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形狀的恆星?科學家在雙星系統中發現新型脈動恆星

2020-12-05 前瞻網

水滴形狀的恆星?科學家在雙星系統中發現新型脈動恆星

 Connor Feng • 2020-03-11 22:25:35 來源:前瞻網 E2615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圖片來源:Gabriel Pérez Díaz (IAC)

在距離地球約1500光年的銀河系裡,人們發現了一顆只有一邊會跳動的恆星。這還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這樣的天體系統,隨著觀察恆星搏動技術繼續改進,科學家們希望能夠發現更多類似的天體系統。

論文的合著者、雪梨大學雪梨天文研究所的西蒙·墨菲(Simon Murphy)博士說:「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它是一顆化學性質很奇特的恆星,像這樣的恆星通常含有相當豐富的金屬,但這顆恆星的金屬含量很低,因此它是一種罕見的熱恆星。」

墨菲博士與國際合作者分享了這一發現,隨後發現其他學者也已經開始研究這顆名為HD74423的恆星,它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7倍。

他們在今天的《自然天文學》雜誌上共同發表了他們的發現。

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的唐·庫爾茨(Don Kurtz)教授是該研究報告的合著者,他說:「從理論上講,我們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知道這種恆星是應該存在的。」

庫爾茨教授說:「我找這樣的一顆恆星已經將近找了40年了,現在我們終於找到了一顆。」

很久之前天文學就已經知道恆星會搏動,例如我們的太陽就會按著自己的節奏搏動。這些有節奏的恆星表面搏動在年輕和年老的恆星中都有出現,搏動周期有長有短,有著各種各樣強度和原因。

然而,所有這些恆星到目前為止都有一個共同點:這種恆星搏動總是可以在恆星的各個方面看到。而現在,一個包括雪梨大學研究人員在內的國際團隊發現了一顆主要只在一邊半球上搏動的恆星。

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這種不尋常單側脈動的原因:這顆恆星位於一個雙星系統當中,這個雙星系統中有一顆距離這顆恆星非常近的紅矮星。紅矮星的引力扭曲了這顆恆星的搏動。這一發現的線索來自於民間科學家,他們仔細研究了來自NASA TESS衛星的公開數據(該衛星正在尋找遙遠恆星周圍的行星)。

這個雙星系統的公轉周期不到兩天,這麼短的公轉周期使得較大恆星在伴星的引力作用下被扭曲成淚滴狀。

來自波蘭哥白尼天文中心的傑拉爾德·漢德勒(Gerald Handler)教授是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他說:「來自TESS衛星的詳細數據意味著我們可以觀察到由恆星的引力扭曲和恆星搏動引起的亮度變化。」

但令他們驚訝的是,研究小組觀察到,這顆恆星搏動的強度取決於觀測恆星的角度,以及該恆星在雙星系統中的對應方向。這意味著恆星的搏動強度與雙星系統的周期相同。

卡納裡亞斯天體研究所的戴維·瓊斯博士(David Jones)也是這項研究的合著者,他說:「當這兩顆雙星相互環繞時,我們看到了這顆脈動恆星的不同部分,有時我們看到指向伴星的那一面,有時我們看到面向宇宙的另外一面。」

