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的形成

2021-01-09 中國數字科技館

在過去幾年, 由於深空探測特別是幾個彗星任務的科學結果以及理論模擬的突破, 使我們對行星形成的過程有新的想法. 其中包括微星體和行星胚胎的產生可能部分以小圓石塊積生而成, 而「星塵號」和「羅塞塔」彗星計劃告訴我們一方面太陽星雲的固態塵埃粒子曾經大規模的混合, 另一方面揮發性冰晶物質含有很大量的星際物質成分. 彗星67P含有豐度僅次於水分子中的氧分子亦是一個完全未預期到的結果. 再加上系外行星的發現和第9行星的搜尋, 太陽系來源的研究將進入一個新境界.

自從第一個系外行星在1995年被發現後, 至今已經有逾2000個系外行星, 逾500個含兩個或以上行星的行星系統登錄在www.exoplanet.eu. 我們的預期是這些系外行星系統的存在, 會有助於我們了解太陽系的來源. 但實際情況是每個行星系統的形成, 可能都有它的特殊因素,沒有一個簡單的通則. 譬如說行星系統的主星是否在一個星團中產生, 以及在星團的哪個位置, 都會對各行星的軌道結構有很大的影響. 最近有關第九行星存在的研究報告[1], 便是與太陽和很多恆星在一個星團中同時形成有關. 如果這個星團的恆星數目多逾數百, 則大質量的OB恆星率先出現, 並快速演化到末期以超新星爆炸為止的概率便很大. 產生太陽星雲的低質量分子雲可能是因超新星爆炸的震波壓力而塌縮的[2].

此外根據隕石研究結果, 太陽星雲的附近曾有一個超新星爆炸, 把大量的輻射性元素注射入太陽星雲, 其中包括輻射衰變半衰期時間只有7.3×105年的26Al[3]. 星雲溫度隨著漸減使得氣體開始凝結成固體粒子. 由于越靠近原始太陽中心溫度越高, 只有金屬和石質的物質可以凝固成為構成內行星的材料. 而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其他揮發性高的氣體只有在離原始太陽遠處的區域, 才可以凝固成冰粒. 水冰開始凝結的軌道距離約3天文單位處通稱為雪線. 除了冰粒外, 分子雲中的星際塵粒也可以完整保存在低溫的外太陽系區域. 所以另一個重要假設便是如彗星的冰質微星體定會含有大量的有機星際塵粒[4]. 這種星際物質和彗星的關係便有待太空彗星探測計劃的證實. 但美國NASA的星塵(stardust)彗星塵埃標本採樣計劃發現短周期彗星81P/Wild 2(惠爾特2號)的釐米塵粒找不到星際物質, 反而是成分與在接近太陽區域形成的隕石相似, 另外也找到凝結溫度在1000~2000 K的矽晶粒子[5]. 這表示在行星形成過程中, 一定有大尺度運輸或對流機制將內太陽系高溫區域的物質輸送到整個太陽星雲. 這可能是磁場重聯作用而產生的「X-風」效應[6], 但也可能是大型湍流作用的效應[7], 到今尚未有定論.

在行星的形成過程中, 也就是物體如何從釐米大小的細粒累積成幾百公裡到幾千公裡大的個體, 湍流也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 簡而言之, 初始的細粒聚集在太陽星雲中間的平面形成固態塵粒高密度的碟狀薄片, 彼此碰撞的速度非常小, 利用表面吸引力可以在短時間內便積生成公分到公尺大小的小圓石顆粒. 但從這個階段跨進更大的尺寸範圍便再不能依靠這個機制. 要解決這個瓶頸, 一個理論模型便是當太陽星雲中間塵埃薄片產生密度擾變化, 這些局部的高密度區域因重力不穩定性作用可以繼續增生而形成一團, 由此產生數十公尺到數十公裡的微星體[8,9]. 這些微星體利用自身的微重力, 便可以因低速度的非彈性碰撞而結合成更大的原行星和矮行星了.

但以上的經典範例有著幾個基礎問題. 第一個是太陽星雲中間的塵埃片繞著原始太陽旋轉的速度, 和上下的氣層有顯著的差別. 這個相對速度可以產生湍流作用, 從而破壞了塵埃薄片的重力不穩定性效應[10]. 第二個問題是縱使數十公尺到數公裡大小的微星體開始產生, 它們和太陽星雲氣體的流體力學作用可以快速縮小軌道, 引致不能停留在原來的源區[11]. 碰撞模型計算指出在外行星軌道範圍, 要從數十公尺逐步建立致數百公裡大小的物體大小分布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12], 這比起微星體的流體力學軌道遷移時間顯然是長了很多. 如何能在這瞬息萬變的太陽星雲外圍, 貯存足夠的冰質微星體質量來製造原行星? 第三個難點則是在於天文觀察告訴我們, 原始恆星的吸積盤的壽命通常只有數百萬年[13], 也是說如果太陽星雲的氣體流失了, 含有大量氫和氦的類木行星的積生便會中途夭折. 這些考慮都給行星科學研究者帶來很大的挑戰.

