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是這樣形成的?

2021-01-08 騰訊網

關於行星系統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形成過程與我們現在的太陽系有什麼樣的聯繫,是天體物理學中最為基礎的問題之一,也是破解我們在宇宙中的地位之謎的關鍵一環。

近年來,得益於克卜勒望遠鏡等系外行星搜索項目的成功,我們已經對宇宙中無處不在的行星系統感到習以為常了。然而就在幾十年前,我們甚至還不知道太陽系以外是否存在其他行星。那時的天文學家只能用唯一已知的行星系統,也就是我們的太陽系,來構建對於行星形成的認識。

行星襁褓

這張藝術創作中,年輕的恆星周圍帶有一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原行星盤,行星正孕育其中。

我們的太陽系秩序井然,所有的行星都在一個扁平的平面上運動,軌道之間留有足夠大的空間。不同類型的行星涇渭分明,內側是巖石構成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外側是由氣體和冰構成的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正因如此,我們曾經以為:小型的、類地的行星必定會靠近它們的主星,而大個頭的、氣態的行星必定會位於外側。我們曾經認為,任何關於行星形成的理論都必須要進行仔細的調節,來得到這樣的構造。

太陽系行星示意圖

但是,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如果一個模型只是基於太陽系這唯一一個系統構建的,那麼必定會走上歧路。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以來,行星系統的多樣性不斷地刷新我們的認知,比如有的行星是環繞兩顆恆星運動的(例如Kepler-16b),而不是一顆;有的行星質量和木星差不多,軌道周期卻只有幾天(例如Kelper-435b)。我們所居住的太陽系構造規律並不像當初所想的那樣放之四海皆準。

DSHARP

這是天文學家用ALMA拍攝的一些原行星盤中塵埃的照片,可以看到縫隙和環狀結構很常見,這表明可能正在形成行星。

要想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我們不能只依賴太陽系這一個系統。天文學家通過分析比太陽年輕得多的恆星周圍正在形成的行星觀測數據,來追溯行星形成的規律。但是即便如此,除了少數幾個特例之外,我們也無法直接觀測到正在形成中的行星。原因是由於行星發出的輻射與主星以及所在的氣體和塵埃盤比起來還是太暗了。所以天文學家轉而在這些原行星盤中搜尋行星正在形成的間接證據。

縫隙中的行星

PDS 70b是目前SPHERE拍攝到的唯一一顆在原行星盤中開闢出縫隙的行星。

原行星盤的觀測和太陽系外行星類似,在近年來也得到了蓬勃發展,湧現了很多高水平的觀測成果。雖然有一些細節仍然不清楚,但是有一點卻愈發明確,那就是系外行星所展現出的豐富的多樣性,很可能早在形成初期就已經深深根植於它們所誕生的原行星盤裡了。

/ 傳統故事

18世紀的學者如康德(Kant)和拉普拉斯(Laplace)等人,普遍認為太陽系中的行星是在太陽早期周圍的一個扁平的盤中誕生的。這個盤稱為原行星盤,是恆星形成過程中天然產生的,因為大團的氣體和塵埃雲會發生坍縮形成原行星,由於角動量守恆,其餘的物質就形成了原行星盤。

原行星盤是如何形成的

20世紀末期,廣泛接受的理論是原行星盤中的塵埃顆粒會互相碰撞、粘連在一起,構成巖石狀的天體,稱為「星子」。這些星子會持續不斷地長大,最終成為行星核。如果行星核生長得足夠快、質量足夠大,就會把盤中剩餘的氣體攫取過來,成為像木星和土星這樣的巨行星;而如果行星核的質量不夠大,就會形成比較小的、由巖石構成的行星,例如地球。

這種理論框架可以很自然地解釋為什麼太陽系行星可以分為兩種,即內側較小的行星和外側較大的行星。因為原行星盤的外圍包含的物質更多,並且更容易聚集到一起。這是因為外圍距離太陽比較遠,溫度比較低,所以塵埃顆粒上含有更多的冰質成分,在相互碰撞時就更容易粘在一起(想像一下雪很容易滾成雪球,而乾燥的泥土或沙石則不然)。