這就是為什麼天文學家們能夠確定這些搏動只存在於恆星的一側,每當恆星的同一個半球指向望遠鏡時,他們的觀測中總會出現微小的亮度波動。

這顆恆星的異常行為最初是由民間科學家發現的。這些業餘天文偵探煞費苦心地檢查著TESS定期提供的大量數據,尋找有趣和新的天文現象。

雖然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只有一邊在搏動的恆星,但作者相信宇宙中肯定還有更多這樣的恆星。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水滴」出現了?科學家發現這種形狀的恆星!
    科幻小說《三體》中,有一種形似水滴的宇宙探測器,它由強力材料製成,能反射電磁波,瞬間就摧毀了人類數千艘太空戰艦。這種武器讓很多讀者記憶猶新。而近日,科學家竟然真的找到類似水滴狀的恆星!通常,恆星的形狀是接近完美的球形,像這種不規則形狀的恆星,科學家也是大感吃驚。
  • 國外民間科學家發現了第一顆新型脈動恆星
    這是第一個被發現的此類系統,科學家們希望隨著監聽恆星跳動心臟的技術的進步,能找到更多類似的系統。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它是一顆化學性質奇特的恆星。」論文的合著者、雪梨大學雪梨天文研究所的西蒙·墨菲博士說,「像這樣的恆星通常含有相當豐富的金屬,但這顆恆星的金屬含量很低,因此它是一種罕見的熱恆星。」
  • 呈水滴狀,美17歲高中生發現一特殊恆星,天文學家曾搜尋40年未果
    事實上這並不是絕對的,因為最近,一位17歲高中生發現一顆形狀怪異天體,形狀看起來像水滴一樣,在這裡,我們姑且將這形狀稱之為「水滴狀」,這也驗證了一句話:宇宙之大,無奇不有。據了解,自2019年學校暑期以來,一名17歲美國實習生協助NASA天文團隊工作,通過整理NASA衛星探測器(TESS)收集數據,在距離地球約1500光年遠銀河系中發現一個特殊天體,一顆呈水滴狀的恆星。這再次更新了我們的認知,因為天文學家曾搜尋這類恆星40年都沒有結果。
  • 波蘭發現獨特"雙星系統" 解開50年脈動恆星難題
    20世紀初,美國女天文學家李維特(H·Lieavitt)發現了著名的「周光關係」: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越長,其光度就越大。周光關係的意義在於它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種簡便而相對精確的恆星距離測量方法:假設有兩顆同樣亮度的恆星,距離地球較遠的那顆看上去會較暗。
  • 比太陽溫度還高4.4萬度,天文學家發現一種新型脈動恆星
    由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馬斯·庫普弗領導的一組科學家現在發現了一種新的脈動發生器,這種脈動發生器的亮度每五分鐘變化一次,其研究研究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卡弗裡理論物理研究所(KITP)的博士後學者庫普弗說:許多恆星都有脈動,甚至太陽也在非常小的尺度上有脈動。一個真正的脈動發生器,由於其溫度、半徑或兩者的周期性變化,其亮度可變化10%左右。
  • 具有特殊亮度變化的恆星,與其他一般脈動恆星有何不同?
    熱亞矮星的特殊亮度變化通過超大望遠鏡的觀測,科學家們從一顆垂死的亞微米O星的模糊遺骸中,意外發現了一種新的脈動恆星類型,並且,研究人員無法將其和以前探索過的任何東西聯繫起來。就變星而言,在通常情況下,該恆星的亮度改變範圍會保持在1%到2%左右,包括我們太陽系中的太陽。
  • 比太陽溫度還高4.4萬度,天文學家發現一種新型脈動恆星
    天文學家可以通過一顆恆星發出的光來了解很多情況。例如,顏色可以顯示恆星表面溫度以及恆星內部和周圍的元素。亮度與恆星的質量有關,對許多恆星來說,亮度波動,有點像閃爍的蠟燭。由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馬斯·庫普弗領導的一組科學家現在發現了一種新的脈動發生器,這種脈動發生器的亮度每五分鐘變化一次,其研究研究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上。
  •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僅有一側脈衝的新型恆星
    簡介:數十年前曾被預測的一類新型的僅一側脈衝的恆星,首次被天文學家發現。幾乎所有恆星都會因其內部脈動有節奏震蕩,但HD74423因被一顆紅矮星的引力扭曲故產生不平衡震蕩,TESS仍在收集宇宙中恆星數據,這樣的恆星不會是唯一。
  • 天文學家發現密集雙星系統 挑戰恆星形成理論
    時至今日,天文學家仍覺得這種密集的雙星系統不應該存在。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最新報導,天文學家在我們銀河系內發現了四對似乎不可能存在的恆星組合。恆星與恆星之間的距離非常近,以至於很難用通常的理論來解釋。  天文學家利用的是位於夏威夷的紅外望遠鏡發現這四對恆星的。
