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特殊亮度變化的恆星,與其他一般脈動恆星有何不同?

2020-12-05 環球科學貓

作者:文/虞子期

隨著宇宙科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各類天體的顯著特徵。比如,我們不再認為天上的星星都是永恆不變的,也不再畏懼所謂的「掃把星」划過天空。相對而言,恆星天文學這個類目是我們目前涉獵相對更多的領域,關於它的探索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類社會。然而,在諸多恆星中,有一種被稱作脈動恆星的天體,它是這個群體中更為特殊的存在。我們都知道,有不少的恆星都會出現亮度略微波動的現象,包括我們的太陽也不例外,尤其是當它們的外層出現收縮和膨脹這兩種情況的時候,但並不是所有的脈動恆星都具有完全一樣的特性。

熱亞矮星的特殊亮度變化

通過超大望遠鏡的觀測,科學家們從一顆垂死的亞微米O星的模糊遺骸中,意外發現了一種新的脈動恆星類型,並且,研究人員無法將其和以前探索過的任何東西聯繫起來。就變星而言,在通常情況下,該恆星的亮度改變範圍會保持在1%到2%左右,包括我們太陽系中的太陽。而這類新發現的變星卻有所不同,這些恆星的亮度改變頻率是6至8分鐘,其亮度的變化值甚至超過10%。在科學家們曾經探索過的類似變星中,不管是它的亮度變化範圍,還是亮度變化率,這樣的結果無疑是令人感到震驚的。

通過觀察發現,這些小矮星都是具有質量和發光度較低的恆星類型,如果將它們的大小大和太陽相比,其質量佔比大約為太陽的十分之一。這些星球都具有非常熱的氛圍,同時也非常緊湊。就我們所熟知的太陽而言,其表面溫度為5538攝氏度左右,而這幾顆恆星的溫度卻達到了50000攝氏度。科學家們表示,體積如此之小,而溫度又奇高無比,這可能和它們失去了氫氣包層有關。根據恆星的演化歷程來看,它們接下來的成長階段將面臨著膨脹,紅巨星會是它們的下一個生命形態,並在其進化的最終階段成為一顆恆星的殘骸。

恆星的可變原因並不單一

通常我們都簡單粗暴的將變星理解為亮度會改變的恆星,雖然它們發生的變化可能只在不到一秒的時間裡。然而,恆星的可變性原因並不止一個,除了恆星的光度會變化以外,它的質量也會發生變化。比如,食雙星會因為伴星的移動而變得時而暗淡、時而明亮。並且,變星也有不同的類型,其中一種是因為被外部其他恆星的運轉而導致的亮度變化,而另一種則是由於恆星內部的火山爆發等現象引起的收縮和膨脹,因為這些內在的變化也會影響恆星的亮度。

科學家們認為,這些熱亞矮星球表面的「鐵層」,正在推動恆星的這種脈動變化,雖然研究人員並沒有直接觀察到這一切。並且,它們應該身處於自己的二元系統之中,當其中的兩顆恆星彼此繞著軌道運行的時候,它們的氫被伴星所剝奪。這些恆星上無處不在的高溫環境,導致了它們的內部存在極大的輻射壓力,正是這些壓力將像鐵這樣的重元素,推向了這些恆星的表面。隨著重元素被輻射推動而上升,同時也會伴隨著恆星內部溫度的急劇上漲,直至鐵到達星球表面、且溫度已然回落,然後,鐵冷卻了下來。正是這一系列的循環事件,讓恆星產生了擴張和收縮,並最終導致了這類新脈動恆星的發現。

不同類型的變星特性不同

在脈動變星中,造父變星是一種更為特殊的明亮恆星,在宇宙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科學家們需要通過它的光度變化來進行距離的測量,當特定的模式開啟之後,它們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發生急劇性的膨脹和縮小。通常情況下,它們的短期變化氛圍在1天到100天左右,並且,它們大約比太陽還要大500到300000倍,就像是一種龐大而年邁、已處於「老年人」狀態的恆星。

而食雙星則往往都擁有自己的行星,從地球的位置來看,它們的光線往往是模糊和波動的,因為它們總是在彼此的前面相互繞行,導致了它們的光線和我們地球上的月食有一些相似。這樣的旋轉恆星也是變星中的一種,在通常情況下,它們的變化主要集中在表面斑點或板塊引起的較小光度變化,只是它們的磁極上可能會伴隨亮點的出現。這些恆星一般都位於二元系統之中,而其形狀可以是橢圓形這樣的非球形形態,因為這樣的結構更利於它們在移動的時候引起亮度的變化。

變星可加深對恆星的理解

科學家們之所以如此熱衷於對變星的研究,除了體驗到這樣令人驚訝的亮度波動,了解這些亮度變化背後的科學原理以外,更能加深人類對恆星、乃至宇宙的理解。比如,恆星的半徑、光度、溫度、質量的屬性信息,以及這些恆星的結構組成和生命演化形式;另外,在對變星的研究過程中,我們還可能會意外檢測到矮星新星的爆發、日食時間的預測等;與此同時,對不同類別變星進行的研究,於天文學而言都具有特殊的價值,比如,造父變星可幫助科學家們更準確的確定宇宙的年齡,並提供那些遙遠星系的信息。

