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錢聲幫等發現看得見兩個「太陽」的類木行星

2021-01-18 科學網

 

本報訊 作為天文學的一大熱點,從1992年起,人類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已有700多顆。相關研究的一個突出進展是人們發現系外行星及其繞轉的母星天體具有複雜的多樣性。近日,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研究員錢聲幫等人發現了繞快速脈動的B型亞矮星雙星轉動的類木行星。這是人們首次發現繞這種奇特天體轉動的太陽系外行星天體。

 

B型亞矮星是一類中心氦核在燃燒且具有很薄的氫殼層的表面有效溫度極高(25000℃~35000℃)的天體。關於其形成和演化的研究一直是天文和天體物理研究的難點。

 

室女座NY是一顆由B型亞矮星和溫度較低的紅矮星組成的食雙星系統,距地球約2300光年。兩顆子星相距約54萬公裡,相當於地球到月球距離的1.4倍,平均2小時25分鐘相互繞轉一圈。地球上的任何望遠鏡都無法直接分開這兩顆星,但是通過望遠鏡能觀測到它們相互繞轉產生的掩食光變和B型亞矮星快速脈動導致的亮度變化。

 

利用雲南天文臺的1米望遠鏡和阿根廷的2.15米望遠鏡,並結合前人的觀測成果,錢聲幫等人對該雙星進行了監測。他們發現該系統中存在一顆繞雙星轉動的類木行星,其最小質量為2.3倍木星,繞轉周期為7.9年。這顆類木行星到中心雙星的距離約為3.3個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為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此外,該系統中還有一顆質量約為2.5倍木星的系外行星。

 

「在這兩顆行星星球上,不僅能觀看到一個紅一個藍白的兩個『太陽』高掛天空,還能近距離感受到B型亞矮星的快速脈動。」錢聲幫說。

 

這兩顆系外行星目前已被系外行星百科全書網站收錄,相關成果已被美國《天體物理雜誌通訊》接受。(柯訊)

 

《中國科學報》 (2012-01-01 A4 綜合)

