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密集雙星系統 挑戰恆星形成理論

2020-11-22 搜狐網
天文學家發現了四對雙星系統,它們的軌道周期都小於4個小時。時至今日,天文學家仍覺得這種密集的雙星系統不應該存在。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最新報導,天文學家在我們銀河系內發現了四對似乎不可能存在的恆星組合。恆星與恆星之間的距離非常近,以至於很難用通常的理論來解釋。

  天文學家利用的是位於夏威夷的紅外望遠鏡發現這四對恆星的。其中每一對恆星都位於雙星系統中,且軌道周期都小於4個小時。時至今日,天文學家仍覺得這種密集的雙星系統不應該存在。

  在我們銀河系內,大約有一半的恆星處於雙星系統中,而太陽卻是一顆單獨的恆星,不與任何恆星為伴。這些雙星很可能形成於同一團星雲中,在誕生之初就圍繞對方公轉。

  通常認為,如果兩顆恆星在形成的時候離的非常近,那麼這兩顆恆星就會迅速地融合成單一的更大的恆星,這個理論似乎與過去三十多年的觀測相一致。以往觀測表明,雖然雙星系統非常多,但是它們的軌道周期都不短於5個小時。

  在這次新的研究中,一個天文學家小組在過去5年的時間裡在遠紅外波段對成千上萬顆恆星進行了觀測。這次最新觀測表明,有幾例雙星系統的軌道周期令人吃驚的短暫。天文學家把目光聚焦在了「紅矮星」雙星系統中(紅矮星的質量通常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亮度是太陽的千分之一)。紅矮星是我們銀河系中非常常見類型的恆星,只是因為它們在可見光下非常暗淡,所以在天文學家進行巡天觀測時通常不會顯現出來。

  此次研究的領導者,來自荷蘭萊頓天文臺的天文學家貝斯•乃福斯(Bas Nefs)說:「完全出乎我們預料的是,我們發現了幾例紅矮星雙星的軌道周期明顯要小於『5個小時的截止限制』,這個限制是由類天陽雙星得出的結論。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這些密集雙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

  在這些紅矮星生命的早期,隨著它們自身體積的不斷收縮,它們相互公轉的軌道也不斷收縮。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這些紅矮星早就在形成之初的時候就會發生接觸而融合在一起了。

  但是,這些雙星系統中的恆星的軌道是如何收縮到如此的短距離仍然是個謎團。根據這次最新的研究,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雙星系統中的暗冷恆星比之前認為的要更加活躍。當兩顆紅矮星旋轉著靠近對方的時候,它們的磁場線或許變得扭曲和變形。這種強大的磁場活動有助於降低雙星的軌道能量,使之相互靠近。