事實上在恆星形成區中,確實差不多每顆年輕恆星周圍都帶有一個原行星盤。不過,隨著原行星盤的觀測不斷完善,我們也驚訝地發現,它們和系外行星一樣具有複雜的多樣性,對傳統的行星形成理論中的某些關鍵部分構成了巨大的挑戰。

/ 愈發清晰的圖像

近年來,有兩臺儀器告訴了我們許多之前從未看到過的原行星盤的細節,這兩臺儀器分別是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 ,ALMA),以及光譜-偏振高對比度系外行星探查者(Spectro-Polarimetric High-contrast Exoplanet Research,SPHERE)。這兩臺儀器所進行的觀測截然不同,但是它們所獲得的數據相互補充,大大增強了我們對行星形成的認識。

另一個波段下的原行星盤

智利甚大望遠鏡上的SPHERE成像儀器可以擋住中心恆星的光,對恆星周圍的塵埃盤反射的星光進行直接成像。照片顯示這些盤的大小和形狀各不相同。

ALMA由超過60面天線組成,散布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中直徑達16千米的區域內,組合起來工作,相當於一面非常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可以在無線電波段獲取高靈敏度、高解析度的圖像。而SPHERE是一臺極端自適應光學系統,安裝在位於智利帕瑞納山的甚大望遠鏡(VLT)上,它能夠提供光學和近紅外波段的高分辨、高對比度圖像。

藉助ALMA的高分辨圖像,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行星盤中的塵埃分布並不像盤表面那麼光滑,而是經常存在很多同心的縫隙和環狀結構。這些結構中有一些可能是正在形成中的行星製造出來的,因為行星在沿著軌道運動時會在塵埃盤中開闢出一條通道。根據盤中的結構,我們就可以用詳細的計算機模擬來推算出行星的質量。除了這些同心縫隙和環狀結構以外,ALMA還探測到了塵埃分布中有許多漩渦、旋臂、以及巨大的空心內腔等結構,這些都可以用不同軌道和大小的行星來解釋。但是要想直接觀測到這些正在形成中的行星卻極端困難。SPHERE只探測到了其中的一個,即PDS 70b 。

儘管ALMA和SPHERE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解析度圖像,對於絕大部分原行星盤來說,我們仍然無法探測到相比木星軌道更靠近恆星區域,也就無從得知地球這樣的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 雪線有話說

我們到目前為止只討論了原行星盤中的塵埃成分,因為它們比較容易觀測。然而氣體佔到了原行星盤全部質量的99%,並且在行星形成的很多關鍵物理過程中佔據了主導作用,主宰了行星核和大氣的化學組成,並且對生命的起源和行星宜居性有著深遠影響。

氣體的主要成分——氫氣(H2)很大程度上對我們來說是看不見的,因為原行星盤的大部分溫度都太低,無法激發氫分子的輻射。直到ALMA開始工作後,我們才開始能夠詳細地研究原行星盤的化學性質。

ALMA時代的一個主要研究焦點就是雪線。雪線是原行星盤中的溫度發生轉變,使某種化學成分(例如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從氣態凝結成固態的位置。雪線對行星形成來說舉足輕重,因為它們決定了原行星盤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行星種類。

原行星盤的組成

在原行星盤的中心,星光碟機散了塵埃,只留下一個充滿氣體的空洞,圍繞在恆星周圍。這些氣體不斷地吸積到中心恆 星上。在比較遠的地方,塵埃聚集在一起,並且沉澱在盤面。在雪線以外,冰的存在會讓塵埃顆粒變得比較粘,從而加速了巨行星的生長。

例如,水分子在水的雪線以外凝結成了固體顆粒,不僅能夠為行星的核心提供固態原料,也能讓顆粒變得更粘、更容易生長。這種效應也表現在我們的太陽系,太陽系的雪線以內是類地行星,雪線以外是巨行星。雪線也能夠決定行星核以及大氣的化學組成。例如,在溫度較低的外盤形成的巨行星,大氣中就比較缺乏容易揮發的化學成分,例如水和一氧化碳,因為這些成分已經凝結成了固體,被鎖在了行星的核心。

