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近的紅矮星並不平靜,可能不適合生命存在

2020-12-06 騰訊網

天文學家稱,在地球附近的紅矮星Gliese 887似乎有比之前所認為的更危險的耀斑活動現象。這可能會讓它附近的「超級地球」行星家族不那麼容易存在生命——但不是不可能。

Gliese 887b和Gliese 887c圍繞紅矮星旋轉的藝術化概念圖。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系內主恆星並不像最初認為的那樣不活躍,紅矮星的耀斑輻射可能危及到系內行星。圖片來自哥廷根大學的馬克·加裡克。

太陽系外行星——繞著其他恆星運行的行星——在紅矮星周圍很常見,這並不令人驚訝,因為紅矮星是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這些恆星通常非常活躍,釋放出強大的太陽耀斑,使得它們附近的任何其他適宜居住的行星處於危險之中。但有一顆已知擁有行星的紅矮星Gliese 887(又名GJ 887或Lacaille 9352)似乎比大多數紅矮星更平靜,耀斑活動更少。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的天文學家聲稱,這對於任何一個可能存在生命的「超級地球」行星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但現在看來這些行星可能並不像最初認為的那樣安全和平靜。

摘自提交的研究說明:

GJ 887因其為其最近發現的行星提供的明顯溫和的空間環境而受到關注。在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 27天的光學監測中,這顆恆星沒有出現可探測的耀斑。紫外線觀測揭示了一個不同的故事。在哈勃太空望遠鏡(HST)的遠紫外線監測中,僅2.8小時就發生了兩次高對比的耀斑。Solar scalings表明這些耀斑是x級或更大的事件,通常與日冕物質拋射有關。在TESS監測過程中可能發生了數百次能量相等或更高的事件,但產生的光學對比太小而無法被檢測到。像這樣強烈但在光學上無法探測到的紫外線耀斑可能會在所有M型星的整個存在期間支配高能量發射,影響光化學和對繞軌道行星的大氣的侵蝕。

Gliese 887之前由TESS監測,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任務結束後,TESS正在積極尋找新的系外行星。這顆恆星被連續觀測了27天,在這段時間裡,沒有看到耀斑。這對紅矮星來說似乎不太尋常,但這也意味著它的行星可能不會像最初想像的那樣被太陽輻射摧毀。

如圖所示,紅矮星是不穩定的,釋放出強大的太陽耀斑。強烈的輻射會使行星無法居住,甚至會破壞它們的大氣層。圖片來自NASA/ ESA/ D. Player (STScI)/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然而,這些結論可能有點不成熟。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地球與空間探索學院的帕克·洛伊德(Parke Loyd)和葉夫根亞·什科爾尼克(Evgenya Shkolnik)不太相信這顆恆星真的那麼安靜。他們決定查看從哈勃望遠鏡獲得的關於這顆恆星的存檔數據,他們的猜測得到了證實。他們發現Gliese 887確實會每小時發生一次耀斑。

那麼,如果TESS沒有看到耀斑,他們是怎麼確定這個結論的呢?

他們觀察了這顆恆星在紫外線(UV)下的圖像和數據。TESS在有規律的可見光中觀察了那顆星星,就像我們用眼睛看到的一樣。但是紅矮星上的耀斑可以在紫外光下顯現,即使在可見光下什麼也看不見。紫外光中的光子(光的「粒子」或電磁輻射的最小單位量)比可見光的能量大得多,因此更容易看到耀斑。由於TESS沒有看到耀斑,所以人們認為這顆恆星的耀斑要比大多數其他紅矮星少得多。不過,耀斑確實存在,但只能在紫外線下看到。Shkolnik在一份聲明中說:

很有趣的是,用普通的光學光線觀察恆星(就像TESS的任務)並不能告訴我們全部的故事。這些行星的破壞性的輻射環境只有通過像哈勃太空望遠鏡那樣的紫外線觀測才能完全了解。

藝術家構想的比鄰星b是一顆超級地球系外行星,繞著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運行,它也是一顆紅矮星。去年2月的一項研究表明,儘管有來自這顆恆星的強烈輻射,但微觀生命仍然可以在這顆行星上生存,如果它曾經存在過的話。圖片來自維基百科/福布斯。