相關焦點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類木行星的誕生
    上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四顆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的誕生,它們都是基於星子的碰撞合併,本來這樣的過程應同樣適用於剩下的四顆類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誕生,但科學家們在經過研究之後發現,類木行星的誕生並非那麼簡單。
  • 《類木 行星綜述》
    類木行星,是類似於木星成分構成的行星的總稱。包括土星和它的衛星、木星和它的衛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和它們的衛星,都是類木行星。它們的共同點是由氫氦甲烷等氣體有機物構成。另一類行星跟地球一樣,由巖石金屬構成主體,叫類地行星,包括火星、金星、水星、月球、地球五個星體。  類木行星來源於太陽的中子衰變過程。太陽中子衰變的時候,把所有衰變產物炸飛開來,瀰漫了幾百億公裡半徑的龐大區域。其中接近太陽核心的物質,在萬有引力作用下,返回太陽。
  • 關於類木行星
    類木行星為類似木星的氣體行星,體積較其他巖質的行星來的大,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以及海王星等四個行星。然而,天王星和海王星有許多地方和木星與土星不同,有時只指木星和土星這種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稱為類木行星,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其主要由氫、氦、冰、甲烷、氨等構成,石質和鐵質只佔極小的比例,它們的質量和半徑均遠大於地球,但密度卻較低。
  • 學術閱讀03【類木行星】
    其中包含了大家所熟知的太陽系、太陽、9大行星、恆星、流星雨、日食、外系行星和黑洞。感謝國家地理推出的Science101,為大家提供了優質的學習資料。Section 1: 12個天文詞彙Section 2: 閱讀內容
  • 科學家發現類木行星 宇宙中或存在類太陽系星系
    參考消息網7月19日報導 外媒稱,在我們於銀河系所處的這個角落尋找類地行星的時候,一些科學家已經變得非常挑剔。除了能夠支持生命,他們認為,理想中的可居住系外行星應存在於一個類似於太陽系的星系中。報導稱,它距離地球大約200光年,靠近一顆叫做「HIP11915」的恆星,後者很像我們的太陽。利用雙筒望遠鏡,我們可以在北美南部夜空的鯨魚座附近看到這顆恆星。那麼,是什麼讓挑剔的天文學家認為這個星系特別像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呢?強有力的證據表明,該星系有一顆與木星相似的擁有類似巨大質量的大型氣體行星。
  • 【天文小課】講義3.4太陽系的類木行星
    接下來我們來深入了解這四顆類木行星的特點。    首先是木星。木星可以說是太陽系行星家族的巨無霸它的肚子裡能裝下1300個地球,它的重量比其他7顆行星重量總和還重兩倍半。木星有濃厚的大氣層,大氣層之下是更加稠密達到液體狀態的氫氣海洋。在望遠鏡中觀察木星我們會發現不同顏色的條狀線條,這其實是木星的雲層,並不是液體的星球表面。
  • 一顆類地行星能存在於兩個太陽周圍嗎?
    永旺(Aeon)的圖書作者和科學編輯科裡·鮑威爾(Corey Powell)在Quora網站上回答: 如果兩個太陽圍繞彼此旋轉會發生什麼?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僅僅是一個理論上的問題。但是,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天文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十幾個已確認的「環繞型行星」實例,即圍繞著雙星系統運行的行星。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類木行星的誕生(二)
    上篇文章中,我們講到了三種關於類木行星形成的假說,前兩種假說已經做了介紹,還剩最後一種沒有說,而這一種假說也是十分有趣,有些科幻的味道。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些科學家就提出了類木行星,比如木星,它可能是從八大行星軌道的外圍遷移進入目前軌道位置的,而造成遷移的原因是木星在原有位置運行時,會與大量的星際塵埃和氣體發生摩擦,因此運行軌道會發生一定程度上的偏轉,時間一長,就有可能進入內側,拉近與早期太陽之間的距離。
  • 氣態巨行星「內心」首次發現 有望揭示類木行星形成演化之謎
    諸如木星和土星等氣態巨行星被稱為「類木行星」。研究人員稱,諸如木星和土星等氣態巨行星被稱為「類木行星」,在這些行星上,濃厚的氫氣和氦氣包裹著一個固體內核,但以前從未有人看見這些固體內核,最新天體據信是一顆氣態巨行星濃厚大氣層被剝奪後留下的固體內核。
  • 天文學家發現兩個恆星系統,包括三顆類地行星,兩顆超級地球
    ,其中一個包含三個與地球大小相似的巖質行星,另一個則包含了兩個超級地球。奧維耶多大學的天文學家通過分析美國宇航局(NASA)克卜勒衛星的K2任務收集到的數據,發現了這些遙遠的系外行星。這些行星並不是由天文望遠鏡直接觀測到的,而是通過分析恆星的光譜發現的。當行星定期從恆星前方經過時,就會造成恆星的亮度發生輕微變化,這就是凌日現象,由此可以推斷出這些行星的存在。
  • 更神似的類地行星!發現一「恆星-行星」系統與「太陽-地球」如雙胞胎