變星就像是天文學中的一個特殊研究領域,不管是超大質量黑洞,還是活動星系,我們都可以通過災變變量來理解;科學家們通過對米拉變量的研究,讓我們對宇宙的膨脹過程有了更深入地了解,這樣的研究也對我們的太陽系起到了很重要的探索意義。關於這一切的一切,我們可以這樣簡單的進行概括,變星研究是宇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我們對宇宙的理解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科學家們將繼續尋找更多的脈動恆星,因為宇宙中的特殊變星並不只有這四個,這不過是一個開始,對於這個群體而言,我們目前的所知的信息還遠遠不夠。或許,新發現的脈動恆星,可以讓科學家們更加清楚,在恆星被剝離所有物質後、在它的生命終結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相關焦點

  • 恆星脈動的原因有哪些?恆星收縮與膨脹也會讓它一閃一閃
    其亮度一度變暗到人類有記錄以來的最低值,以至於許多人猜測它將立即爆發為超新星。但天文學界內的大多數人認為參宿四突然變暗並不是因為它即將成為超新星。圍繞變暗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的一個可能原因是恆星發生了脈動——即收縮與膨脹。恆星的脈動會使恆星的亮度發生變化。
  • 【知識科普】亮度時常變化的恆星 造父變星
  • 恆星的一生是怎樣的 恆星具有哪些特性
    恆星是由非固態、液態、氣態的第四態等離子體組成的,是能自己發光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由於恆星離我們太遠,不藉助於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難發現它們在天上的位置變化,因此古代人把它們認為是固定不動的星體,我們所處的太陽系的主星太陽就是一顆恆星。
  • NASA TESS讓科學家得以調查Delta Scuti恆星神秘脈動
    天文學家已經利用TESS探測到數十顆年輕且快速旋轉的恆星的脈動模式。天文學家認為,這一發現將有助於徹底改變他們對恆星年齡、大小和組成等細節研究的能力。這類恆星是以他們發現的第一顆同類命名--Delta Scuti。
  • 國外民間科學家發現了第一顆新型脈動恆星
    庫爾茲教授是雪梨大學亨特斯特德特邀嘉賓的第一任教授,他說:「我尋找這樣一顆恆星已經將近40年了,現在我們終於找到了一顆。」 在天文學中,脈動的恆星早已為人所知。我們自己的太陽按照自己的節奏跳舞。恆星表面的這些有節奏的脈動發生在年輕恆星和老恆星中,可以有長周期或短周期,強度範圍廣,原因不同。
  • 比太陽溫度還高4.4萬度,天文學家發現一種新型脈動恆星
    天文學家可以通過一顆恆星發出的光來了解很多情況。例如,顏色可以顯示恆星表面溫度以及恆星內部和周圍的元素。亮度與恆星的質量有關,對許多恆星來說,亮度波動,有點像閃爍的蠟燭。由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馬斯·庫普弗領導的一組科學家現在發現了一種新的脈動發生器,這種脈動發生器的亮度每五分鐘變化一次,其研究研究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卡弗裡理論物理研究所(KITP)的博士後學者庫普弗說:許多恆星都有脈動,甚至太陽也在非常小的尺度上有脈動。一個真正的脈動發生器,由於其溫度、半徑或兩者的周期性變化,其亮度可變化10%左右。
  • 比太陽溫度還高4.4萬度,天文學家發現一種新型脈動恆星
    天文學家可以通過一顆恆星發出的光來了解很多情況。例如,顏色可以顯示恆星表面溫度以及恆星內部和周圍的元素。亮度與恆星的質量有關,對許多恆星來說,亮度波動,有點像閃爍的蠟燭。由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馬斯·庫普弗領導的一組科學家現在發現了一種新的脈動發生器,這種脈動發生器的亮度每五分鐘變化一次,其研究研究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上。
  • 水滴形狀的恆星?科學家在雙星系統中發現新型脈動恆星
    墨菲博士與國際合作者分享了這一發現,隨後發現其他學者也已經開始研究這顆名為HD74423的恆星,它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7倍。他們在今天的《自然天文學》雜誌上共同發表了他們的發現。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的唐·庫爾茨(Don Kurtz)教授是該研究報告的合著者,他說:「從理論上講,我們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知道這種恆星是應該存在的。」
  • 即將有超新星現象發生?科學家對脈動恆星的超新星爆炸現象做預測
    雖然獵戶座肩膀上的這顆著名恆星很可能在接下來的幾百萬年內消亡(實際上就幾天的宇宙時間),但科學家認為它的暗淡是由恆星脈動造成的。這種現象在紅巨星中比較常見,而幾十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參宿四就是紅巨星。巧合的是,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人員已經對參宿四這類脈動星的超新星爆炸做出了亮度預測。
  • 1480光年恆星亮度變化:人工還是自然現象?
    )發現這顆F型恆星的亮度會出現不同尋常的起伏變化。  仍需進一步研究  不過不管有無外星文明參與,正如博亞津在去年的一次TED演講中所說的那樣,這顆恆星都仍然是「宇宙中最神秘的恆星之一」。 「行星搜尋者」最早在2009年便注意到這顆恆星擁有不同尋常的光變曲線。他們發現其存在持續時間長達一周左右,亮度下降大約1%的亮度變化情況。
