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0光年恆星亮度變化:人工還是自然現象?

2020-11-24 中國青年網

  假想圖,圍繞一顆遙遠恆星運行的大量彗星碎塊

  左側為戴森環(Dyson Ring),這是戴森結構的最簡單形式。建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包裹整個恆星的戴森球將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程學奇蹟,遠比建造一大群圍繞恆星飛行的小單體結構要困難得多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3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報導,可能會讓很多外星人愛好者們感到失望的消息是,根據一項最新研究結果,此前廣泛流傳可能與外星巨型建築設施有關,甚至被認為可能存在一個正在建造中,用於採集恆星能源的「戴森球」結構的恆星KIC 8462852,實際上其一系列的特殊表現都很可能只是自然現象導致的,而非外星文明的產物。

  神秘的恆星光變

  去年秋天,美國耶魯大學的天文學家塔貝撒·博亞津(Tabetha Boyajian)和同事們宣布,在距離地球約1480光年外天鵝座的一顆編號為KIC 8462852的恆星有些不同尋常——一個專門致力於從美國克卜勒空間望遠鏡資料庫中搜尋系外行星存在線索的民間組織「行星搜尋者」(planet hunters)發現這顆F型恆星的亮度會出現不同尋常的起伏變化。F型恆星比太陽質量稍大一些,溫度也更高一些。

  在所有這些波動起伏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十幾個不均勻且看上去不像是自然成因的亮度異常降低信號,周期大約是100天左右。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暗示有某個形狀不規則的物體從這顆恆星前方通過,因而暫時性地遮擋了恆星的一部分光芒。從去年10月份開始,媒體情緒開始變得狂熱,因為當時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個天文學家小組公布了一份研究報告,宣稱恆星KIC 8462852的詭異光變信號符合一個巨型外星建築群的特徵。

  這樣的情況也引起了「搜尋地外智慧生命」(SETI)機構的關注,他們調用了該機構的艾倫望遠鏡並使其對準這顆恆星進行監聽,但結果是並未監聽到任何可能與外星智慧生命有關的信號。在去年11月,該機構報告稱「未監聽到任何可能與人工來源有關的信號」。

  隨後,在今年1月份由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公布的一份報告中,一位天文學家提出的觀點更是為外星文明的猜想火上澆油,該報告中稱,這顆恆星在過去的100年間亮度下降了大約20%:這樣的情況是很難用自然原因來解釋的,但卻非常符合這樣一種設想,那就是外星人正在逐漸利用一個巨型建築結構將恆星逐漸包裹起來以更好地採集並利用恆星能源。目前這篇研究論文已經被《天體物理學雜誌》接收,即將發表。

  人工設施還是自然現象?

  然而,一項最新研究——同樣已經被《天體物理學雜誌》接收,即將發表——卻指出,在仔細審查了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論文所依據的觀察數據之後,研究人員認為並沒有可信的證據能夠證明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這顆恆星的亮度出現了顯著的變化。

  當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論文被上傳到論文預印本網站ArXiv上的時候,立刻便吸引了美國田納西州範德堡大學的博士生邁克·倫德(Michael Lund)的注意,因為這項研究的數據來源非常特別,其數據來自一個名為「Digital Access to a Sky Century @ Harvard」(DASCH)的資料庫。DASCH資料庫內包含有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家們在1885年至1993年之間拍攝的大約50萬張天文圖像底片,目前哈佛大學正在對這些傳統底片進行數位化並建立資料庫。倫德認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中所指出的百年以來這顆恆星的亮度似乎出現下降的真實情況很有可能只是由於不同的望遠鏡拍攝以及上世紀所使用的相機設備先進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差異。

  倫德成功地說服自己的博士導師,物理學與天文學教授凱文·斯塔孫(Keivan Stassun)以及自己長期的合作夥伴,利哈伊大學的天文學家約書亞·佩帕(Joshua Pepper),認為這個問題值得做進一步的探索。而就在他們著手進行相關研究的同時,他們很快注意到德國業餘天文學家邁克·席普科(Michael Hippke)以及美國宇航局的博士後研究員丹尼爾·安格豪森(Daniel Angerhausen)也正在沿著與他們相近的思路向前走。於是雙方很快決定開展合作並聯合撰寫了論文向《天體物理學雜誌》投稿。