科學家十分感興趣的是,紅矮星是否能存在有生命的星球,因為紅矮星數量眾多,而且很多(如果不是大多數的話)似乎都有行星。勞埃德說:

如果一顆行星上的生命起源或多或少是一次擲骰子,那麼M型星擲骰子的次數比任何其他類型的恆星都要多。

就在剛剛過去的7月,天文學家宣布了兩顆(也許是三顆)超級地球系外行星——比地球更大、質量更大,但比海王星更小、質量更小——環繞著Gliese 887運行,分別命名為Gliese 87b和Gliese 87c。這顆恆星離我們非常近,從宇宙的角度來說,離我們只有11光年。這兩顆已知行星的軌道靠近該恆星的宜居帶的內緣,該區域的溫度可能允許液態水存在。

2014年的一項早期研究表明,幾乎每顆紅矮星都至少有一顆行星。這些結果是通過分析兩項高精度行星調查儀器的數據得到的,分別是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S)和紫外和可見階梯攝譜儀(UVES),均由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操作。通過組合這些數據,研究小組能夠探測到單獨使用這兩種儀器採集的數據中的不夠清晰的信號。

紅矮星的不穩定性及其強烈的耀斑被認為是對任何繞其運行的行星上可能的生命進化的一個顯著阻礙。但這是真的嗎?毫無疑問,這種耀斑的輻射是一個大問題,但這可能並不意味著生命永遠不可能存在。

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是一個紅矮星,至少有一個和地球一樣質量的行星繞其軌道運行,比鄰星b,去年2月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認為生命——至少微生物——仍然可以在這個星球上生存,如果它曾經存在。根據天體生物學家Ximena Abrevaya的說法:

我們的實驗表明,「正如我們所知」,生命能夠在地球上無法找到的條件下應對高紫外線輻射的環境。

研究人員為這顆行星模擬了不同的大氣層,發現即使沒有臭氧的大氣層也能充分保護地表生命不受輻射的傷害。對於富含氮和二氧化碳的大氣來說,情況也是如此。他們還發現,即使沒有大氣層的保護,在暫時更安靜的情況下到達比鄰星b表面的紫外線輻射,從生物學角度看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也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存活。

這些結果很有希望證明繞紅矮星運行的行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畢竟,比地球上任何地方都高的高劑量輻射可能並不總是為生命送上喪鐘。因此,儘管這些恆星有著「暴烈」的名聲,但很可能在紅矮星周圍仍會發現許多適宜居住的星球。

