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類地行星的誕生

2020-08-25 賽先生科普

上一篇文章我們把太陽系的凝聚理論大概的講了一遍,但細節之處並沒有仔細介紹,為此這篇文章將介紹一下八大行星的形成,也就是之前提到的星子,是如何形成並累積成行星的過程。

所謂「星子」,就是指在原始太陽星雲收縮過程中,由星際塵埃吸積附近的物質而逐漸形成直徑在數公裡乃至上百公裡的小天體,然而這個吸積過程並不是那麼隨意的,畢竟這些星子是日後形成原行星的原材料,而我們知道八大行星分為四顆類地行星和四顆類木行星,它們的物質構成比例是完全不相同的,因此當初的星子至少在物質成分上也是有差異的。

而星子成分上的差異主要受其分布位置影響,也就是距離星雲中心的遠近,而距離的遠近意味著溫度的高低,距離中心越近溫度越高,越遠溫度越低,這一點很容易理解。

那麼這些還沒有開始吸積過程的星際塵埃在不同溫度的位置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一個簡單的例子,太陽的組成物質是什麼形態?沒錯,就是等離子態,因為太陽的高溫,導致普通的固態、液態、體態都沒法存在,因此原子都分散成正負離子存在,而類似的過程存在於太陽星雲內部。

由於星雲收縮,導致中心溫度上升,一批星際塵埃因此解體,分散為分子或原子,不過星雲外圍的塵埃沒有受影響,它們在之後的時間內,依舊在不斷的吸積附近物質,形成星子。

但之前我們也說到了,星際塵埃的作用除了被當作凝聚核之外,還起到了幫助降溫的作用,也就是說原先能夠將塵埃分散為單個粒子的位置,隨著時間的推移,溫度降下來,又能重新聚合到一起,然而這時候我們還需要考慮一點,這些再度聚合起來的塵埃還和原先的一樣嗎?

答案是否定的,這次在此聚合起來的塵埃和原先的組成成分不再一樣了,原因仍舊是溫度,一個簡單的例子,將一塊鋁和一塊鐵放到一個初溫相同的空間內,隨著空間內溫度不斷的上升,首先是鋁塊熔化,其次是鐵塊熔化,因為鋁的熔點要比鐵低了將近九百攝氏度,假設此時空間內的溫度是兩千度,我們記為狀態A。

之後我們開始降溫,下降一千度,溫度變為一千,此時熔化的鐵會變為固態,而鋁仍舊是液態,我們記為狀態B。

這兩種狀態正好可以對應星際塵埃的分散-再凝聚過程,一開始溫度很高,基本所有塵埃都分散了,後來溫度慢慢下降,那麼一批金屬元素會率先變為固態,成為一顆顆金屬顆粒,於此同時,那些更遠處的位置,其溫度則更低一些,因此除了金屬顆粒之外,一些矽酸鹽顆粒也可以出現了。

大概在距離中心5個天文單位的範圍之內,留下的塵埃顆粒基本以金屬或巖石為主,之後在漫長的歲月裡,這些塵埃會不斷的吸積附近物質,體積和質量不斷增加,形成星子,之後還會經歷相互碰撞合併的過程,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四顆類地行星存在的局面。

按理說,四顆類木行星也能適用這樣的過程,但實際上科學家在進一步研究後發現,太陽系的這四顆類木行星的形成,擁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具體內容我們下篇文章再說。


本篇內容結束,謝謝閱讀!