  來自英國赫特福德郡大學的科學家大衛•菲爾德(David Pinfield)說:「這些紅矮星活躍的本性以及它們強大的磁場向我們展示出了銀河系中紅矮星周圍的環境是什麼樣子。」本次研究的細節見刊於《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每月公告》上。(編譯:雙螺旋)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現密集雙星系統 挑戰恆星形成理論(組圖)
    天文學家發現密集雙星系統 挑戰恆星形成理論(組圖) 2013-05-23 15:21:04來源:光明網   天文學家發現了四對雙星系統,它們的軌道周期都小於4個小時。時至今日,天文學家仍覺得這種密集的雙星系統不應該存在。
  • 在這個雙星白矮星系統中,天文學家發現了引力波源
    天文學家已經探測到兩顆恆星屍體(白矮星)在相互旋轉,它們可能會產生引力波。白矮星是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在耗盡燃料並變成剩餘的熱核心後所形成的。正是因為恆星內部坍塌,電子被粉碎在一起,所以作為一種極緻密的星體,根據NASA的報導,白矮星表面的重力是地球重力的350,000倍。這意味著地球上一個68公斤重的人在白矮星的表面上將重達2270萬公斤。這也使得它只能被中子星和黑洞所摧毀。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預測,應該存在由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或者說是兩個物體系統。
  • 在恆星形成區,發現分離的雙線食雙星,距離我們才2500光年!
    天文學家對恆星形成區NGC2264進行了光度和光譜監測,發現這個區域有一個分離的雙線食雙星,它由兩個前主序M矮星組成,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分離、雙線、日食光譜雙星對於天文學家測試恆星模型至關重要。這是因為這兩顆星的質量和半徑都可以從系統的光速和徑向速度曲線直接測量出來。
  • 發現恆星臍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星雲外圍,觀察到物質傳送帶
    天文學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緻密星雲外圍觀察到傳送帶,功能猶如胎兒的臍帶一樣,該傳送帶直接在一對年輕的形成恆星附近沉積傳輸物質。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MPE)和米利梅三角無線電研究所(IRAM)的科學家發現,傳送帶中的氣體運動,即所謂的「流光」,主要「服從」靠近原恆星核心最內部的引力。流光將大量的氣體和距離最近在恆星形成區域周圍母星雲中產生化學物質直接輸送到核心中心的年輕原恆星。
  • 天文學家發現巨型磁星 對黑洞理論形成挑戰
    綜合國外媒體報導,一些天文學家8月18日稱,一顆擁有超強磁場的中子星的發現對恆星演化和黑洞理論形成挑戰。這顆磁星位於距地球1.6萬光年的天壇星座裡的Westerlund 1星團。該星團是1961年瑞典天文學家發現的,它是銀河系裡擁有質量超級龐大恆星最多的星團之一,達數百顆,有些恆星的亮度幾乎是太陽的100萬倍,有些的直徑是太陽的2000多倍。對於宇宙的年齡而言,這個星團非常年輕,大概只有350萬到500萬年。Westerlund 1星團裡有一些銀河系裡為數不多的磁星,這些磁星是由超新星爆炸後形成的特殊的中子星,其磁場比地球的磁場強百萬甚至是10億倍。
  • 波蘭發現獨特"雙星系統" 解開50年脈動恆星難題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天文學家一直在努力試圖測定其質量,但結果都讓他們感到沮喪。目前針對這一問題,天文學界有兩個主流的理論模型,但是它們產生的預測結果差異懸殊。其中一種方法是基於恆星的演化理論,而另一種則基於變星的物理特性。採用第一種方法計算得出的造父變星質量值總會高出第二種方法結論20%~30%。直到最近,天文學家都沒有辦法去判斷究竟哪一種方法是正確的。
  • 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揭示
    電影《阿凡達》描述了距離太陽系最近的雙星系統中的一顆S型大行星的衛星(潘多拉星球)上發生的故事。21日,《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課題組對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行星環繞雙星中的一顆來運行)形成機制的研究。
  • 水滴形狀的恆星?科學家在雙星系統中發現新型脈動恆星
    這還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這樣的天體系統,隨著觀察恆星搏動技術繼續改進,科學家們希望能夠發現更多類似的天體系統。論文的合著者、雪梨大學雪梨天文研究所的西蒙·墨菲(Simon Murphy)博士說:「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它是一顆化學性質很奇特的恆星,像這樣的恆星通常含有相當豐富的金屬,但這顆恆星的金屬含量很低,因此它是一種罕見的熱恆星。」
  • 你見過雙星系統下的行星嗎,它們是這樣形成的
    HD 142527雙星系統藝術效果圖;圖中兩個點代表著恆星,上面紅色冠狀的位置就是早期行星形成的場所。B.SAXTON (NRAO/AUI/NSF)我們目前發現系外行星的速度已經達到空前的水平,現在發現新的行星沒有過去那麼令人激動了。然而從450光年外的圖像向我們展示了在雙星系統周圍行星以及系外行星系統最開始是怎麼形成的。
  • 科學家觀察到嬰兒期雙星系統中的行星形成