結論:附近的紅矮星Gliese 887的耀斑活動似乎比最初想像的要劇烈。

作者:Paul Scott Anderson

FY: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外星生命不存在?科學家:太陽要遠比大多數恆星平靜
    地球上的生命是宇宙中唯一的東西嗎?事實上,應該是不可能的。科學家估計銀河系中有2000多億顆恆星,其中楊星是一顆常見的黃矮星。包括人類在內的數以百萬計的物種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離太陽很遠的第四大行星。因為我們人類的觀測宇宙的歷史很短,我們無法知道我們的太陽正進入和太陽一個平靜的時期,而太陽本身也是平靜的。
  • 紅矮星「超級耀斑」可能是外星生命的壞消息
    一顆紅矮星被發現發射了超級強大的耀斑,這進一步證實了生命可能很難在這些小而暗淡恆星周圍紮根的觀點。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超級耀斑來自一顆名為J02365的紅矮星,它距離地球約130光年。能量的爆發了大約10 ^ 32爾格(ergs)在電磁波譜的遠紫外領域,比我們太陽更強大的耀斑記錄。
  • 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宜居帶內,生命仍有存在的可能!
    2016年8月,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天文學家宣布,在鄰近的半人馬座比鄰星系統中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科學家稱它為Proxima b,即比鄰星b。這一消息讓人興奮不已,因為這是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一顆巖石行星,距離僅4.23光年,它也在其恆星的宜居帶內運行。從那時起,人們進行了多項研究,以確定這顆行星是否真的能支持生命存在。不幸的是,到目前為止的大多數研究都表明,宜居性的可能性並不高。
  • 溫和的紅矮星的環境是否比太陽更適合高級生命進化?
    對行星生命形成來說,紅矮星有利的一個條件是它的壽命很長,可以給生命演變以足夠的時間,但是也由於紅外線的熱量輻射少,光照不強,所以紅矮星的宜居帶要比太陽這樣的黃黃矮星距離主序星近得多,據說距離只有太陽宜居帶的1/10左右,並且範圍也比太陽的宜居帶要窄,這樣的位置其實不利於恆星的自轉,因為他們距離主序星太近,很容易被潮汐鎖定,這樣的話就只能用一面向著紅矮星,也就不會像地球這樣有自轉
  • 紅矮星恆星系統更適合生命體生存?然而卻出現一個致命的觀點
    紅矮星的體積非常小,所以它的引力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小的,在它的內部產生的壓力還有溫度都不高,這就不足以讓氫聚變,所以紅矮星就不可能膨脹成為紅巨星,相反的,它的發展方向是逐步的收縮,最後一直把內部的氫元素耗盡,這個過程非常的緩慢,所以紅矮星的壽命非常長,可以達到上百億年,這聽起來幾乎跟宇宙的年齡是差不多的。
  • 希望破滅:最像地球的行星不可能存在生命
    它處於一顆紅矮星周圍的宜居地帶,這意味著理論上,這顆行星的表面存在水。它被認為是太陽系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地方。然而根據一項新研究,克卜勒-438b和其恆星的距離過近,使其容易受到另一種不太友好的現象的影響——超級耀斑,因此該星球可能並不宜居。
  • 人類能否生活在紅矮星附近?
    NASA.gov/mission_pages/chandra/images/assessing-the-habitability-of-planets-around-old-red-dwarfs.html「在廣袤的銀河系中,那些恆星元素豐度最高、年齡最持久恆星附近的行星可能並不像我們之前認為的那樣適合生命生存
  • 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需要擁有的條件,克卜勒452b不存在生命
    目前為止一直都以行星是否處於宜居帶這個條件來尋找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而實際上僅僅處在宜居帶這樣一個條件是遠遠不夠的。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還需要擁有什麼樣的條件從生命的產生到進化,再到文明的出現需要幾十億年的時間,這需要恆星的壽命也要跟得上,而不是在文明產生之前就將它們扼殺在搖籃中,宇宙中只要是太陽質量1.4倍以上的恆星,其附近都不太可能產生文明,太陽質量過小的也不行,小質量的恆星(紅矮星)它附近的行星是目前找到最多的行星,但是因為潮汐鎖向恆星的活動比較劇烈,它的宜居帶會向內收縮,因此以比鄰星b為代表的紅矮星附近的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似乎還是低了那麼一些
  • 銀河系7成恆星系幾乎不可能存在生命,或揭示太陽與人類的結局
