭示紅矮星的關鍵信息

恆星的半徑需要取決於多種因素,只是其中的一些特徵會相對表現得更加明顯。比如,我們常將恆星的半徑和其質量關聯起來,通常來說,當它的半徑值越大,其質量也會相對更大。但恆星的半徑同時又取決於它的核心有多熱,以及這些熱量通過怎樣的方式轉移到太空。或許你不太明白這樣的邏輯推理原理是什麼,因為,恆星的傳輸熱量能力會決定它需要多大的面積來逃避以獲得半徑。我們可以這樣簡單舉例,如果一顆恆星的內部很複雜或不善於傳輸熱量,那麼該恆星必須擁有足夠大的面積,才能夠有效地消除所有熱量進入空間的冷真空。儘管紅矮星的體積相對較小,但這並不影響它們的核心熱度,由於其表面和內核之間的反應異常複雜,因此科學家們難以確定其表面下方究竟發生了什麼。

理論上有這樣一種理想情況,我們可以通過一組恆星來確定其金屬度、半徑、溫度和年齡,然後通過調整理論模型,以為那些恆星的內部物理學建立一個堅實的案例,然而,我們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掌握恆星半徑的方法太具有唯一性,我們需要通過一對恆星的正確排列,即它們會沿著我們需要的視線相互遮擋,以看到兩顆恆星在彼此前方經過時的閃爍表現。通過它們對總光量輸出的影響,以盡力地從這樣的系統中得到恆星相對準確的預估。同樣,這樣的技術還用於系外行星的尋找,以及食雙星的研究,雖然,這樣的結果並不是那麼明確,會涉及到一些不太容易的建模來處理恆星的一些本身屬性。

根據我們目前最有說服力的理論模型和紅矮星食雙星的實際觀察來看,紅矮星的真實半徑要比理論上應該擁有的半徑更大。要使同樣的恆星變得更大,那麼其核心到外部的熱量流動就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紅矮星可能擁有更快的旋轉速率,通過其強大的磁場抑制了對流,從而使得熱量變得更加難以從內部轉移到外部,甚至攪亂了星團的形成。但通過最近的觀察結果來看,紅矮星的半徑正如我們預測的那樣,並不需要這種奇特的磁場,只是這樣的結果只是紅矮星中的四個能夠超越二元系統進行的研究,至於它們是不是特殊情況,還需要後續的進一步探索。紅矮星和星系中恆星的形成之間關係密切,因此,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理論模型和恆星的實際觀察部分相關聯,雖然這些聯繫似乎都遇到了一些麻煩。

紅矮星的哪些特徵可區別於褐矮星

紅矮星包括了銀河系中質量最小的恆星,其重量的範圍值一般處於太陽質量的7.5%到50%之間,通常它們的燃燒溫度在3500攝氏度左右,這樣相對較低的溫度意味著它們處於燃燒狀態的氫氣供應較慢,且比和它等距離的恆星看上去更加暗淡。跟主序星一樣,紅矮星的形成也始於被重力引起、在一起旋轉的氣體和塵埃,隨著中心材料的聚集和溫度達到臨界值後開始融化。之所以紅矮星比一般恆星的壽命更長,是因為其消耗了核心內外的所有氫,而其他大質量恆星卻僅僅是消耗其核心中的氫,若將其和太陽般恆星一百億年左右的壽命相比,那麼,紅矮星的壽命至少要延長數萬億年的時間。

由於褐矮星的形成方式和紅矮星一樣,因此,即使是科學家也偶爾難以將它們區分開來,那些年輕的褐矮星看上去幾乎是一樣的。眾所周知,褐矮星不是恆星,因為它們太小而從未達到融合點,科學家們便是通過測量這些天體的大氣溫度,以確定它們到底是褐矮星、還是紅矮星。沒有融化現象的褐矮星會比1727攝氏度更冷,而具有氫融合的恆星則會比2427攝氏度更溫暖。簡而言之,天體中的大氣化學物質,很多時候都可以解釋其核心正在發生的事情的線索,如果該天體是褐矮星,那麼甲烷或氨等分子便會存在於這樣的溫度下。