    一個位於150光年處的年輕的行星給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一個難得的機會來研究行星系統的形成。最近發表在《天文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DS Tuc Ab行星(在雙星系統中繞一顆恆星運行)的形成沒有受到第二顆恆星的引力的嚴重影響。
  • 研究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的形成機制
    該工作揭示環雙星的多行星系統內部發生的散射過程和恆星與行星之間的潮汐作用,可在近距雙星(間距為0.5-3 au,au為天文單位)內部形成S型行星。該項成果對深入了解雙星系統中行星形成與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電影《阿凡達》描述了距離太陽系最近的雙星系統Alpha Centauri (AB)中的一顆S型大行星的衛星(潘多拉星球)上發生的故事。
  • 我國「天眼」又立功,這次發現的是「跳華爾茲」的脈衝雙星-虎嗅網
    經過對這顆脈衝星多次觀測,天文學家估算出,和這顆脈衝星在一起的另一顆恆星應該是一顆質量大約為太陽0.16倍的白矮星。二、它還是一顆毫秒脈衝星FAST這次發現的脈衝雙星,還是一顆毫秒脈衝星。目前公認的毫秒脈衝星誕生及演化理論認為,毫秒脈衝星形成於一個類似於跳「華爾茲」的過程:即處於雙星系統中的兩顆星星,長得胖的會先經歷超新星爆發,拋出自身一部分物質,此時如果它的「舞伴」比較瘦弱就會被快速地踢出,同時雙星系統瓦解,而主星爆炸後留下部分會塌縮形成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如果伴星的「體重」足以抵禦超新星爆發產生的衝擊,就會留在之前的雙星系統中
  • 天文學家拍到獵戶座中心雙星系統的高精度照片
    德國天文學家2日說,他們已拍到獵戶座中心一個雙星系統的照片,這是迄今拍到的該雙星系統最高精度的照片,人們可「輕易區分」其中互相繞行的兩顆恆星。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斯特凡·克勞澤等人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報告說,這個雙星名為Theta  1  Orionis  C,從地球上肉眼可見,是「人類的天然實驗室」和距地球最近的恆星孕育場所——獵戶座四邊形星群中最明亮、質量最大的恆星系統。由於它的亮度特別高,人們直到1999年才發現它不是一顆恆星,而是由兩顆靠得特別近的恆星組成。
  • 宇宙的錯配:天文學家發現圍繞小恆星運行的巨大系外行星
    加泰隆尼亞空間研究所(IEEC)的一組天文學家罕見地發現了一顆圍繞主恆星運轉的大型類木行星,其主恆星的體積看起來比其他恆星要小。這就是距離地球約30光年的紅矮星GJ3512,它的體積略大於太陽體積的十分之一。另一方面,它的系外行星質量幾乎是木星質量的一半,且每204天繞這顆紅矮星公轉一周。
  • 研究稱「雙星系統」周圍或可孕育眾多宇宙生命
    「密集雙星」也能夠像單顆恆星那樣,為圍繞它們運行的行星提供生命發展的條件。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圍繞兩顆恆星運動的行星會承受更多的惡劣條件,無法支持生命的存在。然而,新的一項研究表明,密集雙星也能夠像單顆恆星那樣為行星提供適宜生命存在的優良條件。低質量雙星是最佳的選擇,因為它們的能量輻射疊加在一起可以把「宜居帶」推向更遠、更安全的距離。
  • 天文學家發現球狀恆星產生雙黑洞系統
    現在一篇新文章解釋了黑洞合併是如何產生的——結果表明它們很可能來自密集的恆星群。球狀星團是一個環繞星系核的球狀恆星集群。「結果發現恆星群可能是創造一個雙黑洞系統的最佳方式之一,」研究首席作者卡爾?羅德裡格茲(Carl Rodriguez)博士這樣說道。去年九月檢測到的信號來自兩個黑洞的合併,名為GW150914。
  • 奇異罕見,雙星系統如何形成?愛因斯坦相對論為你揭開
    蒼蠅座(Musca)的南邊星座中,有一個非常獨特的雙星系統。其中一個是脈衝星——一種脈衝中子星,和另一個巨大的白矮星彼此繞軌道運行,每隔五個小時運行一次。與其他脈衝星和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不同,所有模型都表明這種情形下,白矮星會首先形成,然後不斷從恆星吸取物質直至爆炸,最終只留下脈衝星。問題在於事實就是如此。
  • 克卜勒望遠鏡又一發現!環雙星系統「塔圖因」發現第三顆行星...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在雙星克卜勒-47星系中潛伏著第三個行星,而且它比之前發現的兩個兄弟行星還要大。聖地牙哥州立大學(SDSU)的天文學家威廉·威爾士(William Welsh)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他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當然沒想過它會是恆星系統中最大的行星,這個結果幾乎令人震驚。」克卜勒-47雙星系統大約有35億年的歷史,距離地球3340光年。
  • 中國LAMOST發現改寫恆星演化理論的黑洞
    在2016年到2018年的時候,我們為了研究光譜雙星,LAMOST就對克卜勒的一個天區的3000個目標進行了多次觀測。 在這3000多個目標裡,我們一共發現了差不多300個源,它們的譜線在做周期性的軌道運動,大多數是由兩顆正常恆星組成的雙星系統。這個時候就有一顆特殊的B型星進入了我們的視線。
  • 銀河系是怎樣形成的?天文學家發現「嬰兒期銀河系」,和理論不同
    我們所在的地球,包括太陽系都處於銀河系之中,可以說銀河系才是太陽系的母體,已有的研究證明,地球大致形成於46億年前,太陽大約形成於50億年前,那麼作為母體的銀河系又形成於什麼時候呢?又是怎麼形成的呢?天文學家一般認為銀河系形成於宇宙之初,由一個大質量黑洞及其攜帶的一片星雲形成了最原始的銀河系核心,星雲中漸漸生成了一些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