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態巨行星「內心」首次發現 有望揭示類木行星形成演化之謎

2020-12-05 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英國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最近發現了一顆新型天體,正在與一顆遙遠的恆星「共舞」。該天體可能是一顆氣態巨行星的內核,讓他們得以首次管窺此類行星的「內心」,從而揭示其形成演化之謎。

研究人員稱,諸如木星和土星等氣態巨行星被稱為「類木行星」,在這些行星上,濃厚的氫氣和氦氣包裹著一個固體內核,但以前從未有人看見這些固體內核,最新天體據信是一顆氣態巨行星濃厚大氣層被剝奪後留下的固體內核。

據英國《獨立報》網站2日報導,此項研究第一作者、華威大學的大衛·阿姆斯特朗及其同事藉助一個電腦程式,收集並分析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探衛星」(TESS,又名「苔絲」)提供的數據,根據其中與裸露行星內核有關的數據發現了一些候選天體。隨後,他們使用位於智利的「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s)光譜儀測量這些天體的質量,結果發現這顆天體的質量遠遠超出他們的預期。他們將這顆行星命名為TOI 849 b。

研究結果表明,該行星圍繞距離地球370光年遠的一顆類日恆星旋轉,其半徑約是地球的3倍半,但質量約是地球的39倍。鑑於TOI 849 b與母恆星的距離非常近,因此其公轉周期僅18個小時,表面溫度高達1527℃。

目前,該行星只留下一個固體內核,研究人員並不確定這顆恆星是在一次碰撞中失去了大氣層,還是從未擁有過大氣層。

阿姆斯特朗表示:「最新研究令人激動的另一個地方在於,我們在『熱海王星沙漠』區域發現了這顆行星,在這一區域一般找不到行星。這表明,這顆行星經歷了非同尋常的演變歷程,這暗示著它很有可能失去了大氣層,不過,我們需要更多觀測才能最終確定,進一步觀察結果可能有助於我們測試有關氣體巨行星如何演化的理論。」

研究人員最後表示,木星內核仍有很多未解之謎,像TOI 849 b這樣的系外行星讓他們可以更好地釐清類木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歷程。

總編輯圈點

茫茫宇宙,星河沙數。如果把它們比作人的話,可以說,每一顆都是有故事的:它們不僅都會經歷出生、衰老與死亡的周期,還有著不盡相同的個性,千奇百怪的閱歷,也攜帶著各色各樣的宇宙秘密。而宇宙,可以看作將無數星辰囊括其中的「天書」。當天文學家打開它,孜孜不倦地搜尋和翻閱時,總能找到新的驚喜。