紅矮星爆發對行星而言意味著什麼

為了更好地了解紅矮星周圍行星的可居住性,科學家們將紅矮星分為了三個不同的年齡階段,分別是年輕、中等和古老,它們對應的時間分別為四千萬年左右、6.5億年左右,以及數十億年。可居住區本身就是一個特別具有爭議性的話題,會涉及到許多變量,比如,關係到液態地表水的存在。若將紅矮星和類太陽恆星進行對比,其恆星耀斑在紫外波長下會異常明亮,由於磁場受到了恆星大氣層運動的影響,強烈的磁場驅動了這些耀斑,當反應過程太過強烈的時候,更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年輕的紅矮星總是活躍的,會產生紫外線照射,爆發出特別多的能量,大氣化學也因為它們而受到影響,而位於它們周圍的那些羽翼未豐的行星大氣層,便有可能因此而被剝離。

科學家們通過對12個四千萬年左右的紅矮星進行的爆炸頻率研究得出,這些最年輕的紅矮星的耀斑,往往要比老齡的紅矮星所發出的耀斑強烈100到1000倍。正是由於這些數據之間的差異非常巨大,年輕紅矮星的數據才顯得尤為重要。這樣強度和頻率的超級耀斑,是否可以在如此多的紫外線下照射年輕行星,以讓他們成為可居住的星球?但就我們目前的探索而言,這樣的耀斑具有從行星剝離大氣層的能力,雖然這並不能肯定是生命的厄運。我們不確定是否還存在其他可以補充行星大氣層的過程,但可以確定這一定是一個惡劣的環境。科學家們還將進一步對古老的紅矮星進行研究,並將其與中等紅矮星和年輕紅矮星進行比較,以更好地了解這些低質量的恆星,及其周圍行星紫外線輻射環境的演變過程。

紅矮星周圍是否存在著可居住行星

在不少紅矮星的周圍,科學家們都發現了行星的蹤跡,正因為紅矮星本身比我們的太陽要暗淡很多,因此,圍繞它們轉轉的小行星才變得相對更容易找到,這也是為什麼紅矮星會成為行星狩獵熱門目標的原因。截至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對許多紅矮星進行了可能的類地行星探測,儘管這些星球都不像我們所認知的那樣適合生命。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紅矮星都被科學家們認定為不適合居住,因為它的光和熱量都是有限的,那麼其可居住區域或周圍行星上形成水的區域會非常接近恆星,這會使行星處於恆星的有害輻射範圍之內。比如,行星或許會被鎖定,一側一直朝向太陽,而另一側則一直處於陰冷狀態。

但這樣的認知在後續的探索結果中發生了轉變,尤其是在2019年,科學家們發現了繞紅矮星TRAPPIST-1運行的七顆地球大小的行星,並通過研究表明這些行星中可能有適合生命存活的個體。研究人員表示,在大約6%的紅矮星可居住區域內,都會存在一個足夠溫暖、可能有地表液態水存在的地球一般大小的行星。當然,紅矮星最終也會像其他恆星一樣燃燒殆盡,它們的核心不再融合變成了白矮星,待所有熱量散發完全後成為所謂的黑矮星。宇宙的年齡也不過140億年左右,紅矮星需要花費數萬億年的時間來燃燒它們的燃料,而我們的太陽在幾十億年後就將變成白矮星,昏暗的紅矮星就像烏龜一樣,慢慢地在這場生存競賽中取得了勝利。

