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軌道逆行」行星 或顛覆行星形成理論

2021-01-11 科學網

    廣域行星搜索(WASP)與歐南天文臺(ESO)共同發現的反向公轉系外行星。每個分圖中圖中體積大的是主恆星,以箭頭表明了旋轉方向。這裡所有的系外行星都處於「凌日」狀態中。其中左下角為首次觀測到的沿反向軌道公轉的系外行星WASP-17b,右下角行星作為比較之用,其擁有一個「正常」的軌道方向。(歐南天文臺供圖)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4月15日(北京時間)報導,天文學家新發現多個「軌道逆行」的系外行星,即該行星圍繞主恆星旋轉的方向與恆星旋轉方向相反,這項發現幾乎顛覆了主流行星形成理論。

 

相關報告發表於目前正在召開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議上。

 

不孤獨的「逆行者」

 

行星和主恆星在同一個旋轉氣體星雲中產生,因此它們的軌道被認為是沿同一個方向旋轉的。以我們的太陽係為例,系內所有行星都以相同方向圍繞太陽系運轉,因為太陽和它的行星都是由同樣的巨大星雲旋轉形成,星雲的運動方向決定了行星的運動方向。

 

這個傳統理論一直套用在太陽系及其外部所有星系。但在2009年,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了沿反向軌道公轉的系外行星WASP-17b,其傾斜角度與恆星赤道平面的夾角達到了150度。雖然在此之前也曾觀測到存在傾角反常的行星,但都沒「瘋狂」到使自己倒行逆轉的。

 

因它是當時唯一已知的「孤獨逆行者」,科學家推測其可能遭遇了近距離接觸甚至碰撞,才會出現這種現象。而現在,WASP-17b多個「同道中人」被發現,使關於行星們的理論需要被重新審視了。

 

就在不久前,由日內瓦天文臺的阿莫裡·特裡約博士領導的一個天文學觀測研究小組,發現了9顆新的系外行星。本次發現過程並非利用計算星光引力等間接手段,而是通過了「凌日」現象(行星經過其主恆星的一種天文現象)。該現象能提供比間接手段更多的行星資訊,極其珍貴。

 

最終結果令天文學家們大感震驚,因為包括之前發現的WASP-17b,目前共有6顆系外行星的公轉方向與其主恆星的旋轉方向相反。

 

匪夷所思「熱木星」

 

研究團隊先後利用廣域行星搜索(WASP)、歐南天文臺高精度視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S)、瑞士歐拉望遠鏡來觀測與驗證。在將此次觀察結果融合於早前的研究數據後,研究人員意外發現在所有研究過的「熱木星」中,有超過一半的行星的旋轉方向與其主恆星的旋轉軸有方向偏離,而且其中6顆甚至以幾乎是「錯誤的」方式完全反向公轉。

 

「熱木星」(hot Jupiters),指其公轉軌道極為接近其恆星的類木行星。這類行星在其他的星系可以找到,出現凌日的次數較多。

 

阿莫裡·特裡約稱本次結果不啻為一枚「拋向系外行星研究領域的重磅炸彈」。「熱木星」在非常接近其主恆星的軌道上運行,一直被認為是形成「熱木星」的星雲與其主恆星的引力相互作用造成:行星定是在離主恆星很遠的地方形成,然後向內部遷移。但這種幾百萬年一貫制的行為會讓行星與主恆星旋轉軸方向一致,無法解釋本次的觀測結果。

 

系外探索新徵程

 

於是,新出現的理論認為,「熱木星」的運行狀態與行星的形成無關,可能是更遙遠行星或伴隨星的引力緩慢拉扯造成的。

 

對抗這種持久的拉扯,行星會「彈回」其主恆星方向。但宇宙潮汐使行星離主恆星越近,旋轉速度就越慢,能量隨之越低,最後身處在一個隨意傾斜但接近主恆星的軌道上。這一緩慢演化進程的副作用是,星系中較小的類地行星將在漫長撕扯中被「無辜」摧毀。因而該理論也暗示著,「熱木星」行星系統中不大可能有類地行星。

 

