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木行星為類似木星的氣體行星,體積較其他巖質的行星來的大,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以及海王星等四個行星。然而,天王星和海王星有許多地方和木星與土星不同,有時只指木星和土星這種行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稱為類木行星,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其主要由氫、氦、冰、甲烷、氨等構成,石質和鐵質只佔極小的比例,它們的質量和半徑均遠大於地球,但密度卻較低。
類木行星還有3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都具有行星環的結構且星體的密度較低,土星的密度甚至比水還要低;都有比較多的衛星,旁邊還有一圈圈光環。平均密度約≦1.75 g/cm3,土星的密度約為0.7 g/cm3。土星的質量為地球的95倍,木星質量約為地球的318 倍,但木星的半徑只比土星大20%。
由內而外,中心有巖石核心、液態金屬氫、液態分子氫、充滿氣體的大氣層,表面有漩渦狀的雲層。另有行星環及為數眾多的衛星環繞著。
太陽和類木行星表面大氣主要成分木星和土星主要的成分是氫和氦,重元素在質量上佔的比例只有3%和13%。它們的結構被認為是在外面數層是分子氫,包圍著內部液態的數層金屬氫,和一個可能是巖石的核心。
最外層的部份是氫的大氣層,特徵是有許多層由氨和水組成,可以看見的雲彩。金屬氫組成每個行星的大塊,被描述成金屬是因為巨大的壓力使氫變成導電體,一如金屬所呈現的。它的核心,如果存在,包括其中的重元素會有20,000K的高溫和巨大的壓力,而難以理解它們的性質。
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在恆星形成初期,其外部包圍著一圈碟狀的宇宙殘骸,這些宇宙殘骸由宇宙塵埃和氣體等物質組成,後來,經歷了幾百萬年的時間,這圈碟狀的宇宙殘骸才逐漸形成了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
2002年11月28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一份研究報告稱,這些巨大的碟狀宇宙殘骸,在圍繞恆星旋轉不了幾圈後就會分裂,而破裂後的物質迅速聚合在一起,並把氣體牽引過去,從而形成了像木星那樣外圍圍繞氣體的巨大行星。
太陽系大行星是太陽噴射的兩大旋臂中的正反塵埃物質在相遇後結合逐級合成的。 由於兩條旋臂隨著太陽自轉發生纏繞、接近和相遇,正反旋臂物質發生碰撞,先合成天體核,又繼續吸收物質象滾雪球一樣生長壯大,一個行星就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