相關焦點

  • 雲南天文臺發現首例穩定的紅矮星相接雙星
    該工作發現首例穩定的紅矮星相接雙星,並發現該雙星存在近距離的紅矮星第三天體,是一個由三顆紅矮星組成的三星系統。SDSS J001641-000925是2011年發現的短周期食雙星系統,兩顆紅矮星每4小時46分鐘相互繞轉一周。美國的Davenport博士等後續的測光和光譜觀測與研究發現它是首例紅矮星相接雙星。
  • 深度解析:雙星系統中發現質量是木星13倍的巨行星!
    研究論文主執筆人、天文學家萊昂納多·安德拉德·阿爾梅達表示:「我們成功獲取了非常堅實的證據,證明一個古老雙星系統存在一顆質量相當於木星13倍的巨行星。(木星是太陽系的最大行星。)這是我們第一次在這種雙星系統發現巨行星。」過去30年,科學家發現了近4000顆環繞孤星的系外行星。
  • 宇宙中潛在的可居住類地行星有多少?哪個才是地球的完美複製品?
    行星的宜居性與恆星質量有關,且質量小於地球的系外行星信號很微弱 簡單來說,一個類地行星是否具有宜居性,同時還取決於它自身和其母恆星的質量,因為像銀河系中普遍存在的那些紅矮星,圍繞其運行的行星基本就被排除了真正意義上的類地行星;與此同時,倘若一個可能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本身質量太小
  • 雙星系統行星可擁有適合生命存在的衛星?
    博科園-科學科普|求贊 求關注巨大行星周圍的冰和巖石構成了地球和太陽系中一些最可能適宜居住的區域這些行星離它們的恆星很近,在不超過7個地球日的時間內快速旋轉。每一對恆星都是緊密排列的,它們之間的距離僅為地球到太陽距離的十分之一,這一數字被稱為一個天文單位(AU)。這些行星本身圍繞其恆星的質心運行,距離約為一個天文單位,使這些行星環繞雙星運行。(行星也可以圍繞雙星對中的一顆恆星運行;如果這兩顆行星之間的距離足夠遠,那麼這顆行星的行為可能更像是在圍繞一顆恆星旋轉。
  • 紅矮星能夠存在上千億年,它們周圍的行星能夠誕生文明嗎?
    質量越大的恆星其內部的核聚變反應效率越高,其主序星階段的壽命就越短。一些大質量恆星的壽命甚至只有數百萬年。如同太陽這樣的中等質量恆星壽命在100億年左右。而一些低質量(0.50倍太陽質量以下)的恆星壽命能達到數千億年,相當於「只有」138億歲的宇宙來說,現在的這些小個頭的恆星還處於幼年期。
  • 鄰近的紅矮星並不平靜,可能不適合生命存在
    天文學家稱,在地球附近的紅矮星Gliese 887似乎有比之前所認為的更危險的耀斑活動現象。這可能會讓它附近的「超級地球」行星家族不那麼容易存在生命——但不是不可能。
  • 首次對48.6光年外,環繞紅矮星的行星表面進行成像
    其結果是,LHS 3844b的陽面會出現770攝氏度的高溫,向外輻射大量紅外線。斯皮策望遠鏡藝術概念圖這是斯皮策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第一次提供M型矮星周圍一顆多巖行星的大氣層信息。這是一項特別令人鼓舞的研究成果,因為M型矮星是宇宙內最常見的恆星。
  • 天狼星這個雙星系統為什麼讓人類著迷?
    他們沒有望遠鏡,卻知道不可能用肉眼看見的天狼伴星的存在,還說天狼星系有第三顆恆星——這顆恆星至今還沒有被人類觀測到。這些知識以及多貢人知道的其他信息可以證明多貢部落曾有外星人到訪,是外星人教給他們這些知識。多貢人把這種外星人叫作「魚人」——一種兩棲生物。 該書旁徵博引、描述詳盡,要驗證其真實性,需用大量的時間仔細核對其所引用的所有數據。
  • 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早期發現與地球大小相仿的可居住帶行星
    一支跨大西洋的科學家團隊利用來自美國宇航局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重新分析數據,發現了一顆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在其恆星可居住區域內運行,該區域位於恆星周圍,巖石行星可以在其中支撐液態水。克卜勒和我們的任務這樣的任務收集的數據隨著科學界不斷完善其尋找有希望的行星的能力,過境系外行星調查衛星(TESS)將繼續產生驚人的發現。」克卜勒1649c仍然有很多未知的事物,包括其大氣可能影響行星的溫度。當前對行星大小的計算有很大的誤差範圍,研究遙遠物體的天文學中的所有值也是如此。環繞著紅矮星的巖石行星具有特別的天體生物學意義。
  • 適合居住的行星?科學家稱K星可能是最好的目標之一
    在科學中,對於行星的存在我們已經不用質疑了,但是對於適合居住的行星來說,這個數據至今也沒有進行確定,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一個適合居住的行星,根據科學最新研究表明,科學家們可能發現了適合居住的最佳地點,一個名叫「K星」的出現在了大家明前,他是在最暗的M型紅矮星和太陽星之間,來自艾姆斯研究中心