    人類作為一種害怕孤獨的群居動物,在太空時代以來,一直在宇宙中尋找地外生命。遺憾的是,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太陽系的大多數行星都已經被證明不可能存在生命,仍然只有地球是唯一的。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就是一顆紅矮星,而天文學家們在近期發現其附近就有一顆巖石行星,人們不禁好奇上面是否存在生命。研究表明,雖然紅矮星極長的壽命能夠給予生命充足的演化時間,人類曾經一度認為紅矮星擁有適合人類居住的條件,但是隨著了解的深入,人們意識到事實可能不是這樣的。
  • 為什麼說,「另一顆地球」更有可能存在於紅矮星周圍?
    但我們在克卜勒的工作中,得到了一個重大的啟發:那就是想要尋找適合生命生存的地外行星,並不一定要局限於在類日恆星周圍尋找,而那些看似矮小、昏暗的紅矮星周圍,更有可能存在著生命的聖杯。但是,在類太陽恆星周圍尋找可以存在生命的行星,其實並不是我們最佳的選擇,你可能會想:和我們太陽一樣,不是更好嗎?其實不是的,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存在一些弊端,並不是很好的目標。
  • 紅矮星:外星人的藏身之地
    我們的銀河系(也許所有星系都是如此)中70%的恆星都是紅矮星,或者叫做M型矮星,它們比我們旁邊的這顆光芒四射的太陽的體積小,溫度低,也更加暗淡。它們的光芒實在是太微弱了,如果不藉助天文望遠鏡,我們不可能看到任何一顆紅矮星。
  • 這顆正朝著太陽而來的紅矮星,還要帶來另一個地球?
    近日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發現了一個讓天文學界振奮的消息:他們再度發現了一顆可能存在生命的類地行星,距離地球11光年!這顆新發現的類地行星被命名為羅斯128 b,它的主星是一顆紅矮星,被命名為羅斯128,距離地球11光年。這顆行星為巖石行星,有著與地球的大小類似的尺寸。
  • 外星人可能藏在紅矮星?怪不得我們找不到外星人
    佔到宇宙恆星絕大部分的一類恆星,名叫紅矮星。銀河系中有70%的恆星都屬於紅矮星。這種恆星比太陽更小,也更加黯淡,從地球上單憑肉眼,根本找不到它們的存在。然而紅矮星卻是隱藏在星光中的一個謎團。人類天文學研究一直對紅矮星不太重視,也很少有科學家研究紅矮星。
  • 紅矮星系特拉比斯特1的「眼睛星球」為何是尋找外星生命的關鍵?
    ——1)位於寶瓶座,距離地球約39.13光年,表面溫度極低的紅矮星TRAPPIST-1,就是一個極有可能存在生命的紅矮星系。科學家認為TRAPPIST-1b,c,d這三顆行星之中,較內側的兩顆已經被母恆星潮汐鎖定,而最外側的行星可能位於該系統的宜居帶內或外側距離邊緣不遠處。
  • 研究發現:4光年外「三體「星球可能存在生命,人類要小心了
    但很難接受的是,進入宇宙前的「熱鬧」景象並不存在,「死寂」的氣氛是無法隱藏在宇宙壯麗的景象之下的。這種情況肯定不正常,因為在宇宙的138億年裡孕育了無數的恆星系統。只要每個恆星系統孕育生命的概率不小於零,那麼在誇張的基數下,生命的數量就會嚇人,在宇宙中不可能如此「安靜」。其實這才是費米悖論的核心內容。為了解釋費米悖論,科學家們提出了不同的假說理論。
  • 紅矮星如何從食雙星獲取關鍵信息,其周圍是否存在可居住行星?
    要使同樣的恆星變得更大,那麼其核心到外部的熱量流動就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紅矮星可能擁有更快的旋轉速率,通過其強大的磁場抑制了對流,從而使得熱量變得更加難以從內部轉移到外部,甚至攪亂了星團的形成。但通過最近的觀察結果來看,紅矮星的半徑正如我們預測的那樣,並不需要這種奇特的磁場,只是這樣的結果只是紅矮星中的四個能夠超越二元系統進行的研究,至於它們是不是特殊情況,還需要後續的進一步探索。
  • 研究發現:佔宇宙3/4的紅矮星沒有生命,人類是孤獨的?
    ,它超強致命輻射會殺死可能存在的任何生命,如果紅矮星被排除在外的話,那宇宙中存在生命的可能就大大降低了。認為我們的鄰居上可能存在生命,由於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質量小,光度也小,85%,所以我們之前對外星生命存在的估計可能過高了。
  • 研究發現:佔宇宙3/4的紅矮星沒有生命,人類是孤獨的?
    這些類地行星需要具備以下的條件:首先至少要是一顆巖石星球,並且和地球體積、質量、年齡相仿;這顆行星需要處在母恆星的宜居帶,適合的溫度才能保障液態水的存在;母恆星需要是一顆類太陽恆星、或者是一顆紅矮星。恆星質量太大,會發出致命的輻射,使得生命無法生存。根據以上的條件,科學家認為僅僅是在銀河系中就有上百億顆這樣的類地行星符合生命存在的要求。
  • 國家天文臺發現紅矮星爆發,科學家卻高興不起來
    以往我們認為這類恆星非常溫和,燃燒速度緩慢,不會出現像這麼高強度的能量釋放,是生命誕生最理想的母恆星,但是現在的發現告訴我們,紅矮星已經不適合生命生存了。 為什麼我們之前認為紅矮星是生命誕生的主要恆星?也是地外生命大量存在的主要場所?
  • 又被打臉了:11光年之外,那超級地球的太陽,一點都不平靜
    他們論據、證明的理由很「充分」,這顆紅矮星GJ 887是一顆很穩定、很平靜的恆星!因為,他們連續觀測了它27天,也沒見著它折騰什麼耀斑,那就意味著行星的大氣和生命(若存在的話),就不會動不動就遭受恆星能量的致命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