相關焦點

  • 氣態巨行星「內心」首次發現 有望揭示類木行星形成演化之謎
    英國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最近發現了一顆新型天體,正在與一顆遙遠的恆星「共舞」。該天體可能是一顆氣態巨行星的內核,讓他們得以首次管窺此類行星的「內心」,從而揭示其形成演化之謎。諸如木星和土星等氣態巨行星被稱為「類木行星」。
  • 氣態巨行星「內心」首次發現
    氣態巨行星「內心」首次發現 有望揭示類木行星形成演化之謎 2020-07-06 科技日報 劉霞 【字體:大 中 小】
  • 三顆氣態巨行星的發現引發人類對行星形成的質疑
    這是科學界首次觀測到多顆氣態巨行星是如何圍繞著一顆「蹣跚學步」的恆星運行的。天文學家表示:這樣的機會很難得,因為我們的銀河系充滿了已經存在了數十億年的恆星,而我們的太陽系更是已經有了大約45億年的歷史。
  • 科學家發現古氣態巨行星核心 正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在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近距離軌道上運行的氣態巨行星完整暴露核心。 這一發現將給天文學家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來探測一個古老外星世界的核心,他們的發現可以讓我們了解太陽系中氣體巨行星的核心,包括木星和土星。
  • 宇宙中的氣態巨行星是什麼?
    相反這些氣態巨行星的雲是由凝結的水蒸氣形成的。由於水的反射比氨更強,所以2類氣態巨行星有更高的反照率。第3類:無雲——這個類適用於氣態巨行星一般溫暖- 350 K(80°C;170°F)到800 K(530°C;980°F)-和不形成雲層,因為他們缺乏必要的化學物質。這些行星的反射率較低,因為它們沒有反射到太空中的光。
  • 宇宙中氣態巨行星的形成方式以及運行軌道的形成
    科學家從早期開始,一直持續的對太陽系之外的行星進行搜索,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非常多的系外行星,最起碼有好幾千顆。隨著系外行星的不斷被發現,將大大的改善了系外行星的預測模型。此次這一研究結果,將有助於解釋太陽系之中那些巨型的行星,脫離環繞在年輕的太陽氣體灰塵盤的一個形成的具體過程。
  • 太陽系「教父」氣態巨行星木星
    木星距離太陽7.8億公裡,它是太陽系唯一一顆氣態巨行星。它表面斑駁的花紋是肆虐的風暴經過木星雲層時形成的。木星是一個既陌生又遙遠的世界,金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大約4000萬公裡,木星離地球大約6.5億公裡,飛行最快的探測器也要數年才能到達,所以其他行星可能也會影響地球。
  • 土星環是怎麼形成的?四顆氣態巨行星為什麼會如此巨大?
    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400多顆新行星,在遙遠的太陽系繞行,它們幾乎全都很巨大,並且由氣體組成,在我們自己的太陽系裡,也有四顆所謂的氣態巨行星。它們分別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全都有非常厚,非常濃稠的大氣層,其中含有很多氫、氦和甲烷。為什麼外圈的這四顆行星是液態?而內圈的四顆確實巖石?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
    2020-09-17 07:28:32 來源:科技日報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證明大質量行星可在恆星塌縮後繼續「生存」科技日報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
  • 《類木 行星綜述》
    包括土星和它的衛星、木星和它的衛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和它們的衛星,都是類木行星。它們的共同點是由氫氦甲烷等氣體有機物構成。另一類行星跟地球一樣,由巖石金屬構成主體,叫類地行星,包括火星、金星、水星、月球、地球五個星體。  類木行星來源於太陽的中子衰變過程。太陽中子衰變的時候,把所有衰變產物炸飛開來,瀰漫了幾百億公裡半徑的龐大區域。其中接近太陽核心的物質,在萬有引力作用下,返回太陽。
  • 系外氣態巨行星內核首曝光 行星內部結構露真容
    據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7月1日消息稱,英國華威大學的天文學家們發現了一顆系外氣態巨行星的內核,這個圍繞一顆遙遠恆星運行的天體讓我們得以首次觀察到行星的內部構造。相關研究結果同日刊發在《自然》雜誌中。儘管科學家認為它是一顆氣態行星,但是它要麼是被剝離了氣態大氣層,要麼在演化早期就沒有形成過大氣層。這個發現為觀察一顆行星的內核並了解它的成分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TOI 849 b」是由美國航天航空局(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調查衛星(TESS)在一項恆星調查任務中發現的。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
    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繞白矮星運行的系外氣態巨行星正被「蒸發」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巨大的冰冷行星,它在繞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的超高溫殘骸運行時正被蒸發。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這是首次觀察到一顆系外氣態巨行星圍繞這種恆星運行的證據。這一發現為天文學家研究未來數十億年的太陽系命運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窗口。
  • 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證明大質量行星可在恆星塌縮後繼續「生存」
    圖源:《自然》在線版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雖然科學家一直有所猜測,一些白矮星的軌道上可能會存在行星,但長久以來,人類從未在此探測到完整的行星。
  • 朱諾號的發現:木星水之謎
    這也是自從1995年伽利略任務暗示木星可能和太陽一樣極度乾燥(比較的並不是根據液態水而是水的組成成分—氧元素和氫元素)之後,第一次發現氣態巨行星的水含量(豐度)。對木星大氣中的水分總含量的準確估計已經在行星科學家的願望清單上存在了數十載:因為這顆氣態巨行星的數據對解開太陽系形成之謎具有關鍵意義。
  • 太陽風無法吹散氣態巨行星的大氣,這是為什麼?
    氣體巨行星其實非常的常見,在太陽系就有,比如說木星和土星,其實氣體巨行星並不全是氣體,它也有巖石,金屬等物質,只不過都是在星球的核心部位,由於人類的科技條件有限,木目前我們還無法探知木星和土星的內部構造。
  • 科學家發現最大巖質行星,或是氣態行星內核,大氣層已被莫名剝離
    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即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屬於巖質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屬於氣態行星,木星和土星由於質量較大,又屬於氣態巨行星的級別。
  • 天文學家觀測到一顆奇特的氣態巨行星
    新華社北京10月1日電 一個國際團隊近日報告說,他們觀測到一顆30光年外的紅矮星擁有一顆特別的氣態巨行星,其質量比現有理論模型的預測至少大了一個數量級,這顆「不應存在」的行星給現有理論帶來了挑戰。
  • 最新研究發現:氣態巨行星的組成成分,並不是由宿主恆星決定!
    博科園:本文為天文學類發表在《天文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對於比氫和氦更重的元素,對氣體巨型系外行星及其宿主恆星的組成,進行了一項令人驚訝的分析,發現它們的組成之間沒有很強的相關性,這一發現對於我們理解行星形成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首次揭示一類特殊行星系統形成機制
    > 7月10日,《天體物理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發表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研究員的研究團隊與南京大學學者合作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克卜勒(Kepler)空間望遠鏡發現的一類特殊行星系統構型的形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