相關焦點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類木行星的誕生
    上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四顆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的誕生,它們都是基於星子的碰撞合併,本來這樣的過程應同樣適用於剩下的四顆類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誕生,但科學家們在經過研究之後發現,類木行星的誕生並非那麼簡單。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類木行星的誕生(二)
    上篇文章中,我們講到了三種關於類木行星形成的假說,前兩種假說已經做了介紹,還剩最後一種沒有說,而這一種假說也是十分有趣,有些科幻的味道。但如果要我們接受第一種方向,那麼其餘行星的形成過程就也得修改,因為星雲的溫度分布並不是隨意設置的,因此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或許認為木星來自柯伊伯帶以外會更好一些。連同之前的文章,我們介紹了三種類木行星的形成理論,至於哪一種是正確的,或者說都不正確,目前還沒法給出肯定的答覆。
  • 人類首次觀察到行星誕生,專家解讀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圍繞御夫座AB星旋動的圓盤內出現「扭曲」,科學家認為那是行星正在形成的位置。新京報訊(記者 張璐)據外媒報導,國外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設在智利的望遠鏡,在距地球520光年的御夫座AB星附近,捕捉到行星的誕生過程。據悉,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直接捕捉到一顆行星誕生的過程。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太陽的誕生(三)
    上篇文章提到了太陽星雲在坍縮後,逐步變為原恆星的過程,而原恆星因為不能點燃中心的核聚變反應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恆星,那麼原恆星接下裡的演化過程又是如何呢?而且值得慶幸的是,原恆星雖然內部的溫度在不斷攀升,但壓力始終沒有平衡引力,否則一旦相互牽制,那麼原恆星的體型就會保持平衡,其內部溫度就會因為不斷的熱輻射而逐步下降,而且其巔峰溫度仍舊不足以點燃核聚變反應,因此後來即便咱們的地球形成了,也不會享受到現在的太陽所帶來的光能。
  • 宇宙是怎麼誕生的,太陽系又是如何形成的,人類掌握了哪些證據?
    孕育了生命的太陽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關於宇宙的誕生,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不同的假說,但以現有的證據而言,還不能把任何一種假說作為定論,不過我們也必須承認,在所有關於宇宙形成的假說之中,宇宙大爆炸理論是證據最為充分的,也被最多人所認可的理論。當然,也有很多人對於宇宙大爆炸不以為然,那麼我們不做無謂的爭論,讓我們從已經掌握的證據入手說說為什麼宇宙誕生於大爆炸。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太陽的誕生
    前面幾篇文章中,我們分別介紹了太陽系形成理論的發展,具體講解了八大行星的誕生,順帶介紹了小行星帶、柯伊伯帶以及奧爾特雲的出現過程,但唯獨沒有對太陽系的核心——太陽,進行仔細的講解,更多時候只是一筆帶過,類似於太陽星雲收縮,中心溫度、密度升高形成太陽等等語句,因此接下來我們將對這句話進行細節上的補充,讓大家對太陽的形成有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 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為何只有地球誕生了生命?
    人類發明的探測器已經成功造訪了八大行星以及太陽系內的幾顆小天體,天文學家還發現了上千顆類地行星。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其它天體的環境與地球相比簡直就是人間地獄,一個比一個環境更惡劣,這樣惡劣的環境很難誕生生命。生命是由有機物構成的,這一點從化學上就可以說明,因為有機化合物的種類非常豐富。新陳代謝和自我複製是最基本的生命現象。
  • 地球是巖石行星,這麼多巖石是如何形成的?
    太陽擁有8顆行星,按其構成可以分為固態的巖石行星和氣態巨行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屬於巖石行星,被稱之為類地行星;餘下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屬於氣態巨行星,被稱之為類木行星。類木行星不僅是氣態的,質量和體積也很大。類木行星普遍比類地行星大。
  • 行星是這樣形成的?|行星
    我們的太陽系秩序井然,所有的行星都在一個扁平的平面上運動,軌道之間留有足夠大的空間。不同類型的行星涇渭分明,內側是巖石構成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外側是由氣體和冰構成的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正因如此,我們曾經以為:小型的、類地的行星必定會靠近它們的主星,而大個頭的、氣態的行星必定會位於外側。
  • 聽過太陽系八大行星的聲音嗎?揭秘「行星之聲」是如何形成的
    聽過太陽系八大行星的聲音嗎?今天先來說說水星,金星和地球。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在我國被稱為辰星。水星是一顆類地行星,由於其非常靠近太陽,所以只會出現在凌晨作為辰星,或是黃昏出現作為昏星。除非有日食,否則在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
