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天文臺發現首例穩定的紅矮星相接雙星

2020-11-22 中國科學院

  近期,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究員錢聲幫和博士生江林巧等的題為SDSS J001641-000925: the First Stable Red-dwarf Contact Binary with a Close-in Stellar Companion 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工作發現首例穩定的紅矮星相接雙星,並發現該雙星存在近距離的紅矮星第三天體,是一個由三顆紅矮星組成的三星系統。

  宇宙中80%以上的恆星是紅矮星,然而這種數量最多的恆星能否像其它類型的恆星一樣相接在一起並擁有一個公共包層而形成相接雙星,是這一研究領域存在的未解決難題。SDSS J001641-0009252011年發現的短周期食雙星系統,兩顆紅矮星每4小時46分鐘相互繞轉一周。美國的Davenport博士等後續的測光和光譜觀測與研究發現它是首例紅矮星相接雙星。同時,這些作者也指出這顆雙星的軌道在快速收縮,是一顆動力學不穩定的雙星系統,並將合併成一顆快速自轉的單星。為了研究這顆雙星的軌道性質,從20119月起錢聲幫等利用麗江2.4米望遠鏡、阿根廷2.15米望遠鏡、泰國2.4米望遠鏡和興隆2.16米望遠鏡等設備對這顆星進行了3年多的監測,發現SDSS J001641-000925軌道不存在快速的收縮,揭示了它是首例穩定的紅矮星相接雙星系統,兩子星擁有一個對流的公共包層錢聲幫等還發現這顆雙星掩食信號到達地球的時間呈現出周期為5.7年、變幅為3.7分鐘的周期性變化,表明系統中存在質量約為0.14倍太陽質量的紅矮星第三天體,是一個由三顆紅矮星組成的特殊三星系統。伴星天體到中心雙星的距離約為2.8AU1AU為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這些發現表明,紅矮星第三天體通過角動量轉移驅使紅矮星相接雙星的形成,對研究恆星早期的形成和恆星間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該成果得到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資助(批准號:1132531511133007)。

    論文信息:Qian S.-B., Jiang, L.-Q.; Fernández Lajús, E.; Soonthornthum, B.; Zhu, L.-Y.; Zhao, E. G.; He, J.-J.; Liao, W.-P.; Wang, J.-J.; Liu, L.; Rattanasoon, S.; Aukkaravittayapun, S.; Zhou, X.; Liu, N. P., SDSS J001641-000925: The First Stable Red Dwarf Contact Binary with a Close-in Stellar Companion, 2015, ApJ 798, L42.

 

紅矮星相接雙星SDSS J001641-000925及其近距離的紅矮星第三天體 

  近期,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究員錢聲幫和博士生江林巧等的題為SDSS J001641-000925: the First Stable Red-dwarf Contact Binary with a Close-in Stellar Companion 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工作發現首例穩定的紅矮星相接雙星,並發現該雙星存在近距離的紅矮星第三天體,是一個由三顆紅矮星組成的三星系統。
  宇宙中80%以上的恆星是紅矮星,然而這種數量最多的恆星能否像其它類型的恆星一樣相接在一起並擁有一個公共包層而形成相接雙星,是這一研究領域存在的未解決難題。SDSS J001641-000925是2011年發現的短周期食雙星系統,兩顆紅矮星每4小時46分鐘相互繞轉一周。美國的Davenport博士等後續的測光和光譜觀測與研究發現它是首例紅矮星相接雙星。同時,這些作者也指出這顆雙星的軌道在快速收縮,是一顆動力學不穩定的雙星系統,並將合併成一顆快速自轉的單星。為了研究這顆雙星的軌道性質,從2011年9月起錢聲幫等利用麗江2.4米望遠鏡、阿根廷2.15米望遠鏡、泰國2.4米望遠鏡和興隆2.16米望遠鏡等設備對這顆星進行了3年多的監測,發現SDSS J001641-000925的軌道不存在快速的收縮,揭示了它是首例穩定的紅矮星相接雙星系統,兩子星擁有一個對流的公共包層。錢聲幫等還發現這顆雙星掩食信號到達地球的時間呈現出周期為5.7年、變幅為3.7分鐘的周期性變化,表明系統中存在質量約為0.14倍太陽質量的紅矮星第三天體,是一個由三顆紅矮星組成的特殊三星系統。伴星天體到中心雙星的距離約為2.8AU(1AU為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這些發現表明,紅矮星第三天體通過角動量轉移驅使紅矮星相接雙星的形成,對研究恆星早期的形成和恆星間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該成果得到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資助(批准號:11325315和11133007)。
    論文信息:Qian S.-B., Jiang, L.-Q.; Fernández Lajús, E.; Soonthornthum, B.; Zhu, L.-Y.; Zhao, E. G.; He, J.-J.; Liao, W.-P.; Wang, J.-J.; Liu, L.; Rattanasoon, S.; Aukkaravittayapun, S.; Zhou, X.; Liu, N. P., SDSS J001641-000925: The First Stable Red Dwarf Contact Binary with a Close-in Stellar Companion, 2015, ApJ 798, L42.
 