截止到目前,新發現的這9顆星同時也使自1995年以來發現的系外行星總數增至452個;為解釋這些「不走尋常路」的行星而出現的理論,亦很可能引發天文學界對其他行星系統中額外星體的頻繁搜索。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太陽系中衛星最多的行星並非木星,土星新發現20顆衛星17顆逆行
    然而您知道太陽系中那顆行星的衛星最多嗎?根據此前截止至2019年的數據,木星已發現了79顆衛星,而土星發現了62顆衛星,木星是擁有衛星最多的行星。太陽系形成的初期,木星引力巨大,導致眾多物質形成了木星環,木星環中也產生了很多大質量的衛星,然而衛星運動過程中會發生碰撞減緩速度,最後它們無法抵抗木星的引力,許多衛星就被木星吞噬了;另外木星的運動也在放緩,引潮力也在改變衛星的軌道,使它們逐漸遠離木星。然而現在一個重大的發現,將使土星取代木星,成為太陽系中衛星最多的行星。
  • 當行星逆行時,我們在做什麼?
    每年都會有幾顆行星逆行,但大家似乎比較熟悉的就是水星逆行。·通訊工具壞了,舊人回頭,談話崩了……總歸在水逆期間的話,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咒罵幾句水逆了事,倒也不失為一個免責的好法子。前幾天深夜(again,又是深夜),一位朋友給我發微信,家裡長輩的一件醜聞被徹底大白於天下了,現在家裡亂成一團,她很痛苦,不知該如何是好。
  • 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揭示
    21日,《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課題組對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行星環繞雙星中的一顆來運行)形成機制的研究。該工作揭示環雙星的多行星系統內部發生的散射過程和恆星與行星之間的潮汐作用,可在近距雙星內部形成S型行星。
  • 行星的形成
    在過去幾年, 由於深空探測特別是幾個彗星任務的科學結果以及理論模擬的突破, 使我們對行星形成的過程有新的想法. 其中包括微星體和行星胚胎的產生可能部分以小圓石塊積生而成, 而「星塵號」和「羅塞塔」彗星計劃告訴我們一方面太陽星雲的固態塵埃粒子曾經大規模的混合, 另一方面揮發性冰晶物質含有很大量的星際物質成分.
  • 行星是這樣形成的?|行星
    我們曾經認為,任何關於行星形成的理論都必須要進行仔細的調節,來得到這樣的構造。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以來,行星系統的多樣性不斷地刷新我們的認知,比如有的行星是環繞兩顆恆星運動的(例如Kepler-16b),而不是一顆;有的行星質量和木星差不多,軌道周期卻只有幾天(例如Kelper-435b)。我們所居住的太陽系構造規律並不像當初所想的那樣放之四海皆準。
  • 科普 || 行星逆行
    在了解佔星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提到「行星逆行」,每當有行星逆行的時候,該行星代表的議題所產生的影響總會頻繁會提及,比如我們經常說的水逆,水逆會影響交通、人際交流、文書等等。事實上,在天文學上,太陽系裡沒有一顆行星會逆行,逆行只是在地球上所觀察到的狀況,基於地球視覺產生的天文現象。
  • 科學家觀察到嬰兒期雙星系統中的行星形成
    一個位於150光年處的年輕的行星給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一個難得的機會來研究行星系統的形成。最近發表在《天文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DS Tuc Ab行星(在雙星系統中繞一顆恆星運行)的形成沒有受到第二顆恆星的引力的嚴重影響。
  • 太陽系行星軌道傾角謎團將解:或與「第九大行星」有關
    儘管目前看來,太陽系的8大行星的公轉軌道面基本還都是在同一個平面上(黃道面),但太陽的自轉軸卻並非與黃道面垂直,而是存在大約6度的傾角。天文學家們對此感到困惑,但第九大行星可能存在的理論則或許可以解釋這一問題。
  • 科學家發難以置信的高密度行星 挑戰行星形成理論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顆密度驚人的年輕系外行星,它正在圍繞Hyades星團中的一顆年輕恆星運行。研究人員表示,這顆行星的大小和質量都異常密集。據估計,它的質量為25個地球,比海王星略小。這顆行星的存在使它與領先的行星形成理論不一致。這顆系外行星被稱為K2-25b,觀測是用基特峰國家天文臺的WIYN 0.9米望遠鏡進行的。
  • 新發現挑戰行星形成模型 | 科技早頭條
    (圖片來源:北京天文館)· 天文學 ·新發現的恆星碎片盤挑戰行星形成模型圖片來源:ALMA (ESO/NAOJ/NRAO), HIGUCHI ET AL.根據現有理論,年輕恆星周圍存在著名為原行星盤的氣態塵埃盤,隨著行星在原行星盤中形成,氣體會被併入行星或被吹走,最後只剩下行星和塵埃碎片盤。近日,據一項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的研究,科學家利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發現,恆星49 Ceti的碎片盤中仍存在高含量的碳氣體。