在過去十年有一個新的提議可能把這些問題都一筆勾銷. 有趣的是所謂解鈴還在系鈴人,這個理論基礎是在於太陽星雲中間塵埃薄片和上下氣層的氣體力學作用產生的湍流結構. 利用高分解率的數值模擬計算發現在一定的條件下, 因為流不穩定性塵埃薄片的密度擾動可以產生漩渦般的構造[14]. 重要的是在這些漩渦中的小圓石顆粒可以有著很大的密度. 如果把這些小圓石質量集合起來, 一個漩渦便足以產生一個數百公裡大小的矮行星[15]. 這種「小圓石積生」模型給太陽系來源理論帶來很大的衝擊. 因為一方面它解決了小圓石顆粒無法從下而上聚集成大型星體的問題, 也躲避了時間的限制. 這種用太陽星雲流不穩定效應從上而下產生的原行星族群的大小分布, 在某個程度亦符合小行星可能一開始便是以大於100 km左右的大小為主, 經後來的碰撞分裂演化才形成今日的大小分布[16]. 這些新發展都是傾覆了以前的標準模型, 但很值得我們注意.

彗星研究的主要出發點是它們代表行星形成的積木塊, 彗核的組成物質如CO2, CO, NH3等都是冰質微星體形成時保存下來者. 但一個重要盲點卻是根據行星積生模型和碰撞頻率的計算, 我們今日看到的短周期彗星, 事實上絕大部分都是一百公裡到幾百公裡的母體(亦即海王星外物體)經多次高速度碰撞分裂而成[17]. 在這種情況下, 為何CO2, CO等冰晶不會因撞擊加熱而散失, 這是一個很難解釋的問題. 反過來說, 這些原始冰晶的存在是否表示正如小圓石積生模型的建構, 整個太陽系形成的過程都要重新評估? 這些議題在歐洲太空局的羅塞塔彗星探測計劃的初步成果公布後, 更加令人注目[18].

羅塞塔計劃帶來另一個驚奇, 這便是宇宙飛船上的中性分子質譜儀發現彗星67P含有很大量的O2分子, 平均豐度比例是水的3.8%[19]. 也可以說是除水之外, 含量第二高的便是O2. 歐洲太空局的喬圖宇宙飛船中性分子質譜儀飛越哈雷彗星得到的數據的重新分析, 也證明哈雷彗星的O2豐度也高達3.7%[20]. 所以這個現象可以說是整個太陽星雲的特性. 現在有兩個說法: 一個是說O2是因為H2O的冰受到宇宙射線的長期照射而產生. 但因為這種輻射分解作用也會產生臭氧(O3)[21], 而羅塞塔的質譜儀實驗並未看到, 所以這個提議不能成立. 另一個提議則是說形成太陽星雲前的分子雲溫度(20~30 K)比較高於其他的分子雲(~10 K), 所容許O2分子的多量產生[19]. 當然這些想法是基於分子雲的氣體成分都不受太陽星雲動力學影響, 而能直接保留在彗核冰晶中. 此外, 彗核或它們的母體內部化學成分經26Al輻射衰變加熱會不會受到改變,都是需要作進一步了解.

隕石和地球的整體成分所有的碳豐度比彗星、太陽和星際物質都少很多, 這可能是因為在太陽星雲內部的塵埃粒子所含的碳質成分受到高溫氧原子的侵蝕所致[22]. 這種機制和原太陽產生的巨量恆星風和X射線及紫外射線造成的光致蒸發有關[23]. 這種碳成分缺失的現象在其他的行星系統也找到跡象[24], 所以可能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過程. 原始太陽磁場重聯作用產生的X-風, 太陽星雲流不穩定衍生的小圓石積生機制, 以及早期的光致蒸發現象, 實際上都和電漿物理和磁流體力學分不開. 而控制超級地球大氣環境變遷和生物圈演化更和恆星風作用直接有關[25]. 這個前沿領域的開拓需要混合力學、電漿物理和輻射傳導計算的大尺度數值模擬工作, 但更需要跨界和跨領域的思維.