因此,我們能夠利用行星大氣的化學成分來研究行星是在哪裡形成的,是否發生了遷移過程,運動到了當前的位置上。

/ 醞釀一顆行星

天文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行星形成的速率有多快。

二十一世紀初期,斯皮策紅外望遠鏡進行的大規模巡天表明,幾乎所有年齡為100萬年的恆星都帶有原行星盤。但是年齡為500萬年的恆星,只有20%帶有原行星盤,而對於年齡為1000萬年的行星,這一比率下降到只有5%,除此之外別的恆星周圍的盤都消失了。因此天文學家認為大部分行星都是在最初500萬年以內形成的。這是一個非常嚴格的時間尺度,因為理論模型必須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產生出行星。不過ALMA和SPHERE最新的觀測結果表明,行星形成的過程甚至比我們基於斯皮策望遠鏡得到的結果還要快一些。

金牛座HL周圍的原行星盤

最明顯的例子是金牛座HL周圍的原行星盤,這也是ALMA使用全部解析能力拍攝的第一幅原行星盤的照片。這個系統的年齡只有100萬年,其中原恆星仍然被原生的星雲所層層包裹著,仍然有物質源源不斷地掉到正在形成的恆星以及原行星盤上。儘管如此,ALMA依然能夠穿透氣體雲,觀測到一個帶有很多同心圓環和縫隙的原行星盤。

如果這些縫隙是正在形成的行星「雕刻」出來的,那麼就說明行星是在恆星和盤正在形成的時候同步形成的,其誕生只需要幾十萬年,而不是幾百萬年的時間。我們太陽系中所找到的一些證據同樣支持行星快速形成的理論。通過追溯不同隕石的年齡可以得到木星核心的年齡,結論是在太陽系誕生一百萬年的時候,木星核就已經形成了。

科學家還認為,大約有10倍地球質量的冰、巖石、金屬形成了早期的木星核,也就是說星子和行星核的生長甚至比一百萬年還要早。如果行星是與恆星和原行星盤同時形成的,那麼行星形成模型就需要從根本上進行修改。

前不久ALMA首次探測到了原行星盤中組成行星的物質下落到縫隙中的信號。據推測,縫隙中應當有一顆年輕的行星。這個結果讓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我們將會把地面望遠鏡與未來的空間望遠鏡結合起來,將太陽系置於銀河系眾多行星系統當中來重新審視,而不再是僅僅以太陽系去推測其他的行星系統。