  • 行星「逆行」的意義及影響力
    逆行的意義1. 太陽和月亮永遠不會逆行2. 行星是表達星座能量的渠道,它們都是外向的。如果逆行,它的極性反轉了。它一部分的能量轉向了內在的心識,轉向了無意識,而遠離了世界。3.逆行的行星常常會給一個人相應的人格染上害羞和退縮的色彩,同時這顆行星的功能也會變得格外深刻和敏感4.
  • 科學新發現,消失的「九號行星」,其軌道或許超越了柯伊伯帶
    由於遠離母恆星,該行星受到的引力減弱,行星沿著其軌道的蠕動非常緩慢,這讓哈勃以非常精確的方式收集該行星在14年內的運動軌跡成為可能。通過近十年的觀測,科學家驚訝地發現,這顆行星有一個極端的軌道,該軌道非常偏離,位於宿主恆星的星盤外部,而且該星系的星盤本身看起來非常不尋常,可能是由於該行星的引力拖拽造成的。它是怎麼到達那裡的?
  • 行星是這樣形成的?
    我們曾經認為,任何關於行星形成的理論都必須要進行仔細的調節,來得到這樣的構造。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以來,行星系統的多樣性不斷地刷新我們的認知,比如有的行星是環繞兩顆恆星運動的(例如Kepler-16b),而不是一顆;有的行星質量和木星差不多,軌道周期卻只有幾天(例如Kelper-435b)。我們所居住的太陽系構造規律並不像當初所想的那樣放之四海皆準。
  • 三顆氣態巨行星的發現引發人類對行星形成的質疑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樊俊卿】近日NASA發布消息稱,天文學家在外太空一顆年輕的恆星周圍發現了幾顆巨大的行星,並準確計算出他們的運行軌跡,這一發現引發了人們對「行星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問題長期以來觀點的質疑。
  • 在太陽系中,一個行星軌道上為什麼只有一顆行星?
    對於行星圍繞恆星運行的情況,在同一軌道上,是幾乎不可能存在兩顆大行星的。對於八大行星,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都只有唯一一顆大行星;其實在理論上,只要多顆行星所處軌道精確吻合,那麼多顆行星是可以存在於同一軌道上的。
  • 最年輕「熱木星」帶來行星形成史新見解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基於太陽系中的八大(曾經是九大)行星的研究構建了行星形成和進化的理論。但在過去的25年中,新發現的4000多顆系外行星對此形成了衝擊。「熱木星」(hot Jupiter)是這類遙遠天體中最有趣的一類行星。這些以氣體為主體的行星不僅與木星的大小相似,而且軌道非常接近它們的宿主恆星,公轉一周只需18小時。
  • 一顆特殊的系外行星挑戰行星形成理論
    這個系外行星的重約25個地球質量,略小於海王星,與主要行星形成理論的預測相矛盾。在基特峰國家天文臺(KPNO)使用WIYN 0.9米望遠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NOIRLab計劃,麥克唐納天文臺的Hobby-Eberly望遠鏡以及其他設施對系外行星K2-25b進行的新觀測,引起了關於當前的行星形成理論新的疑問。已經發現系外行星的大小和年齡異常密集,這引發了關於它是如何存在的問題。有關發現的詳細信息,請參見《天文雜誌》。
  • 太陽系行星軌道為啥會有傾角?這可能與"第九大行星"有關
    ,太陽系外側那些冰凍天體所表現出的一些怪異運動行為可能與一顆未知的「第九大行星」的存在有關係一項最新研究稱理論上可能存在的所謂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可能對整個太陽系各大行星的軌道傾角都造成了顯著的影響。同樣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伊莉莎白·巴裡(Elizabeth-Bailey)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她表示,這一有關第九大行星的理論現在可以被進一步拓展到對其他大行星的軌道異常提供解釋。巴裡表示:「因為我們認為可能存在的第九大行星應當擁有非常大的軌道傾角,這就意味著它可能對其他天體的軌道傾角數值產生影響。這似乎符合相關觀測,支持第九大行星可能的確存在的理論。」
  • 研究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的形成機制
    S型行星是雙星系統中的一種,即所謂的衛星型行星環繞雙星中的一顆運行,目前天文學家探測到約100多顆這類環恆星行星,圖1為2012年發現的Alpha Centauri Bb。雙星之間的距離對內部行星的形成有決定性影響。因此,近距雙星(Close Binary)系統中S型行星的發現引起研究者的特別關注和廣泛討論。
  • 恆星系統中 恆星和行星可能同步形成
    恆星是密集的星際物質雲坍塌形成的。現在,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非常年輕原恆星的星際物質雲坍塌過程中還有行星形成的跡象。這說明恆星系統中的恆星和行星很可能是同步形成的。 果真如此,這將顛覆之前的理論認識,也就是行星是在恆星形成之後才逐漸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