  斯塔孫表示:「不管什麼時候,只要你開展涉及幾個不同來源的存檔數據的相關研究,你就必須考慮到數據的精度極限問題。在這個案例中,我們仔細審查了DASCH資料庫中多個參考恆星的亮度變化情況,並發現其中很多恆星都在1960年代拍攝的底片上出現了相似的亮度減弱現象。這就表明這種亮度減弱極可能是設備上的原因導致的,而不是恆星真實亮度真的發生了變化。」

  仍需進一步研究

  不過不管有無外星文明參與,正如博亞津在去年的一次TED演講中所說的那樣,這顆恆星都仍然是「宇宙中最神秘的恆星之一」。 「行星搜尋者」最早在2009年便注意到這顆恆星擁有不同尋常的光變曲線。他們發現其存在持續時間長達一周左右,亮度下降大約1%的亮度變化情況。這幾乎等同於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從這顆恆星面前經過可能導致的結果。然 而如果真的是一顆行星,由於行星是一個規則的圓形,因此其每次導致的光度下降曲線應該都是對稱和一致的,但很顯然的是這顆恆星的亮度變化並非對稱,因而更 像是一顆類似彗星這樣擁有不規則外形的天體所造成的影響。

  隨後這顆恆星的亮度在大約兩年多的時間裡又維持了大體上的穩定,但隨後又出現了持續時間幾乎一周的亮度減低,並且這一次其亮度下跌幅度驚人達到15%左右。此後又是持續兩年左右的平穩時期,但是到了2013年,這顆恆星的亮度開始表現出一系列複雜的,難以用自然原因解釋的亮度變化,且持續時間長達100天。在其亮度下跌最嚴重的時候,其亮度衰減高達20%左右。根據博亞津的計算,這相當於1000個地球那麼大的天體從這顆恆星前方通過時才有可能產生如此顯著的影響。

  斯塔孫表示:「克卜勒望遠鏡的數據中,在其他恆星上也能觀察到類似的亮度變化,但都不是像這一案例中所體現出的那種數量和複雜程度。」

  博亞津和她的同事們考慮了各種不同的可能性,包括這顆恆星自身輸出功率的變化,一次類似地球-月球碰撞類型的撞擊事件,或者是有星際塵埃雲從地球與這顆恆星之間的空間通過,從而阻擋 了我們的觀察視線,以及這顆恆星可能存在一個矮星伴星,其亮度較弱,在圍繞恆星運行時可能造成亮度下降。然而所有這些都不能完全為所有觀察到的現象做出合 理解釋。目前他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案就是假定那裡存在一顆巨型彗星,這顆彗星發生了解體,形成數以千計的大小碎塊,然而這一理論仍然難以解釋過去100年間這顆恆星發生的長期亮度下降。

  席普科總結道:「這對於這個問題意味著什麼?是否意味著那裡根本就沒有外星文明?或許還不能斷言。畢竟克卜勒望遠鏡所觀測到的亮度變化是真實存在的,似乎有什麼物體正在從這顆恆星面前經過,而我們對於那究竟是什麼仍然毫無頭緒!」

  克卜勒望遠鏡目前已經不再對天鵝座天區進行巡天觀測了,但席普科指出,這個問題已經吸引 了全世界數以千計的業餘天文愛好者們,他們將他們的望遠鏡設備指向這顆恆星,拍攝大量圖片並將這些圖片發送給美國變星觀測協會,希望能夠從中識別出新的亮 度降低信號,從而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新的參考。