  • 這種恆星的亮度為何為出現周期性的變化?
    變星(variable star)是指亮度與電磁輻射不穩定的,經常變化並且伴隨著其他物理變化的恆星。當我們仰望夜空中的星星,我們一般認為這些恆星的亮度是相對穩定的,以幾十億年如一日的速度燃燒著它們的核燃料。只有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恆星外觀才會發生改變,成為紅巨星,最終結束其生命。
  • 恆星到底是不是恆定的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方帶你了解科技,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恆星是恆定的嗎?世間萬物無不都在運動,恆星雖然看似在天空中恆定不動,其實它也有自己的運動。由於不同恆星運動的速度和方向不一樣,它們在天空中相互之間的相對位置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稱為恆星的自行。
  • 波蘭發現獨特"雙星系統" 解開50年脈動恆星難題
    ,除去三角視差等經典方法,有一類特殊的天體,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量天尺」。和太陽不同,造父變星會按照一定的周期規律性的變亮再變暗,周期從幾天到幾個月不等。這是因為它的大氣溫度會產生有規律的冷熱變化,因而導致整個恆星體有規律的膨脹或收縮。20世紀初,美國女天文學家李維特(H·Lieavitt)發現了著名的「周光關係」: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越長,其光度就越大。
  • 1480光年外恆星亮度神秘變化:人工設施還是自然現象?
    「行星搜尋者」(planet hunters)發現這顆F型恆星的亮度會出現不同尋常的起伏變化。DASCH資料庫內包含有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家們在1885年至1993年之間拍攝的大約50萬張天文圖像底片,目前哈佛大學正在對這些傳統底片進行數位化並建立資料庫。倫德認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中所指出的百年以來這顆恆星的亮度似乎出現下降的真實情況很有可能只是由於不同的望遠鏡拍攝以及上世紀所使用的相機設備先進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差異。
  • 在1800光年之外,發現一顆特殊的造父變星,脈動周期達1.49天!
    造父變星是宇宙的標準燭光,利用歐空局XMM-牛頓衛星,天文學家對一顆名為V473LYR的特殊造父變星進行了X射線觀測。研究結果表明,這顆恆星有一個年輕低質量的伴星,這一發現發表在《arxiv》上。一般來說,造父變星是發黃光的恆星,亮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是由於有規律的恆星脈動結果。
  • 在1800光年之外,發現一顆特殊的造父變星,脈動周期達1.49天!
    造父變星是宇宙的標準燭光,利用歐空局XMM-牛頓衛星,天文學家對一顆名為V473LYR的特殊造父變星進行了X射線觀測。研究結果表明,這顆恆星有一個年輕低質量的伴星,這一發現發表在《arxiv》上。一般來說,造父變星是發黃光的恆星,亮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是由於有規律的恆星脈動結果。
  • 克卜勒望遠鏡啟用最新探測技術:看透高亮度恆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8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7日消息稱,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上裝配了一種可對恆星進行深入觀測的新技術,使原本無法被觀測的高亮度恆星細節,能通過高性能太空望遠鏡
  • 在恆星演變的過程中,對變星的研究揭示了哪些關鍵信息?
    最終,通過整合所有模型和不同類型恆星的描述,了解所有其他的恆星,無論其是否發生變化,都可以更好地了解恆星是什麼、以及它們的進化過程。在恆星中,聲波和重力波可以通過內部傳播,其方式類似於地震的振動穿過地球。對於某些恆星,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恆星表面不同部分的亮度,如何隨時間變化來測量這些振動,而恆星表面的振動被稱為脈動,我們可以測量這些脈動的特性來說明恆星內部的條件。
  • 造父變星脈動周期和恆星本身的光度之間遵循一個正比例的關係
    形象的說法是一根蠟燭它所發射出來的功率是恆定的,同時它的功率又非常高,如果把它作為天體來考慮,這就意味著它的光度是非常高的並且也是比較穩定的,所以把這根蠟燭或者把這個天體放在不同的距離上面,就可以看到它明暗的程度是不一樣的,離得越近就越亮,離得越遠就越暗,這是因為亮度、光度這兩者之間遵循的是「平方反比定律」,它們是跟距離的平方是成反比的。
  • 研究表明,太陽不如其他恆星活躍
    這導致了太陽增強的活動、變化的亮度和黑子的產生。最終,約11年後,磁場迅速恢復對其,兩極翻轉,太陽又回到了最初的平靜狀態。 (圖解:克卜勒任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設計來發現環繞著其他恆星之類地行星的太空望遠鏡;圖源:NASA)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研究其它恆星:將太陽與其他恆星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