    當我們提到類地行星時,它們實際上有多像地球?由於多數類地行星的母恆星屬於紅矮星,與太陽相差甚遠,整個系統實際上無法和太陽系比擬。不過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新的系外行星,不只大小跟地球差不多,連母恆星溫度、大小也都跟太陽非常接近,仿佛第二個繞著太陽轉的地球。
  • 郭守敬望遠鏡發現變星新奧秘—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來自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的消息,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錢聲幫研究員等人日前在利用我國郭守敬望遠鏡的光譜巡天數據,並對盾牌座德爾塔型變星進行分析研究時
  • 【科學種子科技英語】科學家發現首顆無雲類木行星
    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顆在觀測時未發現雲層或雲霾的類木行星。這項發現發表在本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這顆被命名為WASP-62b的氣態巨星是2012年通過廣角搜尋行星系統(WASP)南巡時第一次被發現。然而直到現在,人們才開始對它的大氣層進行深入的研究。
  • 馴鹿是陸地動物中唯一能看得見紫外線的動物?
    網上流傳這樣一段有關馴鹿的視頻,視頻稱:馴鹿是陸地動物中唯一能看得見紫外線的動物。也有網民稱:馴鹿是唯一能看見紫外線的哺乳動物。網傳消息截圖網傳消息截圖馴鹿看得見紫外線是不是真的?科學網文章《研究發現馴鹿可看到紫外線:助其於極地生存》介紹:研究者們發現,馴鹿能夠看到大多數動物都看不到的太陽紫外線,這項本領能夠有助它們在冰天雪地的極地環境中更好的生存。馴鹿是不是唯一能看見紫外線的哺乳動物?馴鹿是不是陸地動物中唯一能看得見紫外線?環球網文章《反射紫外線!
  • 非常之旅,漫遊太陽系類木行星
    從地球上看去,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木星亮度僅次於金星。它是一個沸騰的星球,它的大氣像波浪一樣上下翻滾,其中還夾著大大小小的氣旋。天文愛好者十分熟悉的大紅斑位於木星的南半球。這是一個按逆時針方向旋轉的氣旋,呈紅色。在大多數天文學家眼裡是一個能裝下3個地球的大「颱風」。在其背陽面,還能見到極光、流星和閃電,豔麗奪目。和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一樣,木星也有光環,但木星的光環十分暗弱。
  • 氣態巨行星「內心」首次發現 有望揭示類木行星形成演化之謎
    研究人員稱,諸如木星和土星等氣態巨行星被稱為「類木行星」,在這些行星上,濃厚的氫氣和氦氣包裹著一個固體內核,但以前從未有人看見這些固體內核,最新天體據信是一顆氣態巨行星濃厚大氣層被剝奪後留下的固體內核。
  • 關於類地行星的知識
    類地行星的大氣層都是再生大氣層,有別於類木行星直接來自於太陽星雲的原生大氣層。類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類地行星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它們距離太陽近,體積和質量都較小,平均密度較大,表面溫度較高,大小與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巖石構成的。類地行星或視其巖石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矽化合物為主,另一類以碳化物為主,像是含碳球粒隕石的小行星。
  • 「類地行星」或在宇宙中普遍存在
    據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公開的一篇論文稱,科學家們以新研究得出結論,地球這種尺寸的行星可以在整個宇宙範圍內尋找得到,而不用像此前理論所固守的,認為只能在金屬含量豐沛的恆星周圍發現。
  • 銀河系中還有很多質量和半徑比木星更大的類木行星
    根據定義,行星本身不會通過核聚變發光,它們都繞著恆星運動。行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類地行星,其主要成分為金屬和矽酸鹽巖石,核心是由金屬構成,表面覆蓋著呈現固態的矽酸鹽巖石;另一類是類木行星,其組成與恆星相似,主要成分為氫和氦,表面沒有固態的矽酸鹽巖石。由於星雲主要是由氫和氦組成,所以類木行星的質量和半徑都會大於類地行星,例如,木星是太陽系中的行星,它的質量和半徑分別是地球的318倍和11倍。
  • 何為類地行星?
    簡單地說:類地行星(八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遠日行星(天王、海王).)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它們距離太陽近,體積和質量都較小,平均密度較大,表面溫度較高這是非常深刻的問題.迄今為止沒有人給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天文學家已經在銀河系發現若干和地球相似的表面由巖石構成的行星.它們的質量遠遠超過地球,也缺乏圍繞旋轉的類似太陽的星球,而是圍繞已經死亡的星體旋轉.現在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有了裡程碑式進展.科學家在太陽系外部發現了一個和地球非常相似的行星.其行星編號為155,是太陽系外最小的行星.其半徑是地球的2倍,質量是地球的7.5倍.距恆星300萬千米(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