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強!國家天文臺發現紅矮星爆發,科學家卻高興不起來

2021-01-13 騰訊網

發表在《arXiv》上的一篇論文顯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一個研究小組和法國天文學家合作,利用興隆天文臺的地基廣角相機(GWAC);

在距離地球471光年的位置發現了一顆超冷矮星超強的耀斑爆發,這顆恆星被稱為SDSS J013333.08+003223.7,這次新發現的事件被命名為GWAC 181229A。

恆星耀斑指的是在短時間內恆星大氣局部區域大量釋放能量的現象,引起局部溫度升高,輻射增強,並伴隨著超強的帶電粒子輻射。

這次事件是有史以來人類在超冷恆星中探測到的最大爆發。超級耀斑爆發後輻射的能量介於(5.56 9.25)×10^27 焦耳之間,相當於數十顆原子彈同時爆炸。

『這次發現的爆發可以讓我們更加地了解超冷矮星表面和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我們研究這類恆星有很大的幫助。

超冷矮星其實就是們常說的M型恆星,也就是紅矮星,它們是宇宙中質量最低、顏色最暗、溫度最低的一類恆星。

因為它們的質量介於太陽質量的8%到40%之間,而SDSS J013333.08+003223.7的質量只有太陽的0.3倍,表面溫度2430°C以下,相比之下太陽的表面溫度為5500攝氏度。

以往我們認為這類恆星非常溫和,燃燒速度緩慢,不會出現像這麼高強度的能量釋放,是生命誕生最理想的母恆星,但是現在的發現告訴我們,紅矮星已經不適合生命生存了。

為什麼我們之前認為紅矮星是生命誕生的主要恆星?也是地外生命大量存在的主要場所?

有兩個原因,一是紅矮星的數量非常龐大;二是紅矮星的壽命非常長,長到不可思議。

先說第一點,恆星這種核聚變的天體,它的顏色、光度和壽命只與質量相關。因此根據質量和光譜的不同我們將宇宙中所有的恆星分為了以下的種類。

但是你知道嗎?M型恆星的數量佔到了宇宙恆星數量的3/4,可以說宇宙中有4顆恆星,其中三顆就是質量很少、溫度很低的紅矮星。

剩下的1/4的恆星中有99.5%屬於K、G、F、A、B(一部分)型恆星,而質量最大、最藍、溫度最高的0型恆星、以及部分B型恆星只佔到了5%。

這類恆星死亡後會發生超新星爆發,有些核心會變成中子星有些會變成黑洞,其餘的都會經歷行星狀星雲,核心收縮成白矮星。

所以說按照M型恆星在宇宙中的數量,我們會認為這裡的地外生命會更加豐富。

第二點,M型恆星的壽命長到不可思議,質量最小的紅矮星它的壽命能達到20萬億年,這是啥概念?這個時間相當於宇宙年齡的一千五百倍。

像SDSS J013333.08+003223.7這樣的紅矮星壽命至少在數萬億年,這樣的母恆星壽命對於生命來說,簡直太完美了。

因為我們知道,地球上的生命從最簡單的單細胞,到現在的人類花費了至少45億年,這個時間相當漫長,而我們的太陽現在已經年過中旬,壽命只剩下60億年了;

更為嚴重的是,在10年後,由於太陽核心溫度的升高核聚變的加劇,它的光度會比現在強10%,到時就會造成地球氣溫過高,無法生存,所以就算我們把地球環境保護的好好的,最多也只有10億年的時間。