相關焦點

  • 1480光年外恆星亮度神秘變化:人工設施還是自然現象?
    「戴森球」結構的恆星KIC 8462852,實際上其一系列的特殊表現都很可能只是自然現象導致的,而非外星文明的產物。建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包裹整個恆星的戴森球將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程學奇蹟,遠比建造一大群圍繞恆星飛行的小單體結構要困難得多神秘的恆星光變去年秋天,美國耶魯大學的天文學家塔貝撒·博亞津(Tabetha Boyajian)和同事們宣布,在距離地球約1480光年外天鵝座的一顆編號為KIC 8462852的恆星有些不同尋常——一個專門致力於從美國克卜勒空間望遠鏡資料庫中搜尋系外行星存在線索的民間組織
  • 距地球1480光年,一顆疑似2級文明的戴森球恆星,這真的存在嗎?
    ,存在著比我們更高級的外星文明,當它們建造出這種巨型結構後,人們就能通過觀測某顆恆星亮度的變化,察覺到它們的存在,縱觀來看,宇宙誕生的生命,往往是一朝一夕無數巧合下的奇蹟,它的存在蘊含了無數的可能,也激發了人類對宇宙的嚮往,在整個銀河系中,人類是宇宙中存在的智慧生命個體,隨著科技的進步,科學家們多次證實,太空中存在其它生命,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宇宙,地球人由此踏上了探索宇宙的道路。
  • 1480光年外,恆星突然變暗20%,科學家猜測可能跟人造物體有關
    如果是直接觀測,肯定是觀測不到的,我們觀測太陽系外的恆星或行星都只能得出一個大體的數據,即使在某個星系存在巨大的人造建築,我們的天文望遠鏡也無法直接觀測到。不過,科學家仍然有辦法,這個方法就是通過觀測恆星的亮度明暗變化。正常情況之下,恆星會發生明暗變化,一都是有行星經過的時候,或者周圍有其它的天體經過的時候。
  • 3000光年外,一顆恆星的亮度兩天內驟降70%,這是怎麼回事?
    名氣比較大的就是塔比星,這是一顆距離地球約1480光年的恆星,位於天琴座和天鵝座之間。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巡天數據發現,塔比星的亮度經常發生大幅度的變化,最大一次竟然下降了22%!沒有任何已知的天文現象可以解釋這一事件。
  • 神秘恆星光度變化 現有科技難以解釋
    據engadget網消息,曾因外星文明「戴森球」候選者鬧得沸沸揚揚恆星「KIC 8462852」再次出現在期刊預印本網站上ArXiv.org成為學術熱點。此前,天文學家對該恆星光度變化給出的理論解答是其恆星系統內存在的大規模彗星群產生的遮擋效應。
  • 這種恆星的亮度為何為出現周期性的變化?
    變星(variable star)是指亮度與電磁輻射不穩定的,經常變化並且伴隨著其他物理變化的恆星。當我們仰望夜空中的星星,我們一般認為這些恆星的亮度是相對穩定的,以幾十億年如一日的速度燃燒著它們的核燃料。只有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恆星外觀才會發生改變,成為紅巨星,最終結束其生命。
  • 天鵝座可能有一顆恆星存在戴森球結構,如果是真的我們會很危險嗎
    這顆恆星位於天鵝座,距離地球約1480光年,質量約太陽的1.43倍,直徑約太陽的3.16倍,視星等為11.7,絕對星等為3.08。由於距離遙遠,本身還沒有太陽亮,所以人類肉眼看不見。在觀察恆星過程中,有很多恆星都有光變現象,這是因為有行星或其他因素的遮蓋幹擾所致。但一般恆星光變現象沒有這麼大。一般認為一顆恆星如有一顆木星這麼大的行星遮擋了其光線,只會造成恆星亮度下降1%,但這顆恆星亮度下降有時高達22%,大驟降光變周期為750天一次,小光變周期曾經有一段時間為20天,後來又消失了。
  • 1500光年外,一顆恆星被嚴重扭曲變形!產生奇怪現象
    據近日發布在《自然-天文學》上的一篇論文介紹,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了奇特的單側脈動星。在天文學中,脈動星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概念。為了維持平衡,恆星外層通常會以一定規律膨脹與收縮,就像呼吸一般。這種波動會引起恆星光度發生相應變化。恆星脈動是種普遍現象,會發生在年輕恆星中,也會發生在古老恆星中,而且周期有長有短,幅度有強有弱。實際上,我們的太陽也在按照自己的節奏默默脈動。一直以來,天文學家所觀測到恆星的脈動現象總是出現在恆星各個方向上。
  • 距離地球百億光年外的恆星亮度驚人,專家稱其可能剛剛發生爆炸?
    比如說英國的自然天文學雜誌就應該是不錯的一款。而最近在這款刊物上發表的兩篇有關天文學方面的論文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兩篇文章聲稱,科學家在宇宙當中發現了兩顆「閃爍」的恆星,它距離地球是百億光年,這一次的發現是史無前例的觀測,因為人們之前使用引力透鏡根本沒有看到超遠距離的恆星,其中的一個恆星距離我們大約一百四十億光年。這項觀測也使科學家們發現了隱藏在疏散星團內的暗物質信息。