本文來自《科學通報》

相關焦點

  • 行星是這樣形成的?|行星
    然而就在幾十年前,我們甚至還不知道太陽系以外是否存在其他行星。那時的天文學家只能用唯一已知的行星系統,也就是我們的太陽系,來構建對於行星形成的認識。    要想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我們不能只依賴太陽系這一個系統。天文學家通過分析比太陽年輕得多的恆星周圍正在形成的行星觀測數據,來追溯行星形成的規律。但是即便如此,除了少數幾個特例之外,我們也無法直接觀測到正在形成中的行星。原因是由於行星發出的輻射與主星以及所在的氣體和塵埃盤比起來還是太暗了。所以天文學家轉而在這些原行星盤中搜尋行星正在形成的間接證據。
  • 行星是這樣形成的?
    要想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我們不能只依賴太陽系這一個系統。天文學家通過分析比太陽年輕得多的恆星周圍正在形成的行星觀測數據,來追溯行星形成的規律。但是即便如此,除了少數幾個特例之外,我們也無法直接觀測到正在形成中的行星。原因是由於行星發出的輻射與主星以及所在的氣體和塵埃盤比起來還是太暗了。所以天文學家轉而在這些原行星盤中搜尋行星正在形成的間接證據。
  • 行星的形成--金星
    金星:是一顆引力場下半域形成的反盤面行星,它與地球成盤面中心對稱,形成的物質雖然與地球相同,但分子結合力的方向卻和地球相反,形成的晶體的晶相結構和地球晶體反向對稱,磁性與地球相斥。原自磁化效應磁場也與地球磁場相對斥。由於反盤面的木星具有絕對的積吸優勢,所以下盤面外圍區域形成的行星不多。
  • 新發現「軌道逆行」行星 或顛覆行星形成理論
    其中左下角為首次觀測到的沿反向軌道公轉的系外行星WASP-17b,右下角行星作為比較之用,其擁有一個「正常」的軌道方向。(歐南天文臺供圖)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4月15日(北京時間)報導,天文學家新發現多個「軌道逆行」的系外行星,即該行星圍繞主恆星旋轉的方向與恆星旋轉方向相反,這項發現幾乎顛覆了主流行星形成理論。
  • 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
    荷蘭萊頓天文臺天體物理實驗室的天體物理學家和天體化學模型師組成的國際團隊表明,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研究結果發表於16日的《自然·天文學》雜誌。研究發現,本次產生的甘氨酸在實驗室模擬太空化學的惡劣條件下形成,這意味著其很可能在密集的星際雲中形成,然後星際雲才轉化為新的恆星和行星。在沒有能量的情況下,甘氨酸可能通過「暗化學」在結冰的塵埃顆粒表面形成。
  • 人類首次觀察到行星誕生,專家解讀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520年只是一瞬間 我們正看著一顆行星形成新京報:此次拍攝到的行星形成的位置在御夫座AB星,距地球520光年,這是否意味著拍攝時行星已經形成?張輝:御夫座在銀河系內,離我們520光年。一光年是光走一年的距離,我們現在看到的圖片是該系統520年前的樣子。
  • 一顆特殊的系外行星挑戰行星形成理論
    這個系外行星的重約25個地球質量,略小於海王星,與主要行星形成理論的預測相矛盾。在基特峰國家天文臺(KPNO)使用WIYN 0.9米望遠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NOIRLab計劃,麥克唐納天文臺的Hobby-Eberly望遠鏡以及其他設施對系外行星K2-25b進行的新觀測,引起了關於當前的行星形成理論新的疑問。已經發現系外行星的大小和年齡異常密集,這引發了關於它是如何存在的問題。有關發現的詳細信息,請參見《天文雜誌》。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類木行星的誕生
    實際上這個理論的方向正是上篇文章所介紹的類地行星形成理論,在離太陽星雲中心五個天文單位以外的空間範圍,其溫度比較低,可以形成大量的冰質顆粒,並且其數量要遠遠大於該位置的金屬、巖石顆粒,因為宇宙中的氫元素、氦元素、氮元素、氧元素等肯定要比金屬等重元素多。
  • 研究表明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
    研究表明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11-19 16:18:57 甘氨酸是結構最簡單的胺基酸
  • 行星是怎樣形成的?行星的排序有什麼規律嗎?天文學家給你答案
    為了弄清楚這些剩餘的氣體和塵埃是如何形成行星的,天文學家們對太陽系的結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來探尋線索。他們同時也研究了遠方其它年輕的恆星系,它們仍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隨著太陽的形成,剩餘的氣體和塵埃變成了一個旋轉的原行星盤(protoplanetary disk),在這些旋轉的碎片中,巖石粒子開始碰撞,形成了更大質量的顆粒,並通過引力吸引了更多的粒子。這些粒子在引力下收縮形成星子(planetesimals),這些星子相互碰撞從而形成了固體的太陽系內層行星。同樣的,氣體凝結成巨大的球體形成外層的氣態巨行星。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類地行星的誕生