紅矮星相接雙星SDSS J001641-000925及其近距離的紅矮星第三天體 

相關焦點

  • 雲南天文臺相接雙星截止周期研究獲進展
    近日,《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研究生張旭東和研究員錢聲幫在相接雙星研究方面的新成果。該研究分析相接雙星各物理參量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推導出周期跟質量比的關係,將相接雙星的截止周期從目前的0.22天下推到0.15天。
  • 科學家提出相接雙星軌道周期長期變化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副研究員劉亮等人在相接雙星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 相接雙星截止周期研究獲進展
    近日,《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研究生張旭東和研究員錢聲幫在相接雙星研究方面的新成果。該研究分析相接雙星各物理參量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推導出周期跟質量比的關係,將相接雙星的截止周期從目前的0.22天下推到0.15天。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發現新型恆星爆發
    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的研究成果,發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 天文學難點獲突破:相接雙星截止周期下推到0.15天
    相接雙星的形成和演化是天體物理領域的熱點與難點。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究人員通過分析相接雙星各物理參量之間的相互關係,推導出周期跟質量比的關係,把相接雙星的截止周期從目前的0.22天下推到0.15天。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國內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圖片來源:中科院雲南天文臺10月14日,記者從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近期研究人員在國內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類新星是一類長周期、高吸積率的激變雙星,白矮星主星從充滿洛希瓣的晚型紅矮星次星吸積物質而在自己的周圍形成高溫的吸積盤。這類激變雙星具有與新星類似的物理特徵但卻沒有觀測到新星爆發,是研究新星爆發、吸積物理過程和探討激變雙星演化等的天然實驗室。
  • 雲南天文臺發現剛剛完成快速物質交流的oEA型脈動食雙星
    原標題:雲南天文臺發現剛剛完成快速物質交流的oEA型脈動食雙星近期,國際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博士陳興浩和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孝斌等人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利用星震學方法認證了一個剛剛經過快速物質交流階段的oEA型脈動食雙星系統。
  • 我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類新星是一類長周期、高吸積率的激變雙星,白矮星主星從充滿洛希瓣的晚型紅矮星次星吸積物質在自己的周圍形成高溫的吸積盤。
  • 雲南天文臺發現罕見天象,宇宙中出現「洛希瓣」現象,其意義重大
    在中國科學院之下,有五座天文臺,其中位於南方的最大天文實測基地,雲南天文臺,其位於中國雲南的省會「昆明」,1972年,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正式成立,是首批進入我國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綜合性研究所,為我國在天文觀測領域中提供不少助力。
  • 雙星和類木巨行星被中國科學家發現,這種緻密雙星系統你了解多少
    宇宙之中有很多和太陽系類似的星系,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星系,這次我國雲南天文臺的科學家,發現了一個緻密的雙星系統,以及雙系統中一個類木星的行星,這次發現引起世界其他科學家的注意,目前這個發現已經被收入國際天文學術期刊【天文學物理雜誌】這次發現讓人們知道在獵犬座DE附近有一個緻密的雙星系統,盤質量約為太陽的萬分之幾到千分之幾的量級
  • 科學網—闡釋不相接雙星軌道長期收縮現象
    本報訊 近日,河南商丘師範學院電子電氣學院教師陳文聰在不相接雙星軌道長期收縮現象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 天文學家發現密集雙星系統 挑戰恆星形成理論
    時至今日,天文學家仍覺得這種密集的雙星系統不應該存在。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最新報導,天文學家在我們銀河系內發現了四對似乎不可能存在的恆星組合。恆星與恆星之間的距離非常近,以至於很難用通常的理論來解釋。  天文學家利用的是位於夏威夷的紅外望遠鏡發現這四對恆星的。
  • 國家天文臺發現紅矮星爆發,科學家卻高興不起來
    發表在《arXiv》上的一篇論文顯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一個研究小組和法國天文學家合作,利用興隆天文臺的地基廣角相機(GWAC); 在距離地球
  • 我國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通訊員 陳豔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類新星是一類長周期、高吸積率的激變雙星,白矮星主星從充滿洛希瓣的晚型紅矮星次星吸積物質在自己的周圍形成高溫的吸積盤。這類激變雙星具有與新星類似的物理特徵但卻沒有觀測到新星爆發,是研究新星爆發、吸積物理過程和探討激變雙星演化等的天然實驗室。
  • 科學網—錢聲幫等發現看得見兩個「太陽」的類木行星
    本報訊 作為天文學的一大熱點,從1992年起,人類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已有700多顆。相關研究的一個突出進展是人們發現系外行星及其繞轉的母星天體具有複雜的多樣性。近日,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研究員錢聲幫等人發現了繞快速脈動的B型亞矮星雙星轉動的類木行星。這是人們首次發現繞這種奇特天體轉動的太陽系外行星天體。 B型亞矮星是一類中心氦核在燃燒且具有很薄的氫殼層的表面有效溫度極高(25000℃~35000℃)的天體。關於其形成和演化的研究一直是天文和天體物理研究的難點。
  • 紅矮星如何從食雙星獲取關鍵信息,其周圍是否存在可居住行星?
    到目前為止,不管是直接觀察,還是理論模型,我們都難以就它們的大小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還需進一步藉助雙星系統的觀察來了解它們的內部。這樣看似常見恆星卻仍然充滿了神秘感,我們應該如何來理解紅矮星的大小?年輕的紅矮星往往會伴隨著劇烈的氣體爆發現象,它們又會對周圍剛剛起步的行星帶來哪些影響?
  • 中國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我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昆明10月11日電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陳豔)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 我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科技日報昆明10月11日電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陳豔)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 雲南發現亞洲首例發光叩甲
    圖為發現的亞洲首例發光叩甲。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攝中新網昆明7月22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來自上海的昆蟲分類愛好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進化基因組學與基因起源課題組客座研究者畢文煊,在雲南科考時發現了亞洲首例發光叩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