  • 是機緣巧合,還是命中注定,新型脈動星的發現昭示著什麼
    科學家可以通過一顆恆星發出的光來了解它的許多情況。比如,光的顏色揭示了恆星的表面溫度及其內部與表面的構成成分。恆星的亮度與質量是息息相關的,對許多恆星來說,當它們的亮度在波動時,就有點像閃爍的蠟燭一樣。由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員託馬斯·庫普弗領導的一隊科學家發現了一類新的脈動星,這類脈動星的亮度每五分鐘變化一次。他們的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上。
  • 雲南天文臺發現剛剛完成快速物質交流的oEA型脈動食雙星
    原標題:雲南天文臺發現剛剛完成快速物質交流的oEA型脈動食雙星近期,國際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博士陳興浩和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孝斌等人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利用星震學方法認證了一個剛剛經過快速物質交流階段的oEA型脈動食雙星系統。
  • 天文學家新發現了一顆特殊的單側脈衝恆星
    簡介:數十年前曾被預測的一類新型的僅一側脈衝的恆星,首次被天文學家發現。這顆恆星被命名為HD74423,是一顆A型主序恆星,質量約為太陽的1.7倍,而且更年輕(儘管很難精確地測量出它的實際年齡)。它那奇怪的脈衝行為最早是由平民科學家發現的,他們仔細研究了NASA尋找系外行星的太空望遠鏡TESS的數據,探尋其中的異常現象。
  • 1500光年外,一顆恆星被嚴重扭曲變形!產生奇怪現象
    據近日發布在《自然-天文學》上的一篇論文介紹,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了奇特的單側脈動星。在天文學中,脈動星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概念。為了維持平衡,恆星外層通常會以一定規律膨脹與收縮,就像呼吸一般。這種波動會引起恆星光度發生相應變化。恆星脈動是種普遍現象,會發生在年輕恆星中,也會發生在古老恆星中,而且周期有長有短,幅度有強有弱。實際上,我們的太陽也在按照自己的節奏默默脈動。一直以來,天文學家所觀測到恆星的脈動現象總是出現在恆星各個方向上。
  • 罕見的「洛希瓣現象」,科學院院士發現神秘雙星系統,其意義重大
    在宇宙中,不僅存在以單顆恆星的星系,也存在以兩顆、三顆恆星的星系。例如,距離地球4.3光年的半人馬座α星就是一個三星系統,其中,比鄰星就是這個三星系統中的其中一顆恆星,由於相互運轉的原因,這個恆星系統中的每顆恆星都有可能成為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
  • 罕見的「洛希瓣現象」,科學院院士發現神秘雙星系統,其意義重大
    什麼是雙星系統?宇宙之大,總有一些我們想像不到的事情發生,例如,我們以前認為,恆星系都是由一顆恆星和多顆行星以及無數顆小行星等天體組成,但後來經過觀測發現,這種想法過於簡單了。在宇宙中,不僅存在以單顆恆星的星系,也存在以兩顆、三顆恆星的星系。
  • NASA TESS讓科學家得以調查Delta Scuti恆星神秘脈動
    天文學家已經利用TESS探測到數十顆年輕且快速旋轉的恆星的脈動模式。天文學家認為,這一發現將有助於徹底改變他們對恆星年齡、大小和組成等細節研究的能力。這類恆星是以他們發現的第一顆同類命名--Delta Scuti。
  • 那些宇宙中怪異的恆星:最大恆星直徑是太陽1700倍!
    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些「普通恆星」掩蓋了宇宙恆星的真實命運,有的體積很大,有的體積很小,有的運行速度快得驚人,而且恆星種類繁多,從超巨星至小得像氣態行星的恆星,一些恆星運行速度非常快,甚至可能完全脫離主星系,此外,一些恆星的存在超出了科學家的認知範圍。
  • 神秘的無線電信號:銀河系中是否存在新型的恆星系統?
    我們發現,這一不尋常的耀斑來自於我們這個星系裡的一個雙星系統——兩顆恆星互相環繞著運行。這些數據幫助我們發現了,這顆恆星的亮度在21天裡的變化。我們認為(會有這些變化)是因為這顆恆星上有許多的耀斑,就像日斑一樣。
  • 神秘的無線電信號:銀河系中是否存在新型的恆星系統?
    我們發現,這一不尋常的耀斑來自於我們這個星系裡的一個雙星系統——兩顆恆星互相環繞著運行。在測量過程中被監測的射電輻射以及被圈出來的耀斑(圖由作者提供)為了解釋我們的發現,我們開始比對我們發現的能量源和距離地球1800光年的TYC 8332-2529-1星的位置。
  • 科學家又發現雙星系統的行星
    不過「克卜勒」望遠鏡仍然取得了一些發現成果,在第29屆國際天文學大會上,天文學家公布了最新的凌日行星的觀測結果,這是一顆存在於兩顆恆星系統中的行星,科學家稱之為「塔圖因」行星。因為在星球大戰中也有類似的行星存在,它的天空中擁有兩顆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