  • 紅矮星系特拉比斯特1的「眼睛星球」為何是尋找外星生命的關鍵?
    地球誕生生命的三個關鍵要素:陽光(能量)、水(液態物質)、空氣(可呼吸的氣體)。天底下沒有新鮮事,同樣在如此浩瀚的宇宙當然不會只有地球上存在智能文明。——1)位於寶瓶座,距離地球約39.13光年,表面溫度極低的紅矮星TRAPPIST-1,就是一個極有可能存在生命的紅矮星系。
  • 紅矮星和太陽有什麼區別?
    ,但是亮度和太陽相比,微弱很多,幾乎只有太陽光度的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主要是由於紅矮星內部的氫元素核聚變的速度非常的緩慢,並且紅矮星的質量及體積相比太陽這種恆星來說,都相對的較小,並且由於紅矮星的引力不夠,無法對周圍的行星造成影響,因此也不會膨脹為紅巨星,只會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縮小。
  • 奧爾特雲帶真的有一顆紅矮星存在,太陽是個雙星系統嗎?
    網絡上不少人固執的認為,我們太陽系也是一個雙星系統,除了太陽還有一顆恆星存在,只不過這顆恆星比較小,是一顆紅矮星,躲在奧爾特雲帶彗星群裡。這個猜想是真的嗎?我們運用基本的天文常識來討論一下就明白了了。因為如果奧爾特雲帶有一顆恆星,我們必定能夠看到。
  • 紅矮星:外星人的藏身之地
    假如紅矮星周圍有行星圍繞,也會由於它們之間相距過近,行星完全被紅矮星「鎖定」,就如同月球被地球鎖定一樣。行星將只有一面向著它的「太陽」,也就是紅矮星;而另一面永遠處於黑暗之中。不過,最近幾年,天文學家開始對這個傳統觀念產生懷疑,他們認為,紅矮星不是被生命遺忘的角落,恰恰相反,這些恆星附近可能更適合外星人居住。通過對大氣模型的研究,人們發現,一個被完全鎖定的行星不但可能擁有自己的大氣層,還可能利用其含有的二氧化碳來平均地表的溫度差,使星球溫度不那麼冷熱不均。
  • 紅矮星「超級耀斑」可能是外星生命的壞消息
    博科園-科學科普:這個項目是HAZMAT(危險地帶),是「可居住地帶」和「跨越時間的微小活動」縮寫。HAZMAT正在研究紅矮星,也被稱為M矮星,它們有三個不同的年齡:年輕的(大約4000萬年),中等的(大約6.5億年)和年老的(幾十億年)。其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圍繞紅矮星旋轉行星的可居住性。這對天體生物學家來說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因為紅矮星擁有銀河系中最多的空間。
  • 為什麼說,「另一顆地球」更有可能存在於紅矮星周圍?
    但我們在克卜勒的工作中,得到了一個重大的啟發:那就是想要尋找適合生命生存的地外行星,並不一定要局限於在類日恆星周圍尋找,而那些看似矮小、昏暗的紅矮星周圍,更有可能存在著生命的聖杯。但是,在類太陽恆星周圍尋找可以存在生命的行星,其實並不是我們最佳的選擇,你可能會想:和我們太陽一樣,不是更好嗎?其實不是的,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存在一些弊端,並不是很好的目標。
  • 跟著短周期食雙星來坐過山車吧
    只要抬頭仰望觀察一對對短周期食雙星——它們旋轉速度之快會讓你頭暈目眩。當大陵五B從背後經過主序星的時候,能觀察到次食。圖源:麥克·吉德裡(Mike Guidry) , 田納西大學在一個食雙星系統裡,兩顆恆星圍繞它們的公共質量中心轉動。其互相繞行的軌道面與地球視角方向大致平行,因此這兩顆恆星會發生兩次掩食:主食是當暗星擋住亮星的光,次食是亮星從暗星前面經過。這兩顆恆星的繞行軌道一般特別相近,因此只能區分它們二者的光譜。
  • 美宇航局系外行星搜尋探測器首次發現地球級宜居行星和雙太陽行星
    TOI 700行星系統示意圖TESS衛星是美國宇航局2018年發射的系外行星搜尋探測器,主要任務就是去搜尋圍繞其他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運行在遠離地球的一個軌道上,當行星從恆星前方經過時,將會導致恆星的亮度出現輕微減弱,TESS利用這種減弱反推出恆星周圍行星的存在,並測算出行星的大小。
  • 地球可以維持大氣層的存在,那麼太陽系外的行星能夠積聚大氣麼?
    天體物理學雜誌》發表了四篇系列論文,一組天文學家提出了一種新方法,利用韋伯來確定一顆巖質系外行星是否有大氣層。這項技術包括測量行星從其恆星背後經過時的溫度,然後再返回視野,其速度明顯快於傳輸光譜等更傳統的大氣探測方法。
  • 外星世界當如何?論建模的重要性
    計算機正致力於研究,這些星體中是否有誰能夠支撐生命存在。科學家發現,答案不僅是有,而且其生命的存在條件相對地球而言,有一些著實匪夷所思。這個發現讓科學家們開始想一個問題:會不會是我們對宜居星球的形成條件理解得太局限了?而這對美國宇航局尋找地外生物十分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