但是紅矮星並沒有這樣的困擾,它的壽命動輒萬億年,所以如果有生命出現、進化在紅矮星系統中,那麼它們的就會有絕對的優勢。

再加上我們以前認為,紅矮星的有害輻射更低,也有利於生命的誕生進化。

但是現在的發現,讓我們開始思考,紅矮星並不像我們以前認為的是生命的伊甸園。

因為在紅矮星的周圍想要讓一顆行星上有液態水和合適的溫度,那麼這顆行星和紅矮星的距離必須非常近,甚至比水星和太陽的距離還要近。

在如此近的距離上這顆行星才能獲得足夠的溫度。但是如果紅矮星也會像我們太陽一樣爆發超強的能量輻射,那麼這樣的爆發時間會殺死宜居帶上可能存在的任何生命。

所以紅矮星就這樣被排除在了可能存在生命的母恆星行列,這對科學家來說是一件壞消息,這意味著佔了宇宙恆星數量3/4的紅矮星,並沒有地外生命,大大減小了宇宙誕生生命的可能。

所以在未來尋找地外生命的過程中,我們會將更多的目光停留在類太陽恆星上。

2020年的一篇論文也證實了這樣的觀點,這篇論文的研究對象也是一個紅矮星,而且你非常熟悉這顆恆星,它就是距離地球只有4.1光年的比鄰星。雖然離地球很近,但它的亮度很低,所以在地球上我們用肉眼看不到這顆恆星。

2016年的時候,我們在比鄰星的宜居帶發現了一顆行星,這顆行星是一顆巖石行星,質量是地球的1.5倍,可以說這顆行星非常適合生命的誕生和進化。

因此一直以來科學家認為,系外生命可能就在我們家門口,但是2020年的時候,我們在比鄰星上同樣也觀察到了超強的能量爆發事件(恆星耀斑),論文作者認為這樣的短時間的強輻射足以殺死比鄰星B上的任何生命。

所以排除了系外生命就在家門口的觀點,也讓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生命伊甸園的紅矮星變成了生命的地獄。

這次中國科學家又在SDSS J013333.08+003223.7上發現更強的耀斑事件,所以宇宙中的生命並沒有我們之前想像的那麼普遍。

論文:

A ΔR 9.5 mag Super Flare of An Ultracool Star Detected by SVOM/GWAC System

arxiv.org/abs/2012.14126

相關焦點

  • 雲南天文臺發現首例穩定的紅矮星相接雙星
    該工作發現首例穩定的紅矮星相接雙星,並發現該雙星存在近距離的紅矮星第三天體,是一個由三顆紅矮星組成的三星系統。同時,這些作者也指出這顆雙星的軌道在快速收縮,是一顆動力學不穩定的雙星系統,並將合併成一顆快速自轉的單星。
  • 中國天文學家重大發現!迄今為止最強耀斑,三體星生命希望破滅
    作為一顆恆星,SDSSJ013333幾乎不能更不顯眼了。在茫茫宇宙中,它又小又暗,原本只是隱藏在一個漆黑的角落,能夠被人類發現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它似乎偏偏要證明一下自己,趁科學家們不注意的時候,突然發出了一次劇烈的耀斑。
  • 這顆正朝著太陽而來的紅矮星,還要帶來另一個地球?
    近日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發現了一個讓天文學界振奮的消息:他們再度發現了一顆可能存在生命的類地行星,距離地球11光年!這顆新發現的類地行星被命名為羅斯128 b,它的主星是一顆紅矮星,被命名為羅斯128,距離地球11光年。這顆行星為巖石行星,有著與地球的大小類似的尺寸。
  • 科學家發現比鄰星爆發超級耀斑
    2016年8月,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公布了一個重磅消息——天文學家在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附近發現一顆處於宜居帶的類地行星,名曰比鄰星b。對於三體迷而言,比鄰星b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會經常爆發強烈的耀斑,可能早已將比鄰星b摧殘得面目全非。比如,通過分析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列的觀測數據,天文學家曾在今年早些時候發現比鄰星爆發了一個超級耀斑,強度相當於太陽最強耀斑的10倍。
  • 科學家發現地球「複製體」,但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科學家意外發現和地球十分相似的行星,它會成為人類努力的方向嗎?人類又為什麼需要星際移民。別著急聽我慢慢道來。工業革命的大發展,也使得溫室氣體大量排放,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隨之帶來的就是南北極的冰雪不斷融化,海平面的不斷上升,這些狀況也是科技爆發之前沒發生過的
  • 重大發現!120光年外兩顆新系外行星 超級地球繞紅矮星19天
    120光年外兩顆新系外行星 超級地球繞紅矮星19天伯爾尼大學的天文學家利用位於墨西哥的SAINT-EX天文臺公開數據分析,發現了另外兩個行星繞著紅矮星TOI-1266旋轉,並且其中一顆是距離地球120光年外的超級地球,另外一個是次海王星。
  • 中國天文學家觀測到史上最強超新星爆發現象(圖)
    中國天文學家觀測到史上最強超新星爆發現象(圖) 2016-01-18 08:54:19 圖為史上最強超新星爆發的想像圖
  • 史上首次!科學家發現其它恆星出現日冕物質拋射現象!
    史上首次!科學家發現其它恆星出現日冕物質拋射現象!科學家們對我們太陽的星體動力學最熟悉了。太陽耀斑是太陽系中最大的爆炸。當積聚在太陽中的磁能突然釋放時,我們的恆星就會釋放出這些強烈的輻射,這種爆炸可能會危及軌道上的衛星或太空人。太陽耀斑爆發通常會伴隨著大量恆星物質的釋放,這就是日冕物質拋射。這些爆發是太陽上最強大的磁性事件,它會拋出多達440億噸(400億公噸)超高溫等離子體或帶電粒子云。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發現新型恆星爆發
    該工作對一顆奇特的密近雙星J162117進行觀測分析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恆星爆發,這類爆發由白矮星的突髮式吸積引起,這種突髮式的吸積又與伴星的磁活動相關聯。   J162117是由國際巡天發現的短周期密近雙星系統,兩顆子星相互繞轉一周的時間約為5小時。由於較短的軌道周期以及EW型的光變行為,該系統最初被認為是一顆位於短周期截止附近的相接雙星。
  • 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史上最強伽馬射線暴
    這些能量的爆發是巨大恆星在變成超新星的過程中發生的,在數十億光年遠的地方都能看到其發射出的雙束伽馬射線。因為伽馬射線暴與黑洞的產生密切相關,所以科學家們一直以來都想要能夠更加詳細地研究這一罕見的現象。不幸的是,由於伽馬射線暴持續時間非常短暫(只有幾秒鐘)並且多數都發生在遙遠的星系,導致科學家們深入研究這一現象的機會少之又少。
  • 北極發現4.6萬年前的小鳥,結構保存完整,科學家卻高興不起來!