  • 太陽系的誕生
    「它好像和太陽系不太一樣,感覺混沌一片呀?」開開困惑地看著照片。「PDS 70恆星系統是現在天文學家觀測的一個新生恆星系,整個恆星系並沒有完全形成,恐怕與我們的太陽系年齡上相差甚遠。」媽媽解釋道。「嗯,圓盤中的塵埃和氣體粒子相互凝結,逐漸形成顆粒物,歲月流逝,物質盤逐漸收縮形成環帶。天文學家認為,每個大行星都誕生於太陽周圍最初的環帶物質。這一過程大概起始於46億年前,環內顆粒物相互碰撞,形成更大的巖狀物質,最終形成了星子。星子再次相互結合形成了大塊天體,天文學稱它們為原行星。
  • 行星是這樣形成的?
    我們的太陽系秩序井然,所有的行星都在一個扁平的平面上運動,軌道之間留有足夠大的空間。不同類型的行星涇渭分明,內側是巖石構成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外側是由氣體和冰構成的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正因如此,我們曾經以為:小型的、類地的行星必定會靠近它們的主星,而大個頭的、氣態的行星必定會位於外側。
  • NASA發現太陽系外類地行星
    原標題:太陽系外類地行星   《每日郵報》4月18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日前宣布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與地球差不多大的行星,其表面溫度適合水以液態形式存在,這為生命體在太陽系外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 我國科學家發現短周期類地行星形成機制
    新華社南京2月24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24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中科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研究員領銜的科研團組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了太陽系外短周期類地行星的形成機制和軌道特徵。這一研究,對了解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短周期類地行星是一類距離恆星很近、質量與地球相當的系外行星。
  • 地球也可能是太陽捕獲的行星,為什麼說它一定在太陽系誕生?
    ,從理論上解決了星雲存在坍縮的幾種可能當然現代天文觀測也發現了大量的原始行星盤,包括上圖的斯皮策望遠鏡觀測到的「HOPS 383」原恆星誕生時的景象,也從側面證明了太陽系形成於一片星雲的理論。地球是太陽系原生的幾個佐證行星不是憑空出現的,它們有誕生的規律,因此地球是否是太陽系原生的也可以從中分析出來。內行星都為巖石質行星可能大家都覺得很好奇,為什麼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是巖石質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則都是巨型氣態行星呢?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
    在每個時代人類都在不斷地進行探索與思考宇宙的奧秘。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怎麼產生其他行星的?以上這些問題在過去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隨著時代科技快速地進步,科學家們陸續展開有關太陽系起源的討論與論證,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 其他的類地行星上如果可以誕生像人類的文明,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要想科學地尋覓外星人,而不是寄託於虛無的科幻大片,必須先找到能使外星智慧生物得以誕生、進化和繁衍的棲居地——外星地球。一項重要發現克卜勒-186f 繞母恆星的公轉周期為130地球日,位於母恆星宜居帶範圍的外側邊緣,接收到的熱量約是地球從太陽接收到的相應值之1/3。
  • 太陽系是否存在第九大行星?如果存在,它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而太陽系是地球生存的家園。在人類走出地球之後,首先看到的就是廣闊的太陽系,過去科學家對太陽系行星的認知是九大行星,可是後來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發現冥王星太小了,如果它也能稱之為行星的話,太陽系還會存在第十顆行星,第十一顆行星。
  • 關於類地行星的知識
    類地行星的大氣層都是再生大氣層,有別於類木行星直接來自於太陽星雲的原生大氣層。類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類地行星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類地行星或視其巖石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矽化合物為主,另一類以碳化物為主,像是含碳球粒隕石的小行星。
  • 科技知識:太陽系八大行星之類地行星
    宇宙浩如煙海,而我們所熟知的太陽系只是銀河系當中一個小小的星系。太陽是整個太陽系的中心,圍繞著太陽運轉的有八大行星,而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主要是以矽酸鹽石作為主要成分的行星,被稱之為類地行星。類地行星的結構大致相同:一個主要是鐵的金屬中心,外層則被矽酸鹽地幔所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