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技網】
根據定義,行星本身不會通過核聚變發光,它們都繞著恆星運動。行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類地行星,其主要成分為金屬和矽酸鹽巖石,核心是由金屬構成,表面覆蓋著呈現固態的矽酸鹽巖石;另一類是類木行星,其組成與恆星相似,主要成分為氫和氦,表面沒有固態的矽酸鹽巖石。由於星雲主要是由氫和氦組成,所以類木行星的質量和半徑都會大於類地行星,例如,木星是太陽系中的行星,它的質量和半徑分別是地球的318倍和11倍。
不過,在目前已知的數千顆行星中,木星並非的行星,銀河系中還有很多質量和半徑比木星更大的類木行星。理論上,類木行星的質量不會無限大,當質量大於木星的13倍時,核心的氘核聚變將會被啟動,此時的天體被稱作褐矮星。此外,尺寸的行星和質量的行星並非同一顆,這是因為聚集越多質量,類木行星反而會因為自重而使尺寸壓縮變小。
根據NASA系外行星檔案,目前已知尺寸的行星是WASP-79 b,它的半徑大約是木星的2.1倍,而質量僅為木星的90%。另一方面,目前已知質量的行星是SR 12 c和HD 217786 b,它們的質量均為木星的13倍。
不過13倍木星質量作為褐矮星和行星的分界線存在一定的爭議,這是因為褐矮星的氘核聚變持續時間很短,最長不會超過1億年,當褐矮星停止核聚變之後,它們應該算作行星。按照這樣的看法,目前已知尺寸的行星是HD 100546 b,它的半徑是木星的6.9倍,質量是木星的20倍。另一方面,目前已知質量的行星是HR 2562 b,它的質量是木星的30倍,半徑是木星的1.1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