    就在前段時間科學家有了一個重大發現,他們在北極的凍土層中發現了一隻小鳥,這隻小鳥已經沉睡了4萬多年,如今重現在人類眼前,這究竟是好還是壞呢?科學家把這隻小鳥帶回實驗室後,才發現這是一隻雌性的百靈鳥,由於它的屍體保存的還比較完整,甚至有科學家認為這隻小鳥才死去不久。當他們進行分析,後才確定這隻小鳥已經死亡了4.6萬年的時間了,由於常年在寒冷的凍土層掩埋下,所以它的屍體才保存得比較完整。
  • 共享虛擬天文臺,讓真實宇宙「觸手可及」
    20年後的今天,「大數據」早已無處不在,「虛擬天文臺」的數字宇宙對於天文領域的專業研究者和眾多愛好者而言也早已不可或缺。崔辰州介紹,虛擬天文臺將全球範圍內的天文研究資源無縫透明連結在一起,讓科學家和普通公眾能夠基於數據發現、高效數據訪問和互操作,以各種創新的方式對數據進行檢索、展現和分析。
  • 美宇航局公布X級太陽耀斑震撼畫面 稱其「史上最好圖像」
    美國宇航局抓拍到X級太陽耀斑震撼畫面,稱其「史上最好圖像」  據英國《每日郵報》5月8日報導,美國宇航局多個天文望遠鏡聯合抓拍到X級太陽耀斑爆發場景,並稱之為史上最好照片。  此次太陽耀斑爆發於2014年3月29日,是有記錄以來規模最大、能量最強的X級爆發。此次共有4架太空望遠鏡和一個地球上的天文臺聯合觀察它,包括NASA界面區成像光譜儀(IRIS)、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DO)、魯文-拉馬蒂高能太陽光譜成象儀(RHESSI)、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鄧恩太陽望遠鏡,以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日出」(Hinode)號太陽探測器等。
  • 紅矮星是壽命最長的恆星,它的行星也許將成為人類最後避難所
    在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領域,紅矮星成了當仁不讓的主角。因為它在銀河系中數量最多、演化最穩定、壽命也最長。目前科學家估算,在銀河系中至少有幾十億顆紅矮星擁有類地行星。發現這些類地行星意義十分重大,因為紅矮星既穩定又長壽,這些都是創造出生命以及生命向更高級進化所必須的。所以在紅矮星的類地行星上發現生命,甚至發現高級生命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 人類能否生活在紅矮星附近?
    雖然紅矮星表面溫度比太陽低得多,質量也更小,但是由於紅矮星內部核聚變速率較慢,它們的壽命可能比太陽更為長久。巴納德星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之一,僅6光年之遙。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那些年齡小於幾十億年的年輕紅矮星是高能輻射源(包括紫外輻射和X射線輻射)。
  • NASA發現太陽爆發三年來最強耀斑,太陽要從「沉睡」中醒來?
    據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官網稱,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DO)在上個月底觀測到了自2017年10月以來太陽噴發的最強耀斑,有可能是進入新太陽周期的跡象。難道太陽要從『沉睡』中醒來?為方便研究,科學家根據耀斑到達地球時的強度進行了分類:A<B<C<M<X(每類威力比下一級強10倍)。據NASA科學家分析,此次爆發的太陽耀斑屬於M級(中等級別),不用太過恐慌。而且它並不是針對地球的,不會直接影響人體健康,不過有可能會影響地球上的衛星通信質量和GPS信號。
  • 研究發現:佔宇宙3/4的紅矮星沒有生命,人類是孤獨的?
    在數十年間,我們已經發現了不少於4500顆地外行星,在這些行星中有些是像木星一樣的巨型氣態行星,有些是類似於天王星的超級地球,也有一些跟地球的環境非常相仿的類地行星;根據以上的條件,科學家認為僅僅是在銀河系中就有上百億顆這樣的類地行星符合生命存在的要求。
  • 研究發現:佔宇宙3/4的紅矮星沒有生命,人類是孤獨的?
    在1924年之前,我們人類還不知道有河外星系的存在;當時我們認為的宇宙只不過是我們身處的銀河系,現在我們常說的仙女座星系、大小麥哲倫星系、M87星系等等,只不過是身處在銀河系中的原恆星星雲。但是1924年之後,埃德溫·哈勃首次利用變星測量了仙女座星雲的距離,發現仙女座這個模糊的星雲竟然距離我們至少245萬光年,遠遠超出了銀河系的範圍。
  • 科學家發現的「恐怖」行星,溫度4327攝氏度,超過紅矮星
    2017年6月,科學家在距離地球65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顆「超級行星」,並且將其命名為KELT-9b。發現KELT-9b以後,很多人都說它是最「恐怖」的行星,因為它是人類目前為止發現過的最熱行星,表面溫度達到了4327攝氏度。太陽系的八大行星當中,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一共是4600萬公裡。
  • 鄰近的紅矮星並不平靜,可能不適合生命存在
    天文學家稱,在地球附近的紅矮星Gliese 887似乎有比之前所認為的更危險的耀斑活動現象。這可能會讓它附近的「超級地球」行星家族不那麼容易存在生命——但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