    上一篇文章我們把太陽系的凝聚理論大概的講了一遍,但細節之處並沒有仔細介紹,為此這篇文章將介紹一下八大行星的形成,也就是之前提到的星子,是如何形成並累積成行星的過程。所謂「星子」,就是指在原始太陽星雲收縮過程中,由星際塵埃吸積附近的物質而逐漸形成直徑在數公裡乃至上百公裡的小天體,
  • 科學家發難以置信的高密度行星 挑戰行星形成理論
    研究人員表示,這顆行星的大小和質量都異常密集。據估計,它的質量為25個地球,比海王星略小。這顆行星的存在使它與領先的行星形成理論不一致。這顆系外行星被稱為K2-25b,觀測是用基特峰國家天文臺的WIYN 0.9米望遠鏡進行的。這顆行星大小足夠密集,科學家們正在質疑它是如何存在的。這顆行星圍繞一顆M矮星運行,這是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類型。一個完整的軌道需要3.5天。
  • 外星系行星的形成可能與碰撞有關?
    太空巖石之間的碰撞有助於解釋太陽系最大的一些秘密,從月亮是如何形成的,到天王星是如何轉動的。但是,在太陽系之外發生的此類事件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現在,科學家認為他們發現了在離地球大約2,000光年左右的另一行星系統中兩個大行星碰撞的第一個已知例子。
  • 地球是巖石行星,這麼多巖石是如何形成的?
    太陽擁有8顆行星,按其構成可以分為固態的巖石行星和氣態巨行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屬於巖石行星,被稱之為類地行星;餘下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屬於氣態巨行星,被稱之為類木行星。類木行星不僅是氣態的,質量和體積也很大。類木行星普遍比類地行星大。
  • 科學家構建新模型 解釋巨氣態行星形成原理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天文學界,有兩種關於太陽系內行星形成的理論:一種是被廣泛接受的「核心吸積」(core accretion)理論,這種理論能很好解釋「類地行星」的形成,但在解釋像土星這樣的巨大氣態行星形成時卻遇到了困難;第二種被稱為「吸積盤不穩定」 (disk instability)理論,這種理論能夠解釋巨大氣態行星的形成。
  • 恆星系統中 恆星和行星可能同步形成
    恆星是密集的星際物質雲坍塌形成的。現在,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非常年輕原恆星的星際物質雲坍塌過程中還有行星形成的跡象。這說明恆星系統中的恆星和行星很可能是同步形成的。 果真如此,這將顛覆之前的理論認識,也就是行星是在恆星形成之後才逐漸形成的。
  • 發現多恆星系統行星,可能存在宜居的條件,這些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研究結果表明:幾顆恆星的存在會影響行星形成和發展。耶拿大學天體物理研究所和大學天文臺的Mugrauer的這項研究現已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雜誌上。 雙星系統阻擾行星的形成 紅白矮星
  • 研究首次揭示一類特殊行星系統形成機制
    > 7月10日,《天體物理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發表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研究員的研究團隊與南京大學學者合作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克卜勒(Kepler)空間望遠鏡發現的一類特殊行星系統構型的形成機制。
  • 科學家觀察到嬰兒期雙星系統中的行星形成
    一個位於150光年處的年輕的行星給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一個難得的機會來研究行星系統的形成。最近發表在《天文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DS Tuc Ab行星(在雙星系統中繞一顆恆星運行)的形成沒有受到第二顆恆星的引力的嚴重影響。
  • 土星的這個「草帽」 居然藏著行星形成的秘密
    土星的這個「草帽」 居然藏著行星形成的秘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夜幕降臨時,透過望遠鏡,你會看到一顆特別的天體平勁松認為,現有的發現改寫了土星環演化起源的歷史,這一形成機制可能不僅適用於土星環,對於其他行星環的形成來說也可能是成立的。  土星環的「三面像」 不同結構有獨特成因  明亮又寬廣的土星環,延伸到土星以外遼闊的宇宙空間。從遠處看,它是一個柔和、整體的光環。但是,根據探測器近距離拍回的照片顯示,這個環並非整體,而是由許多小環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