作者:梅甘·安斯德爾

譯者:王靚

來源:中國國家天文

來源:中科院物理所

相關焦點

  • 行星是這樣形成的?|行星
    我們曾經認為,任何關於行星形成的理論都必須要進行仔細的調節,來得到這樣的構造。    要想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我們不能只依賴太陽系這一個系統。天文學家通過分析比太陽年輕得多的恆星周圍正在形成的行星觀測數據,來追溯行星形成的規律。但是即便如此,除了少數幾個特例之外,我們也無法直接觀測到正在形成中的行星。原因是由於行星發出的輻射與主星以及所在的氣體和塵埃盤比起來還是太暗了。所以天文學家轉而在這些原行星盤中搜尋行星正在形成的間接證據。
  • 你見過雙星系統下的行星嗎,它們是這樣形成的
    SAXTON (NRAO/AUI/NSF)我們目前發現系外行星的速度已經達到空前的水平,現在發現新的行星沒有過去那麼令人激動了。然而從450光年外的圖像向我們展示了在雙星系統周圍行星以及系外行星系統最開始是怎麼形成的。
  • 行星的形成
    在過去幾年, 由於深空探測特別是幾個彗星任務的科學結果以及理論模擬的突破, 使我們對行星形成的過程有新的想法. 其中包括微星體和行星胚胎的產生可能部分以小圓石塊積生而成, 而「星塵號」和「羅塞塔」彗星計劃告訴我們一方面太陽星雲的固態塵埃粒子曾經大規模的混合, 另一方面揮發性冰晶物質含有很大量的星際物質成分.
  • 行星的形成--金星
    金星:是一顆引力場下半域形成的反盤面行星,它與地球成盤面中心對稱,形成的物質雖然與地球相同,但分子結合力的方向卻和地球相反,形成的晶體的晶相結構和地球晶體反向對稱,磁性與地球相斥。原自磁化效應磁場也與地球磁場相對斥。由於反盤面的木星具有絕對的積吸優勢,所以下盤面外圍區域形成的行星不多。
  • 人類首次觀察到行星誕生,專家解讀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玫瑰花旋臂結構發生變化的時標非常長,如果這顆行星距離主星40AU,那它運動一個周期的時間需要200年-300年,在我們觀測的這段時間內不會產生太大變化。所以其實是拍了很多幅照併疊加起來,再經過降噪處理出來的結果。新京報:為什麼以往沒有拍攝到行星誕生的過程,在技術上需要哪些條件?張輝:以往大家希望能拍到這樣的畫面,拍到行星形成過程中的「氣體盤」。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類木行星的誕生
    上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四顆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的誕生,它們都是基於星子的碰撞合併,本來這樣的過程應同樣適用於剩下的四顆類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誕生,但科學家們在經過研究之後發現,類木行星的誕生並非那麼簡單。
  • 一顆特殊的系外行星挑戰行星形成理論
    這個系外行星的重約25個地球質量,略小於海王星,與主要行星形成理論的預測相矛盾。在基特峰國家天文臺(KPNO)使用WIYN 0.9米望遠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NOIRLab計劃,麥克唐納天文臺的Hobby-Eberly望遠鏡以及其他設施對系外行星K2-25b進行的新觀測,引起了關於當前的行星形成理論新的疑問。已經發現系外行星的大小和年齡異常密集,這引發了關於它是如何存在的問題。有關發現的詳細信息,請參見《天文雜誌》。
  • 科學家構建新模型 解釋巨氣態行星形成原理
    「吸積盤不穩定理論」形成行星的方式比「核心吸積理論」要快速,只需要幾千年就可以完成,這樣行星的胚胎就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捕獲轉瞬即逝的輕質氣體。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天文學界,有兩種關於太陽系內行星形成的理論:一種是被廣泛接受的「核心吸積」(core accretion)理論,這種理論能很好解釋「類地行星」的形成,但在解釋像土星這樣的巨大氣態行星形成時卻遇到了困難;第二種被稱為「吸積盤不穩定」 (disk instability)理論,這種理論能夠解釋巨大氣態行星的形成。
  • 新發現「軌道逆行」行星 或顛覆行星形成理論
    其中左下角為首次觀測到的沿反向軌道公轉的系外行星WASP-17b,右下角行星作為比較之用,其擁有一個「正常」的軌道方向。(歐南天文臺供圖)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4月15日(北京時間)報導,天文學家新發現多個「軌道逆行」的系外行星,即該行星圍繞主恆星旋轉的方向與恆星旋轉方向相反,這項發現幾乎顛覆了主流行星形成理論。
  • 外星系行星的形成可能與碰撞有關?
    太空巖石之間的碰撞有助於解釋太陽系最大的一些秘密,從月亮是如何形成的,到天王星是如何轉動的。但是,在太陽系之外發生的此類事件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現在,科學家認為他們發現了在離地球大約2,000光年左右的另一行星系統中兩個大行星碰撞的第一個已知例子。
  • 行星形成有了新理論,能解釋地球的形成?還能解釋其它宇宙謎題?