  • 如果KIC8462852這個恆星真確定有戴森球,人類該怎麼避免?
    如果KIC 8462852這個恆星真確定有戴森球,人類該怎麼避免?這顆主序星在2009年被發現,它位於天鵝座被編號為KIC8462852,距離我們大約1480光年。因為這顆恆星的不規則光變現象引人關注。為什麼不規則的光變現象要引人關注?
  • 在1480萬光年外,發現在光學範圍內,已知最亮的X射線源之一!
    X射線源(ULX)進行了詳細研究,在其發表在《arXiv》上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名為UGC 6456 超亮度X射線源的光源是光學範圍內已知最亮的超亮度X射線源之一。超亮度X射線源是天空中的點源,它在X射線中非常明亮,每個點源發出的輻射,都比100萬個太陽在所有波長發出的輻射都要多。它們比活動星系核的亮度要低,但比任何已知的恆星過程都要發光。雖然已經進行了許多關於超亮度X射線源的研究,但這些來源的基本性質仍然沒有解決。在大約1480萬光年遠的地方,UGC6456是最接近的藍色緻密矮星系之一。
  • 除了塔比星以外,還有一顆疑似存在戴森球的恆星,距離地球更近
    簡單地講,戴森球就是一個能將恆星包裹起來的巨型人造結構,高級文明可以利用它來採集恆星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的能量。戴森球這個概念的提出,引出了一個迷人的話題:由於戴森球可以明顯地改變恆星的亮度,假如宇宙中存在著比我們更高級的外星文明,那麼當他們建造出這種巨型結構時,我們就可以通過觀測某顆恆星亮度的變化,察覺到他們的存在。
  • 要是KIC8462852這恆星被科學嚴謹的確定有戴森球,人類會怎樣?
    要是KIC8462852這恆星被科學嚴謹的確定有戴森球,人類會怎樣?KIC 8462852,位於天鵝座,距離地球1480光年,因為這顆恆星每過一段時間,亮度就會變暗,而引起了天文學家以及天文愛好者們的好奇。
  • 具有特殊亮度變化的恆星,與其他一般脈動恆星有何不同?
    相對而言,恆星天文學這個類目是我們目前涉獵相對更多的領域,關於它的探索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類社會。然而,在諸多恆星中,有一種被稱作脈動恆星的天體,它是這個群體中更為特殊的存在。我們都知道,有不少的恆星都會出現亮度略微波動的現象,包括我們的太陽也不例外,尤其是當它們的外層出現收縮和膨脹這兩種情況的時候,但並不是所有的脈動恆星都具有完全一樣的特性。
  • 1269光年!科學新發現一顆「恆星」,產生耀斑亮度是太陽100億倍
    在星體的轉變之中,還存在一部分相對較為複雜的過程,這個我們就不分析了,而根據科學最新報導顯示,天文學家們又發現了一個非常「亮」的恆星,通過初步的預估,在該恆星產生耀斑的時候,它的亮度是太陽亮100億倍,這確實夠亮的,要是換成太陽的位置,估計整個地球在它的光照之下都很難受,當然這個不是長時間的亮度,是瞬間情況。
  • 海山二是一顆超高亮度恆星,如果放在地球100光年外有多亮?
    海山二是一顆亮度非常高的恆星,絕對亮度是太陽的500萬倍,如果把海山二放在地球100光年處,基本就是一個小月亮。
  • 《自然·通訊》:河外星系中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自然·通訊》:河外星系中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安徽師範大學: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電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 參宿四亮度劇烈變化,萬一超新星爆發,碎片會飛到地球嗎?
    從去年年底開始到今年年初,參宿四可謂賺足了眼球,因為它從在2019年10月底開始變暗到2020年一月底又重新變亮,作為一顆變星,參宿四的亮度變化並不令人驚訝,但參宿四同時也是一顆行將就木的恆星,未來將會迎來它在一生中最為壯烈的時刻:超新星爆發,所以參宿四的一舉一動無不令人關注!什麼是超新星?為什麼恆星會超新星爆發?
  • KIC 8462852恆星的變暗是戴森球、彗星經過還是超級建築所致?
    恆星KIC 8462852的亮度一度下降了22%相比於我們的太陽系,同樣距離的巨大的木星只遮擋了1%的太陽光。一些非常大的行星的確遮擋了來自塔比星的光。在她們的原創論文中,博亞吉安和她的同事們推斷極少數的自然現象能夠對擋住的星光量做出解釋,沒有一個解釋是完全符合他們在光曲線中所看見的。最後,他們得出結論最有可能的解釋就是一大群彗星破裂導致光線因塵埃和氣體而變暗。