    行星形成的新理論也能夠解釋其宇宙之謎?在太陽系的早期,要生成一顆星球最快的方式可能是很多小型的天體的堆砌,而不是大型天體的結合。大約在45億年前,那時候的太陽系還尚未完全成熟。周圍有很多的小型的天體,這些天體的大小各不相同,他們圍繞著太陽在運轉。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生很多次的碰撞,在大部分碰撞之後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形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太陽系中的行星。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類地行星的誕生
    上一篇文章我們把太陽系的凝聚理論大概的講了一遍,但細節之處並沒有仔細介紹,為此這篇文章將介紹一下八大行星的形成,也就是之前提到的星子,是如何形成並累積成行星的過程。所謂「星子」,就是指在原始太陽星雲收縮過程中,由星際塵埃吸積附近的物質而逐漸形成直徑在數公裡乃至上百公裡的小天體,
  • 科學家觀察到嬰兒期雙星系統中的行星形成
    一個位於150光年處的年輕的行星給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一個難得的機會來研究行星系統的形成。最近發表在《天文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DS Tuc Ab行星(在雙星系統中繞一顆恆星運行)的形成沒有受到第二顆恆星的引力的嚴重影響。
  • 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
    荷蘭萊頓天文臺天體物理實驗室的天體物理學家和天體化學模型師組成的國際團隊表明,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研究結果發表於16日的《自然·天文學》雜誌。研究發現,本次產生的甘氨酸在實驗室模擬太空化學的惡劣條件下形成,這意味著其很可能在密集的星際雲中形成,然後星際雲才轉化為新的恆星和行星。在沒有能量的情況下,甘氨酸可能通過「暗化學」在結冰的塵埃顆粒表面形成。
  • 恆星系統中 恆星和行星可能同步形成
    恆星是密集的星際物質雲坍塌形成的。現在,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非常年輕原恆星的星際物質雲坍塌過程中還有行星形成的跡象。這說明恆星系統中的恆星和行星很可能是同步形成的。 果真如此,這將顛覆之前的理論認識,也就是行星是在恆星形成之後才逐漸形成的。
  • 土星的這個「草帽」 居然藏著行星形成的秘密
    星環內部不同的紋理和結構如何形成的?平勁松逐一進行了分析。當一個小天體撞上土星衛星後,從動力學過程分析,撞擊後的碎片會逐漸從大塊往小塊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碎片逐步均勻分布的可能性較高。土星環中比較平坦光滑的部分,可能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形成的。  碎片運動過程,會受到其他衛星的作用。並不是所有的區域都存在穩定的軌道,在一些屬於共振的區域,會出現不穩定的情況。
  • 發現多恆星系統行星,可能存在宜居的條件,這些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雙星系統行星,沒有黑夜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找到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其中的大部分行星圍繞著像太陽這樣的單顆恆星運轉研究結果表明:幾顆恆星的存在會影響行星形成和發展。耶拿大學天體物理研究所和大學天文臺的Mugrauer的這項研究現已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雜誌上。
  • 最年輕「熱木星」帶來行星形成史新見解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基於太陽系中的八大(曾經是九大)行星的研究構建了行星形成和進化的理論。但在過去的25年中,新發現的4000多顆系外行星對此形成了衝擊。「熱木星」(hot Jupiter)是這類遙遠天體中最有趣的一類行星。這些以氣體為主體的行星不僅與木星的大小相似,而且軌道非常接近它們的宿主恆星,公轉一周只需18小時。
  • 地球是巖石行星,這麼多巖石是如何形成的?
    太陽擁有8顆行星,按其構成可以分為固態的巖石行星和氣態巨行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屬於巖石行星,被稱之為類地行星;餘下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屬於氣態巨行星,被稱之為類木行星。類木行星不僅是氣態的,質量和體積也很大。類木行星普遍比類地行星大。
  • 土星環中奇異結構,探索行星形成原理
    這些研究發現對於我們未來研究觀察太陽系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土星周圍的光環系統是最吸引科學家注意的,這個光環系統是目前為止,我們所觀測到的最接近太陽系中的各個行星,塵埃以及碎石等誕生的東西。土星周圍的原行星盤,其形成是由於一團超低溫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星雲,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發生了坍縮現象,隨後這個星雲就開始逐步的收縮,收縮之後的星雲就變成了一個圍繞在新生太陽周圍的盤,而太陽將這些氣體吹散,那麼盤中那些碎石就形成和土星光環很相似的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